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群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原文刊於《中華醫史雜誌》2003年第2期
一、李濂的生卒年限、世醫背景和醫學活動
1.生卒年限考
據《明史》卷286《李濂傳》云:「李濂,字川父,祥符人,舉正德八年(1513)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沔陽知州,稍遷寧波同知,擢山西僉事。嘉靖五年(1526)以大計免歸,年才三十有八,濂少負俊才,時從俠少年聯騎出城,搏獸射雉,酒酣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為人。一日作《理情賦》,友人左國璣持以示李夢陽,夢陽大嗟賞,訪之吹臺,濂自此聲馳河、雒間。既罷歸,益肆力於學,遂以古文名於時。初受知夢陽,後不屑附和。裡居四十餘年,著述甚富」。由此可知,《明史》本傳並未確載李濂生卒年限,只是提供了兩條大致的線索,一是:「嘉靖五年(1526)以大計免歸,年才三十有八」;二是:「裡居四十餘年,著述甚富」。據此推算,李經緯先生認為:生於「1489年」,約卒於「1569年」;《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記作:「李濂(1489~ 1566後)」;《中醫人名辭典》記作「李濂(1489~ ?年)」。按我國古代歷來以虛齡稱呼年歲,《明史》本傳既然載述李濂「嘉靖五年(1526)以大計免歸,年才三十有八」,則其生年似應1489年;其卒年按「裡居四十餘年」推算,記作「1566年後」或「約1569年」,似亦大致相當。然而,據筆者考證,李濂生年應作1488年,其卒年實為1566年。
特舉證並考辨如下:
其一,明代陳柏撰《嵩渚李先生墓碑》略云:「先生名濂,字川父。其年癸酉(1513)舉河南第一人,明年(1514)舉進士高等。乙亥(1515)出守沔陽。辛巳(1521)擢貳寧波。癸未(1523)擢山西按察司僉事。先生生於弘治戊申(1488),卒於嘉靖丙寅(1566),享年七十有九,以隆慶戊辰(1568)葬於蘇村」。墓碑確載李濂生於「弘治戊申(1488年)」,則《明史》本傳記述「嘉靖五年(1526)」「年才三十有八」實誤,當為「年三十有九」。此即諸部辭書關於李濂「1489生年說」之由來。
其二,考李濂《嵩渚文集》,於所撰七言律詩中,亦可證實《明史》本傳所謂「嘉靖五年(1526)」「年才三十有八」之說記誤。例一:《己亥(1539)元日》略曰:「今朝己亥五十二,試筆三陽揮短篇」;例二:《庚子(1540)除夕限韻作》略曰:「荏苒年光五十三,世途情味飽經諳」;例三:《辛丑(1541)元日》略曰:「行年五十今加四,解組歸來十六秋」;例四:《六十自壽》(李濂自注「丁未(1547)年作」)略云:「荏苒年光六十過,鏡中勳業復如何」。以上四首詩句所載幹支年歲,均與「弘治戊申(1488年)」生年相吻合。據此,筆者認為李濂「1488」生年說當作定論。
關於李濂卒歲,據《明史》本傳「裡居四十餘年」句推算,與墓碑「1566」卒年說正相吻合,今亦可作為定論,而李經緯先生「約1569」卒年說、《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1566後」卒年說,以及《中醫人名辭典》卒年存疑說等,或因限於史料,則當一併予以補正。
2.關於「金鐘李氏」
據明代李濂所撰《大梁金鐘李氏世系碑》和陳柏《嵩渚李先生墓碑》等文獻記載:李氏世為祥符(即開封)人,以小兒醫名聞於宋。宋季,李濂先祖諱某,因治癒皇太子痙病,上欲官太醫丞,因固辭不受,乃賜金鐘,由是四方之人鹹稱之曰:「金鐘李氏」。其醫傳至李濂六世祖諱景權時,「金鐘李氏」之醫名益顯,著醫書滿家。景權生子曰鐸,世其業,父子並為太醫院御醫。鐸生仲子曰得祥,精醫術。得祥生季子曰信,醫嬰有奇效。信生長子曰敬,敬少業儒,長精於醫,其所存活者數百人。敬生三子,長子曰洪,繼承醫業,季子即李濂。由此可知,作為解元公和進士及第的李濂,實為綿延二百餘年而不絕的兒科世醫「金鐘李氏」之後代,正如李濂所述:「累世皆精其術,而醫道盛行於時,大河之南稱德門舊族必曰:金鐘李氏」。然而,關於李濂的兒科世醫背景,諸部醫學人物辭書如《中醫人物詞典》、《中醫人名辭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史分卷》等均無述及。因此,上文所引證的資料或有助於對李濂生平的研究。
