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惡!告子:可善可惡!理學怎麼說?

2020-12-17 太白曰

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惡!告子:可善可惡!理學怎麼說?

理學:「存天理,滅人慾」是說的什麼?要怎麼去做?

文|明炫翊

繼孔子之後,儒家也衍生出來了六派。

第一派,代表人物是李斯,名為「小康派」。

第二派,代表人物是孟子,名為「大同派」。

第三派,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名為「天人感應派」。

第四派,代表人物比較多,有孟子,還有荀子、告子等,名為「心性派」。

第五派,代表人物是荀子,名為「考證派」。

第六派,代表人物是司馬遷,名為「記篡派」。

在這些派系中,能夠在歷史上發揚光大,且認可者多的,是第三派,還有第四派。

董仲舒

董仲舒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漢朝時期,最為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

所謂天人感應派,按照通俗的看法,就是用玄學來約束君王。如果君王幹壞事,天就會感應到,然後降下災難;如果君王做了好事,天也會感應到,然後出現瑞兆。不過看東漢武帝的「窮兵黷武」中也能知道,雖然漢朝這一派發揚光大,但並沒有成功的做到百姓安居、皇帝賢良(老實),國最後還是沒有了。

所謂心性派,可就有的說道了,因為這三位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而告子認為,人性可善可惡。

誰說的對呢?心性派在後來,通過改頭換面的形式,變化成為了「理學」。按照後來理學的看法:

孟子,他說的很對;

荀子,他說的很有道理;

告子,他為了大家提了一個醒。

綜合來說,理學認為,三位聖人,他們的看法都很對,而他們都是在考究一個問題,那就是「心性」。

如何讓「心性」變好呢?當然是需要注意自己的心,總結來說,就6個字,即「存天理,滅人慾」。怎麼去做呢?我們先來明白,「天理」還有「人慾」,它說的都是什麼。

周敦頤

「天理」的概念起源於宋初,所創立者,名叫周敦頤,沒錯,我們大家應該知道他,這位大佬寫過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做《愛蓮說》。

周敦頤不是普通的儒家人,他是一個精通「儒釋道」三家的大大大佬。

陳摶

他的師祖,名字叫陳摶(tuán),是五代末的一個道士,從他這裡,周敦頤學到了很多的東西(他師父叫穆修),按道家的語氣和態度,周敦頤寫了一書,名為《太極圖說》。大家不要誤會,不是打架的太極。

這本書寫了什麼,我們不需要知道, 只要知道, 在書中,出現了一詞「無極」的概念。

周敦頤有兩個徒弟,一個叫程顥( hào),一個叫程頤,這是哥倆。

兩個人從師傅周敦頤的書中,得到了概念「理」、「道」,也就是泛指的:一種超越現實社會的行為規範,一種標準。師傅周敦頤稱它「無極」,哥倆稱它「天理」,而與之對立的事物,就是「人慾」,它是指:一種不合常理,不正當的行為欲望。

這裡舉例子來說:

我們晚上,去睡覺,這就是「天理」,可是要找人陪著一塊睡,這就是「人慾」。

我們晚上,該去睡覺的時候,還在玩樂,不休息,這也是「人慾」,因為我們在違反人的生物生活規律。

從這一點來看,其實「天理」是什麼?就是一種讓我們生存下來的基本需求,超出之外的,就都是「人慾」。

回到正題,如何「存天理,滅人慾」,我們先來看看哥倆是怎麼認為的:

程顥

哥哥程顥,這是一位看起來很和氣的人,他認為,天理就在我自己的心中,人性本善,自己好好的自己約束行為,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就行了。

程頤

弟弟程頤,這是一位看起來很嚴肅的人,他認為,首先,哥哥的人性本善,他認為說的對,但不能僅僅在自己身上、心上下功夫,還需要通過外力,去外界獲得道理,「格物致知」,藉此來讓自己的「心性」達到完美無缺。

兩種說法,你認為誰的對呢?

其實這裡作者認為,兩人都說的有道理,畢竟如果只是生存(指的生存吃喝睡覺,讀者不要牽扯利益),單純的從自己身上就行;但如果在複雜的環境下,就不僅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還要從外界獲得道理,來更好的約束自己。

其實扯了這麼多,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發現,問題其實又回到了原點,究竟是人性本善呢?還是人性本惡?

