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授課記錄:人之初,性本善,「性」是什麼?

2021-01-13 龍升尺木

現代人受西方教育長大,在深入國學研究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偏差,因為西方的思維模式和東方的思維模式是有區別的,當拿著西方的思維體系來串聯東方的學問,會遇到很多不易查覺的坑,於是我們從開蒙教材開始解讀國學的精華,提升格物致知的能力,用現代語境的話講,提升個人綜合能力。

人之初,性本善

一開始我問過我先生,性,究竟是什麼?我先生答:「那你自己研究去吧,你去看看以前的最開始的有人講性嗎?」這就開啟了我對這件事情的探索追尋。

實際上在三代(夏商周)的時候,沒有「性」字。往往去看《詩》、《書》就知道了,《詩》、《書》大體記載了三代的學問。後來對甲骨文和金文的考據興起之後,也就是民國那一代考據學家興起之後,大家可以從甲骨文上去找這個字。沒有「性」字,只有「生」字。

近代的時候,民國傅斯年先生,非常敏銳地捕捉到這個概念。這位先生登高望遠,從「小學」的角度,考證了這個「性」字本為「生」意。大家可以參看《性命古訓辨證》這本書,分上中下三篇,其中有對「性」字進行了梳理。在金文、甲骨文之中沒有「性」字,只有「生」字。在《詩經》中有一個「性」字,但是傅先生解釋這處「性」字就是「生」字。《書經》、《尚書》裡面有一句有「性」字,但傅先生通過清代以來「疑古論」的方式——只認《周誥》為三代真正的文字——從而否定了這處。傅先生又在《周誥》裡面找到一個性字——「節性」。這個「節性」,他在《呂氏春秋》也找到了,所以他匹配了這兩處,解釋道:這個「節性」就是「節生」的意思,力證了這個「性」就是生。

不光是《詩》、《書》沒有現在所說的「性」,《道德經》也只有「命」字,沒有「性」字。那麼《論語》呢?《論語》裡,夫子「天道與性,罕言」。也就是說實際上孔子,也不太講性。所以「性」,最起碼在太上和夫子的年代,它不是中國主流學問中的一個核心概念。那這個事情在什麼時候發生了變化呢?在春秋之後,也就是孟子、荀子、莊子這個年代之間,「性」被大量使用。比如說曾子作的《大學》,之後子思作的《中庸》,再之後的《孟子》。「性」字變成一個核心概念的時代是在戰國,這點是非常清晰的。所以大家得要明白,這件事情,自古沒有,而是後面的人發明出來的。

在民國的時候,比傅斯年先生再小一代的、新儒家的一個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他寫過一本書:《心體和性體》。書裡面,他提出了一個疑議:既然有「生」字,那為什麼還有「性」字?這個「性」字肯定跟「生」字的意義不一樣。他這個論點是非常精道的。

實際上生和性之間還是有明顯區別的。我們得從這個源頭,一點一點看看它是如何流變的、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會幫助我們理解「性」是什麼。

其實民國那一代的人,學貫中西、文理兼通的大家非常多,大家也都比較熟悉。實際上他們很有學問,即便到現在,也是難以超越的。因為現在的人,要不然就是現代科學很好,要不然就鑽入故紙堆,不能把它們很好的進行對比、或者說都精通。所以有很多東西還是不夠的。早晚有一天,民國大家的這些東西,可能還會再翻回來,重新以另外一個角度去發揮、去審視。比如傅斯年先生這本書,其實非常有意義,就等於是在說孟子說得不對,因為孟子說人「性本善」——當然我們一會兒會解釋這個「善」字是什麼意思。孟子這種先天的、帶著經驗主義的、有些神秘主義色彩的先驗主義,就等於是被傅斯年以考據「小學」的方式打破了。這點民國大家替我們做出了一個先行者、先走了一步。

生謂之性。性無善無惡。

首先這個「性」字,肯定是生的意思。孟子和告子論性的時候,告子說得非常清楚:「生,謂之性」,「性,無善無惡(無不善)」。但是孟子不同意。這裡孟子更多的是在進行價值判斷。他要通過性的定義,通過「仁義禮智」四端,來賦予人性特殊意義,使人和禽獸、萬物區別開來,要讓人從自然當中脫離出來。這在當時是件好事兒。因為那個時候戰亂、殺戮、不把人當人非常誇張。他這麼做,實際上得到了後世大部分學者的贊同。也就是為什麼他成為道統(道統論)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這不能太過,什麼事一過就過猶不及。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說人和萬物的區別,我們是太把人當回事兒了。所以重新討論這個問題,其實也符合這個時代的需求。 大家都明白,自己太把自己當回事會出什麼問題,特別把自己的心識當回事兒又會出什麼問題。這實際上就是降本流末、不斷脫離根本。人從自然當中獨立出來,心從人身體裡獨立出來,這是一件很誇張的事情。