3.有關醫學活動
據李濂自述:「(長兄)洪習醫,(二兄)淳服賈,濂譾薄不類,賴祖考庇蔭之休,少舉進士,三為下大夫」。其實,李濂雖非專門醫家,但由於家學淵源和醫風薰陶,加上深厚的文史功底和較高的社會地位,因此,他對醫學所作為的貢獻當無愧於「金鐘李氏」。
一是編撰醫史人物傳記專書。李濂所撰《醫史》10卷,共收載和編撰72位醫家的傳記,前五卷,編入正史所載醫和至李杲共53位醫家傳記,後五卷,共載張仲景至張養正共17位醫家傳記,且大都附有按語或「嵩渚子」論述一篇,其中不乏卓識高見。《醫史》10卷,實為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名醫傳記類著作,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尤其是後五卷,李濂所撰《張仲景補傳》、《王叔和補傳》、《啟玄子補傳》、《葛應雷補傳(附子乾孫)》、《王履補傳》和《戴原禮補傳》等篇,其文獻價值更高。於是,筆者認為:李濂《醫史》10卷當在祖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二是為多部醫著撰序。李濂在為官期間和罷官歸鄉之後,曾先後為當時首版或再版的醫書撰序,計約4篇,即:約作於1523年的《救荒本草序》、作於1543年的《幼科類萃序》,以及《續醫說序》、《陶節庵傷寒六書序》等,由此亦可證明,李濂對祖國醫學傳承所作的貢獻。
三是發表若干篇醫學論文。據《嵩渚文集》所載,李濂在從事文史撰著之餘,也有若干篇專門論說醫學問題的論文問世,即:《醫說》、《醫辯》(作於1549年)、《醫有三品對》等,同時,在不少題贈以及所撰的傳記文字中,都涉及到醫學問題,從中顯示出較為深厚的醫學修養。
此外,李濂還與幾位兼通醫學的當朝官吏,如兵部尚書劉松石(著《保壽堂活人經驗方》)、南京兵部尚書張時徹(著《攝生眾妙方》)等過從甚密,並同當地名醫,如雲嶠翁鄭鎰、杏垣翁陶醫等亦有所交往,這也可從一個側面加深對李濂從事醫學活動的了解。
二、李濂《醫史》纂輯年份考
1.關於《醫史》纂輯年份的權威觀點
據李經緯、程之範主編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史(分卷)》和《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載述:李濂醫史10卷為明代正德年間刻本,並記其纂輯年份約為「1513年」;另據餘瀛鰲、李經緯主編的《中醫文獻辭典》亦稱:醫史10卷「明李濂(川父)約纂輯於正德八年(1513)」。由此看來,李濂《醫史》「正德八年(1513)」纂輯說,似乎已成定論。
2.對《醫史》纂輯年份的若干考辨
經筆者考證,李濂《醫史》當在「嘉靖五年(1526年)」罷官歸鄉後若干年內纂輯,「正德八年(1513)」纂輯說實誤。特舉證並考辨如下。
其一,考李濂《嵩渚文集》卷56,獲其自撰《醫史序》一篇,此篇序文因未見載於世傳本《醫史》,故當今醫史學界有所忽略。其略云:「宋許慎齋,紀五季以來之醫,有圖而無傳。近時豐城楊文恪公廉,嘗著《名醫錄》,又略而不詳」。按:豐城楊文恪公廉,即南京禮部尚書楊廉,字方震,號月湖,兼通醫學,曾著《醫學舉要》、《明醫錄》各一卷,「文恪」當為諡法,即明朝皇帝對三品以上兩京大臣逝世後的賜名。李濂撰寫《醫史序》既稱楊廉為「楊文恪公廉」,則其纂輯年份必在楊廉去世以後,考明代孫存《南京禮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諡文恪楊公廉行狀》中,獲知楊廉卒於「嘉靖乙酉(1525年)。三月十八日」,「距生景泰三年(1452)八月十一日,享年七十有四,上悼痛。贈太子少保,諡文恪」。繼考《明史》卷283《楊廉傳》所載卒年相同。楊廉既然卒於「嘉靖乙酉(1525年)」,即可推斷李濂纂輯《醫史》年份不是在「正德八年(1513)」,而是在「嘉靖乙酉(1525年)」以後。《醫史序》所述「近時豐城楊文恪公廉,嘗著《名醫錄》」之句,即筆者否定「正德八年(1513)纂輯說」之主證。
