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姓名字號考略

2021-02-28 木鐸書聲

在中國古代,姓、氏、名、號是四個不同的概念。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稱號,是某一群人的族號;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名是某人在社會上使用的特稱或符號 ;號則是某人的別稱。此外,古人還有取「字」一說,「字」與名相表裡,往往是名的解釋或補充。

黃帝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今天我們講的「以姓氏筆畫為序」中的「姓氏」,實際上等於上古時期所講的「姓」,姓與氏的合一,那是秦漢以後的事,在先秦時期兩者是有區別的。

從姓氏的產生來說,「姓」的起源比較古老,一旦形成就基本穩定。「氏」相對「姓」來說是後起的,並且會因歷史條件的影響而變更,所以顧炎武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漢代以後,姓與氏一般不加區分,趨於合一。

再從二者的作用來看,也不相同。《資治通鑑•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這就意味著「姓」的作用主要是用來「別婚姻」的,而「氏」的作用主要是用來「明貴賤」的。

今天我們講名字,通常僅指人名,但古人卻是名、字分開,有的人還有號。名、字、號其實都是人的名稱,不過取用時有所不同。每一個人必須有名,但不一定有字和號,而有字號者則必然有名。

「名」一般是由長輩來取,「字」多數情況下也出於長輩,從名字中往往可以體現長輩對子女的意願或期望;「號」則多是本人所起,用來表示自己的志趣或情操,而不受家族或行輩的制約。 

姓,大概產生於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姒等都加女旁,這可能暗示先民曾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中國的姓遠不止百家,顧炎武根據《春秋》,考得22個姓,這大致反映了西周春秋時期的一些情況。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姒等都加女旁,這可能暗示先民曾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戰國之際,社會發生劇烈變革,舊貴族沒落,不少還淪為奴隸,這時,用以「別貴賤」的氏已經逐漸失去存在的意義,而平民也漸次由無姓到有姓,姓與氏合二為一。東漢時應劭在作《風俗通•姓氏篇》時,羅列了500個左右的姓,北宋時期錢塘無名氏作《百家姓》,收錄了502個姓,但南宋時鄭樵統計當時的姓,已經多達1745個。

清代張澍對「姓」的考查結果是5129個,建國後閆福卿編撰過一部《中國姓氏彙編》,共收錄5730個姓。其中單字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和五字姓12個。有專家認為,現代常用的姓大約400個左右。 

《說文解字》對「姓」的解釋是,「人所生也」「從女從生」,由此隱約可見母姓的血緣關係。最初的「姓」如何發生,文獻不足證,很難詳考。有人認為起源於圖騰,但據《國語•晉語》載,傳說「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之後,其眾子散居各地,分為若干姓。

古人最初確定姓的緣由或者說姓的來源主要有如下幾種:一是對母系氏族社會女性的崇拜,例如姬、姜、娰、媯等;二是以封國與官爵為姓,如齊、楚、司徒、司馬、王、侯等;三是以祖先族號與諡號為姓,如夏、商、周、文、武、穆、康等;四是以出生與居住地或職業為姓,如姚、東郭、南、百裡、巫、卜等;五是以動物或植物為姓,如馬、牛、龍、羊、梅、柳、李、葉等;六是自然界景物為姓,例如江、河、風、雲、金、石等。

一般說來,同姓者同出一源,但也並非有人所說的那麼絕對。因為古代常有改姓的情況,例如有的是因為皇帝賜姓,如劉邦賜項伯姓劉;有因避諱避禍而改姓,如五代時吳越王錢鏐,因鏐與劉同音,為避其名諱,該國的劉姓人,皆去劉字的卯頭刀旁,改為金氏,另如明代黃子澄的後代因避「靖難」之禍而改姓「田」;也有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原因而改者,如漢朝時諸縣的「葛」姓遷陽都後,為區別於當地葛姓而稱「諸葛」,北魏孝文帝時改「拓跋」姓為「元」等等。

姓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別婚姻」,「同姓不婚」在古代是男女婚姻的一大原則,它對於貴族婦女來說尤為重要。據王力先生的研究,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區別,要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來表示排行,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羋等。

