古代避諱用字多,武周時期一手抄本疑似避皇帝之名諱,專家這麼說

2020-12-11 小軒說歷史

古代用字十分講究,尤其是要避諱統治者的名字;一些皇帝、太后等人不喜歡的字也要避諱;這就導致一些文章、手抄本出現用同音字代替某些字的現象;這樣一來,一些文章的意思就難以理解了;尤其是過了千百年之後,考古專家往往被文獻中的一個字或者一個詞難倒;敦煌出土的武周時期文獻中,就出現了一個難以理解的詞,它是為了避諱某字而產生的嗎?下面我們來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

對於古文"避諱"一說產生的非常早,從有文字以來就存在;它是考古過程中的難點;尤其是與科學技術相關的文獻,這裡面的專業術語更難理解;然而,將一篇科技古文研究透徹的前提,是把每個字、每句話正確理解;從1900年開始,在敦煌地區陸續出土了大量有關中醫學的文獻;這些文獻以隋唐時期為主;其中一篇文章專家怎麼也讀不通;這篇文章來自《唐人選方》:"搗篩, 密和為丸, 飲服七丸, 丸如梧子大, 日再服, 漸加至二七丸, 當心中淡淡, 數欲唾, 吐淡涕為佳。"

很明顯,這是一篇介紹服藥方法的文章;首先,"搗"即研磨,"篩"即篩分,"搗篩"意思就是將中藥研磨好、揀選乾淨;""通"蜜","蜜和"意思是用蜂蜜調和,這是自古以來製作藥丸最常見的方法;難理解的就是文章裡出現三個"淡"。

結合文章來看,最後一個"淡"相對容易解釋,"",從字形、字義上看,應理解為"吐痰";還剩前面兩個"淡";有專家將"淡淡"二字也叫做"痰痰",且在"淡淡"中間發生一個斷句,即考釋作:"當心中痰, 痰數欲唾, 吐痰涕為佳。"可是,這種不顧文意的斷句法,卻使文意難通;如此說來,兩個"淡"又怎麼理解呢?

從這段文字的語境來看,描述的是'心中'之病,據《說文·水部》:"澹, 水搖也。"又《素問·至真大要論》有云:"胸腹滿, 手熱肘攣腋衝, 心澹澹大動, 胸脅胃脘不安。" 於是從古籍來推測,"淡淡"應該是雙音詞,通作"澹澹",形容動蕩不安的樣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研究者認為,《唐人選方》是唐代著作,由於唐武宗皇帝名'炎',古時候避諱字規則十分嚴格,避諱還必須連帶偏旁,故作者寫'淡'作'澹'。

這個說法是不是正確的呢?據專家考證,《唐人選方》是武周時期的一個手抄本,也就是說,原作者在武周時期之前;我們現在無從考證,到底是原著就寫作"澹澹",還是後人抄寫時改的;就算是武周時期的抄寫者改的,也不是因為"避諱"的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武則天去世的時間是公元705年,而唐武宗李炎出生的時間是公元814年,中間相隔一個世紀之久;也就是說,武則天直到去世的時候,還不知道一百多年之後有個皇帝叫"李炎";如此,武周時期的人,又怎麼去避諱唐武宗的名諱呢?

照這麼說,"淡淡"到底應該作何解釋呢?專家終於在海量歷史文獻中,找到了答案,在唐代之前已有"淡淡"的用法;據《文選·潘嶽〈金谷集作詩〉》:"綠池泛淡淡, 青柳何依依。"又李善註:"《東京賦》曰:'淥水澹澹。''澹'與'淡'同。"所以依據古人的註解,"淡淡"寫作"澹澹"並不是"避諱",而是同音假借,形容微微動蕩的景象。

