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惡論補釋 ——對性樸說義理、考據諸問題的商榷

2021-03-01 荀子學堂

摘 要:近來學者以「性樸說」及其變種「性危說」質疑或修正荀子性惡論,但其義理、考據上的論證都嫌薄弱:荀子《性惡》主要是政治治理論而非道德修養論,以社會秩序為價值標準的話,不善就是惡,這種意義上的性惡甚至與所謂「人生而自由」相通;群體的義作為博弈或結構的均衡,與個體的惡不衝突;「性危」只是事實判斷,就荀子而言只是性惡的部分原因,脫離了價值立場就不成其為完整、獨立的人性論;以《史記》不言荀子性惡論、《性惡》引孟子語今本不載及所謂劉向編次《荀子》雜亂論證《性惡》晚出,是脫離歷史文獻常識的片面之詞;所謂「惡」為「不善」之訛字,毫無依據、有悖辭例甚至有害義理。荀子性惡論作為劉向以來定論未可輕疑。

關鍵詞:《荀子》;人性論;《性惡》;性樸;性危說

中圖分類號:B222.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9-10

作者簡介 :李紳,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碩士生。

————————————————————————————————————————————

荀子性惡論自劉向至馮友蘭兩千年諸大家無異辭。近現代乃有質疑的聲音,基本來自性樸說,但其論證在義理、考據上都嫌薄弱,僅見《周熾成與張峰屹關於荀子是性樸論者還是性惡論者的討論》 (周熾成,第 184-203頁),也並不全面,故再作商榷,以補釋性惡論。至於性惡論本身的意蘊,情慾知能、性噁心善等先達時哲的珠玉在前,本文一般不再涉及。

一、對性樸說義理論證的商榷

(一)不善就是惡麼?

性樸說在義理上的論證關鍵是不善未必即是惡(林桂榛甚至說惡與不善截然不同)。問題是對於個體的確未必,因為私生活總有能力、情感等非道德因素,但對於社會卻不存在既不善也不惡的真空,特別是像荀子這樣以秩序治亂為衡量標準的話。甚至可以說,論證人生而自由可以多充分,在以社會秩序為價值本位的條件下,論證人性惡就幾乎一樣充分。就以排隊為例,只有有序、無序兩種,是否擁擠、是否悶熱等個體感受不屬於隊伍秩序這一價值標準,或者說更高水平的有序自然令人舒適,那麼對應的人性也就只能是非善即惡,爭搶玩具的赤子和注意儀表的面試者哪個更純潔也無關善惡。

因此,所有性無善惡論者,不是不以社會秩序為價值標準,就是不把個性視為社會秩序的分子。莊子可以作為前者的代表,只要我們承認莊子秉持的是自然主義人性論和相對主義價值觀(且不論莊子是否也屬於後者);著名的性無善惡論者告子當屬於後者,從孟子稱其長於「不動心」來看,當是以靜心為修養論,把善惡主要繫於心,性不承擔道德價值也就與社會秩序無關

(二)性惡與有義衝突麼?

近人好言性樸說,應是或多或少都隱含了這樣的自我優越感:統攝向善、向惡,在人性論問題上左右逢源。甚至如周熾成先生引謝文鬱說,《荀子·王制》稱人「有義」也與性惡矛盾,甚或是性善傾向(周熾成,第 229-230頁)。問題是若以良政善治為群體正義,那麼這完全可以是博弈或結構均衡的結果而與個體善惡無關;至少在黑格爾歷史哲學和西方市場經濟學中,個體的惡綜合為社會的善是可以自洽的。

當然儒家有一大特點,討論幾乎任何問題時都繞不開成賢成聖,《性惡》也不例外;但其實儒家一向只需要論證成賢成聖的可能性,操作性完全可以用希賢希聖的無盡過程反覆稀釋,實際上懸置交給「天命」。《性惡》也的確把對「塗之人可以為禹」的論證重點放在了「可以」與「能」的區別上,所謂可能性即偶然的強烈向善的主觀能動性與必然的動態相對均衡結合就有了起禮義的聖王賢相,就像陶人、工人是偶然的興趣愛好與必然的製作規律的結合;至於操作性,《性惡》可以用對均衡的算計解釋希賢希聖的一般動機。

(三)性危說:其實是取消人性論

最近又有謝曉東試圖以「性危說」同時修正性樸說、性惡說(謝曉東,72-78 頁)。問題是荀子「性惡」乃是價值判斷,「性危」只是事實判斷,甚至可以說是古今所有理性人都必然作出的事實判斷,連性相近習相遠的孔子、良知良能的孟子也未嘗沒有此意 。

