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醫史》作者李濂生平著述考略

2021-02-07 醫史文獻研究

張一群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原文刊於《中華醫史雜誌》2003年第2期



一、李濂的生卒年限、世醫背景和醫學活動


1.生卒年限考

據《明史》卷286《李濂傳》云:「李濂,字川父,祥符人,舉正德八年(1513)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沔陽知州,稍遷寧波同知,擢山西僉事。嘉靖五年(1526)以大計免歸,年才三十有八,濂少負俊才,時從俠少年聯騎出城,搏獸射雉,酒酣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為人。一日作《理情賦》,友人左國璣持以示李夢陽,夢陽大嗟賞,訪之吹臺,濂自此聲馳河、雒間。既罷歸,益肆力於學,遂以古文名於時。初受知夢陽,後不屑附和。裡居四十餘年,著述甚富」。由此可知,《明史》本傳並未確載李濂生卒年限,只是提供了兩條大致的線索,一是:「嘉靖五年(1526)以大計免歸,年才三十有八」;二是:「裡居四十餘年,著述甚富」。據此推算,李經緯先生認為:生於「1489年」,約卒於「1569年」;《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記作:「李濂(1489~ 1566後)」;《中醫人名辭典》記作「李濂(1489~ ?年)」。按我國古代歷來以虛齡稱呼年歲,《明史》本傳既然載述李濂「嘉靖五年(1526)以大計免歸,年才三十有八」,則其生年似應1489年;其卒年按「裡居四十餘年」推算,記作「1566年後」或「約1569年」,似亦大致相當。然而,據筆者考證,李濂生年應作1488年,其卒年實為1566年。


特舉證並考辨如下:

其一,明代陳柏撰《嵩渚李先生墓碑》略云:「先生名濂,字川父。其年癸酉(1513)舉河南第一人,明年(1514)舉進士高等。乙亥(1515)出守沔陽。辛巳(1521)擢貳寧波。癸未(1523)擢山西按察司僉事。先生生於弘治戊申(1488),卒於嘉靖丙寅(1566),享年七十有九,以隆慶戊辰(1568)葬於蘇村」。墓碑確載李濂生於「弘治戊申(1488年)」,則《明史》本傳記述「嘉靖五年(1526)」「年才三十有八」實誤,當為「年三十有九」。此即諸部辭書關於李濂「1489生年說」之由來。

其二,考李濂《嵩渚文集》,於所撰七言律詩中,亦可證實《明史》本傳所謂「嘉靖五年(1526)」「年才三十有八」之說記誤。例一:《己亥(1539)元日》略曰:「今朝己亥五十二,試筆三陽揮短篇」;例二:《庚子(1540)除夕限韻作》略曰:「荏苒年光五十三,世途情味飽經諳」;例三:《辛丑(1541)元日》略曰:「行年五十今加四,解組歸來十六秋」;例四:《六十自壽》(李濂自注「丁未(1547)年作」)略云:「荏苒年光六十過,鏡中勳業復如何」。以上四首詩句所載幹支年歲,均與「弘治戊申(1488年)」生年相吻合。據此,筆者認為李濂「1488」生年說當作定論。

關於李濂卒歲,據《明史》本傳「裡居四十餘年」句推算,與墓碑「1566」卒年說正相吻合,今亦可作為定論,而李經緯先生「約1569」卒年說、《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1566後」卒年說,以及《中醫人名辭典》卒年存疑說等,或因限於史料,則當一併予以補正。


2.關於「金鐘李氏」


據明代李濂所撰《大梁金鐘李氏世系碑》和陳柏《嵩渚李先生墓碑》等文獻記載:李氏世為祥符(即開封)人,以小兒醫名聞於宋。宋季,李濂先祖諱某,因治癒皇太子痙病,上欲官太醫丞,因固辭不受,乃賜金鐘,由是四方之人鹹稱之曰:「金鐘李氏」。其醫傳至李濂六世祖諱景權時,「金鐘李氏」之醫名益顯,著醫書滿家。景權生子曰鐸,世其業,父子並為太醫院御醫。鐸生仲子曰得祥,精醫術。得祥生季子曰信,醫嬰有奇效。信生長子曰敬,敬少業儒,長精於醫,其所存活者數百人。敬生三子,長子曰洪,繼承醫業,季子即李濂。由此可知,作為解元公和進士及第的李濂,實為綿延二百餘年而不絕的兒科世醫「金鐘李氏」之後代,正如李濂所述:「累世皆精其術,而醫道盛行於時,大河之南稱德門舊族必曰:金鐘李氏」。然而,關於李濂的兒科世醫背景,諸部醫學人物辭書如《中醫人物詞典》、《中醫人名辭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史分卷》等均無述及。因此,上文所引證的資料或有助於對李濂生平的研究。


