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惡!告子:可善可惡!理學怎麼說?
理學:「存天理,滅人慾」是說的什麼?要怎麼去做?
文|明炫翊
繼孔子之後,儒家也衍生出來了六派。
第一派,代表人物是李斯,名為「小康派」。
第二派,代表人物是孟子,名為「大同派」。
第三派,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名為「天人感應派」。
第四派,代表人物比較多,有孟子,還有荀子、告子等,名為「心性派」。
第五派,代表人物是荀子,名為「考證派」。
第六派,代表人物是司馬遷,名為「記篡派」。
在這些派系中,能夠在歷史上發揚光大,且認可者多的,是第三派,還有第四派。
董仲舒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漢朝時期,最為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
所謂天人感應派,按照通俗的看法,就是用玄學來約束君王。如果君王幹壞事,天就會感應到,然後降下災難;如果君王做了好事,天也會感應到,然後出現瑞兆。不過看東漢武帝的「窮兵黷武」中也能知道,雖然漢朝這一派發揚光大,但並沒有成功的做到百姓安居、皇帝賢良(老實),國最後還是沒有了。
所謂心性派,可就有的說道了,因為這三位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而告子認為,人性可善可惡。
誰說的對呢?心性派在後來,通過改頭換面的形式,變化成為了「理學」。按照後來理學的看法:
孟子,他說的很對;
荀子,他說的很有道理;
告子,他為了大家提了一個醒。
綜合來說,理學認為,三位聖人,他們的看法都很對,而他們都是在考究一個問題,那就是「心性」。
如何讓「心性」變好呢?當然是需要注意自己的心,總結來說,就6個字,即「存天理,滅人慾」。怎麼去做呢?我們先來明白,「天理」還有「人慾」,它說的都是什麼。
「天理」的概念起源於宋初,所創立者,名叫周敦頤,沒錯,我們大家應該知道他,這位大佬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做《愛蓮說》。
周敦頤不是普通的儒家人,他是一個精通「儒釋道」三家的大大大佬。
他的師祖,名字叫陳摶(tuán),是五代末的一個道士,從他這裡,周敦頤學到了很多的東西(他師父叫穆修),按道家的語氣和態度,周敦頤寫了一書,名為《太極圖說》。大家不要誤會,不是打架的太極。
這本書寫了什麼,我們不需要知道, 只要知道, 在書中,出現了一詞「無極」的概念。
周敦頤有兩個徒弟,一個叫程顥( hào),一個叫程頤,這是哥倆。
兩個人從師傅周敦頤的書中,得到了概念「理」、「道」,也就是泛指的:一種超越現實社會的行為規範,一種標準。師傅周敦頤稱它「無極」,哥倆稱它「天理」,而與之對立的事物,就是「人慾」,它是指:一種不合常理,不正當的行為欲望。
這裡舉例子來說:
我們晚上,去睡覺,這就是「天理」,可是要找人陪著一塊睡,這就是「人慾」。
我們晚上,該去睡覺的時候,還在玩樂,不休息,這也是「人慾」,因為我們在違反人的生物生活規律。
從這一點來看,其實「天理」是什麼?就是一種讓我們生存下來的基本需求,超出之外的,就都是「人慾」。
回到正題,如何「存天理,滅人慾」,我們先來看看哥倆是怎麼認為的:
哥哥程顥,這是一位看起來很和氣的人,他認為,天理就在我自己的心中,人性本善,自己好好的自己約束行為,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就行了。
弟弟程頤,這是一位看起來很嚴肅的人,他認為,首先,哥哥的人性本善,他認為說的對,但不能僅僅在自己身上、心上下功夫,還需要通過外力,去外界獲得道理,「格物致知」,藉此來讓自己的「心性」達到完美無缺。
兩種說法,你認為誰的對呢?
其實這裡作者認為,兩人都說的有道理,畢竟如果只是生存(指的生存吃喝睡覺,讀者不要牽扯利益),單純的從自己身上就行;但如果在複雜的環境下,就不僅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還要從外界獲得道理,來更好的約束自己。
其實扯了這麼多,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發現,問題其實又回到了原點,究竟是人性本善呢?還是人性本惡?
國學的魅力,其實從這些濃縮古人無數智慧的疑問,和解答中,就可窺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