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坤夜讀丨人之初 性本善?(有聲)

2020-12-15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

《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意思不難懂,用我給女兒的解釋就是,每個寶寶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思想原本是孟子老先生提出來的,說是人天生性善,有惻隱之心,有仁義禮智的道德之心等等。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孟子是儒家大師,就覺得儒家的大師都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另一位大師荀子,就提出一個和孟子性本善截然相反的觀點,直接就說人之初性本惡,他覺得人生下來充滿原罪,是一個需要約束的小惡魔。

要不別人怎麼老說咱們中國人聰明呢,給孩子的啟蒙讀物《三字經》,第一句話就是討論人性善惡的問題,要知道,這也是現代哲學的重要話題啊,非常富有思辨的色彩,也非常的抽象。當然,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宗師級的人物,他們的觀點針鋒相對,作為儒家經典作品的《三字經》,為什麼要斬釘截鐵地說「人之初性本善」呢?我覺得這其中有古人的深意。什麼深意呢?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在冰雪茫茫的北方,有一個古老的民族,話說一天晚上,一位老爺爺與孫子圍爐夜話,也就是坐在火堆旁聊天。

這老爺爺說:「在每個人心中,其實都存在著兩匹狼,而且這兩匹狼一直在搏鬥。」

小孩就問:「哪兩匹狼呢?」

老爺爺回答說:「一匹可被稱之為惡,它是憤怒、嫉妒、悲傷、悔恨、貪婪、傲慢等等不好的東西,另外一匹狼被稱之為善,它是喜悅、平和、愛、希望、仁慈這些好的方面。」

小孩子聽了老爺爺的話,自然會問:「最後,哪只狼贏了呢?」

大家猜老爺爺是怎麼回答的?這位飽經滄桑的老爺爺回答道:「你餵養的那頭贏了!」

這是一個很有哲理的故事,它非常形象地揭示出關於我們的一些真相。人生中真正決定人與人之間差距的,不是年齡,也不是背景,甚至不是學歷,而是一個人的認知模式,也就是我們思考問題的路徑和邏輯。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再來看《三字經》的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難道《三字經》的作者就敢斷定每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懷有一顆善心嗎?當然不敢,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對人性的樂觀態度。注意了,樂觀不僅是一種心態,而且是一種品質,甚至是一種智慧。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悲觀者或許常常正確,但樂觀者卻往往成功。單純地討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對我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更重要的是你相信人性善還是惡。相信人性的善,我們才會餵養心中的善,相信人性屬於惡,我們自然也會一不小心就餵養了心中的惡。

