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惡論」與「性善論」為什麼不是對立的?(一)

2021-02-08 蘑菇咕咕咕

中國哲學博大精深,各家各派對於人性有著不同觀點和看法。即使同為儒家學派,不同哲學家對於人性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有惡論、性無善無惡論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一個主張人性本善,一個主張人性本惡。

然而十分反直覺的是,兩家人性論思想卻不是對立的。這是為什麼呢?

 

一、形上學命題與經驗命題的錯肩

傳統上認為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對立的觀點,其實包含了對於兩家人性學說的很大誤解。實際上,孟子是從形上學層面來說人性,而荀子是從純經驗的層面來說人性的。

這就好比對面走過來一個人,荀子說,他是一個人。這很顯然,因為他有著人的生理特徵。但孟子卻可以說,他不是個人。因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一個說他是人,一個說他不是人。但這矛盾嗎?顯然不矛盾。前者是經驗命題,後者是形上學命題,它們在各自的語境中都是真命題,各自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同樣地,關於「人性」的論斷,孟子和荀子亦是從形上學和經驗兩個不同角度來討論的,因此兩家人性論雖然看起來「一善一惡」,但實際上卻可並行不悖。

那麼,誤解究竟出在哪裡呢?

「人性」狹義上是指人之所以為人,或者人區別於動物的屬性;廣義上是指人普遍具有的心理屬性,包括與動物共有的部分。《中庸》中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不但是全書的總綱領,也是儒學的總綱領。此處,天命與性合一。然而,「天命」是從原始宗教傳承下來的觀念,最初主要以「吉兇」、「歷年」為主。而到了周公,天命開始被賦予「命哲」的新內涵。哲是人的道德性的智慧,由天所命。這就從道德上建立了人與天的關係,只是「命哲」還未把「哲」看作人之所以為人的性,而只是人生命的一部分。而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是對於人生命之內所蘊含的道德性的呈露,從而對於人的生命給予最基本的規定,而成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性。然而當時社會對於「性」的約定俗成說法並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性,而是偏向於人生理上的需求。孟子自己也說,「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孟子·離婁下》)此處的「故」,同於習慣的「習」,是一種生理上的慣性。而孟子則是把自己對於「人」的發現和理解注入了「性」原有的概念中,使這一概念具有了形上學意義。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孟子這句話講的是人禽之辨。人與禽獸在飢食渴飲等一般的生理反應上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幾希」。而這「幾希」,恰恰就是「人之所以為人」之處。「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仁義禮智向外擴充之前微而不著,稱為「四端」。「端」即是人異於禽獸的「幾希」之處。它生而既有,因此可稱為「性」;又因它是善的,因此稱人「性善」。從這裡可以看出,孟子只是狹義地從人異於禽獸之處,而非人的生理本能談性善。並且,這幾希的四端有無限推擴之可能,因此「人皆可以為堯舜」。而荀子則是從傳統意義上來談「性」。荀子所說的「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官能的能力,二是官能產生的欲望。第二個方面常常為人所忽略。「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荀子·性惡》)官能產生的欲望指的是自然產生的生理本能。「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荀子·性惡》)「性」人與動物共有的生理本能,而非人與動物之區別。「凡性,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荀子·性惡》)「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荀子·正名》)「性」是不依賴於人的後天努力就會自然產生出來的東西。生理本能實際並無善惡,因此若就「性」本身而論,荀子並不是所謂的「性惡」論者。那麼荀子所說的「性惡」又是如何而來呢?「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荀子·性惡》)荀子主要是從官能的流弊來談性惡的。「性」本身無善無惡,但若「順是」,任由其發展而不加教養,則會產生惡果。除此之外,荀子還從人追求的善來反證人之性為惡,從結果的好壞來說明性惡說的妥當性。「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荀子·性惡》)如果人本身就是善的,那麼為什麼還要向外求呢?因此性本惡,而需學習禮義。不過我認為這裡也有個小矛盾,荀子似乎把「禮義」與「善」等同,把「不知禮義」與「惡」等同。但「不知禮義」就是惡嗎?而且,為什麼向外求善非得以本身是「惡」為前提,就不能由無善無惡到善、或者由善到更大的善嗎?「厚」、「美」、「善」「苟無之中」,並不代表原本存於性中的就是它的反面。「故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聖王,貴禮義矣。」(《荀子·性惡》)如果人性本善,那麼還要聖王、禮義做什麼呢?這個論證來源於荀子對於「禮」的重視。同樣地,我認為荀子這裡的論證也有小小的漏洞。如果按照孟子的說法,人性有善的「四端」,那麼人仍然需要在後天的探索中發揚「四端」,並不是不需要再努力了。總而言之,荀子與孟子談論的「性」,是人性的不同方面,因此兩家學說在「性」方面的「對立」也就無從說起。這其實也是「同名異實」的一個典例,只是似乎鮮為人知。