而這同一事實判斷歸結於不同的人性論,還在於各自價值立場不同,傾向人性自然論的莊子未嘗不以人性為危,只是其相對主義立場導致與荀子作出了不同的價值判斷,這才有完整的人性論,取消了價值立場諸子豈不都成了一家。若荀子持社會秩序的一元價值觀又止步於性危說,那其實他就沒有了獨立的人性論,在人性問題上只是因循孔子的經驗主義者。

二、對性樸說考據論證的商榷

性樸說者好以考據示人,其考據從來不過兩條路,主流是論證《性惡》晚出,最近林桂榛又一面反對《性惡》晚出論、一面力主「性惡」乃「性不善」之訛。

(一)孤立看問題的《性惡》晚出論

所謂《性惡》晚出的考據其實關鍵只是兩條:一是誇大《荀子》其他篇論人性的個別章節與本篇的對立,二是糾纏《史記》不言荀子論性惡的默證。此類誇大對立、濫用默證的問題張峰屹已指出若干(周熾成,第 188-191頁);最近《中國哲學史》刊發王澤春又提出「《性惡》非荀子所作新證」,即《性惡》凡四處「孟子曰」的引文均不見於《孟子》七篇,屬於出現在司馬遷之後的《孟子外書》(王澤春,第 22-27 頁),實是與所謂《史記》不言荀子性惡論一樣缺少歷史文獻常識的少見多怪之論。

且不論呂思勉先生早有專文論證「《史記》於眾所習知之事皆弗論」(呂思勉,第 1420 頁),《史記》列舉諸子篇數皆少於《漢書藝文志》一查便知 ,只是《孟子》《孫子》篇數恰好與今本相同,而銀雀山《孫子兵法》即有佚篇,斷非司馬遷以後之作。況且古人引書多撮述、轉引,文字出入也不影響同一出處,今七篇本《孟子》言性善也不罕見,楊倞注《荀子》就以為所引與七篇本同。加之現存劉向《別錄》可見太史藏書時與

秘閣不同,漢朝秘閣中同一部書常有篇章各異的多本,《史記》只是就太史公所見個別寫本立論,劉向分內外篇又有如《晏子》打破原篇結構之例,《孟子》外書甚至可能本就是七篇之零章 。

金谷治所謂「《荀子》的文獻學方法研究」( 金谷治,第 5-16 頁)實際是服務於自其老師武內義雄、津田左右吉以來質疑《性惡》的成見:即以劉向篇次中的所謂雜亂不合理之處推定劉向以前的文本形態和形成過程,將所謂劉向以前的《荀子》文本分為修身、治國、抽象理論和短文雜輯四類,再依此對荀卿後學分派、分期,把《性惡》歸入抽象理論的附編或短文雜輯的異類。金谷治稱:前三類「雖然其間各有不同之處, 但還是可以認為, 它們在思惟方式這一根本點上有共通之處」,「第四類文本中, 與前面無甚關聯的內容成為主流……《性惡》篇, 似乎無法與荀卿的思想關聯起來」。

且不論金谷治所謂「各有不同」、「根本上共通」、「無甚關聯」的臆斷,他為論證劉向篇次的雜亂,先無端懷疑《荀子敘錄》「應該有一段較長的脫文」,《荀子》「可能有數種外書的存在」,又獨斷地說「傳本眾多, 與其說是意味著傳承之盛, 不如說是表明了文本的分散與雜亂之甚」。觀《管子別錄》謂中書三百八十九篇、凡中外書五百六十四篇、定本八十六篇,可知中書篇數數倍於定本不足為奇,秘閣在統一編目校書之前一書多本是歷代常有之事,中書版本眾多也正是劉向不假外求的原因;且今三十二篇本《荀子》七萬餘字,而《史記》亦稱數萬言,可見就像馬王堆《老子》五千言、《史記》稱《孟子》七篇、銀雀山《孫子兵法》十三篇齊全且附有幾篇傳記、漢代前期的三種《論語》有相通的二十篇而彼此只相差一兩篇,《荀子》作為名家典籍也素有比較完整的本子傳世,那麼劉向要麼大致遵循某一最完整的底本篇目、要麼以某種邏輯編次各本諸篇,若是前者則其編次類似《論語》《孟子》實不能細究,若是後者則篇目全被劉向重排,分派、分期也無從談起。

