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2021-01-13 25史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孟子圖

其實除此以外,中國文化裡還存在著「性惡論」、「性不善不惡論」。荀子提出了「性惡論」。荀子認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性不善不惡論」是告子提出來的。告子與孟子是半師生、半朋友關係。告子認為,人之本性像一張白紙,無所調善和惡,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管孩子生來的人性是什麼樣,都要培養孩子有一顆善良的心。

荀子圖

法國作家雨果說:「善良的心就是太陽。」善良的人能以自己滿腹的熱情驅趕掉人世間凍骨的寒冷和陰霾。善良的行為仿佛指路明燈,使人們的心靈得到照耀,智慧得到開啟,情操變得高尚,靈魂變得純潔胸懷變得寬闊。每個人都願意與善良之人相處,因為善良的人沒有害人之舉,沒有騙人之心。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弱者的幫扶,對貧窮的援助,對逆境的忍耐,對錯誤的寬容。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善良為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聾子「聽到」。

告子雕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為什麼在本質上沒有多大差別的孩子,長大之後的性情、行為、品德、成就卻大相逕庭呢?這就是不同教育的結果。每個人的學習環境和所學內容不同,一天天長大之後,習慣和性情就有所差別了。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他們都希塑用教育的方式教育世入,修養完善人性。所以,每個人從小就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分清是非善惡。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惡」 之九 ------ 小學生說髒話
    三、發洩情緒的方式有很多,為什麼孩子好的不學,壞的倒學的很快?因為-人之初,性本惡。「人之初,性本惡」,並不是我的捏造,而且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荀子就已經提過「性惡論」。臺灣著名哲學教授傅佩榮老師,也曾說過: 如果你把孟子的「性善」說成「人性本善」的話,正好是比孟子晚50年的荀子所說的孟子的意思。然後荀子對孟子痛加批判,就是一句話:如果人性本善,為什麼人還要受教育?為什麼需要法律?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先秦儒家中三個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主幹,那麼孟子和荀子則相當於這顆大樹的不同分支。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亞坤夜讀丨人之初 性本善?(有聲)
    《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意思不難懂,用我給女兒的解釋就是,每個寶寶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思想原本是孟子老先生提出來的,說是人天生性善,有惻隱之心,有仁義禮智的道德之心等等。
  • 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惡?其實,人之惡,是因為人認識不到惡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傳承和歷史沉澱,在此期間,要說最出名的聖人當屬「孔子」,孔子創立了儒家,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他開創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所以是當之無愧的聖人,其次與之比肩的另一位大儒叫做孟子,在儒家中,孟子的地位是僅次於孔子的,孟子最具有代表的一句名言叫做「人之初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心就像繩索,看著簡單,實則複雜到底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這位心頭肉變成了「毒肉」。是什麼樣的遭遇讓他如此喪心病狂?家庭環境?不像!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家庭生活應該也是很體面的,不用像一些底層人為了一日三餐而發愁。為何在這樣一個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如此冷漠,甚至如此殘忍?他們的家庭情況到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小孩心理肯定有問題。
  • 「人之初,性本善」的答案在後兩句,讀的懂你就知道該幹什麼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每個人最初的本性其實就是一樣的,但是這麼久以來還是有人不斷的懷疑人性是多變的,古往今來討論這個話題的爭論不休。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在佛家解就是,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問題。對有些人可以說是人之初性本善,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也有可能是人之初,性本惡的。   佛法說,世界和宇宙是一個人﹙眾生﹚一個的!一個人﹙眾生﹚的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包括祂三世的親戚眷屬在內,就構成祂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世界和宇宙。    人和人的世界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 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惡!告子:可善可惡!理學怎麼說?
    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惡!告子:可善可惡!理學怎麼說?理學:「存天理,滅人慾」是說的什麼?要怎麼去做?文|明炫翊繼孔子之後,儒家也衍生出來了六派。在這些派系中,能夠在歷史上發揚光大,且認可者多的,是第三派,還有第四派。
  • 世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
    「人之初,性本善」源自於孟子的「性善論」,作為與孔子並稱「孔孟」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亞聖」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可謂尊崇無比,他的名篇《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廣為熟知。
  •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
    談到人性,中國文化裡面有三種學說,概括了諸子百家的各派學術觀點,即「性善論」、「性惡論」、「性不善不惡論」。孟子提出性善論,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人有羞惡之心,人有辭讓之心,人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與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沒有這四種心,是「非人也」,那不是人是魔鬼。既然是魔鬼,「人之初,性本善」就與他沒有關係,他是「魔之初,惡之極」。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否正確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就是說一個人剛出生時,內心充滿善良,而沒有惡念。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啟蒙第一篇必學的課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人懷疑這句話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本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誤,而且錯了幾千年。
  •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空話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以為《三字經》只有這四句話,上了小學才知道原來它很長很長,但是成年之後還是只記得這四句話,就像背單詞一樣,背來背去只知道「abandon」。而恰恰就是這句「人之初,性本善」被我們視為真理般的存在。無論是責備他人也好,告誡他人也罷仿佛這句話放在任何語境中都能適用。但請仔細想想,這句話意義何在呢?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性本惡?荀子說: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
    圖徵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圖文無關,下同!最近看荀子有這樣一段話: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你心底潛伏的那頭野獸還好嗎?
    前段時間一條曝光某校大學生虐貓的帖子被憤怒的網友們頂上了某新聞熱搜,霎時間仿佛一石激起了千層浪,視頻內虐貓的手法之多,殘忍程度之高都讓人大為震驚,網友普遍認為這樣虐待小動物的人遲早會成為連環殺人犯。而這種推測並非毫無根據,某國學者就曾統計得出過結論:變態連環殺手大多都有的一個共同特性,從虐殺小動物開始逐漸演變為殺人。
  •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是說人天真爛漫的時候,世俗的習氣非常少。小孩曲肱伏臥榻上,身穿長衣,長褲,外罩背心,右手持著瓔珞繡球,頭側伏在交叉的雙手上,明眸凝望,嘴巴微張,充滿好奇,是宋代白瓷中的精品,全世界僅存三件,這是釉色及裝飾最精美絕倫的一件,枕底有乾隆御題。人之初,看起來就像這個嬰兒枕一樣,帶著童真,然後沒有世俗的心機。
  • 孟子: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現代人常說:永遠不要去考驗人性
    距離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時代已遠,現今社會,東西方的文化,早在一定程度上相融。對於相當一大部分人來說,關於大儒孟子的性善論,即便口未言明,但心中多少覺得並不準確。前段時間走紅於網絡的羅翔老師,也曾說,人心隱藏著整個世界的敗壞,「張三」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之中。人性有惡的一面,似乎已十分明確。那麼孟子的性善論,究竟是在表達什麼呢?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在孟子的表述中,並未直接出現過性本善。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爭議性話題探討
    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本來是我們幾個師兄弟在探討這個三字經啊,但突然我的導師問了我們一句話,說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說你們幾個思考過沒有啊,說人這個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實際上,後來我們幾個呢?實際上已經爭論了上千年了,但我的導師就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所以說你們想一下,這 是先哲們說的,有一群人說人性是善,有一群人說人性是惡。那你們到底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