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2020-12-24 似餘若離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是我想到孔子第一個會想到的念頭,印相中還有背要求完整背一遍,當然是背到後面就全忘記

在還沒看之前直覺的認為會是個有點沉悶的片,但沒想到竟然還有盛大的戰爭場面,就如上圖孔子奮力的擊鼓,非常沉痛的擊下那沉重的鼓,為了擊敗叛軍,但想必心中是不想發生這種事,但這幾幕戰爭場面讓我想起赤壁的孔明說,完全出呼我意料之外孔子的軍事的先見之明。

另外的孔子的劍術也讓我吃驚 ,想不到孔子也有百步穿楊的能力 ,就像上圖所顯現的。

孔子說道時真的會像上圖一樣,讓人感到發光,頭頭是道,整部電影成語可是片片飛來。

女主角周迅又伴演妖姬的角色,真的是有她獨特的魅惑,以及他一開口那獨特的嗓音,也非常吸引人感覺這種角色還真非她莫屬,這部份女主角並不吃重並竟孔子的門生都是男生,他跟孔子的對話仁著愛人是否也包含風聲不好的人姚佻淑女君子好逑還真是直接 ,我喜歡!不過孔子的回答我好像聽不大懂

孔子門生眾多,但我沒想到有這麼多死忠跟著他周遊列國的門生,而且非常困苦,真的很感人,我喜歡這種共患難的感覺,才能見到真感情

整部片前半段感覺不像史詩片但感覺節奏緊湊讓人能很快融入,後半段感覺要著重於孔子講道的場面,但並有太多這種畫面只有在宋國的樹林草草帶過孔子講道於一般庶民,有點可昔反倒是見孔子的受苦場面比教育方面的戲份還多,感覺有點沒表現出重點,但還是有表達出孔子追求仁著思想... 真的很讓人尊崇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儒釋道一體化國學微信號 clwj335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本善,性是不會改變的,比如火是有燒熱性,水是有溼熱性,這個特性是不會改變的,只是隨著不同的緣來顯現,人生宇宙都是以這樣的不改變的體性為根基,所以性相近。習相遠,就是與生俱來的習氣和後天的學習不同,隨著學習的能力和環境不同,所以習氣差別越來越大。習是人生的關鍵點,也是分叉點,後文均以習為重點,有次第地揭示學與不學的影響與過患。這一章孟子性善說,荀子性惡說,楊雄說善惡相混。
  • 讀《三字經》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有感
    原文第1、2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傳統文化: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注釋】初:開始的意思,這裡是說人剛出生的時候。性:性質、個性的意思,指人的本性(個人先天具有的素質和性情)。善:善良。習:指學習,也指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感悟】孩提時,人人皆有一顆純真善良的童心。 而成人中醜惡之人的出現,乃是被成長中不良環境漸漸汙濁心扉的結果。可見區分善惡,抵制誘惑的重要。
  •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性:性情,本性。   本:根本,原來。   相近:相去不遠。   習:後天的習慣。  遠:相差太遠。「性相近,習相遠」是孔子的話。
  •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我有不同意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關於這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有個叫周處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時就去世了,因為平時沒人教導,本來心性善良的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暴烈,經常欺負村民,時不時就把村民打得頭破血流。
  • 如何理解「性相近,習相遠」?
    ,習相遠也。」】孔子講「性」,在他三千弟子中能夠理解的人並不多。顏子「聞一以知十」,對孔老夫子所說的無所不悅、不違如愚,當然對於這個「性」能夠理解;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便明白是「忠恕而已矣」,曾子既然能夠理解孔子「一以貫之」的道,當然也能夠懂得孔子所說的「性」;子貢有自知之明,曾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空話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以為《三字經》只有這四句話,上了小學才知道原來它很長很長,但是成年之後還是只記得這四句話,就像背單詞一樣,背來背去只知道「abandon」。而恰恰就是這句「人之初,性本善」被我們視為真理般的存在。無論是責備他人也好,告誡他人也罷仿佛這句話放在任何語境中都能適用。但請仔細想想,這句話意義何在呢?
  •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
  • 性相近,習相遠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
    深圳樂學樂園兒童性格養正研究中心主任趙先德老師近日發表了題為《「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的文章,對早期教育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做了詳細闡述。現將文章摘錄如下。「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初」是指幼年時期。用今天的話來說,應該就是6歲之前的學齡前時期,不是剛出生的意思。這個「性」是心性和性格的組合。這個詞裡面包含了社會的因素,包含了後天習得的因素。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我的關鍵詞內涵很狹窄,但外延很寬泛。所以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用一些身邊的事情,來讓大家作比較,然後判斷這個命題的真偽與是非。
  • 「人之初,性本善」的答案在後兩句,讀的懂你就知道該幹什麼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每個人最初的本性其實就是一樣的,但是這麼久以來還是有人不斷的懷疑人性是多變的,古往今來討論這個話題的爭論不休。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性相近,習相遠!到底是什麼意思,多數人只了解表面,不知道這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是我們剛上學的時候就學的《三字經》,是我們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裡面包含著我國的傳統文學和歷史故事,不過它的內涵你都了解嗎?今天,由我帶大家走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三字經》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20181210:大家早上好,歡迎準時分享《三字經》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這幾句話是總綱,是《三字經》理論的基礎,是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教育的準則。《三字經》的所有經文,都可以說是這幾句話的展開。它是說: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習慣(學習環境及養成的習慣)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不同的差異。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性本善,真的對嗎?其實只能說對了一半。人的本性裡還有善,也有自私,貪婪,卑鄙 無恥 骯髒 猥褻 無賴 陰險 狡詐 齷齪 邪惡 等等。要不然怎麼會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壞容易學好難這樣的說法呢。
  • 每日一學:當代私塾,三字經之「人之初,性本善」
    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性本善的故事——周處改過周處小時候經常做壞事,村民把他和蛟龍、白額虎並稱為「三害」。一天,有人對周處說:「如果你能把蛟龍和猛虎殺了,大家一定會很敬畏你的。」周處聽後,立刻上山打敗了白額虎。接著,他又跳到河裡,與蛟龍決鬥。三天三夜過去了,周處還沒回來。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