所以,荀子的性惡論或許更真實,也可能更接近事實,但是我們還是更願意相信孟子,相信人性本善,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也能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相信本身就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讓我們縱然難以徹底清除人性中的惡,但是也能時刻保持一顆向善的心。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善」的漫談
    「人之初、性本善」不少人以為是孔子關於人之本性的闡述,其實《三字經》成書於宋,而論語中只提到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意思為人具有先天的相似性和後天影響造成的差異性。因此儒家先賢並未輕易對人性下關於善惡的判斷。
  • 【有聲夜讀】你簡單,世界對你就簡單
    人為什麼往往窮的時候簡單,富了不簡單?古時流傳下來的《三字經》,開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身就是極簡單的,至於後來的不簡單,很多時候是因為在處理權力博弈、利益分配等問題時,走上了曲折的歧路。  夏風習習的傍晚,我們踏上了開往上海的列車。安頓下來後,女兒開始擺弄魔方,翻過來,掉過去,玩得不亦樂乎。我掏出一本泛黃的舊書,打發漫長而寂寥的時光。
  • 《三字經》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20181210:大家早上好,歡迎準時分享《三字經》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這幾句話是總綱,是《三字經》理論的基礎,是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教育的準則。《三字經》的所有經文,都可以說是這幾句話的展開。它是說: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習慣(學習環境及養成的習慣)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不同的差異。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
  • 人之初 性本善?三字經恐怕早已過時
    「人之初 性本善」,這是諸多80年代的學生上學時課本外必學的三字經。從步入課堂開始,思想品德之類的書籍教導我們要尊老愛幼、懂得謙讓。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可是人的本性是否真的向善?人的本性如果是善良的話,那麼為何還有那麼多的殺戮存在。如果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話,那麼思想品德豈不是多此一舉?所有人都是善良的,不需要經過後天的引導和教育讓人們從善。都像一張白紙,就不會有負面的經歷和成成長環境在上面不斷的添加五顏六色的惡。若人的本性為善,何來道德一說,什麼事情都向著好的一面持續發展著。
  • 封面高考作文輔導207:人之初,性本善
    (60分)「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天性。「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心地善良,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如今有些不大認可這些傳統觀念。有人說:」過分的善良,只會讓自己吃虧。「有人說:」毫無保留的善良,只會讓人得寸進尺。「也有人說:」你小心翼翼的善良,最終變成你最大的懦弱。「這引起你怎樣的思考?
  •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
    談到人性,中國文化裡面有三種學說,概括了諸子百家的各派學術觀點,即「性善論」、「性惡論」、「性不善不惡論」。孟子提出性善論,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人有羞惡之心,人有辭讓之心,人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與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沒有這四種心,是「非人也」,那不是人是魔鬼。既然是魔鬼,「人之初,性本善」就與他沒有關係,他是「魔之初,惡之極」。
  •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是說人天真爛漫的時候,世俗的習氣非常少。人之初,看起來就像這個嬰兒枕一樣,帶著童真,然後沒有世俗的心機。所以人生的修學要童真來入道,這是最好的修學機會。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本善,性是不會改變的,比如火是有燒熱性,水是有溼熱性,這個特性是不會改變的,只是隨著不同的緣來顯現,人生宇宙都是以這樣的不改變的體性為根基,所以性相近。習相遠,就是與生俱來的習氣和後天的學習不同,隨著學習的能力和環境不同,所以習氣差別越來越大。
  • 每日一學:當代私塾,三字經之「人之初,性本善」
    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性本善的故事——周處改過周處小時候經常做壞事,村民把他和蛟龍、白額虎並稱為「三害」。一天,有人對周處說:「如果你能把蛟龍和猛虎殺了,大家一定會很敬畏你的。」周處聽後,立刻上山打敗了白額虎。接著,他又跳到河裡,與蛟龍決鬥。三天三夜過去了,周處還沒回來。
  • 【有聲夜讀】跟優秀的人相處是一種什麼感覺
    而更讓人詫異的是,他們那個寢室的六個人,一畢業在大家還在摸爬滾打的時候就全部成了白領,在各自的公司混得如魚得水。  優秀的人就像一團光芒,和他們待久了,也就再也不想走回黑暗了!投稿郵箱:             jxpeopleyedu@163.com聯繫電話:        0791-83959597        文章一經選用,將在人民網江西頻道官方微信《有聲夜讀
  • 「人之初 性本善」,這部三字經你還記得多少,它的作者又是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三字經》誕生於元初,明代時廣為流傳,是舊時少兒啟蒙文本。20世紀80年代《三字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性的啟蒙教材。
  •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我有不同意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關於這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有個叫周處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時就去世了,因為平時沒人教導,本來心性善良的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暴烈,經常欺負村民,時不時就把村民打得頭破血流。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是我想到孔子第一個會想到的念頭,印相中還有背要求完整背一遍,當然是背到後面就全忘記在還沒看之前直覺的認為會是個有點沉悶的片
  • 傳統文化: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注釋】初:開始的意思,這裡是說人剛出生的時候。性:性質、個性的意思,指人的本性(個人先天具有的素質和性情)。善:善良。習:指學習,也指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感悟】孩提時,人人皆有一顆純真善良的童心。 而成人中醜惡之人的出現,乃是被成長中不良環境漸漸汙濁心扉的結果。可見區分善惡,抵制誘惑的重要。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否正確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就是說一個人剛出生時,內心充滿善良,而沒有惡念。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啟蒙第一篇必學的課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人懷疑這句話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本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誤,而且錯了幾千年。
  • 亞坤夜讀丨又是一年石榴紅(有聲)
    食之,味道甘甜,醇厚綿長。皮亞曼石榴,我記住了這個獨特的名字。日子一天天地過。沒想到,有一天,我居然有機會來到皮亞曼石榴的產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皮山縣皮亞勒瑪鄉。道路兩側,是一望無際的石榴園。雖是夏末秋初,但是果子都紅了,高高低低地掛在枝頭,像一樹樹紅燈籠。
  • 亞坤夜讀丨那些挑水的日子(有聲)
    我一直覺得納悶的是,村民們為何不給這兩口密切關係到全村人日常的水井起個名。譬如,鹿歧峰上有聲名遠揚的八角井,縣城裡有著名的四眼井……難道是因為,鄉野物事出身卑微,便被人忽略,一生的寂寂無名是它們的宿命?就像芸芸眾生,幾乎沒有機會被寫入正史?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