而且其實金谷治論證劉向篇次雜亂的主要理由不過兩點:作為韻文的《成相第八》處在前後皆散文的篇章中間,同為韻文的《賦篇》卻居於末尾;「《非十二子》近乎序錄之體, 作為一書的末尾是很適合的」,「這種做法於《莊子·天下》與《淮南子·要略訓》中可徵」,除此都是義理的演繹罷了。問題是《成相》常被視為荀子被春申君信讒疏遠又反悔延聘之際「遺春申君書,刺楚國,因為歌賦」之作,那麼《成相》在時間上早於荀子晚年廢居蘭陵諸作完全可以編次靠前,主題上與《儒效第九》《王制第十》《富國第十一》這三篇連金谷治也不懷疑的政論一致,也完全可以居於政論之首。

所謂序錄之體也與《非十二子》的體例、編次無關,真正的既有諸子評點又是終篇序錄要數《淮南子·要略》《史記·太史公自序》,而這兩篇的主要內容是著書緣起、篇目梗概,評點諸子只是著書緣起的一部分;《莊子·天下》不僅沒有篇目梗概而且本來就不是全書末篇,《莊子》本五十二篇,按《經典釋文》郭象注三十三篇本中雜篇十一,而五十二篇中「雜篇十四、解說三」,即郭象未注的「雜篇」三篇未必先於《天下》,且「解說」三篇才是真正的終篇,而且金谷治既然連從不分內外的《荀子》都要離析各本,於公認內外雜篇各異的《莊子》卻認準序錄在雜篇,恐難自圓其說。

眾所周知,戰國末期諸子好評議各家,這評議又本不拘於特定篇章,《呂氏春秋·不二》在八覽第五,《韓非子·顯學》在五十五篇之五十,《荀子》之《天論》第十八、《解蔽》第二十一也都有專章評點諸子,而金谷治又稱《非十二子》凸顯仲尼、子弓以下的「章節皆是難以確定為何篇的斷片式的內容」,既然要對抗雜亂,何不以「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天論》或《解蔽》為序錄呢?只是服務於預設罷了。

(二)毫無依據的訛字說

林桂榛謂「惡」為「不善」之訛字,確切地說是漢人根據自己的善惡二元對立觀念改竄《荀子》,還列舉了先秦多部典籍善不善對舉的統計數據(林桂榛,第 125-127 頁)。

且不論這毫無版本依據,其實也毫無邏輯依據:同樣是經過漢人整理的古籍,為什麼唯獨《性惡》要把「不善」改成「惡」?況且善惡對立先秦即已如此,如《離騷》韻腳字、郭店《緇衣》皆有以惡對善之例;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詩經》比「善」更常用「臧」而《小雅•雨無正》有「庶曰式臧,覆出為惡」,此皆斷無後人改竄之理;先秦又多美惡、好惡對立,不勝枚舉,亦是同理,由郭店《緇衣》之例也可見傳世先秦文獻的善惡對舉未受漢人觀念影響。這還是僅就晚生對名篇的管窺蠡測而言,林氏對先秦文獻的熟諳遠勝於筆者,本不應疏漏至此 。

而且性惡作為篇名,先秦子書除非遇到專名或加注體裁,一般皆兩字為題,改作「性不善」既不合古書通例也不合《荀子》通例 。加之「惡」同時與美、善相反,不美亦即與「文理隆盛」之「偽」相反的「樸」,改為「不善」反而犧牲了義理的豐富性,可謂無益而有害。

三、餘論

「性樸」在荀子理論體系中只是作為性偽之別的基本特點,「樸」即原始、簡單,與「偽」的積累、複雜相對;這裡還不涉及價值判斷,亦即無所謂善惡,而一旦引入良政善治的價值標準,性偽就分別對應惡和善;且二者與任何矛盾體一樣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這也就是性樸說諸家常能在《荀子》書中把性和善聯繫起來的主要原因。荀子的人性論是要為治理論提供預設前提,取消了性惡其實就也取消了偽善和化性起偽,因此性樸並不能作為獨立完整的人性論 。

周熾成先生反駁性惡論時稱劉向並非優秀的思想家;劉向面對先秦諸子也許的確黯然失色,但畢竟是手定《荀子》及《說苑》《國語》《戰國策》等書的經史大師,面對先秦史書、儒書,劉向定論不輕疑、劉向闕疑不輕斷,恐怕才是穩妥的態度。況且荀子性惡論是少有的漢儒、宋儒、清儒、現代新儒家與新史學都一致的定論,在義理上以今度古地懷疑性惡論很難圓融,毫無證據地考證《荀子》古本更是很容易荒謬。