國學的魅力,其實從這些濃縮古人無數智慧的疑問,和解答中,就可窺一斑了!!!!!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先秦儒家中三個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主幹,那麼孟子和荀子則相當於這顆大樹的不同分支。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
  •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
    孟子提出性善論,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人有羞惡之心,人有辭讓之心,人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與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沒有這四種心,是「非人也」,那不是人是魔鬼。既然是魔鬼,「人之初,性本善」就與他沒有關係,他是「魔之初,惡之極」。另一位諸子百家的名人叫荀子,他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觀點是「性惡論」,《荀子》書中有「性惡」篇。
  • 荀子講性「惡」,孟子講性「善」,老子說:都錯,性無善惡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諸多先賢對人性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讀,孟子認為人天生就有惻隱之心,所以主張「人性本善」;荀子從萬物「為己」的天性出發,提出人性本惡;而老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乾脆就不去議論人到底性善還是性惡,並暗示「善惡本是一體,分開而論便沒有意義」。三位先賢對人性論的看法看似相互衝突,其實並不是這樣。
  • 先賢的論戰: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哪個更合理?
    戰國時期的時候,儒家內部分成了八個派別,每個派別各有千秋,其中,以子思和孟子為代表的思孟學派和以荀子為代表的荀子學派,對後世的影響最深,也最為著名。 提到孟子,大家大抵會想到其性善論;同樣,提到荀子,大家便會想到其性惡論。那麼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哪一種更加合理呢?
  •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之一-梁濤
    [ 唐端正:《荀子善偽論所展示的知識問題》,《中國學人》第6期,1977年;收入氏著:《先秦諸子論叢》,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版,第71~72頁。]黎紅雷也說:「『性惡』是荀子論述的出發點,是針對孟子『性善論』的有感而發;『善偽』才是荀子論述的歸結點,是荀子自己的正面主張,是發前人所未發的獨特創見。就此而言,把荀子的人性論概括為『善偽論』,似乎更加合理一些。起碼也應該稱之為『性惡—善偽論』。」
  • 「人之初,性本惡」 之九 ------ 小學生說髒話
    因為-人之初,性本惡。「人之初,性本惡」,並不是我的捏造,而且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荀子就已經提過「性惡論」。臺灣著名哲學教授傅佩榮老師,也曾說過: 如果你把孟子的「性善」說成「人性本善」的話,正好是比孟子晚50年的荀子所說的孟子的意思。然後荀子對孟子痛加批判,就是一句話:如果人性本善,為什麼人還要受教育?為什麼需要法律?
  • 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惡?其實,人之惡,是因為人認識不到惡
    ,性本善」,他的意思是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之所以有人會變壞,無非是環境和習慣的影響而改變罷了。其實不然,小編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其實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比較惡的,之所以社會相對比較和諧,完全是因為法律的存在,才讓大部分人正視自己。
  • 【以友輔仁】《孟子·告子上》選讀
    章四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告子以人之知覺運動者為性,故言人之甘食悅色者即其性。故仁愛之心生於內,而事物之宜由乎外。學者但當用力於仁,而不必求合於義也。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 亞坤夜讀丨人之初 性本善?(有聲)
    《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意思不難懂,用我給女兒的解釋就是,每個寶寶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思想原本是孟子老先生提出來的,說是人天生性善,有惻隱之心,有仁義禮智的道德之心等等。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性本惡?荀子說: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
    最近看荀子有這樣一段話: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就是現在我還想不明白,為什麼作為儒學大家的荀子會教出個法家的弟子......接下來我們又要說一下儒家的另一位領軍人物,孟子!他的理論就和荀子不同了。孟子說:「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性惡》出自荀子後學考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把《荀子》書中的所有看法,包括《性惡》的看法,都作為荀子本人的看法,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楊倞是專家,與一般人不同,他看到了《荀子》中部分篇不是荀子寫的,但是,他也跟一般人一樣接受了作為性惡論代表的荀子。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這種說法很對稱,而如果說孟子主性善,荀子後學主性惡,這就不對稱了。
  • 【頭條】揭開二千年之學術謎案——《荀子》「性惡」校正議 林桂榛
    今本《性惡》篇‫有四處「孟子曰」,兩處皆是「孟子曰人之性善」, 另兩處分別是「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而「其性善」、「失喪其性故」是正反兩方面說性善,即謂孟子以為學好是性善之故,而變壞是脫離性善之故。《性惡》篇「是性偽之分也」後有「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曰:若是則過矣。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孟子研讀系列:《孟子》「告子上」
    本周六(2016年8月27日)下午,燕京讀書會舉辦《孟子》研讀活動。 1:30至2點,我們增加了誦讀和正音的環節,以便於新同學熟悉經典文字。2點至4:30為研讀環節,重點在理解經典原義、體貼古人的人格境界。 內容:《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到【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融會貫通也,故好是懿德。】
  • 性惡、性善抑或性樸:荀子人性論重探 | 廖曉煒
    就價值的角度而言,人性的這些內容,大體上都是中性的,無法將其判定為惡,這正是不少學者認為荀子主性樸論的重要原因。不止如此,荀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認人性中包含有類似於道德情感的成分,如其在《禮論》篇論及「吉兇憂愉」之情,即曰:「兩情者,人生故有端焉」。有學者認為此中「生」當讀為「性」,「端」即孟子「四端」之端,鍾泰由之認為:「是荀子亦未嘗不知性之有善也。」
  • 曹景年 | 性善與求善:孟子性善理論的內在緊張及其疏解
    孟子認為人的本善之性是先天稟受的,是生來就是如此的。孟子云:「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這裡的「天爵」就是指先天的德性,孟子認為人的仁義忠信的德性是先天地由天所賦予的。孟子又云:「《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 《三字經》授課記錄:人之初,性本善,「性」是什麼?
    人之初,性本善一開始我問過我先生,性,究竟是什麼?我先生答:「那你自己研究去吧,你去看看以前的最開始的有人講性嗎?」這就開啟了我對這件事情的探索追尋。實際上在三代(夏商周)的時候,沒有「性」字。往往去看《詩》、《書》就知道了,《詩》、《書》大體記載了三代的學問。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