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性善惡,孟子「媽媽」和荀子「爸爸」的「隔空辯論」

2020-12-19 好玩的國學

孟子的性善論受到後來的儒家大師荀子的強烈批評。荀子是戰國晚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又被稱為「孫卿」。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要是按照師承的話,荀子應該叫孟子師兄,因為他們都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作為一代大儒,荀子也曾經在「稷下學宮」幹過,且職務比孟子高,他曾經三次做過稷下學宮的「祭酒」,也就是校長。和孟子一樣,荀子也是個犟脾氣。孟子為了「正人心、息邪說、拒詖行」,到處與人辯論、批評同時代的思想家,而荀子更厲害,除了孔子不批評,其他人被他全部批評了個遍。他寫了一篇文章叫《非十二子》,把當時先秦各學派代表人物它囂、魏牟、陳仲、史魚酋、墨翟、宋鈃、慎到、田駢、惠施、鄧析、子思、孟子等十二人,全部罵了一頓。荀子喜歡罵人,但荀子不是個喜歡潑婦罵大街的人,他是在對其他思想家的批評中,樹立自己的學術思想和地位。儘管孟子是師出同門的前輩師兄,荀子批評起來是絕不留情。他批評孟子和他的師公子思說: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遊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大致上效法古代聖明的帝王而不知道他們的要領,還自以為才氣橫溢、志向遠大、見聞豐富廣博。根據往古舊說來創建新說,把它稱為「五行」,非常乖僻背理而不合禮法,幽深隱微而難以講說,晦澀纏結而無從解釋,卻還粉飾他們的言論而鄭重其事地說:這真正是先師孔子的言論啊。子思倡導,孟軻附和,社會上那些愚昧無知的儒生七嘴八舌地不知道他們的錯誤,於是就接受了這種學說而傳授它,以為是孔子、子弓立此學說來嘉惠於後代。這就是子思、孟軻的罪過了。」

荀子激烈地批評師兄孟子,主要是因為他在人性的觀點上,與孟子截然相反。在荀子看來,孟子的性善論是錯誤的,孟子沒有分清什麼是「性」,什麼是「偽」。

荀子說:「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荀子認為,「本性,是天生的,是學習不來的,也不是後天人為的。禮義,是聖人制定的,通過學習人們就能得到,經過努力就能做到。不可能通過學習,也不可能是人為,而是先天自然生成的,這就是本性。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可以經過後天人為的努力實現的,就是人為。這就是本性與人為的差別。」

在荀子看來,「性」是人天生的本質,你沒有辦法去改變他,你學與不學,它就在那裡。而「偽」則是人後天的學習所得到的。一句話,「性」乃天生,「偽」是人為。那麼,荀子的性是什麼呢?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針鋒相對提出了性惡論。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 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人的本性是惡的,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人的本性從一生下來就有貪圖私利之心,因循著這種本性,人與人之間就要發生爭奪,也就不再講求謙讓了;人一生下來就好忌妒仇恨的心理,因循著這種本性,於是就會發生殘害忠厚善良的事情,這樣忠誠信實就喪失了。人生來就有愛好聲色的本能,喜好聽好聽的,喜歡看好看的,因循著這種本性,就會發生淫亂的事情,禮儀制度和道德規範就都喪失了。既然這樣,放縱人的本性,順著人的情慾,就一定會發生爭奪,就會違反等級名分、擾亂禮儀制度的事,從而引起暴亂;所以,一定要有師長和法制的教化、禮義的引導,然後才能確立合乎等級制度的正常秩序,實現社會的穩定。所以,人性本惡的道理已經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孟子是個樂觀熱情理想主義的人,他看到的是人類的正面;荀子是個冷靜深沉現實主義的人,他看到的人類的反面。孟子的人性強調人的社會性;荀子的人性強調的是人的自然性。荀子認為人生下來就是貪婪、趨利避害的動物,為了生存要爭奪資源,人的生存就是你死我活的過程。如果順著人的這種本性,放縱情慾而不知道節制,那人就壞的不要不要的了。

所以,抑制人性惡的關鍵是如何看待人內心深處蓬勃生長的欲望,不讓它野蠻生長。有人說中國文化是禁慾文化,這有點絕對化,但是我們可以說,從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他們主張的是寡慾文化,就是要求人們儘量減少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讓人做個毫無欲望的「木頭人」。荀子認為人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力,但是不能太過分,所以他主張「以道制欲」,凡是符合「道」的欲望,多一點又何妨?凡是不符合「道」的欲望,多一點也不行。

荀子也高度重視人與禽獸的區別。孟子認為人和禽獸的區別是人除了本能之外,還有「惻隱之心」等四種善端,而荀子認為,「性質美而心辯知」,意思是說,人和動物一樣的本性都是惡的,但是人區別與其他動物的地方,就是人有理智,可以通過學習而成就善性。至此,荀子完成了性惡論的論證。人的本性是惡的,如果放縱這種本性,人就是壞蛋;但是人又有區別於禽獸的理智,所以,人具有通過後天的學習而積累善性的特質。

