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字十分講究,尤其是要避諱統治者的名字;一些皇帝、太后等人不喜歡的字也要避諱;這就導致一些文章、手抄本出現用同音字代替某些字的現象;這樣一來,一些文章的意思就難以理解了;尤其是過了千百年之後,考古專家往往被文獻中的一個字或者一個詞難倒;敦煌出土的武周時期文獻中,就出現了一個難以理解的詞,它是為了避諱某字而產生的嗎?下面我們來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
對於古文"避諱"一說產生的非常早,從有文字以來就存在;它是考古過程中的難點;尤其是與科學技術相關的文獻,這裡面的專業術語更難理解;然而,將一篇科技古文研究透徹的前提,是把每個字、每句話正確理解;從1900年開始,在敦煌地區陸續出土了大量有關中醫學的文獻;這些文獻以隋唐時期為主;其中一篇文章專家怎麼也讀不通;這篇文章來自《唐人選方》:"搗篩, 密和為丸, 飲服七丸, 丸如梧子大, 日再服, 漸加至二七丸, 當心中淡淡, 數欲唾, 吐淡涕為佳。"
很明顯,這是一篇介紹服藥方法的文章;首先,"搗"即研磨,"篩"即篩分,"搗篩"意思就是將中藥研磨好、揀選乾淨;""通"蜜","蜜和"意思是用蜂蜜調和,這是自古以來製作藥丸最常見的方法;難理解的就是文章裡出現三個"淡"。
結合文章來看,最後一個"淡"相對容易解釋,"",從字形、字義上看,應理解為"吐痰";還剩前面兩個"淡";有專家將"淡淡"二字也叫做"痰痰",且在"淡淡"中間發生一個斷句,即考釋作:"當心中痰, 痰數欲唾, 吐痰涕為佳。"可是,這種不顧文意的斷句法,卻使文意難通;如此說來,兩個"淡"又怎麼理解呢?
從這段文字的語境來看,描述的是'心中'之病,據《說文·水部》:"澹, 水搖也。"又《素問·至真大要論》有云:"胸腹滿, 手熱肘攣腋衝, 心澹澹大動, 胸脅胃脘不安。" 於是從古籍來推測,"淡淡"應該是雙音詞,通作"澹澹",形容動蕩不安的樣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研究者認為,《唐人選方》是唐代著作,由於唐武宗皇帝名'炎',古時候避諱字規則十分嚴格,避諱還必須連帶偏旁,故作者寫'淡'作'澹'。
這個說法是不是正確的呢?據專家考證,《唐人選方》是武周時期的一個手抄本,也就是說,原作者在武周時期之前;我們現在無從考證,到底是原著就寫作"澹澹",還是後人抄寫時改的;就算是武周時期的抄寫者改的,也不是因為"避諱"的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武則天去世的時間是公元705年,而唐武宗李炎出生的時間是公元814年,中間相隔一個世紀之久;也就是說,武則天直到去世的時候,還不知道一百多年之後有個皇帝叫"李炎";如此,武周時期的人,又怎麼去避諱唐武宗的名諱呢?
照這麼說,"淡淡"到底應該作何解釋呢?專家終於在海量歷史文獻中,找到了答案,在唐代之前已有"淡淡"的用法;據《文選·潘嶽〈金谷集作詩〉》:"綠池泛淡淡, 青柳何依依。"又李善註:"《東京賦》曰:'淥水澹澹。''澹'與'淡'同。"所以依據古人的註解,"淡淡"寫作"澹澹"並不是"避諱",而是同音假借,形容微微動蕩的景象。
【參考資料:《中醫文獻考》《文選·潘嶽〈金谷集作詩〉》《東京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