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
《三字經》誕生於元初,明代時廣為流傳,是舊時少兒啟蒙文本。20世紀80年代《三字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性的啟蒙教材。然而它的作者是誰,一直眾說紛紜,成為歷史「公案」。
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傾向於「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
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鄞縣)人。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歷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為秘節監、權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後辭官回鄉,專意著述二十年。
一生著作甚豐,有《困學紀聞》《玉海》《詩考》《詩地理考》《漢藝文志考證》《玉堂類稿》《深寧集》等六百多卷。晚年王應麟為教育本族子弟讀書,編寫了一本融會中國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訣」,據傳就是《三字經》。這也成為了王應麟知名度最高的作品。
當然,關於《三字經》的作者及成書時間,還有其他說法。
一說是宋代人區適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一中記載:「童蒙所誦三字經乃宋末區適子所撰。適子,順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節不仕」,認為廣東順德人區適子才是《三字經》的真正作者。
一說是明代人黎貞。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註:「《三字經》,南海黎貞撰。」即以為明代黎貞撰。
吳蒙校點《三字經》時,結合《三字經》中提到《四書》以及鼓勵仕進等的內容,指出該書「似當作成於元延祐年恢復科舉,規定考試程式中《四書》用朱氏集注之後」。同時又提及南宋陳淳用三字句寫成的《啟蒙初誦》疑似為《三字經》的先河,指出《三字經》從雛形到更定,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
學者張如安根據南宋慈谿人桂氏《家訓》中的相關記載認為,《三字經》應成書於南宋紹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間,其時代要早於王應麟(1223年-1296年)和區適子。而寧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經》最早流傳的地區。
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迄今為止所見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個版本。並出現相關註解本、插圖本。如明清時期就有《增補三字經》、《節增三字經》和《廣三字經》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經》增訂本,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版本。
事實上不管《三字經》的作者是誰,都不影響這部書的價值,因為《三字經》有著豐富的內容。近代經學大師章太炎說:「其書先舉方名事類,次及經史諸子,所以啟導蒙稚者略備。」也就是說《三字經》是一部內容全面的啟蒙讀物。
查看更多歷史大事件請點擊「非常歷史」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