若出嫁以後則採用下列幾種方法予以區別:一是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國名或氏,如齊姜、晉姬、秦贏、國姜等;二是嫁給別國的國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國名,如芮姜、息媯、江羋等;三是嫁給別國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趙姬(趙衰妻)、孔姬(孔圉妻)、棠姜(棠公妻,棠是邑名)等;四是死後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諡號,如武姜(鄭武公妻)、昭姬(齊昭公妻)等。

每個人的姓是在出生前就確定好了的,在貴族階層女子也只稱姓,無論生前死後、婚前嫁後,不管怎樣稱呼,必須帶上姓;但是男子的情況就不同了,通常只稱氏而不稱姓。

一般認為,氏是姓的分支,帶有父系氏族社會的時代烙印。古人命氏的情況比較複雜,概括而言,命氏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諸侯以受封國名為氏,如虞氏、夏氏、周氏等。

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則以其祖父的字為氏,如鄭穆公之子公子啡,字子駟,其子稱公孫夏,公孫夏之子則稱駟氏。也有以父字為氏的,如公子遂之子歸父,字子家,其後則稱子家氏。卿大夫及其後裔有以受封的邑名為氏,如晉國的韓氏、魏氏、趙氏、範氏、知氏,齊國的崔氏、盧氏、鮑氏;

2.有以職官為氏。

如師氏、巫氏、士氏、卜氏、祝氏、陶氏、籍氏、司馬氏、司空氏、中行氏、樂正氏;

3.有以所居的地名為氏。

如東門氏、北郭氏、南宮氏、百裡氏、柳下氏;

4.還有以祖先的字或諡號為氏的。

如孔丘(宋公孫嘉之後,嘉字孔父)、莊辛(楚莊王之後,莊為諡號)。

以祖先的字或諡號為氏的,如孔丘(宋公孫嘉之後,嘉字孔父)。

這裡有兩點應當指出,一是氏是可變的,有時還變化得比較頻繁,一個貴族男子一生中可以有幾個氏,其稱謂就更加複雜多變。如春秋時期晉國有位大夫,在《左傳》中就有九種稱謂:會、季氏、武子、士會、士季、隨會、隨武子、範會、範武子。稱謂中的士、隨、範是氏;士,是以其祖先職官為氏;隨、範是以先後受封的採邑為氏;會為名,季為排行,武為諡號。再如戰國時原系衛國公室子孫的商鞅,又稱衛鞅、公孫鞅。

二是婦女稱謂中的氏與這裡所談的氏不是一回事,如姬氏、媯氏、姜氏,這個氏是加于姓之下,與先秦古籍中的母氏、舅氏、伯氏的氏用法相當。

姓與氏是公共的,名與字是個人的稱謂。上古人的取名一般很樸素,有的與時辰相關,如商王太乙、仲壬、盤庚、武丁、帝辛等;有的與生理特徵或其他事件有關,如春秋時黑臀、黑肱、寤生(鄭莊公)等。

上古人取名一般很樸素,有的與生理特徵或其他事件有關,如春秋時寤生(鄭莊公)。

但東周以後取名越來越講究,魯桓公六年,桓公問命名應遵守的禮節,大夫申繻提出「信」「義」「象」「假」「類」五條,即「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據《左傳•桓公二年》載,晉穆侯的夫人姜氏生二子,其一取名為仇,另一取名為成師,晉大夫師服就此大發議論,認為取這樣的名不合乎禮,是國家大亂的預兆。

古人取名有的追慕先聖,如張堯、張禹、張湯、黃舜、周昌等;有的崇尚英武雄健,如著名東漢史學家班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馬超、東晉十六國時期著名政治家王猛、元末北方紅巾軍將領李武等;有的追求長生長壽,如漢元帝時期宮廷畫師毛延壽、西漢名將霍去病、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南宋抗金將領趙萬年等。

魏晉時期玄學盛行,取名講究清高雅致,一度盛行以「之」命名,如書法家王羲之,畫家顧愷之,科學家祖衝之,史學家裴松之,文學家顏延之,將軍劉牢之等,這個「之」與先秦時期虞國的宮之奇、晉國的介之推、鄭國的燭之武和佚之狐等人名中的「之」不同。