相關焦點

  • 性惡、性善抑或性樸:荀子人性論重探 | 廖曉煒
    此說既是荀子駁斥孟子性善論的理論基礎,也是其論證禮義之必要性與國家起源諸說的理論前提,因而最能突出荀子人性論的理論特色。荀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弱性善說、性樸說與其性惡論分屬不同的理論層次,相互之間更無任何矛盾可言。本文認為,在明確荀子性惡論之真實意涵的前提下,以性惡論定位荀子的人性論仍是最合理的做法。
  • 「性惡論」是對荀子的誤讀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 梁濤  說到孟子、荀子的人性論,學術界最流行的說法是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但這種看法實際是有問題的。「性惡」只是對人性做了個事實判斷,認為人性中有惡。
  • 【頭條】揭開二千年之學術謎案——《荀子》「性惡」校正議 林桂榛
    另有學人明顯受周熾成、林桂榛所張「性樸論」的影響,困於「性惡論」並特意作文於《荀子》「性惡論」作新解、新證等卻又故意隻字不提周、林著重發掘、申辯的《荀子》「性樸論」原文及周、林見解原文,此皆有違學術嚴肅與公允。為學當尊重他人已現之文,間接剽竊或掩耳盜鈴等非大度與高明,荀子曰「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辨」,學者戒之!
  • 書摘|堯舜禹善"偽飾":荀子"性惡論"妙在何處?
    就儒家諸子而言,鮮明亮出其人性觀念的,是孟子和荀子。而頗有意味的是,孟子的性善說與荀子的性惡說恰相反對,由此導致了荀子思想與孟子有很大不同。從荀子思想整體來看,性惡論無疑是他社會人生思想的基礎。但遺憾的是,古往今來很多人並沒有弄懂荀子「人性惡」這個說法的準確含義,而往往望文生義,把「惡」字理解為對人的道德評價。這個誤解,令荀子備受冷落——他的著作直到中唐時才有人作注,就是明證。
  • 荀子講性「惡」,孟子講性「善」,老子說:都錯,性無善惡
    2、被誤解最深的荀子「性惡論」下面,我們來看看荀子的「性惡論」。其實荀子是個特別聰明的賢者,但是就是因為他提出了看似與孟子敵對的「性惡論」,於是後世許多儒生就比較傾向於批判他。曾經存在這樣一些人,他們在還未了解荀子「性惡論」的時候,就被許多詆毀荀子的說法影響,繼而從字面意思去膚淺解讀荀子性惡說,以至於後世存在一定數量的「儒生」指責荀子的「性惡論」是醜化人性的現象。說荀子「性惡論」是醜化人性?這確實是大大的「冤枉」。其實,荀子的「性惡論」與他所構建的學說裡面的「善」是相對的。
  • 義理·考據·辭章的現代學術方法論意義
    眾所周知,義理、考據、辭章是桐城派三位一體的論學論文術語。姚鼐首次系統地提出和闡述了義理、考證(考據)、文章(辭章)三者相統一的觀點,樹立了桐城派文論的綱領和旗幟。義理、考據、辭章相統一包含三層意思:一是三者作為構成「學問」、「文章」(「且夫文章學問一道也」,姚鼐《謝蘊山詩集序》)的一部分,各有存在的需要和價值,不可偏廢;二是三者應該互相吸收和補充,以使各自更加豐富和完善;三是三者的關係是有層次的,「義理為幹,而後文有所附,考據有所歸」(王先謙《續古文辭類纂序》)。但姚鼐所謂義理,主要是指程朱理學。
  • 你知道「化性起偽」的性惡論麼?
    荀況的哲學思想主要包括「天人相分」的天人觀、「隆禮重法」的王道思想等,當然包括本文的「化性起偽」的性惡論。筆者對其的性惡論尤為感興趣,現分享給各位讀者,言論可能粗糙,但也願各位能有所獲。人之善惡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們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孔子曾言「性相近,習相遠」,孟子曾言「性本善」,吿子曾言「性無善惡」,那麼,人性究竟有無善惡呢?
  • 《性惡》出自荀子後學考
    但我們在本文第四部分會看到:《榮辱》有性樸的思想,而沒有性惡的思想。總之,那些堅持《荀子》一書中《性惡》之外有性惡思想的人都不能顯示可靠的、令人信服的證據。   從劉向所處的漢代到楊倞所處的唐代,經歷了七八百年。在如此漫長的歷史中,荀子作為性惡論的代表,逐漸得到大家的接受,而荀子後學作《性惡》的實情則被遮蔽了。古人不用標點,「作為書的荀子」和「作為人的荀子」,都寫成「荀子」。
  • 荀子「性惡說」與西方「人性惡」有何區別?
    談及性惡論,中國的代表人物首推荀子。 與儒家學派主流的「性善論」不同,荀子相信人性本惡。在紮根儒學的基礎上,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教育和環境對人的影響,提出了「隆禮」「重法」的政治觀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荀學思想,成為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之一-梁濤
    [ 唐端正:《荀子善偽論所展示的知識問題》,《中國學人》第6期,1977年;收入氏著:《先秦諸子論叢》,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版,第71~72頁。]黎紅雷也說:「『性惡』是荀子論述的出發點,是針對孟子『性善論』的有感而發;『善偽』才是荀子論述的歸結點,是荀子自己的正面主張,是發前人所未發的獨特創見。就此而言,把荀子的人性論概括為『善偽論』,似乎更加合理一些。起碼也應該稱之為『性惡—善偽論』。」
