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現代人常說:永遠不要去考驗人性

2020-12-23 謙和為上

距離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時代已遠,現今社會,東西方的文化,早在一定程度上相融。

對於相當一大部分人來說,關於大儒孟子的性善論,即便口未言明,但心中多少覺得並不準確。

在生活中,常聽見有人說,永遠不要去考驗人性。

此話已經表明,人性中存在幽暗成分。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得更是直接,只要條件許可,機會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惡的。

前段時間走紅於網絡的羅翔老師,也曾說,人心隱藏著整個世界的敗壞,「張三」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之中。

人性有惡的一面,似乎已十分明確。

那麼孟子的性善論,究竟是在表達什麼呢?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在孟子的表述中,並未直接出現過性本善。

性本善的表達,是出於後世之人的口中或筆下。

如我們熟知的,人之初,性本善,便是《三字經》中的內容。

但孟子曾言,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他反駁了告子所說的——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強調人性是善的,就如同水往下流淌一樣。

但問題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標準不一樣,就可以有不一樣的答案。

孟子也曾說過,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一般來講,遵守禮儀,自然為善為美。

但如果嫂嫂溺於水中,卻見死不救,在孟子看來,就是豺狼。

事實上,生活中每個人都在嚮往、追尋著心中所認為的善。

並且,善可能各有不同。

如果,始終以自己心中的善觀念為最高原則,不接受任何不同的善觀念,甚至將其視為惡。

這樣,就很可能墮入罪惡之中了。

總之,先賢的思想閎深,輕易不能了解。

不知,各位朋友是否願意讀之?

