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

2020-09-28 巧手魯班育兒說

文章薦讀

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詹姆斯赫克曼先生,在2000年獲得經濟學諾貝爾獎之後,用了15年的時間研究一個課題,就是三歲之前的兒童,行為習慣與未來人生命運的關係。在這個研究的同時,他得出一個結論,就是7歲之前的性格教育,每投入1美元,將為未來社會的治理節省7-14美元。

很多實證研究及個案,已經證明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或說人生的幸福與否,更多地取決於個體地性格,也就是個體對待自己、他人和外部世界地一種穩定地反應能力。

深圳樂學樂園兒童性格養正研究中心主任趙先德老師近日發表了題為《「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的文章,對早期教育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做了詳細闡述。現將文章摘錄如下。


這個題目很容易讓人看出,是一個關於教育的話題 ,說的準確一點兒,是關於學前教育的話題。實際上我們今天出現的所有問題,從這個命題的真偽入手的話,可能會容易得多。如果忽略了這個命題,任何教育的根基和方式都無從談起。

大約在一個月前體檢的時候,發現消化系統的一個指標超過了正常值的5倍。知道的朋友都勸我趕快去做一個胃腸鏡。我自己也感覺有少許的不適,但是手頭的活就是放不下來。經歷了疫情以後,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成了頭等大事。沒有了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兒童性格涵養教學法的研究成果,也就很難有效應用於社會。相比於這一精神的追求,個人的身體健康好像沒有那麼重要了。自認為把今年能夠合作的夥伴拜訪過一遍以後,昨天在中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做了全面的檢查。胃腸各切除一塊小息肉。雖然是一個小小的手術,但是躺在病床上面對一大摞病歷籤字的時候,總有那麼一刻,心中非常的脆弱。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如果你非要堅持像永動機一樣轉下去的時候,上天會給你一個警告,讓你靜下來思考一下人生。下面就是在這樣的心境下組織的一篇文字。寫在這裡,供同行們參考。

善和仁,在古代的語境中是不可分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初」是指幼年時期。用今天的話來說,應該就是6歲之前的學齡前時期,不是剛出生的意思。這個「性」是心性和性格的組合。這個詞裡面包含了社會的因素,包含了後天習得的因素。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我的關鍵詞內涵很狹窄,但外延很寬泛。所以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用一些身邊的事情,來讓大家作比較,然後判斷這個命題的真偽與是非。

諸如:人一生終極的追求是什麼?

「人之初,性本善」是不是一個真命題?

成功的含義是什麼?

我試圖從這樣的幾個層面來解答這幾個問題。

毫無疑問,一個人的一生是需要精神追求的。只不過是這個精神追求的層次的高低。追求成功,便是精神追求的一種。

成功,對於個體來說就是修身齊家。對於政治家來說,使這個社會保持安寧且健康地發展,需要他們調動個體勞動者一一人的智慧。

由於網絡的發達,我們每天都會看到一些惡性事件的發生。我最關注的就是虐待兒童和中小學生自殺的事件。然後就是因為誠信的缺失而導致的個別事件的惡性升級。我們如何看待這些惡性案件並找出它們的根源是判斷我們能否長治久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前提。

個體與群體之間有著很重要的聯繫。在我看來,一個完整且成功的人生,無非是有這麼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做一個普通人的層次。如果一個人能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不管他是哪一個領域內的專家,或者就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那就是成功的。

第二個層次,就是做一個有成就的、卓越的人的層次。但是這個有成就的、卓越的人的層次,離開了第一個層次也不成立。

無論在哪一個層次上,只要有精神的追求,就是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因為有了精神追求,他的擔當和專注就不一樣了。當他專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容易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一種無我的境界。

應該承認,人的智商和機遇都是有差別的。但決定成功的,並不在這兩樣,而是在於性格。性格當中的仁愛意識能決定一個人的擔當,性格當中的專注力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

我們這個世界或許只能出一個航天之父馮·卡門,或者是最聰明的中國人錢偉長、錢學森。但是我們的教育如果得法的話,我們可能出成千上萬的鐘南山,有專業、有擔當、有情懷。

大概15年前,鍾南山先生給我診病的時候,為了得出更精確的結論,讓我躺在床上聽診時,親自幫我把襪子脫掉。他的大師風範讓我至今難忘。

如何使我們的教育得法?在這些年來研究學前教育的過程當中,我們常常碰到一些不可迴避的概念。比如「性格是先天養成的還是後天形成的?」盲點實際上是在學前教育。有人說,過去沒有什麼像樣的學前教育,為什麼就出了鍾南山、錢偉長、錢學森這樣偉大的、讓人尊敬的人呢?那是因為他們沒有仔細考慮,學前教育不僅僅是幼兒園的教育。學前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家庭教育。孩子7歲之前在原生家庭裡受到父母行為習慣的薰陶,這樣的行為習慣的薰陶是孩子性格養正很重要的一環。