其實,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不過是人的正反面而已,他們的區別就在於論證人要向善的不同路徑而已。孟子的「善」來自於內心,仁義禮智等道德觀念,「求則得之,舍則失之」。雖然人先天有善性,後天也有可能會失去;荀子的「惡」來自於人的本能,但君子「化性起偽」,「強學而求有之」。也就是說,人先天沒有的善性,經過後天的學習也可以具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孟子的性善論其實是後天變惡論,荀子的性惡論其實是後天變善論,二者都強調後天的學習和道德養成的重要性。

在儒家人生哲學的舞臺上,孔子定下人生舞臺劇的主題是「內聖外王」之道。孔子是導演,孟子是「唱紅臉」的主角,荀子是「唱白臉」的主角。孟子勉勵人們,人心本善人可以為善,但一定要注意後天的養成,千萬不要讓善性丟掉了;荀子告誡人們,人性本惡但也可以向善,關鍵是用禮和理來節制欲望而不至於太放縱,也可以為善。一個主張道德修養要向內求索發明本心;一個主張加強社會的道德教化和禮制約束。他們的社會理想都是一樣的,都是勸人向善之說,都源於他們對拯救人性拯救社會的責任心。不過孟子主張靠自己的自我修行,荀子主張靠外界禮法的約束,一個軟,一個硬,殊途而同歸渾然而天成。所以孟子象溫柔慈善的媽媽,荀子象嚴肅深沉的爸爸,風格不同,但勸人向善的目的相同。所以,孟子的性善論主張「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的性惡論主張「塗之人可以為禹」。一正一反,論證並踐行了儒家哲學勸人向善和道德修養之道。

