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性本善」,這部三字經你還記得多少,它的作者又是誰?

2021-03-01 非常歷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

 《三字經》誕生於元初,明代時廣為流傳,是舊時少兒啟蒙文本。20世紀80年代《三字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性的啟蒙教材。然而它的作者是誰,一直眾說紛紜,成為歷史「公案」。

 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傾向於「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

 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鄞縣)人。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歷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為秘節監、權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後辭官回鄉,專意著述二十年。

 一生著作甚豐,有《困學紀聞》《玉海》《詩考》《詩地理考》《漢藝文志考證》《玉堂類稿》《深寧集》等六百多卷。晚年王應麟為教育本族子弟讀書,編寫了一本融會中國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訣」,據傳就是《三字經》。這也成為了王應麟知名度最高的作品。

 當然,關於《三字經》的作者及成書時間,還有其他說法。

 一說是宋代人區適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一中記載:「童蒙所誦三字經乃宋末區適子所撰。適子,順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節不仕」,認為廣東順德人區適子才是《三字經》的真正作者。

 一說是明代人黎貞。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註:「《三字經》,南海黎貞撰。」即以為明代黎貞撰。

 吳蒙校點《三字經》時,結合《三字經》中提到《四書》以及鼓勵仕進等的內容,指出該書「似當作成於元延祐年恢復科舉,規定考試程式中《四書》用朱氏集注之後」。同時又提及南宋陳淳用三字句寫成的《啟蒙初誦》疑似為《三字經》的先河,指出《三字經》從雛形到更定,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

 學者張如安根據南宋慈谿人桂氏《家訓》中的相關記載認為,《三字經》應成書於南宋紹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間,其時代要早於王應麟(1223年-1296年)和區適子。而寧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經》最早流傳的地區。

 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迄今為止所見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個版本。並出現相關註解本、插圖本。如明清時期就有《增補三字經》、《節增三字經》和《廣三字經》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經》增訂本,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版本。

 事實上不管《三字經》的作者是誰,都不影響這部書的價值,因為《三字經》有著豐富的內容。近代經學大師章太炎說:「其書先舉方名事類,次及經史諸子,所以啟導蒙稚者略備。」也就是說《三字經》是一部內容全面的啟蒙讀物。