錢偉長的叔叔錢穆先生對他的影響很大,錢家是無錫一帶有名望的儒生之府。錢偉長的父親很早離開了這個家庭。錢穆對錢偉長的影響和養育至關重要。反對孔子的錢三強之父錢玄同,曾經無奈地告訴錢穆,說孩子聽錢穆的,而不是聽他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告訴我們一個偉大的科學家,離不開仁愛意識的薰陶,否則他的擔當意識不夠的話,就很難成就一番大業。

錢偉長先生的一生就是一個專注和擔當的最典型的案例

馮·卡門(TheodorevonKármán)被稱為「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5歲時能心算5位數乘法。被問及成功的秘訣時,他告訴記者,是因為父親沒有讓他在數學上瘋狂地發展,而是讓他讀了很多哲學和文學的書和故事,培養了他良好的性格。

馮卡門曾說:「世界上最聰明的兩個人,一個是匈牙利人,就是我;另一個是中國人,錢偉長。

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反面的例子。一個處於叛逆期的5歲小朋友,如果你平時的言行並沒有很好地影響他的話,他會讓你很抓狂的。

三歲看大,7歲看老;孟母三遷,子不學,斷機杼;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上面的成功案例以及結論的得出,是一種經驗主義的總結,是千百年來中華文明在總結學前教育成果時,得出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

特別是「苟不教,性乃遷」的警告。說明兒童7歲之前的性格養成以後就很難改變了。如果七歲之前的方法不對,將來你硬要去糾偏的話,就會出現一系列的悲劇。這兩天,大家討論的小學生在學校裡打牌,被家長扇了耳光以後跳樓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人之初,性本善」是一個真命題,而不是單個事例的個別表現。

人之初,不教是不可能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第1次睜眼看到的就是母親,看到的就是家人。他們在出生10分鐘左右的時候,就能模仿大人伸舌頭。模仿學習是兒童的天性。所以每一個做父母的,要認真地反思自己的行為習慣。

你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擔當,有仁愛意識的人,成為一個有專注力,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那你就要好好地修正你自己已有的性格,約束自己的行為習慣,專心致志地幹好你份內的工作,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對的。

如果因為工業文明的到來,你的時間不足以很好地陪伴兒童。那就要選擇一所好的幼兒園,一所懂得兒童認知規律的幼兒園。

「兒童性格涵養教學法」戲劇課程代表劇目之一——《子路染布》登上廣東電視臺2018年少兒春晚舞臺

一定要記住上面講的兩個例子。孩子7歲之前能寫字,會背唐詩固然好,但不是重要的。無論他會寫多少字,他的智商可能超不過心算5位數乘法的天才馮.卡門。而考大學的時候,物理只考了5分的錢偉長,改學物理系以後成了偉大的物理學家。這其中的道理值得我們去辨明,去深思。

由此觀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教育智慧的一種啟蒙。每一個當父母的應從重視這句話開始,學習做一個偉大的父母。這比選擇什麼樣的高級學校都好的多,管用的多。

作者簡介:趙先德:中國(深圳)樂學樂園兒童性格養正研究中心主任,兒童性格養正教學體系創始人、學科帶頭人,教育家,導演,編劇,作家。

兒童性格涵養教學法

兒童性格涵養教學法是我國第一部以儒家文化現代化為基點,在科學認識兒童並充分考慮文化背景對於兒童發展影響的基礎上,獲得國家財政專項資金支持,歷經近10年理論和實踐研究形成的系統教學方法。其基本的觀點是:對於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而言,最重要的目的是性格養正,並特別強調這一目的應通過涵養式,浸潤式的方法來實現。

「兒童性格涵養教學法」受到央視新聞及鳳凰衛視等媒體的多次報導

該教學法自通過中國教育學會的評審試用後,以極具操作性的教學方法,立足本土文化,兼具國際視野的理論支撐 ,獲得廣大幼教一線老師的認可,同時在國際性的學術交流會上獲得海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

兒童性格涵養教學法教師專用教案

兒童性格涵養教學法體系主要包括: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程;0-6歲學前兒童教學和遊戲資源和材料;獨具特色的中華智慧感統區角;《巧手魯班》性格教育主題動畫片等。

「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兒童性格養正研究中心將古老的宥器進行了現代化、幼兒化改造,讓幼兒在遊戲中體會「中庸之道」