  • 謝桃坊:國學研究與清代考據學(上)
    他們的努力使考據學成為清代諸種文化中最有成就和最富時代特色的學術。考據學在傳統學術中屬於義理之學、經濟之學、詞章之學後的新興之學,關於它與其他學術的關係,王鳴盛說:夫天下有義理之學,有考據之學,有經濟之學,有詞章之學。譬諸木然,義理其根也,考據其幹也,經濟則其枝條,而詞章乃其葩葉也。譬諸水然,義理其原也,經濟則疏引灌溉,其利足以澤物,而詞章則波瀾淪漪,洄演漾,足以供人玩賞也。
  • 性善論與性惡論哪個更有道理?
    性善論與性惡論哪個更有道理?
  • 「性惡論」與「性善論」為什麼不是對立的?(一)
    即使同為儒家學派,不同哲學家對於人性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有惡論、性無善無惡論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一個主張人性本善,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然而十分反直覺的是,兩家人性論思想卻不是對立的。這是為什麼呢?
  • 義理、考據、辭章,古人寫學術論文的三要素
    他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出寫學術論文的三要素,義理、考據和辭章。如果按照姚鼐指導的方法寫論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義理,就是道理。這一點十分重要,論文是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問題成千上萬,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值得進行科學研究。所以在選題上就要講「道理」。問題出現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有多種選擇,要選出一種或幾種科學的解決辦法,也要有「道理」。
  • 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三
    原標題: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 ——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 編輯註:文章()是上圖「偽」字 三、《性惡》的性惡-善偽說 與《禮論》《正名》不同,《性惡》專門討論人性論問題
  • 中共黨內四大筆桿子之一胡繩主筆的經典文稿:《義理、考據和辭章》
    這篇文章既是對毛主席關於文章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三性」的進一步拓展,又是對清朝學者戴東原「義理、考據和文章」的與時俱進升華,並且對我們起草體制內文稿時如何做好內容與形式的相結合仍有很好的啟發意義。是為薦。
  • 劍來:陳平安與賠錢是文聖老秀才「性惡論」的實踐者
    荀子書中老秀才的學問除了「順序」學說之外,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那就是與亞聖「性善論」相悖的「性惡論」。01什麼是「性惡論」「性惡論」是荀子提出的觀點,他在《性惡》一文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並對孟子的「性善論」進行了反駁。限於篇幅,我們先來簡要介紹一下「性惡論」提出了怎樣的觀點。「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人為也。
  • 李暢然:清代考據學興起過程檢論
    講座第三部分是「回到三歲——『義理』『考據』以及『辭章』正名」。其中前一小部分探討「學術分工的相對性」。李暢然老師認為,人群通過分工合作,互為目的和手段,否則無法構成社群,但社會分工和學科分工均是相對的,不具源初性。「三歲以前的我們,差距都不大。」儘管在共時系統中,玄學被認為有普遍性和超越性,實證則否;但在歷史長河中,對具體事物的認識暨應用反而最穩定,玄學和意識形態變動較大。
  •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荀子
    那是既有進步性又有現實性的。進步性體現在它將所有人大眾化不分富貴貧賤。另一方面也緩和了社會階級之間的矛盾。就相當於說有錢和有地位的人裡面也有君子和小人。平民百姓哪怕街頭流浪的人裡面也有君子和小人。君子居社會上流,天底下用最美好善良的語言讚譽他。小人居社會下流,背負無恥卑鄙猥瑣等等惡名。「人人皆可為堯舜」,就是說君子可以成為聖賢。荀子主張所積而致的成聖之道。
  • 2019.2丨楊念群:《清代考據學的科學解釋與現代想像》
    還必須通貫群書,隨文釋訓以確定字義。通過分析實際語言材料以考證字義,避免因襲舊訓(包括字書和舊注)之誤。第三是字義辨析更加細緻,分出本義、引申義、假借義,但後二者常常混淆。漆永祥認為,由以形求義到因音求義,是訓詁學上革命性的變化,上述諸方法皆是在此方法變革中所得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