3.有關醫學活動


據李濂自述:「(長兄)洪習醫,(二兄)淳服賈,濂譾薄不類,賴祖考庇蔭之休,少舉進士,三為下大夫」。其實,李濂雖非專門醫家,但由於家學淵源和醫風薰陶,加上深厚的文史功底和較高的社會地位,因此,他對醫學所作為的貢獻當無愧於「金鐘李氏」。

一是編撰醫史人物傳記專書。李濂所撰《醫史》10卷,共收載和編撰72位醫家的傳記,前五卷,編入正史所載醫和至李杲共53位醫家傳記,後五卷,共載張仲景至張養正共17位醫家傳記,且大都附有按語或「嵩渚子」論述一篇,其中不乏卓識高見。《醫史》10卷,實為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名醫傳記類著作,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尤其是後五卷,李濂所撰《張仲景補傳》、《王叔和補傳》、《啟玄子補傳》、《葛應雷補傳(附子乾孫)》、《王履補傳》和《戴原禮補傳》等篇,其文獻價值更高。於是,筆者認為:李濂《醫史》10卷當在祖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二是為多部醫著撰序。李濂在為官期間和罷官歸鄉之後,曾先後為當時首版或再版的醫書撰序,計約4篇,即:約作於1523年的《救荒本草序》、作於1543年的《幼科類萃序》,以及《續醫說序》、《陶節庵傷寒六書序》等,由此亦可證明,李濂對祖國醫學傳承所作的貢獻。

三是發表若干篇醫學論文。據《嵩渚文集》所載,李濂在從事文史撰著之餘,也有若干篇專門論說醫學問題的論文問世,即:《醫說》、《醫辯》(作於1549年)、《醫有三品對》等,同時,在不少題贈以及所撰的傳記文字中,都涉及到醫學問題,從中顯示出較為深厚的醫學修養。

此外,李濂還與幾位兼通醫學的當朝官吏,如兵部尚書劉松石(著《保壽堂活人經驗方》)、南京兵部尚書張時徹(著《攝生眾妙方》)等過從甚密,並同當地名醫,如雲嶠翁鄭鎰、杏垣翁陶醫等亦有所交往,這也可從一個側面加深對李濂從事醫學活動的了解。


二、李濂《醫史》纂輯年份考


1.關於《醫史》纂輯年份的權威觀點


據李經緯、程之範主編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史(分卷)》和《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載述:李濂醫史10卷為明代正德年間刻本,並記其纂輯年份約為「1513年」;另據餘瀛鰲、李經緯主編的《中醫文獻辭典》亦稱:醫史10卷「明李濂(川父)約纂輯於正德八年(1513)」。由此看來,李濂《醫史》「正德八年(1513)」纂輯說,似乎已成定論。


2.對《醫史》纂輯年份的若干考辨


經筆者考證,李濂《醫史》當在「嘉靖五年(1526年)」罷官歸鄉後若干年內纂輯,「正德八年(1513)」纂輯說實誤。特舉證並考辨如下。

其一,考李濂《嵩渚文集》卷56,獲其自撰《醫史序》一篇,此篇序文因未見載於世傳本《醫史》,故當今醫史學界有所忽略。其略云:「宋許慎齋,紀五季以來之醫,有圖而無傳。近時豐城楊文恪公廉,嘗著《名醫錄》,又略而不詳」。按:豐城楊文恪公廉,即南京禮部尚書楊廉,字方震,號月湖,兼通醫學,曾著《醫學舉要》、《明醫錄》各一卷,「文恪」當為諡法,即明朝皇帝對三品以上兩京大臣逝世後的賜名。李濂撰寫《醫史序》既稱楊廉為「楊文恪公廉」,則其纂輯年份必在楊廉去世以後,考明代孫存《南京禮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諡文恪楊公廉行狀》中,獲知楊廉卒於「嘉靖乙酉(1525年)。三月十八日」,「距生景泰三年(1452)八月十一日,享年七十有四,上悼痛。贈太子少保,諡文恪」。繼考《明史》卷283《楊廉傳》所載卒年相同。楊廉既然卒於「嘉靖乙酉(1525年)」,即可推斷李濂纂輯《醫史》年份不是在「正德八年(1513)」,而是在「嘉靖乙酉(1525年)」以後。《醫史序》所述「近時豐城楊文恪公廉,嘗著《名醫錄》」之句,即筆者否定「正德八年(1513)纂輯說」之主證。


