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爭議性話題探討

2021-01-15 智海書閣

源於20年前,我和我的導師啊,還有幾個師兄弟啊,在他家裡邊一塊聊天,那麼聊天的時候我的導師就問我問過我一個問題啊,那時候我們幾個呢,正在飯桌上啊,在我家老師的飯桌上探討這個三字經,而三字經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呢?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本來是我們幾個師兄弟在探討這個三字經啊,但突然我的導師問了我們一句話,說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說你們幾個思考過沒有啊,說人這個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

實際上,後來我們幾個呢?在那看到的時候就發現了,實際早在2500年前啊,我們國家的先賢們就有提出啊,認為人性是善的,而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三字經啊,他說的最早當然後來也有很多的人在論證說人事啊,人生下來是善的,但後來呢,唉,也有我國的一些市民就說,1000年前啊,就是聖經誕生了,那麼聖經裡面說人是惡的,那麼到底人性是善還是惡?實際上已經爭論了上千年了,但我的導師就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所以說你們想一下,這 是先哲們說的,有一群人說人性是善,有一群人說人性是惡。那你們到底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呢?

這個問題呢,就是引起了我們的討論,當然,討論了半天也沒討論出個結果啊,結果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但最後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啊,我一直在琢磨這個事啊,但是琢磨了這個幾年之後,我後來發現了啊,先哲們都說錯了,為什麼呢啊我或者我發現呢啊?人性的善惡,大家想一想,你判斷一個人性的善惡用什麼來判斷的,使用道德不是用法律啊,你舉個例子啊,你比如說啊,去年我們網上說啊,我們一個億萬富出軌了啊,全國人在譴責他罵他,他是不是犯法了啊,當然你說他強姦別人了,那這是犯法的。但最後判定的說沒有強姦,兩個是兩廂情願,但是他有家庭,他這個出軌,那你說這是善還是惡,但是現在我們認為啊,雖然說你沒有強姦別人構不上座監獄的標準,但是毫無疑問呢,他受到了全國人道德的譴責麼,這個人道德品質上這個壞人,那麼判斷他是個壞人啊,這個判斷是由什麼判斷的,不是用法律啊,法律上從來沒人說一個人出軌這個人就是壞人,這個人就要坐監獄。法律沒有這麼說過啊,那我們說一個人出軌後說他是個壞人,用什麼判斷的,是用道德的標準,但是道德的標準呢?大家發現沒,他不是永恆的。

舉個例子啊,大家想一想啊,如果說200年前我們的這個富翁啊,然後和這個女人啊,有了這個不正當的男女關係,能不能說他就是個壞蛋呢啊?不但沒有人說他是壞蛋,而且全社會人都會羨慕他,為什麼呢?200年前我們的制度是一夫多妻制啊,就是一個老財主娶三個老婆四個老婆啊,甚至像皇帝三宮六院72妃沒人罵你這個王八蛋,生活作風有問題啊,竟然和幾十個女人有不正當男女關係啊,沒人譴責他,而且呢,還羨慕他家大業大,人丁興旺,所以呢,200年前如果一個男人不要說啊,娶兩個女人就是娶八個女人20個女人,道德是允許的,法律是允許的,政府認為這個人就是善。

沒人說他以為娶了20個老婆,說這個人是個惡,沒有,但是20年後的今天,你不要說娶20個老婆娶兩個老婆都不行,但是就娶一個養一個啊,情人不行,你養個情人法律不制裁你道德要譴責你認為你這個事情是個壞蛋,那大家想一想誒,這個道德的標準是不是在變得?在比如說我80在上大學的時候呢啊,經常發現我們一些大學裡面就是一些學生開除了,因為什麼開除了,只寫了一句話,誰誰誰和誰誰在暑假期間啊?利用這個宿舍,舍友不在啊,和他的女友同居,被學校保衛處發現,現在開除學籍,這是30多年前的事。

