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論

2021-02-19 海澱敬德書院

2015年10月21日,中華·敬德讀書會有幸再次迎來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孟子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梁濤教授。本次讀書會,梁教授為大家論述了孟子思想中的重要觀點——性善論。

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在中國兩千多年前的社會就已經開始廣泛討論了。梁教授認為,孟子「道性善」,其直接的現實關懷是距於楊朱和墨翟,確立儒學的價值理想;從思想的發展來看,則是對他以前論性方式及人性觀點的超越。人們之所以對孟子性善論產生種種誤解,往往也是因為將孟子「道性善」與其以前的論性方式混同起來。故在討論孟子性善論前,先要了解孟子以前論性的方式與特點……針對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說,無名氏的「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說,以及同為無名氏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說。我們認為,這些都是對性的一種外在概括和描述,不足以突出人的道德主體性,無法確立人生的信念和目標,不能給人以精神的方向和指導,更不能安頓生命,滿足人的終極關懷。故孟子言性,不採取以上的進路,而是另闢蹊徑,提出了他對「善」與「性」的獨特理解。 由此,梁教授引證了大量《孟子》中相關的章節語句,說明孟子對善的這種理解,較之於前人是一種發展與創造。孟子以前,善作為一個名詞,往往是指善人、善事、善行等,而善人、善事、善行之所以被稱為「善」,乃是因為其符合社會、民眾的一般認識,所以如果將善定義為「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的話,那麼,它顯然反映的是社會、習俗的外在標準。《孟子》書中雖然也保留了善的這種用法,但孟子「道性善」卻不是指這種意義的善,而是以內在的道德品質、道德稟賦為善,此道德品質、道德稟賦可以表現為具體的善行,因而是善,所以反映的是主體自主、自覺的內在標準,孟子的善可定義為:己之道德稟賦及己與他人適當關係的實現。 孟子不僅對「善」的理解與前人有所不同,對「性」的看法也有不一致之處。孟子之前,人們往往是把性看做一客觀的對象與事實,孟子則不然。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盡心下》)孟子亦承認「口之於味」、「目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臭」、「四肢之於安佚」事實上也是一種性,但又認為君子並不將其看作是性。這裡前一個「性也」,是一個事實判斷;後面的「不謂性也」,則是一個價值判斷。孟子性善論實際是以善為性論,孟子性善論的核心並不在於性為什麼是善的——因為「把善看作是性」與「性是善的」,二者是同義反覆,實際是一致的,而在於為什麼要把善看作是性?以及人是否有善性存在?

進而,梁教授又論證了孟子思想中善性之證成。他列舉了一些啟發性示例:首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孫丑上》)舉出「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這一特殊事例,以說明人確有本心、良心或善性的存在;其次,孟子還講了「古人葬其親」的故事,同樣是「示例」,說明羞惡之心也就是善性的存在;人之善性可以在特殊情景中呈現、流露,於此可以說明善性的存在,但在孟子看來,最能體現人的價值與尊嚴,最能反映人之特殊性的,莫過於人可以為了價值理想,為了善而犧牲自我。故「生死關頭的抉擇」、「生死關頭的醒悟」,也是孟子說明人皆有善性的重要「示例」。

此外,對於善性之分析——「四心」、「四德」與「才」的問題。梁教授辨析了學界對於孟子相關話語的分歧與爭議。在《告子上》中,孟子認為惻隱、羞惡、是非、恭敬「四心」即是仁義禮智「四德」,二者是一種等同關係。在《公孫丑上》中,孟子則認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四心」只是仁義禮智「四德」之端,二者並非直接等同關係。孟子以上兩段論述是就不同語境而言,不僅不矛盾,而且是互補的。孟子的以上論述實際涉及到兩個層面,在超越、先天的層面,他肯定惻隱、羞惡、是非、恭敬之心與仁、義、禮、智是一致的;在經驗、事實的層面,他則強調惻隱、羞惡、是非、恭敬之心只是仁、義、禮、智之端。

最後,性善成立之理由、根據及意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強調人格平等,他是在儒家內部,首先對平等問題做出思考的人。而孟子肯定人格平等,又是建立在「性善」論的信仰之上。所以孟子「道性善」並非提出一種人性假說或理論預設,而是發現了人性中的一個基本「真理」,即「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也就是人皆有善性,並進一步指出人只有擴充、實現自己的善性,才能獲得人的價值與尊嚴,才能獲得人格平等,才能獲得人生之樂,才能實現「盡心、知性、知天」的終極關懷,從而確立起人生的目標與方向,為中國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樣式」,在思想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梁濤:《孟子「道性善」的內在理路及其思想意義》)