【參考資料:《中醫文獻考》《文選·潘嶽〈金谷集作詩〉》《東京賦》】

相關焦點

  • 這種被叫做避諱,大約起源於周代,避諱的對象通常帝王和聖賢
    它大約起源於周代,興盛於唐宋,至清代趨於更加嚴格避諱的對象通常是以下一些人:第一,帝王。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在位時期,為避「秀」字,秀才要叫做「茂才」。有時皇后的名字也要迴避,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姓呂名雉,當時雉都改叫「野雞」。不僅當代帝王的名字要避,本朝前代君主的名諱也要迴避,乾隆皇帝曾下詔書,規定對聯中不得出現「五福臨門」的字樣,這就是為了避諱順治皇帝的名字福臨。
  • 古人如何避諱字? 用同義字或同音字代替等
    避諱字,是指中國古代迴避君主和尊長的名字而改寫的字。避諱字有以下幾種情形:第一是用同義字或義近字代替。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諱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為端月。
  • 換一種說法,「豬」是不高興了,但百姓們都說皇帝很聰明!
    古人對起名是很重視的,一個人的名字必須要有一定的寓意,名字像是一個人的臉面一樣,但封建社會皇帝的名號不是誰都不可稱呼的,在古代這種行為習慣叫做避諱,避諱是所有老百姓以及王公大臣必須要了解的一件事情,因為如果稍有不慎,說錯了話那麼就有生命之險,
  • 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皇帝的名字不可以說與寫,該怎麼避諱呢?
    中國古代皇帝,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最高統治者,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作為皇帝,為了體現自己無上的地位在很多地方有著與眾不同的標準。如稱呼上,臣子、百姓只能稱「天子」、「萬歲」、「陛下」、「聖上」等。在表示年代上,只能用年號,絕對不準用皇帝的名字,不能寫,不能說,不然就是「犯諱」,是會被殺頭的。今天我們來談談古代人的避諱。
  • 古人有名、字、號等多種稱謂,見面時應如何稱呼?
    古代對於人的稱謂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人往往有名、字、號,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身份之人時稱謂都是不同的。那麼,見面之時,到底是該叫名還是叫字又或是稱號呢?這一章節就來說一說古人稱謂之禮。名諱的意義古人有「名諱」之說,文獻中所說的某人「諱」,諱下面就是他的名,加諱字一般是對這個人比較尊敬,表示不敢直接稱呼他的名字。在社交當中,對對方表示敬意的時候不稱名,直呼其名是不尊敬的行為,所以名應避諱。
  • 皇帝專用的三樣東西,誰碰誰倒黴!專家說:第一個皇帝也不常見
    皇帝專用的三樣東西,誰碰誰倒黴!專家說:第一個皇帝也不常見在中國古代社會,宰相制度的變遷,讓全部人知道,皇帝集權越來越嚴重,到了清朝,更是說一不二的存在,所有人都無法反駁,那麼,古代皇帝是如何一步步攫取權力的呢?
  • 文史雜談│趙志偉:淺談「避諱」
    這裡,「偏」字是關鍵。「偏」實際上是「徧」(「遍」的異體字)字。《禮記·曲禮上》:「二名不偏諱。」註解是:「偏,謂二名不一一諱也。」清代阮元在校勘《禮記》的「記」裡說:「偏」應作「徧」(遍),傳寫誤作「偏」,因為時間久了,就都寫作「偏諱」。[8]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不偏諱」就是不需要都避諱,兩個字只要避一個字,就可以了。
  • 父親名字叫「晉」,兒子不能考進士,為何古代的名字有避諱?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是獨立的個體,但天下之大,姓名卻可以"複製"。大家可曾想過,有多少人的名字和自己同名或是同音呢?倘若兩人能夠相遇,也是難得的緣分。然而在古代,名字中有相同字眼的兩個人,其中一方的前途和生命很有可能受到威脅。尤其是名字和帝王將相同音同字者,"避禍"的唯一方法便是改名。如果不加以更改,會受到嚴厲的刑罰。如此約束名稱,美其名曰"避名諱"。
  • 中國古代姓名字號考略