其二,李濂《醫史》卷7《王履補傳》略云:「嵩渚子曰:餘讀王安道《溯洄集》二十一篇,未嘗不深嘆其察理之精。近時王文恪公鏊,有曰:始餘讀溯洄集,知安道之深於醫,不知其能詩也,及修《蘇州志》,知其能詩,又工於文與畫也」。按:王鏊為明代正德年間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文恪」亦為諡法,即由皇帝在王鏊去世後所賜。李濂謂其「王文恪公鏊」,即可斷定李濂撰寫《王履補傳》時,王鏊亦已謝世。考明代文徵明所撰《太傅王文恪公傳》略云:「公名鏊,字濟之,世稱守溪先生,吳洞庭山人也。嘉靖三年甲申(1524)三月十一日,以疾卒於家。訃聞,上為輟視朝一日,追贈太傅,諡文恪」。繼考明代祝允明所撰《祭王文恪公文》,所載卒年相同。王鏊既卒於「嘉靖三年甲申(1524)」,則李濂撰寫《王履補傳》並纂輯《醫史》顯然不會在「正德八年(1513)」,而必然是在「嘉靖三年甲申(1524)」以後,否則,將無法解釋「近時王文恪公鏊」之句意。此即筆者推翻「正德八年(1513)纂輯說」之又一主證。


其三,李濂《醫史》卷首《纂輯醫史凡例》,李濂於文末的一段敘述耐人尋味,其云:「山林索居,書籍鮮少,故於古之名醫搜羅未盡,增廣補遺,以俟博雅君子」。據《明史》本傳及墓碑所載,可知李濂「正德八年(1513)」舉河南鄉試第一,明年(1514)登進士第,「乙亥(1515)」至「嘉靖五年(1526)」當在沔陽、寧波、山西歷任地方官吏。在這段求取功名以及為官當政期間,既無靜心纂輯《醫史》之可能,亦無專事著述之閒暇,因此,所謂「山林索居」顯然是罷官退隱生活的形象寫照,至於「書籍鮮少」「古之名醫搜羅未盡」句,當屬李濂於「嘉靖五年(1526)」罷歸後,避居林壑所發出的無奈感嘆,另有詩句為證:「還家幾度逢元日,把酒三陽慰索居」,此句李濂作於「庚寅元日」。即「嘉靖九年(1530)」,時年四十有三,當為李濂罷歸四年所作。其所謂「把酒三陽慰索居」同「山林索居,書籍鮮少」顯然同為一種心境,而為兩種表述,其核心詞當為「索居」兩字。

據此推論,並在上文所舉主證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李濂纂輯《醫史》年份當在罷官歸隱後、「嘉靖六年(1527年)」至「嘉靖九年(1530年)」間。此一推論,一則用作推翻「正德八年」纂輯說之佐證,二則以此開闢《醫史》纂輯年份之新論。

其四,李濂所撰《瓊林宴歸圖記》云:「丙戊(1526),蒙恩放歸,屏居林壑,頗以文史自娛,杜門掃軌,絕無它慕」,另撰《李氏居室記序》亦云:「餘自丙戌(1526)蒙恩放歸」「林居多暇」,又撰《夏周正辨疑會通序》亦云:「濂屏處山林,日長無事,凡六經疑義,竅嘗究心」。若將「屏居林壑」、「林居多暇」和「屏處山林」句,同《纂輯醫史凡例》「山林索居」句加以聯貫體味,則文字氣韻一脈相承,「歸隱之士」所獨有的、蒼老悲涼的心態躍然紙上。據此亦可作為排除「正德八年(1513)」纂輯說之佐證。

此外,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載錄:「《醫史》明李濂撰,明正德刻本(1513年)」,並註明藏於上海圖書館。筆者為此專程前往上圖古籍資料室查考。查考結果:上海圖書館明代李濂《醫史》藏本,實為「明刻本」,並無所謂「明正德刻本(1513年)」結論,原著由《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輯委員會編印出版,目前,上圖僅存該書縮微膠捲。

綜上所述:李濂生卒年限為(1488~1566);其為小兒世醫「金鐘李氏」後裔;《醫史》纂輯年份約在1527至1530年左右。


(參考文獻略,版權歸作者/期刊所有)