當時我說要看著她呢,她當時的社會道德認為男女之間沒有領結婚證,你就住在一起了,這個這個人就是壞蛋就是壞人,那30年後的今天,那大家知道呢?現在呢,未婚同居的人的數量,我估計是30年前的10倍20倍都不止,譴責過誰?我們的大學開除過誰沒有了,那為什麼呢?因為現在道德的標準變了啊,我們都現在道德認為呢啊,你這個沒有領結婚證,未婚同居,雖然我們也不是完全贊成的,但是呢,也不犯法,也不違反道德,那你們兩相情願,那你就同居吧啊,至少說沒人再說你們兩個是惡,你看到德的標準是不是在不斷的變化,那道德的標準變了,當然你判斷出來的善惡的結論,那就完全不一樣,剛才說了,這個地方啊,男女兩個大學生,你30年前同居沒有這個同居就是惡,三十年後的現在,我們全國任何一所大學沒有說因為哪個大學生男生和女生啊,沒有領結婚證同居了,把他開除了,你聽說過嗎?沒有了啊,道德的標準一變,所以得出善惡的結論,也完全不一樣啊,所以我認為呢,你要判斷說這個東西是惡還是善,過去老套就這個意思,你說這個善和惡,總想探討一個永恆的結論,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認為都錯了,所以我告訴大家,你們怎麼搞研究呢?就是意思要善於思考。