相關焦點

  • 性善論與性惡論哪個更有道理?
    性善論與性惡論哪個更有道理?
  • 荀子性惡論補釋 ——對性樸說義理、考據諸問題的商榷
    至於性惡論本身的意蘊,情慾知能、性噁心善等先達時哲的珠玉在前,本文一般不再涉及。一、對性樸說義理論證的商榷(一)不善就是惡麼?性樸說在義理上的論證關鍵是不善未必即是惡(林桂榛甚至說惡與不善截然不同)。因此,所有性無善惡論者,不是不以社會秩序為價值標準,就是不把個性視為社會秩序的分子。
  • 荀子講性「惡」,孟子講性「善」,老子說:都錯,性無善惡
    1、「損」人最狠的孟子「性善論」先說說影響比較大的孟子「性善論」。孟子認為,人生來就是善良的,人因為擁有四種向善的心繼而能夠與野獸區別開。孟子指出人獨有的四種心分別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
  • 「性惡論」是對荀子的誤讀
    「性惡論」並不是完整的人性論,把荀子的人性論概括為「性惡」是不準確的。  荀子「性惡論」誤讀原因  為什麼會有荀子主張「性惡論」的說法呢?最直接的原因是《荀子》三十二篇中,有一篇就叫《性惡》,人們由此認為荀子的人性論就是「性惡論」。然而我們都知道,《荀子》的篇名往往只有兩個字,用兩個字概括一篇文章的內容,肯定是不全面的。
  • 性惡、性善抑或性樸:荀子人性論重探 | 廖曉煒
    此說既是荀子駁斥孟子性善論的理論基礎,也是其論證禮義之必要性與國家起源諸說的理論前提,因而最能突出荀子人性論的理論特色。荀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弱性善說、性樸說與其性惡論分屬不同的理論層次,相互之間更無任何矛盾可言。本文認為,在明確荀子性惡論之真實意涵的前提下,以性惡論定位荀子的人性論仍是最合理的做法。
  • 為什麼【性善論】是不容反駁的——《王財貴65文集》導讀
    今天是我們系列課的第五課,主題是「為什麼【性善論】是不容反駁的」。在之前的幾節課中,我們反覆探討了關於「本末」的問題,就是我們在做任何思考時,要先考慮「本末」的問題,當「本末」把握住了之後,很多問題就清晰了。那麼在本次課中,我們要有一個新的觀念,就是把握「義理分際」。為什麼要有「義理分際」的觀念呢?比如,面對同一件事,有的人認為是對的,有的人認為錯的,那麼這兩個人誰對誰錯呢?
  • 孟子的性善論
    人們之所以對孟子性善論產生種種誤解,往往也是因為將孟子「道性善」與其以前的論性方式混同起來。故在討論孟子性善論前,先要了解孟子以前論性的方式與特點……針對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說,無名氏的「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說,以及同為無名氏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說。
  • 性善論or性惡論?生成的「性」無所謂善惡
    性善性惡這個有關心理學尤其是發展心理學的問題,在兩千多年長期的中國思想史上一直是爭論著的一個突出的問題。……絕大多數人,對於所談的「性」總是本著剝削階級的錯誤觀點,採取一種直觀的方式,把它當作一種自明的原理……他們幾乎一致採取的一個基本理解是「生之謂性」或「天命謂之性」。這原是「性」這個詞的本義,也是過去對於「性」的善惡問題的紛紛爭論的一個共同出發點。
  • 你知道「化性起偽」的性惡論麼?
    荀況的哲學思想主要包括「天人相分」的天人觀、「隆禮重法」的王道思想等,當然包括本文的「化性起偽」的性惡論。筆者對其的性惡論尤為感興趣,現分享給各位讀者,言論可能粗糙,但也願各位能有所獲。人之善惡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們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孔子曾言「性相近,習相遠」,孟子曾言「性本善」,吿子曾言「性無善惡」,那麼,人性究竟有無善惡呢?
  • 性善論對修身的意義
    中國人之所以如此重視修身問題,與性善論的人性預設有非常重要的關係,雖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性善論、性惡論、性無善無惡論、性善惡相混論等各種人性觀,但佔主導的人性預設是性善論。性善論肯定修身的可能性孔子提出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重要命題,但是一生罕言性與天道,不過,從他對「仁」的闡釋中可以發現傾向於性善論,如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等。明確係統提出性善論的是孟子,他曾就「性善」還是「性無分於善不善」的問題與告子進行過激烈的辯論。告子認為人性就像「湍水」一樣,「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 劍來:陳平安與賠錢是文聖老秀才「性惡論」的實踐者