其二,李濂《醫史》卷7《王履補傳》略云:「嵩渚子曰:餘讀王安道《溯洄集》二十一篇,未嘗不深嘆其察理之精。近時王文恪公鏊,有曰:始餘讀溯洄集,知安道之深於醫,不知其能詩也,及修《蘇州志》,知其能詩,又工於文與畫也」。按:王鏊為明代正德年間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文恪」亦為諡法,即由皇帝在王鏊去世後所賜。李濂謂其「王文恪公鏊」,即可斷定李濂撰寫《王履補傳》時,王鏊亦已謝世。考明代文徵明所撰《太傅王文恪公傳》略云:「公名鏊,字濟之,世稱守溪先生,吳洞庭山人也。嘉靖三年甲申(1524)三月十一日,以疾卒於家。訃聞,上為輟視朝一日,追贈太傅,諡文恪」。繼考明代祝允明所撰《祭王文恪公文》,所載卒年相同。王鏊既卒於「嘉靖三年甲申(1524)」,則李濂撰寫《王履補傳》並纂輯《醫史》顯然不會在「正德八年(1513)」,而必然是在「嘉靖三年甲申(1524)」以後,否則,將無法解釋「近時王文恪公鏊」之句意。此即筆者推翻「正德八年(1513)纂輯說」之又一主證。
其三,李濂《醫史》卷首《纂輯醫史凡例》,李濂於文末的一段敘述耐人尋味,其云:「山林索居,書籍鮮少,故於古之名醫搜羅未盡,增廣補遺,以俟博雅君子」。據《明史》本傳及墓碑所載,可知李濂「正德八年(1513)」舉河南鄉試第一,明年(1514)登進士第,「乙亥(1515)」至「嘉靖五年(1526)」當在沔陽、寧波、山西歷任地方官吏。在這段求取功名以及為官當政期間,既無靜心纂輯《醫史》之可能,亦無專事著述之閒暇,因此,所謂「山林索居」顯然是罷官退隱生活的形象寫照,至於「書籍鮮少」「古之名醫搜羅未盡」句,當屬李濂於「嘉靖五年(1526)」罷歸後,避居林壑所發出的無奈感嘆,另有詩句為證:「還家幾度逢元日,把酒三陽慰索居」,此句李濂作於「庚寅元日」。即「嘉靖九年(1530)」,時年四十有三,當為李濂罷歸四年所作。其所謂「把酒三陽慰索居」同「山林索居,書籍鮮少」顯然同為一種心境,而為兩種表述,其核心詞當為「索居」兩字。
據此推論,並在上文所舉主證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李濂纂輯《醫史》年份當在罷官歸隱後、「嘉靖六年(1527年)」至「嘉靖九年(1530年)」間。此一推論,一則用作推翻「正德八年」纂輯說之佐證,二則以此開闢《醫史》纂輯年份之新論。
其四,李濂所撰《瓊林宴歸圖記》云:「丙戊(1526),蒙恩放歸,屏居林壑,頗以文史自娛,杜門掃軌,絕無它慕」,另撰《李氏居室記序》亦云:「餘自丙戌(1526)蒙恩放歸」「林居多暇」,又撰《夏周正辨疑會通序》亦云:「濂屏處山林,日長無事,凡六經疑義,竅嘗究心」。若將「屏居林壑」、「林居多暇」和「屏處山林」句,同《纂輯醫史凡例》「山林索居」句加以聯貫體味,則文字氣韻一脈相承,「歸隱之士」所獨有的、蒼老悲涼的心態躍然紙上。據此亦可作為排除「正德八年(1513)」纂輯說之佐證。
此外,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載錄:「《醫史》明李濂撰,明正德刻本(1513年)」,並註明藏於上海圖書館。筆者為此專程前往上圖古籍資料室查考。查考結果:上海圖書館明代李濂《醫史》藏本,實為「明刻本」,並無所謂「明正德刻本(1513年)」結論,原著由《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輯委員會編印出版,目前,上圖僅存該書縮微膠捲。
綜上所述:李濂生卒年限為(1488~1566);其為小兒世醫「金鐘李氏」後裔;《醫史》纂輯年份約在1527至1530年左右。
(參考文獻略,版權歸作者/期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