先秦人名中的「之」多是虛詞,不含實際意義。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許多人時髦以佛僧命名,如僧佑、僧智、梵童、摩訶之名比比皆是。

古人的名,多數情況下是由長輩給取的,屈原在《離騷》中自敘:「皇攬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意思就是說,父親端詳我氣度斐然,便賜予我貞祥的美名。

據《周禮》載:「婚生三月而加名」,意即嬰兒出生三個月由父親取名,但也有本人取名或改名的情況,例如《漢樂府•陌上桑》曰:「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元朝末年有個張士誠,原名張九四,是江浙一帶的義軍領袖,有一文人想取笑他,給他改名為「士誠」,張士誠還以此名沾沾自喜,卻不知典故出自《孟子》的「士,誠小人也」之句,因而貽笑方家。

就一般情況而言,先秦時如果是兄弟和姐妹較多,常常在名字前加伯(孟)、仲、叔、季以別長幼,如伯夷、叔齊、仲尼、季路等。漢代之後逐漸在名上以同字或同偏旁等方式表示同輩關係,如宋代蘇軾、蘇轍兄弟共享偏旁「車」;明神宗的兒子朱常洛、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皆用「常」,第三字同從「水」旁。此外作為名,一般只有兩個音節和一個音節兩種情形。

漢代之後逐漸在名上以同字或同偏旁等方式表示同輩關係,如宋代蘇軾、蘇轍兄弟共享偏旁「車」。

「字」是在男女成年後才取,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他人尊重,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限於有身份的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禮記•曲禮》說,男子20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字與名相表裡,往往是名的解釋或補充,故有「表字」之說。

取字很有講究,有的字和名在意義上相關連,如屈原名平字原,顏回名回字子淵,趙雲名雲字子龍;有的名和字為近義詞,如諸葛亮字孔明,嶽飛字鵬舉,亮與孔明、飛與鵬舉意義皆相近。

取字很有講究,有的名和字為近義詞,如諸葛亮字孔明。

有的字和名為同義詞,如宰予字子我,樊須字子遲,再如東漢時張衡字平子,彌衡字正平,宋代詩人陸遊字務觀,秦觀字少遊,他們名字中的衡與平、觀與遊都是同義詞;有的字和名為反義詞,如曾點字皙,《說文》:「點,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再如宋代朱熹字符晦,元代趙孟頫字子昂,他們的名字中,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詞;有的字和名相輔相成,如東漢梁鴻字伯鸞,西晉陸機字士衡,鴻與鸞是兩種為人稱道的鳥,機與衡是北鬥中的兩顆星。

再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而能「居易」。

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因「補」過才能「無咎」。也有的字取於典故或成語,如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字偉長,取自《孔叢子》中「非不偉其體幹也」;曹操字孟德,出自《荀子》中「夫是之謂德操」;元末戲曲家高明字則誠,來自《禮記》「誠則明矣」之句;清初文人錢謙益字受之,用《尚書》中「謙受益」的典故。

還有的字取於排行,如管夷吾字仲,範睢字叔,魯公子友字季,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號」是別稱,又稱「別號」,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但是專門用來表示尊稱的「號」並不常見。唐宋以後理學盛行,繁文褥節越來越多,本來對他人稱「字」已經是表示尊敬,但文人墨客依據《周禮》講的「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在對人的稱呼上也大做文章,於是比「字」更表恭敬的「號」逐漸流行起來。

這樣,一個人的稱呼除了名和字以外往往還有號,尤其是一些文人更是如此,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蘇軾號東坡居士。

宋代以後,取號更成為時髦,由於「號」既可自取,也可贈送,所以隨意性和可變性較大,以至許多文人的別號多達十幾個、幾十個,如元代的倪鎮、明代的傅山、朱耷等。有的人別號為後人熟知,反倒淹沒本名,如鄭板橋、章太炎等。