    在中國古代,姓、氏、名、號是四個不同的概念。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稱號,是某一群人的族號;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名是某人在社會上使用的特稱或符號 ;號則是某人的別稱。此外,古人還有取「字」一說,「字」與名相表裡,往往是名的解釋或補充。黃帝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 新生班裡滿眼的雙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日子久了,人們便把一個字作為一個事物的代稱。從商周到秦漢,只用單字的二字姓名佔據主流長達千年之久,最主要的原因要歸結於當時的避諱制度。中國的避諱制度源遠流長,「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對於這三種身份的人,旁人既不可指摘他們的過錯和短處,就連名諱也不能觸碰,如果趕巧取名用了相同的字,就必須更改。
  • 天下第一錯字: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避字多了一畫,是寫錯嗎
    歷來有不少的皇帝喜歡書法,偏好收藏名家大作和摹寫書法作品,比如清康熙帝。康熙帝的書法造詣很深,一生摹寫過許多書法作品。河北省承德市的熱河行宮正門牌匾上書寫的四個大字「避暑山莊」,就是康熙親筆所題。細心的人會發現,「避暑山莊」裡面的那個「避」字在「辛」下多了一橫。
  • 納蘭名字的由來,為避太子名諱而修改
    詩中是說元宵之夜的繁華京城沒有等來應來的月光,想是嫦娥害了羞,不肯移開鏡子露出臉龐,還特意遮掩了一層輕柔的雲彩。關於容若的名字,這裡還要交代兩句後話:在容若已經二十多歲的時候,康熙皇帝立了第二子為皇太子,皇太子乳名保成,和容若的名字裡都有一個「成」字。於是為了避皇太子的名諱,已經沿用了二十多年的「成德」便被改為了「性德」,這就是那個最為我們熟悉的名字:納蘭性德。直到第二年,保成改名胤礽,「性德」才恢復為「成德」。
  • 狄仁傑或為古代羌人後代 揚名武周時期恰逢其時
    狄仁傑或為古代羌人後代 揚名武周時期恰逢其時 而且那時的皇帝建國往往依賴這些大貴族,延續統治也需要他們的幫助,所以在忠君這方面不敢提出太嚴格的要求。三國時有這麼個故事,曹丕有一次宴請群臣,提出一個問題讓大家討論:「君父各有篤疾,有藥一丸,可救一人,當救君邪,父邪?」你的君主和父親都得病快死了,這時有一顆藥,誰吃了誰能活,該給君主吃啊還是該給父親吃?
  • 清朝皇帝的名字胤禛、旻寧、顒琰,為啥都愛用生僻字?百姓:好皇帝
    古代皇帝是九五至尊,天下之主,他們的名字取得很有意思。如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等,這些名字好聽且好記。到了清朝的時候,皇帝的名字就非常的奇怪,清朝皇帝的名字都是一些生僻字,生活中很少見到用到,如康熙的名字叫做玄燁,雍正的名字叫做胤禛,嘉慶的名字叫做顒琰。
  • 武周時期的唐朝有多強?四國來犯,「全」滅!
    有人說她是一個玩弄權術的高手,沒錯,她從一個後宮的才人一步一步爬到皇位,中間連自己的孩子都能捨棄。也有人說她是個非常英明的皇帝,沒錯,她做到了「貞觀遺風」,讓大唐屹立在世界之巔。武周時期唐朝有多麼強大呢?公元639年,西突厥聯合吐蕃、後突厥、室韋四國聯合犯境,其總兵力至少是20萬以上。這讓當時的朝堂之上不少人開始恐慌,有人提出議和,也有人提出遷都。
  • 《史記》52萬多字,常用漢字有3500個,為何唯「談」字很少出現?
    《史記》52萬多字,常用漢字有3500個,為何唯「談」字很少出現?「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是我國最具價值的歷史著作,司馬遷也因為此書流芳千古。可縱覽「史記」全文,我們會發現,「談」這個字在整本書中少之又少,又是後讀完一遍若是不在意的話根本就不會發現這個字的存在,而「談」字不管是在古代還是今天都不算是生僻字,都是常用的漢字之一,以「談」字在書中的出現頻率來看,司馬遷顯然是有意避開此字,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 歷代皇帝都很重視避諱,都選擇不常用的字給兒孫命名,避免改名字
    歷代皇帝都很重視避諱,都選擇不常用的字給兒孫命名,避免改名字在中國古代社會,避諱永遠是一個不能避開的話題,是決不能馬虎的。比如在考科舉的時候,皇帝名字是不能用的,你的文章可以沒有文採,但是如果犯了避諱,那麼即使文章再精彩,也會落榜的。還有就是一些稱呼上,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要避諱世民,所以三省六部中的民部改成了戶部,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可見避諱的力量。
  • 宋徽宗題下千字草書,竟有幾處「錯別字」,專家:這錯字可有講究
    再來說宋徽宗的《千字狂草文》,都知道,天地玄黃,但是宋徽宗在開頭天地玄黃中的玄寫成了「元」,這可不是錯別字,這麼寫,是有說法的。 發展到了後期,就有了一個更加確切的詞語,叫做「避諱」,這個詞現在我們仍然在用。所謂避諱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