如果喜歡,懇請大家關注,評論,收藏,點讚,轉發,謝謝~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本人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 曾振宇:「遇人便道性善」:孟子「性善說」獻疑
    董仲舒認為,「孟子下質於禽獸之所為,故曰性已善」(《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程頤認為,「孟子有大功於世,以其言性善也」①。任繼愈認為,「在春秋戰國時代,孟子第一個提出了系統的人性善的理論」②。但是也有一些學者對此提出質疑與反駁,焦循曾經指出,孟子並未說「性無有不善」③。馮友蘭指出,孟子「認為人性內有種種善的成分。他的確承認,也還有些其他成分,本身無所謂善惡,若不適當控制,就會通向惡」④。
  • 曹景年 | 性善與求善:孟子性善理論的內在緊張及其疏解
    也就是說,孟子之性善,不過是人最直接的心之感應,所謂最直接,就是不依賴任何外在條件,任何人只要處於該情境下,都自然而然會有這種反應,這個最直接的心之感應,就是來自於性之本能。其次,除了四端說,孟子還認為人之性善來自於父母子女之間天然具有的血緣親情,即所謂的「良知良能」。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 孟子的性善論
    本次讀書會,梁教授為大家論述了孟子思想中的重要觀點——性善論。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在中國兩千多年前的社會就已經開始廣泛討論了。梁教授認為,孟子「道性善」,其直接的現實關懷是距於楊朱和墨翟,確立儒學的價值理想;從思想的發展來看,則是對他以前論性方式及人性觀點的超越。
  • 性善論對修身的意義
    中國人之所以如此重視修身問題,與性善論的人性預設有非常重要的關係,雖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性善論、性惡論、性無善無惡論、性善惡相混論等各種人性觀,但佔主導的人性預設是性善論。性善論肯定修身的可能性孔子提出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重要命題,但是一生罕言性與天道,不過,從他對「仁」的闡釋中可以發現傾向於性善論,如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等。明確係統提出性善論的是孟子,他曾就「性善」還是「性無分於善不善」的問題與告子進行過激烈的辯論。告子認為人性就像「湍水」一樣,「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 荀子講性「惡」,孟子講性「善」,老子說:都錯,性無善惡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諸多先賢對人性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讀,孟子認為人天生就有惻隱之心,所以主張「人性本善」;荀子從萬物「為己」的天性出發,提出人性本惡;而老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乾脆就不去議論人到底性善還是性惡,並暗示「善惡本是一體,分開而論便沒有意義」。三位先賢對人性論的看法看似相互衝突,其實並不是這樣。
  • 如何真正讀懂《孟子》的性善論(上)
    還有一種做法是將孟子性善論概括為孟子認為人性是善的,如東漢王充說:「孟子作《性善》之篇,以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亂之也』。」但人性是善的或「人性皆善」是一直言判斷,是說人性的內容及其表示都是善的,這顯然與我們對人性的觀察不符,這種觀點在經驗世界中也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 國學丨孟子的向善·人性向善:人禽之辨
    這在《孟子》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你要了解人性,就要知道人和禽獸的差別。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孟子說:「人與禽獸不同的地方,只有很少一點點而已,一般人丟棄了它,君子保存了它。舜了解事物的常態,明辨人倫的道理,因此順著仁與義的要求去行動,而不是刻意要去實現仁與義。」
  • 梁濤丨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論?(1)——以善為性論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宋代理學家提出一種新的思路,他們將性分為天理之性與氣質之性,前者是形而上、超越的,後者是形而下、經驗的,所謂性善是針對天理之性而言,至於氣質之性則是有善有惡的,這樣孟子所說的性善就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不能從經驗中去理解。
  • 孟子與告子的辯論是不講邏輯、強詞奪理嗎?
    直到今天,我們的中學教材或一般寫作學教材上,還把『比喻論證』列為論證方法之一種——況且,水永遠往下流,也只能比喻一定的方向,而不能說明具體的方向。孟子這地方的原話是:『水無有不下,性無有不善。』他用第一句『水無有不下』來證明第二句『性無有不善』,那我們改一字:『水無有不下,性無有不惡。』怎麼樣?我們用孟子的論據與方法,還證明了人性惡呢!
  • 新知丨曾振宇:「只是要正人心」:孟子「性善說」獻疑
    朱熹曾經一針見血地揭明孟子的內心想法:「言如此,則天下之人皆以仁義為害性而不肯為,是因子之言而為仁義之禍也。」孟子擔憂告子之言一出,天下人勢必以為仁義本非人性所有、因循仁義有違於人性,芸芸眾生因而棄仁義於不顧,恣意妄為。正因為如此,孟子罔顧邏輯與事實之偏差,猛烈抨擊告子之說。第三證,「性猶湍水」。「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性本惡?荀子說: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其偽也!大概意思就是說人都是重利的,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性之初就是惡的,所以才會需要法律規矩來約束,而有了約束的善,就是偽善!
  • 孟子|不忍人之心
    在孟子的世界中,他既看到諸侯國上下交徵利之危,也看到語言失真之弊。若就生活語境而言,人們常常被「詖辭、淫辭、邪辭、遁辭」包圍,而難有「詩、書、執禮之雅言」。如此,我們感嘆人心不古。大家知道,孟子非常看重「良知」,何為「良知」?他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閱讀原典,可知「不忍人之心」是沒有預先目的的人性自覺,可惜這種自覺常因我們的漠視而自陷困境。
  • 永遠不要試圖去考驗人性,因為人性從來都經不起考驗
    做不到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種人丟掉了「人性」,已經不屬於「人」的範疇。結果這位下屬選了一套130平米的三居室,老闆知道後很不爽,跟其他人說:沒想到這個人那麼貪心。老闆自覺地認為這個下屬會選一套80平米的小戶型,沒想到下屬居然沒有按照自己的設想來,經受不住考驗。下屬聽到老闆那麼說自己以後,心裡逐漸不滿,開始消極怠工,心思也不在公司了,後來找到機會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而這位老闆失去了一位好員工。
  • 專題丨梁濤:竹簡《性自命出》與《孟子》
    釋「故」為「故常之行」,即星辰自身的運動規律。與此相應,釋「故而已矣」的「故」為性的常態和特點:言天下萬物之情性,當順其故則利之也。改戾其性則失其利矣。若以杞柳為桮棬,非杞柳之性也。惡人慾用智而妄穿鑿,不順物之性而改道以養之。禹之用智,決江疏河,因水之性,因地之宜,引之就下,行其空虛無事之處。如用智者,不妄改作,作事循理,若禹行水於無事之處,則為大智也。
  • 為什麼【性善論】是不容反駁的——《王財貴65文集》導讀
    在歷史上,有很多關於人性是善是惡的討論。 第一種說法,是告子說的,性無善無不善,他說「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人性就像流水一樣,水流的方向本無所謂東西,在東邊掘一個口,水就往東流,西邊掘個口,水就往西流。以此比喻人性沒有善惡之別。 第二種說法是,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他們舉例說,「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如果文王武王這種明君在位,那麼百姓就好善,如果是幽王厲王這種暴君在位,百姓就傾向於做惡,可見人性是可以善,可以不善的。這種說法應用在教育上,叫做環境養成說。
  • ​【推薦】以善說性抑或以性說善——孟子性善說新解 | 廖曉煒
    孟子性善說的基本意涵可作如下詮釋:源於人性的四端之心,先天本具為善的充足能力;作為情感與理性的內在統一,在本真的狀態下,四端之心之為善能力的發用具有自發性和直接性。換言之,作為道德主體的四端之心的為善不涉任何功利性的考量,同時四端之心也不以任何外在的規範作為道德實踐的準則,毋寧說,四端之心本身即是善的「決定因」。以上可說是對孟子性善義較為完整的揭示。
  • 【經典誦讀】《孟子,告子上》全文
    《孟子·告子》記錄了孟子和其學生告子(一說是墨子的學生)之間有關人性道德的討論;和《論語》類似;是孟子「性善論」思想較為完整的體現。連帶的是仁義道德與個人修養的問題。對精神與物質、感性與理性、人性與動物性等問題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註:今人常習慣性地將性善與性惡相對,事實上,持性惡論的是荀子,年代晚於孟子,本篇是孟子與告子的爭論,不涉及荀子的性惡說。
  • 閱讀《孟子》的基本認識——道性善
    就是主張「性惡」的荀子。[1]所以後來我們說荀子,雖然是儒家很了不起的人物,但他終究被看成是儒家的旁支,他給不出這個價值的根源,至少這個價值根源,不是在每個人的人性裡面。後來我們覺得孟子才是儒家的正統,原因在哪呢?他提供了我們說的這個價值根源。「價值」究竟在哪兒呢?荀子所說的那個價值,只有在聖人身上,在賢人身上。孟子他說不,價值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每個人身上,也就是「性善」。
  • 關於人性善惡,孟子「媽媽」和荀子「爸爸」的「隔空辯論」
    他批評孟子和他的師公子思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遊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