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是說人天真爛漫的時候,世俗的習氣非常少。

這個是定窯白瓷嬰兒枕,象徵祈求多子多福。
小孩曲肱伏臥榻上,身穿長衣,長褲,外罩背心,右手持著瓔珞繡球,頭側伏在交叉的雙手上,明眸凝望,嘴巴微張,充滿好奇,是宋代白瓷中的精品,全世界僅存三件,這是釉色及裝飾最精美絕倫的一件,枕底有乾隆御題。
人之初,看起來就像這個嬰兒枕一樣,帶著童真,然後沒有世俗的心機。
所以人生的修學要童真來入道,這是最好的修學機會。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性本善,性是不會改變的,比如火是有燒熱性,水是有溼熱性,這個特性是不會改變的,只是隨著不同的緣來顯現,人生宇宙都是以這樣的不改變的體性為根基,所以性相近。
習相遠,就是與生俱來的習氣和後天的學習不同,隨著學習的能力和環境不同,所以習氣差別越來越大。
習是人生的關鍵點,也是分叉點,後文均以習為重點,有次第地揭示學與不學的影響與過患。
這一章孟子性善說,荀子性惡說,楊雄說善惡相混。這如果對著人的體性有不改之意,那善的人應該後來不會造惡,惡的人後來也不會造善。
只有孔子提出性相近,習相遠,從這裡開始講《三字經》講大家的性都是差不多,但習氣差別大,比如一個人的對公發心,一個人後來成就的智慧,一個人的性情的差別越來越大,
正是這種差別,造成命運的不同,重點都在習得不同,所以如何去改變習,都是在《三字經》學習中去貫穿學習的內涵,所見所聞的義理和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