用的邏輯去推理,看我這是推出來的,而且敢於質問,像先賢的這個結論質問,那2500年前我們偉大的先哲都說人之初性本善,你竟然說這結論錯了啊,西方國家那麼多人,相信的聖經裡面說,人性是惡,你都說是錯了啊,所以你要敢於質問啊,對先哲們的結論敢於懷疑他,然後提出你的觀點,所以後來我的觀念是什麼呢。我認為人性的善惡,它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結果,就是他不是永恆的,我剛才說的,道德的標準改變,標準變了,判斷出的善惡的結論自然就變了,所以善惡他的這是一個階段性結論,不是永恆的,那什麼是永恆的。這是我後來思考一個問題,我後來發現了,人性是永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啊,比如說過去啊,一個老財主啊,娶了四個老婆,那現在我們的有錢人為什麼還要娶一個老婆,養幾個情人呢?後來發現了一個男人對女人的這種好色,這個本性是沒有變的,但後來造就人性是幾個呢?三個五個八個20個,後來我查遍了所有的這個文獻,後來發現了我們的先哲沒有人告訴我說人性是八個還是20個,光說人性是善還是惡?所以我後來又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在探求人性到底是哪幾個。只有人性是永恆的,但人性到底是哪幾個呢?當然,經過我三年多的探索和總結啊,我總結出來12個,我說人有12個本性。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心就像繩索,看著簡單,實則複雜到底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尤其還是這種情況下遇害的,不要說住,就是想想都會毛骨悚然。父母受害後淡定將空調溫度調低,還將財物悉數打包、逃出國,這樣的「心理素質」連「衝動」都解釋不了,更像是蓄謀已久或者是積怨已久。很多人都想著子成龍女成鳳,但是看到這個新聞,內心裡更多的可能是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成「仇人」吧?
  •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空話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以為《三字經》只有這四句話,上了小學才知道原來它很長很長,但是成年之後還是只記得這四句話,就像背單詞一樣,背來背去只知道「abandon」。而恰恰就是這句「人之初,性本善」被我們視為真理般的存在。無論是責備他人也好,告誡他人也罷仿佛這句話放在任何語境中都能適用。但請仔細想想,這句話意義何在呢?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儒釋道一體化國學微信號 clwj335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性本善?性本惡?這群學生給你答案
    「請對方辯友注意,不要轉移話題,請正面回答我方的問題。」「我方的觀點是人性本惡,不是人性變惡,請對方辯友用語要準確。」4月1日下午,涪陽中學大會議室上演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大賽。這場辯論賽由歷史學科組主辦,高一高二全體學生參與,旨在豐富學生文化生活,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荀子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一個惡,一個善,形成了針鋒相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代表著積極進取;而荀子則代表儒家的右翼,代表著悲觀保守。這種說法雖能令人一新耳目,但不免過於簡單化。
  • 「人之初,性本善」的答案在後兩句,讀的懂你就知道該幹什麼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每個人最初的本性其實就是一樣的,但是這麼久以來還是有人不斷的懷疑人性是多變的,古往今來討論這個話題的爭論不休。
  • 「人之初,性本惡」 之九 ------ 小學生說髒話
    因為-人之初,性本惡。「人之初,性本惡」,並不是我的捏造,而且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荀子就已經提過「性惡論」。臺灣著名哲學教授傅佩榮老師,也曾說過: 如果你把孟子的「性善」說成「人性本善」的話,正好是比孟子晚50年的荀子所說的孟子的意思。然後荀子對孟子痛加批判,就是一句話:如果人性本善,為什麼人還要受教育?為什麼需要法律?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否正確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就是說一個人剛出生時,內心充滿善良,而沒有惡念。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啟蒙第一篇必學的課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人懷疑這句話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本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誤,而且錯了幾千年。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你心底潛伏的那頭野獸還好嗎?
    去發現自己內心的惡 相信每個人都會樂於去展現自己的善良,但對善的另一面,總是避之不及,可視而不見,逃避就能解決問題嗎?​​​都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大惡之人也有大善的點,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心底也有一直以來不被道德和法律所允許的欲望,也許你也曾在某個瞬間感覺到過它的存在,覺得荒唐到無以復加,會自問著:「這怎麼可能是我?」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 人之初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惡!每一個胚胎在孕育的時候,就開始和母親爭奪營養,甚至拓展領土(子宮)他們不管母親嘔吐,還是身體不適,生下來的寶寶,天生貪婪,大口允吸母乳!然後他們會慢長大,爭奪玩具,一切能爭奪的東西。慢慢學習好多道理,什麼國學思想,儒家思想,佛法一系列都是為了制止人性的惡!!!人之初性本惡!這個觀點,你贊同嗎???
  • 「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
    深圳樂學樂園兒童性格養正研究中心主任趙先德老師近日發表了題為《「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的文章,對早期教育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做了詳細闡述。現將文章摘錄如下。「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初」是指幼年時期。用今天的話來說,應該就是6歲之前的學齡前時期,不是剛出生的意思。這個「性」是心性和性格的組合。這個詞裡面包含了社會的因素,包含了後天習得的因素。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我的關鍵詞內涵很狹窄,但外延很寬泛。所以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用一些身邊的事情,來讓大家作比較,然後判斷這個命題的真偽與是非。
  • 亞坤夜讀丨人之初 性本善?(有聲)
    《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意思不難懂,用我給女兒的解釋就是,每個寶寶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思想原本是孟子老先生提出來的,說是人天生性善,有惻隱之心,有仁義禮智的道德之心等等。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是我想到孔子第一個會想到的念頭,印相中還有背要求完整背一遍,當然是背到後面就全忘記在還沒看之前直覺的認為會是個有點沉悶的片
  • 你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的本義嗎?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三字經》的開篇語,在中國已經傳遞了700多年了,每個中國人都張口就來……可又有多少人中國人能準確理解其意思呢?我可以肯定地說,寥寥無幾。每個人剛剛出生的時候,秉性都是原始的,本真的,其所作所為都是出於本能,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是未發之中,是中庸……這個狀態合於道,這就是「善」。所以,這句話最初的意思應該是:剛剛出生的嬰兒,它的秉性無善無惡,原始本真,最合於道。各位親,你覺得呢?如有不同見解,積極留言溝通哦!
  • 世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
    「人之初,性本善」源自於孟子的「性善論」,作為與孔子並稱「孔孟」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亞聖」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可謂尊崇無比,他的名篇《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廣為熟知。
  • 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惡?其實,人之惡,是因為人認識不到惡
    ,性本善」,他的意思是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之所以有人會變壞,無非是環境和習慣的影響而改變罷了。其實不然,小編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其實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比較惡的,之所以社會相對比較和諧,完全是因為法律的存在,才讓大部分人正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