別號中常見「居士」「山人」,藉以表示使用者的清高;有的取意頗深,如歐陽修晚號「六一居士」,即以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還有他本人一老翁,是謂「六一」;陸遊憂世憤俗,權貴們譏其不守禮法,於是自號「放翁」;南宋畫家鄭思肖宋亡後自號「所南」「木穴國人」(木穴合而為宋),表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明末畫家朱耷號「八大山人」,以「八大」連寫似「哭」似「笑」,又非「哭」非「笑」,寓「哭笑不得」之意,藉以抒發胸中明亡的苦悶。直到近代以後,文人用號之風才大為減少。

作為帝王,還有諡號、廟號、尊號、年號之稱。諡號據稱是對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其實不盡然。

諡號蓋始於周,王力先生把諡號分為三類:其一是表揚的,如文、武、景、昭、成、康、乎、桓;其二是批評的,如靈、煬、厲等;其三是表示同情的,如哀、愍、懷等。諡號不僅帝王有,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後也要由朝廷賦予諡號,如齊桓公、秦穆公、晉靈公、魏安釐王、宣成侯(霍光)、忠武侯(諸葛亮)、文忠公(歐陽修)等。

廟號是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並追尊以名號。廟號始於殷代,如太甲稱太宗、太戊稱中宗、武丁稱高宗。從漢代起,一般說來,每個朝代的第一個帝王稱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嗣君稱太宗、世宗等,如漢高祖的廟號是太祖高皇帝,漢文帝稱太宗孝文皇帝,漢武帝則稱世宗孝武皇帝,再如唐玄宗、宋太祖等等。尊號是生前奉上的稱號,始於唐,如李隆基的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趙匡胤的尊號為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尊號可以奉上好幾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詞。

尊號是生前奉上的稱號,始於唐,如李隆基的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年號是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始於漢武帝,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例如漢武帝即位初年號稱建元,後曾改為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等,宋徽宗即位時年號稱建中靖國,後改為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等。

古人還有綽號,綽號一般是對人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等等的刻畫和形容,如《水滸》中108人都有綽號,再如春秋時百裡奚稱「五羖大夫」,唐朝李義府稱「笑中刀」「李貓」,宋代宰相王珪在位十多年,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幹他事,人稱「三旨相公」等等。

除上而外,史籍上還常以其他方式來代替人名,楚莊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歸納為七種方式:有以地名代人名,如東漢孔融稱孔北海,唐代韓愈稱韓昌黎,柳宗元稱柳河東、柳柳州,宋代王安石稱王臨川,蘇轍稱蘇欒城等;有以官爵名代人名,如漢代班超稱班定遠,蔡邕稱蔡中郎,魏晉時嵇康稱嵇中散,唐代杜甫稱杜工部等;有的在姓前加形容詞稱特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指漢代的戴德、戴聖叔侄),大謝小謝(指南朝的謝靈運、謝惠連兄弟),老杜小杜(指唐代的杜甫、杜牧)等;還有以排行代人名者,如唐詩中《送元二使安西》《答王十二》《問劉十九》《送裴十八圖南》《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等,再如稱宋代的秦觀為秦七、歐陽修為歐九、黃庭堅為黃九等。

古人在相互言談或書札交往中,凡需要自稱時,出於禮節往往用謙稱或卑稱,較為常見的有「鄙人」「不才」「不肖」「不佞」等。

「鄙人」即所謂鄙俗之人,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識見淺陋,如《南史•蒯恩傳》:「恩益自謙損,與人語,常呼位官,自稱鄙人。」

「不才」即不成才之人,表示自己無才無能,如《左傳•成公三年》:「臣不才,又誰敢怨?」

「不肖」即不賢而不能繼承先祖德行之人,如歸有光《祭外舅魏光祿文》:「重以不肖,連蹇困頓。」

「不佞」與「不才」意義相近,也是表示無才能,如《戰國策•趙策二》:「不佞寢疾,不能驅走。」

謙稱中還有臣、僕、妾等詞,這些詞本是殷周時對奴僕的稱呼,後來被用作自謙之詞。一般男子自稱臣與僕,女子自稱妾。

如司馬遷《報任安書》中說:「僕非敢為也。」《孟子•梁惠王下》:「臣聞郊關之內。」《孔雀東南飛》:「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帝王諸侯也有謙稱,一般稱「不穀」「孤」「寡」,《老子》曰:「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不穀即不善之意,如《左傳•哀公六年》:「不穀雖不德。」至於「孤、寡」則為歷代侯王習稱,以至「孤家寡人」成為帝王的專門自稱。