相關焦點

  • 梁濤丨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論?(1)——以善為性論
    孟子之前人們對性的理解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論,是學習中國思想史,尤其研讀《孟子》時首先會遇到的問題。對於這一問題,歷史上存在種種不同的解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經》),認為所謂性善乃是指人的本初、初始狀態,人生下來時性是善的,後天受到習染則可能會變得不善。
  • 如何真正讀懂《孟子》的性善論(上)
    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論,是學習中國思想史,尤其研讀《孟子》時首先會遇到的問題。對於這一問題,歷史上存在種種不同的解讀。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人之初,性本善」,認為所謂性善乃是指人的本初、初始狀態,人生下來時性是善的,後天受到習染則可能會變得不善。
  • 曹景年 | 性善與求善:孟子性善理論的內在緊張及其疏解
    古今中外對孟子性善論的討論汗牛充棟,李世平將學界對性善論的解釋歸納為五大思路,即徐復觀的「人之為人」之性的性善論,陳大齊、傅佩榮的性向善論,牟宗三、李明輝的性體性善論,楊澤波的性善過程論和梁濤的仁義禮智先天化的性善論。這些理論都在試圖為孟子性善論作論據或註腳,但他們似乎都忽視了孟子性善論中所隱含的一個矛盾。孟子性善論的理論要點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性善,二是求善,既是性善,又何須求善?
  • 曾振宇:「遇人便道性善」:孟子「性善說」獻疑
    原文出處:《文史哲》(濟南)2014年第3期 第104-110頁內容提要:孟子人性論的基本觀點為「人性善」或「性善」,業已成為「國民常識」。在這一常識的背後,隱伏著深度的誤讀。孟子從個體生命體驗和形式邏輯層面反覆證明的一個觀點為人性有善端,仁義禮智「四端」源自天,存諸人性為「立命」,人性之善是與善惡相對之善,善不是絕對之善。但是,孟子從未否定「性」有惡端。
  • 荀子講性「惡」,孟子講性「善」,老子說:都錯,性無善惡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諸多先賢對人性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讀,孟子認為人天生就有惻隱之心,所以主張「人性本善」;荀子從萬物「為己」的天性出發,提出人性本惡;而老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乾脆就不去議論人到底性善還是性惡,並暗示「善惡本是一體,分開而論便沒有意義」。三位先賢對人性論的看法看似相互衝突,其實並不是這樣。
  • 「性惡論」與「性善論」為什麼不是對立的?(一)
    即使同為儒家學派,不同哲學家對於人性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有惡論、性無善無惡論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一個主張人性本善,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然而十分反直覺的是,兩家人性論思想卻不是對立的。這是為什麼呢?
  • 塗可國:孟子責善論面臨的合理性挑戰
    內容提要:圍繞孟子的責善論,後世學者既有辯護、傳承、創新和發展,也有批評、責難。關鍵詞:孟子;責善;合理性;挑戰;化解之道孟子是儒家責善論的首倡者。作為處理父子這一特殊人際關係的學說,孟子的責善論自古以來引起了長久而廣泛的爭議和駁難。筆者認為,要科學認知和評價孟子的責善論,首先必須把握其真實的義理。
  • 性善論與性惡論哪個更有道理?
    性善論與性惡論哪個更有道理?
  • 為什麼【性善論】是不容反駁的——《王財貴65文集》導讀
    今天我們所要導讀的主題,性善論,就要求對義理分際有明白的把握。這個主題王教授講過很多次,本課以2011年在中央民族大學的系列講座之二為藍本,希望大家對於性善論這個千古謎題,有徹底的領悟。 甚至,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他們這些人舉的例子都十分合理,只有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這種獨斷的講法,是最不合理的。假如你這樣想,那麼恭喜你,你是一個正常人,因為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想的,不過,大部分人都認同的想法還有一個詞來形容,叫做「庸俗」,庸就是平常,俗就是大眾化,所以這裡庸俗不是貶義詞,不是不好。假如處在庸俗中而知道它的意義,就不庸俗了,假如盲目的跟著庸俗走,那叫真庸俗!
  • 孟子: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現代人常說:永遠不要去考驗人性
    對於相當一大部分人來說,關於大儒孟子的性善論,即便口未言明,但心中多少覺得並不準確。在生活中,常聽見有人說,永遠不要去考驗人性。此話已經表明,人性中存在幽暗成分。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得更是直接,只要條件許可,機會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惡的。