相關焦點

  • 明代馬龍進士阮元聲生平略考
    探尋阮元聲的生平,需要查閱有關志書等相關資料。儘管雍正版《馬龍州志》記載了阮元聲的簡要生平、業績和大量作品,我們對其還是知之不多。阮元聲享年是多少,是病死還是死於其他原因,除了文學才能外,有沒有其他過人之處?諸如此類的問題,歷來備受關注。阮元聲作為名人,要從志書、碑刻等中查證其人其事,才比較嚴謹。
  • 明代藩府著述輯考
    【原文出處】《古籍整理研究學刊》(長春)2009年2期第59~69頁 【英文標題】A Study on the Writings of Royal Families in Ming Dynasty 【作者簡介】陳清慧,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碩士,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在讀博士研究生,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現任《國家圖書館學刊》常務副主編。
  • 明代文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明代文學研究論著以晚明居多,前中期較少。林家驪所著《謝鐸與茶陵詩派》填補了明代文學研究的一處空白,是明代文學研究的一部力作。本書考論結合,書中既包含了對謝鐸籍貫故裡、家世、生平事跡、交遊、著述編纂與流傳、詩文系年等問題的考證,也有對其理學、史學、教育思想和文學成就的深入論述。考證方面,作者遍採《明史》、《明史紀事本末》、《明實錄》、《明實錄類纂》、《明會要》等歷史資料和《太平縣誌》、《桃溪謝氏宗譜》等地方文獻,務求言出有據。如據《嘉靖太平縣誌》考知謝氏籍貫。
  • 清代平江文武十進士生平及著述考輯
    因為科舉只考中舉人,幾次參加會試都沒有考取進士,也是一直難以釋懷,最後還是慈禧太后恩賜了一個進士的身份,才算圓了左宗棠的進士夢。功成名就、名滿天下的曾、左尚且如此,普通讀書人對進士身份的渴求,大家可以想見了。
  • 沈家本生平考
    通過這些文章,知道了晚清歷史上,一位對後世中國法學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一代大家,被譽為「中國法律現代化之父」的沈家本,便對沈家本的生平開始了關注。      沈家本(1840——1913年),字子淳,別號寄簃,浙江歸安(今浙江湖州吳興縣)人。清末著名法學家、立法大家和法學教育家。 1864年進入刑部,任郎中,開始接觸律例。1893——1901年先後出任天津知府、保定知府等職。
  • 《儒門事親》刊本的流傳概況初考
    子和晚年老病困頓,心情抑鬱,所作自述詩云:「而今憔悴西山下,更比文章不值錢」,證實文章已在傳讀,而作者本人反無人問訊了。二是子和逝去後不久,元兵入侵中原,據有關史料可知,麻氏為避兵亂,由郾城逃向確山,中途將書稿藏於(山查)岈山(地在今遂平縣西30公裡處)。金人張頤齋也提到「惜其真本為徵君藏於名山中,不可復見」,明·李濂《醫史》亦云「此書兵塵鴻洞,藏諸查牙空穴中」。
  • 明代新安黃氏刻書考略
    明代徽州新安黃氏刻工眾多,在中國出版史上寫下了重要一頁。據統計,黃氏從明正統間開始刻書,一直刻到清道光間,歷時400餘年。明代是黃氏刻工最活躍的時期,黃氏28世以前的280位刻工都生活在明代。茲就明代黃氏刻工及其刻書舉例如下。[1]二十一世刻工有黃積善、黃佛生、黃多保等。二十二世刻工有黃文顯、黃文德、黃文敬、黃文贊、黃文漢、黃文善、黃文希、黃文達等。其中黃文敬於天順、成化間刻《草字千字文》,弘治二年(1489)刻《雪峰胡先生文集》,弘治十二年(1499)刻《新安文獻志》。
  • 葉桂考略(3)——師承與著作
    筆者研究吳中醫家數十年,近將積累之葉桂資料加以整理並考訂,從葉氏世系、生平、軼聞、故居、師承、著作、學術思想、後世影響等方面爰作探討與介紹。5  師承    葉桂幼承家學,始以幼科為主。如汪紹達《葉天士家傳秘訣》序雲;「葉天士先生,本一祖傳之專門兒科醫家也。」
  • 蓮臺寺:「寇宋江等寨結此山」考略
    (組圖攝影李繼保)「寇宋江等寨結此山」考略 作者:劉勇關於宋江舉事的地點,學術界存在著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宋江義軍大本營就在水泊梁山,梁山好漢曾以此為根據地長期割劇,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另一種認為李蔭不但是位剛正不阿的官員,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文學家,著有《比部集》(又稱《李陽穀詩》),詩源何景明,近於其兄李蓉,生平事跡見於《明詩紀事》第七卷。《宛署雜記》記載,李蔭「善詩,詩相至神,詩多自得語,而不作嘉隆間響」。李蔭熱心整理地方文化,萬曆四年曾主持重修陽穀孟母廟,並興辦了鑿井、買香火地等善事。