與謙稱和卑稱相反,古人在稱呼對方時,往往用尊稱。最早的尊稱是「父」,古文字中的「父」像以手持火形,蓋指司火的長者,以後遂成為男子的尊稱,如後人稱孔子為尼父,周王稱呂尚(姜太公)為尚父,項羽尊範增為亞父。

古時常用的尊稱還有公、子、先生、執事等,如陳勝、吳廣對起義的戍卒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當斬。」《孟子•滕文公上》:「子之君將行仁政。」《孟子•告子下》:「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文選•答臨淄侯箋》:「又嘗親見執事握牘持筆,有所造作。」

朝廷中也有一些專用的尊稱,如下稱君王為上、陛下、殿下、閣下,君王稱臣下為卿、愛卿等。此外,有些應用範圍很廣的尊稱,如「足下」「君」等,既可以指職位很高的人,又可以稱普通的人。

避諱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它規定對帝王、聖人及尊長不得直稱其名,而要採取其他方法稱呼。

從《左傳》的記載來看,周代雖有避諱,但尚無完備的制度。有人以為秦漢時避諱制度已臻完備,其實秦漢時代的諱制並不嚴密,如秦始皇的父親名子楚,李斯在《諫逐客書》中並不諱「楚」字;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在《左傳》中作「啟蟄」,劉安在《淮南子》中避景帝劉啟之諱,改「啟」作「驚」;司馬遷在《史記》中卻或避或犯,且在《景帝本紀》中直書「立膠東王為太子,名徹」,竟不避當朝皇帝漢武帝的諱。

避諱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劉安在《淮南子》中避景帝劉啟之諱,改「啟」作「驚」。

避諱是宗法制度的產物,也是極權政治的產物,從避諱的種類上來講,主要有避國諱、避家諱和避先聖諱三種。

國諱是指避當朝皇帝及其父、祖的名諱,這是臣民甚至皇帝本人也必須遵循的,如漢高祖名劉邦,《論語•微子》原文是:「何必去父母之邦。」但漢石經殘碑改作「何必去父母之國」,將「邦」改為「國」。

家諱是指在家族內部避父、祖的名諱,如唐代詩人李賀因避父名「晉肅」之諱而不能考「進士」,宋代蘇軾的祖父名序,其父在文章中改「序」為「引」,蘇軾為人作序時又改用「敘」。另外,族外之人在與之交往時,也要注意尊重別人的家諱。

先聖諱是指避上古時代所謂聖人的諱,如宋大中祥符年間規定「禁文字斥用黃帝名號故事」,金代有「臣庶民犯古帝王而姓復同者禁之,周公、孔子之名亦令迴避」的規定。此外,在官場上還有一種不成制度的「憲諱」,即下屬官吏為逢迎討好而避長官的名諱。

就是遇有君王及尊者的名改用其他字代替,這種方法始於秦漢,歷代不廢。

改字中用以替代的字,有的是音近的字,如司馬遷撰作《史記》,因其父名「談」,所以把書中的「趙談」改為「趙同」,把「李談」改為「李同」;陳壽作《三國志》,為避晉司馬懿諱,將東漢并州刺史張懿改作「張壹」;遼代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改女真作「女直」。

陳壽作《三國志》,為避晉司馬懿諱,將東漢并州刺史張懿改作「張壹」。

有的是意近的字,如東晉人為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王昭君為「王明君」,把漢人作的《昭君》曲改為《明君》曲;而楊家將中的楊延昭,本名延朗,因避趙匡胤始祖玄朗諱,改名延昭。有的是意同的字,如漢文帝名恆,後人避諱改為「常」,將恆山也改為「常山」;唐高宗名治,後人改治為「理」,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把「治亂不知」寫成「理亂不知」。