    荀子書中老秀才的學問除了「順序」學說之外,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那就是與亞聖「性善論」相悖的「性惡論」。01什麼是「性惡論」「性惡論」是荀子提出的觀點,他在《性惡》一文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並對孟子的「性善論」進行了反駁。限於篇幅,我們先來簡要介紹一下「性惡論」提出了怎樣的觀點。「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人為也。
  • 梁濤丨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論?(1)——以善為性論
    孟子之前人們對性的理解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論,是學習中國思想史,尤其研讀《孟子》時首先會遇到的問題。對於這一問題,歷史上存在種種不同的解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經》),認為所謂性善乃是指人的本初、初始狀態,人生下來時性是善的,後天受到習染則可能會變得不善。
  • 如何真正讀懂《孟子》的性善論(上)
    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論,是學習中國思想史,尤其研讀《孟子》時首先會遇到的問題。對於這一問題,歷史上存在種種不同的解讀。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人之初,性本善」,認為所謂性善乃是指人的本初、初始狀態,人生下來時性是善的,後天受到習染則可能會變得不善。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論陰陽邪正及其對立統一的條件:
    此時就說是陽盛傷陰,陰陽對立。其實質,就是說,這些熱邪會損傷人體的氣血津液。所以必須儘快消滅這些陽邪。這些陽邪,有似共產黨裡的左傾機會主義者,會給革命帶來損失。而不是說人體的陽氣(能量)多了,會傷陰精。其實陽氣(能量)旺盛,只會化生更多的陰精。
  • 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都提倡抑惡揚善
    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反。他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我認為,善與惡本就為人性的兩面。
  •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
    這幾句話是總綱,是《三字經》立論的基礎,是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教育的準則,《三字經》所有經文都是這幾句話的展開。人為什麼必須要接受教育?為什麼要對人進行持之以恆的教育?這是「教之道」首先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這個根本性問題是什麼呢?那就是「性」和「習」的關係。
  • 給達爾文進化論出難題:善是進化的動力嗎?
    王建平:每曰一文:《感知論綱要》(72)《尷尬的人性》人以人性標準來行事,「人之初,性本善」,「致良知」等等人間的若干教誨,都為喚醒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惡為目的,善歷來是人們公認的天生人性,是人性中光彩的一面
  • 曹景年 | 性善與求善:孟子性善理論的內在緊張及其疏解
    為理清這一矛盾,本文先追溯了孟子性的含義,認為在孟子視域中性有本能義和特性義,而本能義是基礎和根本。然而本能的性善並不是自足的,還需要另外安立一個求放心的能動者。性善與求善的二元區分,導致了「心」的歧義、「我」的分裂和性善的重新定義。要解決這些矛盾,就必須把「求放心」所代表的理智行動納入性的範疇。性善論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並與荀子的性惡論針鋒相對,形成先秦時期儒家人性論的兩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