查看更多歷史大事件請點擊「非常歷史」小程序

相關焦點

  • 《三字經》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這幾句話是總綱,是《三字經》理論的基礎,是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教育的準則。《三字經》的所有經文,都可以說是這幾句話的展開。它是說: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習慣(學習環境及養成的習慣)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不同的差異。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
  •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
    談到人性,中國文化裡面有三種學說,概括了諸子百家的各派學術觀點,即「性善論」、「性惡論」、「性不善不惡論」。孟子提出性善論,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人有羞惡之心,人有辭讓之心,人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與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沒有這四種心,是「非人也」,那不是人是魔鬼。既然是魔鬼,「人之初,性本善」就與他沒有關係,他是「魔之初,惡之極」。
  • 每日一學:當代私塾,三字經之「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性本善的故事——周處改過周處小時候經常做壞事,村民把他和蛟龍、白額虎並稱為「三害」。一天,有人對周處說:「如果你能把蛟龍和猛虎殺了,大家一定會很敬畏你的。」周處聽後,立刻上山打敗了白額虎。接著,他又跳到河裡,與蛟龍決鬥。三天三夜過去了,周處還沒回來。鄉親們以為周處和蛟龍死了,就高興地說:「太好了!『三害』都死了!
  • 人之初 性本善?三字經恐怕早已過時
    「人之初 性本善」,這是諸多80年代的學生上學時課本外必學的三字經。從步入課堂開始,思想品德之類的書籍教導我們要尊老愛幼、懂得謙讓。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可是人的本性是否真的向善?人的本性如果是善良的話,那麼為何還有那麼多的殺戮存在。如果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話,那麼思想品德豈不是多此一舉?所有人都是善良的,不需要經過後天的引導和教育讓人們從善。都像一張白紙,就不會有負面的經歷和成成長環境在上面不斷的添加五顏六色的惡。若人的本性為善,何來道德一說,什麼事情都向著好的一面持續發展著。
  • 亞坤夜讀丨人之初 性本善?(有聲)
    《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意思不難懂,用我給女兒的解釋就是,每個寶寶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思想原本是孟子老先生提出來的,說是人天生性善,有惻隱之心,有仁義禮智的道德之心等等。
  •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是說人天真爛漫的時候,世俗的習氣非常少。人之初,看起來就像這個嬰兒枕一樣,帶著童真,然後沒有世俗的心機。所以人生的修學要童真來入道,這是最好的修學機會。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本善,性是不會改變的,比如火是有燒熱性,水是有溼熱性,這個特性是不會改變的,只是隨著不同的緣來顯現,人生宇宙都是以這樣的不改變的體性為根基,所以性相近。習相遠,就是與生俱來的習氣和後天的學習不同,隨著學習的能力和環境不同,所以習氣差別越來越大。
  • 「人之初、性本善」的漫談
    「人之初、性本善」不少人以為是孔子關於人之本性的闡述,其實《三字經》成書於宋,而論語中只提到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意思為人具有先天的相似性和後天影響造成的差異性。因此儒家先賢並未輕易對人性下關於善惡的判斷。
  • 讀《三字經》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有感
    原文第1、2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出自《三字經》、王應麟原文註解人最開始出生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初生的孩子一開始性格都很相似,後來因為家庭以及環境影響導致各個孩子習慣千差萬別。作者見解其實這一句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人最開始都是張白紙,因為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的不同導致每個人的性格都有較大差別。有好的習慣也有不好的習慣。所以很多時候一個人最終成為什麼樣子,在很大程度上和父母提供的家庭條件以及思想教育有關。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三字經 學校周邊 人之初 米皮店 過油肉拌麵 大學生 自編 麵館...
    東方網9月9日消息:「人之初,性本善。不吃麵,真遺憾。」千萬別給這句「三字經」挑錯,這是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學生編的「美食三字經」,不僅受到新生追捧,還引來老生懷舊。  編寫這首「美食三字經」的,是北化工2009級的學生苗健松。
  • 世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
    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蘊含勸人向善的意味在裡面,語出自《三字經》,雖然時至今日,《三字經》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應麟還存在爭論,但絲毫不影響它是一部被世人公認的經典傳統啟蒙讀物。
  • 《三字經》傳承文脈
    想要吟誦《三字經》,就必須要了解他的時代、背景、作者。《三字經》的作者是誰呢?是南宋的王應麟。他一位大儒。在他留下的著作中包含了天文、地理、農耕、水利、詩詞、文賦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在宋朝滅亡以後,王應麟回到了寧波,拒絕了元朝統治者伸出的橄欖枝,隱居山林,開了一間小私塾。《三字經》就是自他的私塾中傳抄而出。
  •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我有不同意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關於這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有個叫周處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時就去世了,因為平時沒人教導,本來心性善良的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暴烈,經常欺負村民,時不時就把村民打得頭破血流。
  • 原來《三字經》的作者是順德人!他的故鄉顏值爆表,就在……
    祠堂「老管家」區伯今年已經76歲。他說,明朝期間區適子後人修建的區氏祠堂成為了村裡孩童讀書的「鳳山書院」,書院一直辦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我們小時候都是在這裡讀書的」。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空話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以為《三字經》只有這四句話,上了小學才知道原來它很長很長,但是成年之後還是只記得這四句話,就像背單詞一樣,背來背去只知道「abandon」。我們總把「性本善」掛在嘴邊,總是強調著人最初是什麼樣的,我們姑且不論人之初究竟是善還是惡(時至今日,仍爭論不休),善也好惡也罷,跟現在的你是什麼樣的,其實一點關係也沒有。若是「人之初,性本善」,那如果你變壞了,便證明是你後天的成長出現了問題;同樣的,若是「人之初,性本惡」,那如果你沒有變好,依然只能證明你是後天的成長出現了問題。
  • 廣東這村是《三字經》作者故鄉?遊客:粵語念《三字經》更押韻
    那麼,如此崇高地位的《三字經》,是出自何時何地何人之手呢?珊珊三丫頭對此次的行程充滿期待。從廣州出發,在前往佛山順德陳村鎮登州村的路上,珊珊三丫頭專門把《三字經》找了出來,分別用普通話和粵語各讀了多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粵語讀起來是意外的流暢,仿佛更押韻。因為一般能用普通話讀順暢的文字,用粵語讀是很難押韻的,更別提順暢了。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否正確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就是說一個人剛出生時,內心充滿善良,而沒有惡念。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啟蒙第一篇必學的課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人懷疑這句話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本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誤,而且錯了幾千年。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