再如秦始皇名政,雲夢睡虎地秦簡《語書》中,幾處「正」字都寫作「端」,如「以矯端民心」「毋公端之心」等。當然避諱的方法也有其他一些情況,這裡就不再一一贅敘。

因避諱而改字使得古籍上一些人名、地名、書名較為混亂,極易引起誤解。如為避漢武帝劉徹諱,秦漢之際的蒯徹被改名為「蒯通」;宋朝時的文彥博,其先人本姓「敬」,後晉時因避高祖石敬瑭諱,其曾祖父改姓「文」,後漢時又複姓「敬」。

再如號稱六朝古都的建康,本名建業,《三國志•吳主傳》載:「秋九月,權遷都建業。」晉元帝司馬睿都建業時,因避晉愍帝司馬鄴諱,改名「建康」。

今湖北天門縣原名景陵縣,雍正四年,胤禛為避其父玄燁的陵墓名(景陵),詔令改景陵縣為「天門」縣。唐代司馬一職原本稱「治中」,唐高宗李治為避其諱,下令「改諸州治中為司馬」,於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為「江州司馬青衫溼」。

唐代司馬貞作《史記索隱》一書,為避李世民諱,將《世本》這本書稱為《系本》。清代刻印前代古書,凡是觸犯本朝避諱的字一一追改,如康熙皇帝名玄燁,「玄」諱改為「元」,「燁」諱改為「煜」。

是將所諱之字空而不書,或作某、或作□、或直書「諱」。

例如,司馬遷撰《史記》,避景帝劉啟諱,在《孝文本紀》中寫到:「元年正月,子某最長,純厚慈仁,請建以為太子。」這裡的某即指劉啟。

唐人撰《隋書》,避李世民諱,將王世充寫為「王  充」,致使《隋書》在翻刻過程中誤將「王  充」連寫成「王充」。

南朝沈約撰《宋書》紀傳劉宋史,對劉宋帝王名多以「諱」替代,如「永初元年八月,西中郎將、荊州刺史宜都王諱進號鎮西將軍」,這裡的「諱」,指晉文帝劉義隆。

許慎作《說文解字》對當朝安帝劉祜及上至光武帝劉秀之名,皆作「上諱」,避而不書,更不釋其形音義,現在能在《說文》中見到這些字,蓋為後學者所補。

清段玉裁注《說文》,避玄燁、弘曆諱,以「元」代「玄」,以「宏」代「弘」,並加空圍「□」,今版《說文解字注》已作回改,故避諱之舉不復見。

一般是對所避之字的最後一筆不書,這種現象始於唐代。例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時,「世」寫作:

再如宋高宗趙構紹興八年的《世說新語》,遇玄朗、弘殷、敬、匡胤、恆、桓等字皆缺末筆。

當然,也有在今天看來不是缺末筆者,如避孔子諱,「丘」寫作

縱觀歷代王朝的諱制或弛或密,諱制嚴密時如有違犯,輕則遭到輿論的譴責,重則丟官失第,甚至受到法律的嚴厲懲罰。

例如《唐律疏議》規定,故意直呼皇帝之名者犯「大不敬」罪,即使無意中犯皇帝親族的諱,也要受到懲處。在諱制極盛的宋代,如果科舉考試中考生犯諱,就要被申斥黜落,斷送前程。

諱制寬弛時,避諱有不避嫌名、不偏諱、已祧不諱之說。所謂嫌名,指與所諱之名音近或音同的字;偏諱是說所諱之名有兩個字,只諱其中的一個字;已祧不諱則是指隨著世系延續,禮所規定的天子祭七祖,超出七世的祖要遷入另外的廟堂,稱為「祧」,凡是已祧的祖諱可以不避。