相關焦點

  • 荀子講性「惡」,孟子講性「善」,老子說:都錯,性無善惡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諸多先賢對人性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讀,孟子認為人天生就有惻隱之心,所以主張「人性本善」;荀子從萬物「為己」的天性出發,提出人性本惡;而老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乾脆就不去議論人到底性善還是性惡,並暗示「善惡本是一體,分開而論便沒有意義」。三位先賢對人性論的看法看似相互衝突,其實並不是這樣。
  • 先賢的論戰: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哪個更合理?
    戰國時期的時候,儒家內部分成了八個派別,每個派別各有千秋,其中,以子思和孟子為代表的思孟學派和以荀子為代表的荀子學派,對後世的影響最深,也最為著名。 提到孟子,大家大抵會想到其性善論;同樣,提到荀子,大家便會想到其性惡論。那麼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哪一種更加合理呢?
  • 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都提倡抑惡揚善
    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反。他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我認為,善與惡本就為人性的兩面。善惡都是人後天逐步教化、自省的結果。如果說善或惡都是人一出娘胎就具有的本性,難道這是遺傳來的?這就成了變相的「血統論」觀點。
  •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之一-梁濤
    不過說荀子主張「善偽」,含義依然不明,這不僅因為今人所謂「偽」與荀子之「偽」已有較大差別,更重要的是,荀子使用的「偽」在不同語境下也有不同含義,故善偽究竟何意?其與性惡又是什麼關係?仍需做進一步的辨析和說明。唯有此,方可廓清兩千年的迷霧,揭示荀子人性論的真實面貌。
  • 劉悅笛 | 以「心統情性」兼祧孟荀——孟子「天性情心」與荀子「天情性心」統合論
    「孟荀統一於孔子」——李澤厚所表述的這個常識,大家想必都會基本贊同,但在同一篇文章中,即記錄李澤厚與筆者對話的《關於「情本體」的中國哲學對話錄》中,李澤厚同時強調「推崇荀子為儒家正統」[1],那就頗多爭議了。在2018年舉辦的「荀子思想與道統重估」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主張「新荀學」的臺灣學者劉又銘提出,當前的儒學主要有三派:除了「孟派」和與之對立的「荀派」之外,應該還有「孔派」。
  • 「埋母案」判了,人性善惡仍無解
    「活埋母親」擊穿了對於人性的理解,人性本惡還是本善,人類爭論了幾千年,在荀子看來,「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性是惡的,通過教化,才能變良善。 孟子持相反看法,認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出生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之所以後來有善有惡,都是環境造成的。他總結出人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此乃人和禽獸不一樣的地方。
  • 都在說人性,孟子與荀子誰更高明?
    孟子和荀子都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且都被認為是儒家人物。可是後來的的歷史境遇,讓人感嘆。孟子被尊為亞聖,荀子除了為法家人物所尊崇,後世傳承並不多。孟子和荀子都作為儒家的思想傳承者,他們面對著相似的社會背景,到底是什麼樣的思路,讓後人或尊崇或遺忘。一般的中國思想史的書籍中,一般把孟子歸為「性善論」,他認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進而言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後人詬病這一思想時候,往往覺得這和我們觀察的不一致。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孟子是否擅長辯論?
    經常有人把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同時代的中國孔子相提並論,其實兩個人性格差別很大,蘇格拉底愛和人辯論,其風格更像中國的孟子。孟子之所以被稱亞聖,因為他是儒家中最能善辯的,極大地彌補了孔子的不足,而孔子是不大愛和人辯論的,一向是述而不作。
  • 孟子的人性本善,魚我所欲也
    孟子的思想主張是繼承孔子的學說,孟子自己也在文章裡說了,非常的推崇孔子。但是孟子是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之上,總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再加以推廣,很明顯在當時那樣的時代之下,很多君主是不願意採納孟子的理論的,結局和孔子一樣,遭人拒絕的多,但當時的君主也都聽聞過孟子的大名,不會加害他,反而對他以禮相待,人的名樹的呀。
  • 「性惡論」是對荀子的誤讀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 梁濤  說到孟子、荀子的人性論,學術界最流行的說法是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但這種看法實際是有問題的。「性惡」只是對人性做了個事實判斷,認為人性中有惡。
  • 陽明先生對人性的解讀
    自古以來,對於人性的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甚至中國的兩位先哲孟子與荀子的認識截然相反,留給後世儒生們一個巨大的疑惑。亞聖孟子提出「性善論」,他認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進而言說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 荀子性惡論補釋 ——對性樸說義理、考據諸問題的商榷
    ————————————————————————————————————————————荀子性惡論自劉向至馮友蘭兩千年諸大家無異辭。近現代乃有質疑的聲音,基本來自性樸說,但其論證在義理、考據上都嫌薄弱,僅見《周熾成與張峰屹關於荀子是性樸論者還是性惡論者的討論》 (周熾成,第 184-203頁),也並不全面,故再作商榷,以補釋性惡論。
  • 人有左右眼,善惡兩邊看
    昨天晚上,和老婆討論關於孩子的啟蒙教育,不知不覺就談到了,性本惡和性本善這兩種觀點。簡單的寫下來,作為我百家號的第一篇文章。性本善和性本惡,兩種說法由來從市面上可以看到的學聖書籍和理論上,可以發現孟子是最早提出人性本善這一說法的學者。我們可以從《孟子-告子上》中可以看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 荀子:化性為善 青勝於藍
    荀子教育觀取決於他的哲學觀,他的哲學觀體現在他的性惡觀。孔子之前,人性的善惡並未成為人們討論的論題,孟子、荀子之後,性善性惡才成為紛爭的焦點。孔子不談性之善惡,只是說「性相近,習相遠」;孟子直言「人性善」「人皆可以為堯舜」;而荀子則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不過荀子的性惡觀是針對孟子性善觀而言的。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先秦儒家中三個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主幹,那麼孟子和荀子則相當於這顆大樹的不同分支。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
  • 【頭條】揭開二千年之學術謎案——《荀子》「性惡」校正議 林桂榛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矣。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則有惡用聖王、惡用禮義哉?雖有聖王禮義,將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荀子此論實如王國維《靜安文集·論性》所謂「善惡之相對立,吾人經驗上之事實也」及蘇軾《揚雄論》所謂「善惡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也,且夫言性者安以其善惡為哉」。
  • 孟子與告子的辯論是不講邏輯、強詞奪理嗎?
    惠子何以被莊子繞了進去 ——試析「濠梁之辯」這裡主要針對這位論者對「孟子雄辯」的大批判提出自己的看法,請讀者批評。這位論者指出,「孟子以『好辯』著稱,但其辯術往往不講邏輯。」然後就告子與孟子人性善惡的論辯,引用了一位著名學者的分析:「孟子硬到底要說『人性本善』。……我也不是說『人性本善』不對……我只說孟子論證時的邏輯不對。
  • ——荀子人性論的哲學內涵辨正
    孟子也有類似的主張,齊宣王坦誠自己有「好貨」、「好色」的缺點,孟子則不以為然並說,「公劉好貨」、「大王好色」,關鍵在於他們能夠推己及人,使「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內無怨女,外無曠夫」,把滿足自己的情慾與滿足百姓的情慾統一起來,「與百姓同之」(《孟子·梁惠王下》),這就使欲望的滿足具有善的價值,所謂「可欲之謂善」(《孟子·盡心下》)。可見,孟子也並非簡單地把欲與善對立起來。
  • 2018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中國教育史人物思想對比--孟子、荀子和韓愈
    2018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中國教育史人物思想對比--孟子、荀子和韓愈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是性善論的代表,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