古代私塾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空話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以為《三字經》只有這四句話,上了小學才知道原來它很長很長,但是成年之後還是只記得這四句話,就像背單詞一樣,背來背去只知道「abandon」。而恰恰就是這句「人之初,性本善」被我們視為真理般的存在。無論是責備他人也好,告誡他人也罷仿佛這句話放在任何語境中都能適用。但請仔細想想,這句話意義何在呢?
  • 讀《三字經》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有感
    原文第1、2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出自《三字經》、王應麟原文註解人最開始出生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初生的孩子一開始性格都很相似,後來因為家庭以及環境影響導致各個孩子習慣千差萬別。因為老師知道用什麼方式教孩子,而不是只用大人的方式來告訴他們為什麼。就我個人理解,雖然《三字經》是育兒經,但是它其實是寫給父母看,然後其父母通過總結的一些想法來教孩子的,或語言或行為。
  •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我有不同意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關於這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有個叫周處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時就去世了,因為平時沒人教導,本來心性善良的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暴烈,經常欺負村民,時不時就把村民打得頭破血流。
  • 每日一學:當代私塾,三字經之「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性本善的故事——周處改過周處小時候經常做壞事,村民把他和蛟龍、白額虎並稱為「三害」。一天,有人對周處說:「如果你能把蛟龍和猛虎殺了,大家一定會很敬畏你的。」周處聽後,立刻上山打敗了白額虎。接著,他又跳到河裡,與蛟龍決鬥。三天三夜過去了,周處還沒回來。鄉親們以為周處和蛟龍死了,就高興地說:「太好了!『三害』都死了!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否正確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就是說一個人剛出生時,內心充滿善良,而沒有惡念。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啟蒙第一篇必學的課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人懷疑這句話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本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誤,而且錯了幾千年。
  •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本善,性是不會改變的,比如火是有燒熱性,水是有溼熱性,這個特性是不會改變的,只是隨著不同的緣來顯現,人生宇宙都是以這樣的不改變的體性為根基,所以性相近。這一章孟子性善說,荀子性惡說,楊雄說善惡相混。這如果對著人的體性有不改之意,那善的人應該後來不會造惡,惡的人後來也不會造善。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儒釋道一體化國學微信號 clwj335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世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
    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蘊含勸人向善的意味在裡面,語出自《三字經》,雖然時至今日,《三字經》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應麟還存在爭論,但絲毫不影響它是一部被世人公認的經典傳統啟蒙讀物。
  • 「人之初,性本善」的答案在後兩句,讀的懂你就知道該幹什麼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每個人最初的本性其實就是一樣的,但是這麼久以來還是有人不斷的懷疑人性是多變的,古往今來討論這個話題的爭論不休。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 你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的本義嗎?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三字經》的開篇語,在中國已經傳遞了700多年了,每個中國人都張口就來……可又有多少人中國人能準確理解其意思呢?我可以肯定地說,寥寥無幾。
  • 「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
    深圳樂學樂園兒童性格養正研究中心主任趙先德老師近日發表了題為《「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的文章,對早期教育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做了詳細闡述。現將文章摘錄如下。「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初」是指幼年時期。用今天的話來說,應該就是6歲之前的學齡前時期,不是剛出生的意思。這個「性」是心性和性格的組合。這個詞裡面包含了社會的因素,包含了後天習得的因素。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我的關鍵詞內涵很狹窄,但外延很寬泛。所以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用一些身邊的事情,來讓大家作比較,然後判斷這個命題的真偽與是非。
  •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是我想到孔子第一個會想到的念頭,印相中還有背要求完整背一遍,當然是背到後面就全忘記在還沒看之前直覺的認為會是個有點沉悶的片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爭議性話題探討
    源於20年前,我和我的導師啊,還有幾個師兄弟啊,在他家裡邊一塊聊天,那麼聊天的時候我的導師就問我問過我一個問題啊,那時候我們幾個呢,正在飯桌上啊,在我家老師的飯桌上探討這個三字經,而三字經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呢?
  • 亞坤夜讀丨人之初 性本善?(有聲)
    《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意思不難懂,用我給女兒的解釋就是,每個寶寶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思想原本是孟子老先生提出來的,說是人天生性善,有惻隱之心,有仁義禮智的道德之心等等。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心就像繩索,看著簡單,實則複雜到底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