(作者劉斌,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姓名字號趣談
    姓名字號才得以經久不衰,世輩流傳至今,為人們所信至愛。國有國史,方之有志,血系有譜。名字有話,話中有花。一本本譜志的字號,猶如歷史一朵朵浪花,閃爍一串串神奇故事。漢語雅韻國民風,奇葩名號薪火傳。長輩很是重視對晚輩後人的命名,寄予了無限的關愛,用文雅、吉祥、明志,祈望起動美好的字眼,雋語箴言把名字與幸福相伴一生。
  • 從閏土略說中國的古代姓名文化
    閏土姓名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姓名文化之八字文化。還有像什麼缺水的取名水生之類,也是如此。少年閏土國人一直都對姓名投入了相當分量的重視。因為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人們總是認為一個好的姓名總是有助于姓名所有者的發展的。
  • 教材教學|必修課古代文化常識(姓名字號與禮儀制度)反思探究課教學實錄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並引導學生藉助梳理課本知識,強化學生對古人姓名字號與禮儀制度的積累與辨識,從而引導學生體悟古代文化常識之妙,樹民族文化自信。關鍵詞:古代文化常識  反思能力培養  探究教學目標:1、 搜集必修課文言文有關涉及到文化常識的姓名與禮儀制度中的典型範例,積累古文化有關姓名字號與禮儀制度的文化常識。2、 引導與培養學生在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識中的反思探究能力,使學生能識記與辨識古代文化常識。
  • 卡式臺胞證:身份證姓名、字號全都露
    與過去臺胞證不同,電子版除植入晶片,背面還寫持證人的臺灣身份證字號和姓名,形式上與港澳回鄉卡類似。     據報導,根據大陸公安部網站公布的卡式臺胞證樣式,卡式臺胞證大小約與信用卡相近,除植入智能型晶片外,卡片正面將列印持證人照片、姓名、出生日期、性別等個人資料以及有效期限、籤發機關、籤發地點、證件號碼、籤發次數等證件籤發管理信息,覆防偽膜。
  • 石曉軍:略說隋唐史籍中的日本人姓名表記
    下面簡稱「也說朝臣」)中,主要從日本史的角度,在王瑞來教授《「朝臣」解》(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20.1.2)的基礎上,對「朝臣」做了若干補正,重點闡述了在古代日本的氏姓制度之下,日本人姓名中的「氏」、「姓」、「名」三要素及其關係,指出日本「氏」、「姓」一體,「姓」須置於「氏」之後,可以省略「姓」,但不會省略「氏」的情況。
  • 書訊:潘建國《古代小說版本探考》
    ,作者深入調查了海內外數十種稀見的小說文獻,包括一些孤本,借版本考辨探究小說情節的形成過程和演變規律,研究深入且具有說服力,是近年小說版本研究的力作。主要研究領域為古代小說文獻學、明清文學史、古典文獻學等。已出版學術專著有《中國古代小說書目研究》、《古代小說書目簡論》、《古代小說文獻叢考》、《物質技術視閾中的文學景觀——近代出版與小說研究》等。另發表論文數十篇。
  • 跨考中山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總共要4個人,初試考第9,錄了!
    中山大學初試科目是文獻釋讀【614】和中國古代文學與批評【807】,這就意味著不需要像大綜合一樣廣泛涉獵,而是要抓住主幹,精深而且紮實(很慚愧,因為我是三跨,當初看各大院校官網,只有中大有試題,所以才選了貌似簡單的中大)。這兩門如何學習,學姐的文章已經珠玉在前,我也是嚴格按照這個來執行的,所以具體的學習方法我就不贅述了。
  • 英文姓名的由來
    但在很多場合中間名往往略去不寫,如 George Bush,而且許多人更喜歡用暱稱取代正式教名,如 Bill Clinton。上述教名和中間名又稱個人名。現將英語民族的個人名、暱稱和姓氏介紹如下:I. 個人名字 按照英語民族的習俗,一般在嬰兒接受洗禮的時候,由牧師或父母親朋為其取名,稱為教名。
  • 什麼是特字號,械字號,消字號,準字號,食字號……看完恍然大悟
    什麼是特字號,械字號,消字號,準字號,食字號……看完恍然大悟每個行業每個領域都有一定的檢測和審核標準。我們平時用的生活用品等等產品上面也肯定標註了什麼什麼字號,接下來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和大家共同討論和學習學習這些字號的作用和通途化妝品領域:1、妝字號:是指沒有特殊用途的化妝品經過相關部門備案後而獲得的許可證標號,像我們平時用的水,乳,精華都屬於妝字號2、特字號:是指具有特殊用途的化妝品經過相關部門審核後獲得的批准文號,
  • 2021高考一輪複習: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3(姓名稱謂)
