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時代已遠,現今社會,東西方的文化,早在一定程度上相融。
對於相當一大部分人來說,關於大儒孟子的性善論,即便口未言明,但心中多少覺得並不準確。
在生活中,常聽見有人說,永遠不要去考驗人性。
此話已經表明,人性中存在幽暗成分。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得更是直接,只要條件許可,機會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惡的。
前段時間走紅於網絡的羅翔老師,也曾說,人心隱藏著整個世界的敗壞,「張三」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之中。
人性有惡的一面,似乎已十分明確。
那麼孟子的性善論,究竟是在表達什麼呢?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在孟子的表述中,並未直接出現過性本善。
性本善的表達,是出於後世之人的口中或筆下。
如我們熟知的,人之初,性本善,便是《三字經》中的內容。
但孟子曾言,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他反駁了告子所說的——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強調人性是善的,就如同水往下流淌一樣。
但問題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標準不一樣,就可以有不一樣的答案。
孟子也曾說過,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一般來講,遵守禮儀,自然為善為美。
但如果嫂嫂溺於水中,卻見死不救,在孟子看來,就是豺狼。
事實上,生活中每個人都在嚮往、追尋著心中所認為的善。
並且,善可能各有不同。
如果,始終以自己心中的善觀念為最高原則,不接受任何不同的善觀念,甚至將其視為惡。
這樣,就很可能墮入罪惡之中了。
總之,先賢的思想閎深,輕易不能了解。
不知,各位朋友是否願意讀之?
如果喜歡,懇請大家關注,評論,收藏,點讚,轉發,謝謝~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本人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