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2020-12-24 啊梅8910

人之初性本善,真的對嗎?

其實只能說對了一半。人的本性裡還有善,也有自私,貪婪,卑鄙 無恥 骯髒 猥褻 無賴 陰險 狡詐 齷齪 邪惡 等等。要不然怎麼會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壞容易學好難這樣的說法呢。

其實善良,感覺每個人了定義不同。那我全部都把好的給你,你當然說我好了,說我善良了。所以就分小善,大善,小惡,大惡,然後有勿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如果一個人,本來就比較善良,再加上後天正確的引導和比較好的生活環境,就會比較容易學好,學善。如果一個人本來就善良的分量比較少,又加上後天沒有正確的引導,在惡劣環境中生活,這種人以後學壞的可能性比較高。

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即使生活環境惡劣,也會做到不學壞,反而還會秉著一顆善良的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才是大善。

還有一種人,本身善良分量比較少的,後天又沒有正確的引導的,又在惡劣的環境中生長,身邊的人都是一些三教九流,不學無術的人,這種長大後成為大惡的可能性比較大。

然後還有好和壞都一半一半的人。奧爾會做一些小惡的事,有時也會行一些小善。但是不會做大惡之事,也不行大善。這就是大多數的我們。

所以人性是非常複雜的,不能說他本來就是善良的,或者本來就是惡人,只能說哪樣多一點哪樣少一點。同時要了解好人性,並掌握好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掌握好了你就是馬雲,掌握不好你就是馬蓉。

雖然說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沒有一點挑戰性的事我也不喜歡,越是難完成的事,越要有挑戰性的事,做成功後的成就感就越大。讓我一起來學習人性掌握人性,走向成功!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儒釋道一體化國學微信號 clwj335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是我想到孔子第一個會想到的念頭,印相中還有背要求完整背一遍,當然是背到後面就全忘記在還沒看之前直覺的認為會是個有點沉悶的片
  •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本善,性是不會改變的,比如火是有燒熱性,水是有溼熱性,這個特性是不會改變的,只是隨著不同的緣來顯現,人生宇宙都是以這樣的不改變的體性為根基,所以性相近。習相遠,就是與生俱來的習氣和後天的學習不同,隨著學習的能力和環境不同,所以習氣差別越來越大。習是人生的關鍵點,也是分叉點,後文均以習為重點,有次第地揭示學與不學的影響與過患。這一章孟子性善說,荀子性惡說,楊雄說善惡相混。
  • 讀《三字經》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有感
    原文第1、2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性:性情,本性。   本:根本,原來。   相近:相去不遠。   習:後天的習慣。  遠:相差太遠。「性相近,習相遠」是孔子的話。
  • 傳統文化: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注釋】初:開始的意思,這裡是說人剛出生的時候。性:性質、個性的意思,指人的本性(個人先天具有的素質和性情)。善:善良。習:指學習,也指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感悟】孩提時,人人皆有一顆純真善良的童心。 而成人中醜惡之人的出現,乃是被成長中不良環境漸漸汙濁心扉的結果。可見區分善惡,抵制誘惑的重要。
  • 性相近,習相遠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如何理解「性相近,習相遠」?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74集06全文1696字,閱讀需5分鐘二百零八:【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九《論語》。孔子講「性」,在他三千弟子中能夠理解的人並不多。顏子「聞一以知十」,對孔老夫子所說的無所不悅、不違如愚,當然對於這個「性」能夠理解;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便明白是「忠恕而已矣」,曾子既然能夠理解孔子「一以貫之」的道,當然也能夠懂得孔子所說的「性」;子貢有自知之明,曾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性相近,習相遠!到底是什麼意思,多數人只了解表面,不知道這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是我們剛上學的時候就學的《三字經》,是我們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裡面包含著我國的傳統文學和歷史故事,不過它的內涵你都了解嗎?今天,由我帶大家走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我有不同意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關於這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有個叫周處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時就去世了,因為平時沒人教導,本來心性善良的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暴烈,經常欺負村民,時不時就把村民打得頭破血流。
  • 性相近 ,習相遠
    老祖宗早就總結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空話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以為《三字經》只有這四句話,上了小學才知道原來它很長很長,但是成年之後還是只記得這四句話,就像背單詞一樣,背來背去只知道「abandon」。而恰恰就是這句「人之初,性本善」被我們視為真理般的存在。無論是責備他人也好,告誡他人也罷仿佛這句話放在任何語境中都能適用。但請仔細想想,這句話意義何在呢?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注音版《三字經》
    rén zhī chūxìng běn shànxìng xiāng jìnxí xiāng yuǎn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解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
  • 「人之初,性本善」的答案在後兩句,讀的懂你就知道該幹什麼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每個人最初的本性其實就是一樣的,但是這麼久以來還是有人不斷的懷疑人性是多變的,古往今來討論這個話題的爭論不休。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三字經》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20181210:大家早上好,歡迎準時分享《三字經》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這幾句話是總綱,是《三字經》理論的基礎,是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教育的準則。《三字經》的所有經文,都可以說是這幾句話的展開。它是說: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習慣(學習環境及養成的習慣)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不同的差異。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
  • 「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
    深圳樂學樂園兒童性格養正研究中心主任趙先德老師近日發表了題為《「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的文章,對早期教育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做了詳細闡述。現將文章摘錄如下。「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初」是指幼年時期。用今天的話來說,應該就是6歲之前的學齡前時期,不是剛出生的意思。這個「性」是心性和性格的組合。這個詞裡面包含了社會的因素,包含了後天習得的因素。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我的關鍵詞內涵很狹窄,但外延很寬泛。所以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用一些身邊的事情,來讓大家作比較,然後判斷這個命題的真偽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