  • 孟子論為政者的仁愛與責任
    人們通常理解的性善論,是說每個人都有善性,或者說人具有成為好人的潛質。這種從道德範疇理解孟子的「性善論」,不能算錯,但孟子的性善論還有更為深層的含義。就《孟子》文本來說,善的最終考量標準要落到為政者是否盡到了「民之父母」的責任之上。為民父母,要有「不忍人之心」。如果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要掉到井裡,立即會激起「怵惕惻隱之心」。
  • 性善論對修身的意義
    中國人之所以如此重視修身問題,與性善論的人性預設有非常重要的關係,雖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性善論、性惡論、性無善無惡論、性善惡相混論等各種人性觀,但佔主導的人性預設是性善論。性善論肯定修身的可能性孔子提出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重要命題,但是一生罕言性與天道,不過,從他對「仁」的闡釋中可以發現傾向於性善論,如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等。明確係統提出性善論的是孟子,他曾就「性善」還是「性無分於善不善」的問題與告子進行過激烈的辯論。告子認為人性就像「湍水」一樣,「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 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都提倡抑惡揚善
    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反。他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我認為,善與惡本就為人性的兩面。善惡都是人後天逐步教化、自省的結果。如果說善或惡都是人一出娘胎就具有的本性,難道這是遺傳來的?這就成了變相的「血統論」觀點。
  • 性惡、性善抑或性樸:荀子人性論重探 | 廖曉煒
    此說既是荀子駁斥孟子性善論的理論基礎,也是其論證禮義之必要性與國家起源諸說的理論前提,因而最能突出荀子人性論的理論特色。荀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弱性善說、性樸說與其性惡論分屬不同的理論層次,相互之間更無任何矛盾可言。本文認為,在明確荀子性惡論之真實意涵的前提下,以性惡論定位荀子的人性論仍是最合理的做法。
  • 閱讀《孟子》的基本認識——道性善
    就是主張「性惡」的荀子。[1]所以後來我們說荀子,雖然是儒家很了不起的人物,但他終究被看成是儒家的旁支,他給不出這個價值的根源,至少這個價值根源,不是在每個人的人性裡面。後來我們覺得孟子才是儒家的正統,原因在哪呢?他提供了我們說的這個價值根源。「價值」究竟在哪兒呢?荀子所說的那個價值,只有在聖人身上,在賢人身上。孟子他說不,價值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每個人身上,也就是「性善」。
  • 專題丨梁濤:竹簡《性自命出》與《孟子》
    《孟子·離婁下》「天下之言性」章是孟子討論人性的一段重要言論,但是由於個別文字難以訓釋,其內容一直不被人們理解,影響了孟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新近出土的郭店竹簡《性自命出》中,一些文句與「天下之言性」章有可溝通之處,為我們破解該章內容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擬結合新出土竹簡材料對該章文字進行訓釋,並由字義訓釋進一步探討孟子性善論思想。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 孟子正義論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傳統思想、特別是向來以「禮義」即制度規範與正義原則為基本主題的儒家思想,顯然具有特別重要的資源價值。但遺憾的是,人們或是根本無視這種思想資源的存在,或是嚴重誤讀了這種思想資源的實質內涵,致使當今學界充斥著西方正義論,而中國正義論卻幾乎完全缺席。為此,本文旨在重新探討孟子的正義思想,以此為重建中國正義論、解決當今國際國內社會正義問題提供一種思想資源。
  • ​【推薦】以善說性抑或以性說善——孟子性善說新解 | 廖曉煒
    清儒陳澧因此強調,「孟子所謂性善者,謂人人之性皆有善也,非謂人人之性,皆純乎善也」④。這類質疑主要是基於上述慣常看法對孟子性善義的錯誤解讀,孟子的性善說首先並不是對人性中的全部內容作價值性的評判。如果說孟子的「性善」主要不是指「人性是善的」或者說「以善說性」,那麼,其根本旨趣何在呢?簡言之,孟子所謂性善是要在人性中找到「善」的可能性條件,亦即「以性說善」。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 孟子性善論(下)
    (笑)那我們今天要用一種批判的態度來面對我們今天的講題:孟子的性善論。我去年在民族大學講過一個演講,也是這個主題,但是題目不一樣,題目比較清楚,叫做《為什麼孟子的性善論是不容反駁的》,所以今天講孟子的性善論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就是今天我們就要把人性定在這個地方,而且是不能反駁的,所以我講完以後各位不要提出反駁,為了讓你不要提出反駁,我就把話講得又臭又長,到時候讓你沒有時間反駁,就這樣,(先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