  • ​元偉丨​明代文言小說《西京雜記》《續巳編》為偽書考
    明代文言小說《西京雜記》《續巳編》為偽書考
  • 尕藏加:宗喀巴大師生平事跡略考
    法尊說:宗喀巴大師在得文殊菩薩加持而生起真正的中觀見以後,經多人勸請,根據《菩提道燈論》和阿底峽尊者的三傳弟子夏熱瓦的略注,再加以發揮和補充,遂成為我們現在所見的這部偉大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 《現代佛學》1954年十一月號。]
  • 《水滸傳》作者考
    《水滸傳》的作者,通行本都作施耐庵,或者施耐庵、羅貫中合著。羅貫中的生平基本清晰,據元末明初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載:「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但是施耐庵的生平卻不容易弄清楚。明高儒《百川書志》說他是錢塘人,還有人說他是江蘇大豐人。餘謂以上諸說均不可信。從《水滸傳》的用字情況以及所敘風物,可知作者應為濟州(今山東濟寧、菏澤一帶)人無疑。
  • 李季自傳"我的生平":三分之一內容是"反胡適"
    這部與胡適大著旗鼓相當的「批判書」的作者,甚至於還將這部書納入到他的自傳體系之中,在其30餘萬字的自傳中,竟佔到了三分之一的份額。看來,這位作者是將「反胡適」作為終生志業的;更有意思的是,胡適自傳《四十自述》的「自序」部分,也提到過這位作者,他的名字叫李季。
  • 中國醫史博物館館藏彩繪本《內經圖》內涵詮釋
    ——節選自《中華醫史雜誌》2020年第2期同名文章,如有引用,務必以原文為準。《內經圖》系道門內秘傳的用於指導內丹煉養的圖式,其中蘊涵著中醫學關於生命的豐富認知。近年來已有學者就其內涵做出了部分合理闡釋,但尚未有學者從「神氣雙修、一氣合道」的整體角度對其精髓作全面闡釋。
  • 明代復古與反覆古
    中國文學史上,文學復古多擔負著儒學復興的重任,同唐代古文運動一樣,明代七子派文學復古運動也帶著復興文學和儒學的雙重目的。這一場明代中期出現的復古與反覆古運動,綿延約一個半世紀,牽涉幾乎明代所有的詩文派別並波及到整個思想文化界。
  • 「人之初 性本善」,這部三字經你還記得多少,它的作者又是誰?
    …… 《三字經》誕生於元初,明代時廣為流傳,是舊時少兒啟蒙文本。20世紀80年代《三字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性的啟蒙教材。然而它的作者是誰,一直眾說紛紜,成為歷史「公案」。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後辭官回鄉,專意著述二十年。 一生著作甚豐,有《困學紀聞》《玉海》《詩考》《詩地理考》《漢藝文志考證》《玉堂類稿》《深寧集》等六百多卷。晚年王應麟為教育本族子弟讀書,編寫了一本融會中國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訣」,據傳就是《三字經》。這也成為了王應麟知名度最高的作品。 當然,關於《三字經》的作者及成書時間,還有其他說法。
  • 梁山泊文藝丨蓮臺寺:「寇宋江等寨結此山」考略
    「寇宋江等寨結此山」考略作者:劉勇關於宋江舉事的地點,學術界存在著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宋江義軍大本營就在水泊梁山,梁山好漢曾以此為根據地長期割劇,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另一種認為,宋江從未到過梁山李蔭不但是位剛正不阿的官員,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文學家,著有《比部集》(又稱《李陽穀詩》),詩源何景明,近於其兄李蓉,生平事跡見於《明詩紀事》第七卷。《宛署雜記》記載,李蔭「善詩,詩相至神,詩多自得語,而不作嘉隆間響」。李蔭熱心整理地方文化,萬曆四年曾主持重修陽穀孟母廟,並興辦了鑿井、買香火地等善事。
  • 陳寅恪與劉銘恕交往考略
    不過陳寅恪曾向劉銘恕贈送論文《支愍度學說考》的單行本,這對於初步踏入學術研究領域的劉銘恕是一種鼓勵和鞭策。在北平師範大學攻讀研究生期間,劉銘恕有機會師從錢玄同、黎錦熙、高步瀛、駱鴻凱等知名學者。1933年,他在《師大月刊》發表《王安石〈字說〉源流考》,年僅22歲,此後又協助其兄盼遂編輯出版《文字音韻學論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