    三、姓名、稱謂(一)人物姓名稱謂1.直稱姓名。①用於自稱: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指南錄>後序》)②用於所厭惡所輕視的人:不幸呂師孟構這種情況一般是先說官職,次稱籍貫,後稱姓名、字號。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遊褒禪山記》)6.特殊稱謂。①在姓氏後加上行第(或再加上名號、官爵):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遊寄白二十二舍人》②職業+人名: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 科舉制度略考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基本制度,具有自由報考、分科考試、取士權歸中央和以成績定取捨等特點。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由隋文帝創立。從隋煬帝大業三年(605)開設進士科起算,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科舉制度延續整整1300年。科舉制度雖然創立於隋朝,但其淵源卻可追溯至先秦。
  • 正確認識妝字號、特字號、消字號、械字號
    通常我們會在化妝品的包裝上看到「妝字號」「特字號」,但近年來,一些「面膜」產品包裝上出現了「械字號」或「消字號」,這些「字號」被商家作為賣點,在市場上掀起熱潮。這些「字號」到底代表什麼呢?重點提前看「妝字號」化妝品化妝品上標註的「妝字號」,是非特殊用途化妝品經藥品監管部門備案後獲得的許可證標號。日常護膚中使用的保溼類爽膚水、乳液、面霜、精華液,以及粉底、口紅、眼影等產品都屬於「妝字號」產品。
  • 中國古代紀時奧秘
    當我們試圖進一步了解古人探究先民的時間觀念時,面對古代文獻中種種難解的紀時詞語,卻也難免喟嘆:我們對於古人所知甚少。《長安十二時辰》近日熱播,引發人們對「唐朝版24小時」,甚或中國古代紀時方法的濃厚興趣。中國古代紀時有何奧妙?張衍田的新作《中國古代紀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版),為我們掃除古代紀時知識上的盲區,了解乃至理解古人世界提供幫助。
  • 百鍊成鋼繞指柔——中國古代鐵器的發展史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百鍊成鋼繞指柔——中國古代鐵器的發展史 來源:西安網 時間:2019-08-05 15:57 字號:
  • 明代《醫史》作者李濂生平著述考略
    據此推算,李經緯先生認為:生於「1489年」,約卒於「1569年」;《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記作:「李濂(1489~ 1566後)」;《中醫人名辭典》記作「李濂(1489~ ?年)」。按我國古代歷來以虛齡稱呼年歲,《明史》本傳既然載述李濂「嘉靖五年(1526)以大計免歸,年才三十有八」,則其生年似應1489年;其卒年按「裡居四十餘年」推算,記作「1566年後」或「約1569年」,似亦大致相當。
  • 中國古代儀禮制度巨著《五禮通考》整理出版
    中國古代儀禮制度巨著《五禮通考》整理出版 2020-12-11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古代皇帝的第二姓名,安定天下給1個字,丟了國家給18個字
    中國歷史從頭算起,以黃帝為起點,皇、帝、王、皇帝,有過名字的,滿打滿算,一共有397位皇或帝,162個王,這數字可不是胡謅的,而是寫《中國人史綱》的柏楊統計的。這559位去世之後,後人得給他們一個評價,這個評價怎麼寫是個學問,於是中國人發明了皇帝的第二套姓名系統。
  • 高考之「古代篇」
    高考,雖然是現代才有的名詞,實際在中國古代已有悠久的歷史。科舉制度,就是中國古代的「高考」。馬上就要高考了,今天就來聊一下古代「高考」的話題。
  • 新書丨所刊《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十四輯出版
    目     錄清華簡《攝命》「受幣」考略  杜 勇/001從曾伯陭鉞看周代的「德」與「刑」  李 凱/008睡虎地秦簡法律文書集釋(九):《法律答問》111 ~ 135簡  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制史基礎史料研讀會
  • 2020中國國字號大學排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第一!
    近日,《2020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高考志願填報指南》出版發行,公布了最新艾瑞深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1200強排名,並包含了2020全國重點高校排名、2020中國國字號大學排名等。在2020中國大學排名中,北京大學繼續排在榜首,其次為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這是全國的前五強。第六至十名分別為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天津大學。在2020中國國字號大學排名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絕對優勢排名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