目前,已有3000多家幼兒園使用該教學體系開展教研活動。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空話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以為《三字經》只有這四句話,上了小學才知道原來它很長很長,但是成年之後還是只記得這四句話,就像背單詞一樣,背來背去只知道「abandon」。而恰恰就是這句「人之初,性本善」被我們視為真理般的存在。無論是責備他人也好,告誡他人也罷仿佛這句話放在任何語境中都能適用。但請仔細想想,這句話意義何在呢?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儒釋道一體化國學微信號 clwj335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是我想到孔子第一個會想到的念頭,印相中還有背要求完整背一遍,當然是背到後面就全忘記在還沒看之前直覺的認為會是個有點沉悶的片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否正確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就是說一個人剛出生時,內心充滿善良,而沒有惡念。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啟蒙第一篇必學的課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人懷疑這句話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本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誤,而且錯了幾千年。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你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的本義嗎?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三字經》的開篇語,在中國已經傳遞了700多年了,每個中國人都張口就來……可又有多少人中國人能準確理解其意思呢?我可以肯定地說,寥寥無幾。不信你看,《百度漢語》的解釋就這樣:真是這樣嗎?非也。王應麟的這個「善」,其實與老子的「上善若水」中的「善」同意,都是「合於道,循道而為的狀態」的意思。每個人剛剛出生的時候,秉性都是原始的,本真的,其所作所為都是出於本能,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是未發之中,是中庸……這個狀態合於道,這就是「善」。
  • 周國平問:誰說「人之初,性本善」?
    周國平問:誰說「人之初,性本善」?1.外在的眼睛看見現象,內在的眼睛看到本質……其實表明了大部分人看到的是世界的外在運轉與變化,也有一些人看到了真理、美、生命、心。3.誰說「人之初,性本善」?你見過小孩子殘忍地虐殺小動物嗎?他們能把小鳥活活玩死。人的本性中蘊含獸性,孩子的世界其實充滿殘忍……看到這裡,我直接想起兒時的玩鬧,並沒含有對生命的珍重,對規則的了解,就像人,需要被引導,且有能力被引導,以及隨時間去發現。
  •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我有不同意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關於這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有個叫周處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時就去世了,因為平時沒人教導,本來心性善良的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暴烈,經常欺負村民,時不時就把村民打得頭破血流。
  • 世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
    「人之初,性本善」源自於孟子的「性善論」,作為與孔子並稱「孔孟」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亞聖」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可謂尊崇無比,他的名篇《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廣為熟知。
  • 「人之初,性本善」的答案在後兩句,讀的懂你就知道該幹什麼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每個人最初的本性其實就是一樣的,但是這麼久以來還是有人不斷的懷疑人性是多變的,古往今來討論這個話題的爭論不休。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心就像繩索,看著簡單,實則複雜到底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 每日一學:當代私塾,三字經之「人之初,性本善」
    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性本善的故事——周處改過周處小時候經常做壞事,村民把他和蛟龍、白額虎並稱為「三害」。一天,有人對周處說:「如果你能把蛟龍和猛虎殺了,大家一定會很敬畏你的。」周處聽後,立刻上山打敗了白額虎。接著,他又跳到河裡,與蛟龍決鬥。三天三夜過去了,周處還沒回來。
  • 人之初,性本善(圖)
    科學與倫理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有句老話:「人之初,性本善」。為了救那5個人,即使另外一個人會死掉,你也會扳動扳手嗎?  大多數人表示「會」。  假設你站在一座橋上,看著下面的鐵軌。鐵軌上的5個人也面臨著同樣的生命危險。你可以把一件重物扔下橋,擋住火車的去路,從而挽救那5個人。這時候,你身邊正好有一個胖子。為了救那5個人,你會把胖子扔下橋嗎?  大多數人表示「不會」,儘管結果和第一個情形一樣。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荀子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一個惡,一個善,形成了針鋒相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代表著積極進取;而荀子則代表儒家的右翼,代表著悲觀保守。這種說法雖能令人一新耳目,但不免過於簡單化。
  • 讀《三字經》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有感
    原文第1、2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長大了,變得冷漠無情,自私自利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環境改變了我們。
  • 人之初,性本善
    比方在一、兩歲的孩子面前,大人故意走著走著就裝作東西掉下去,這個孩子搖搖晃晃的走過去,拿起這個東西就走過去要還給那個大人。有沒有人教他?他一、兩歲,父母又沒教他:「人家掉東西要拿回去還人家。」這是出自於他性本善。所以父子有親,那是天性。再來,為人想,善良,這在孩子身上看到,甚至還有感同身受的能力。比方兩、三歲的孩子在那裡玩耍,一個人跑前面,一個人跑後面。
  • 「人之初,性本善」,那熊孩子怎麼解釋?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文|福林麻麻打小我們就背:人之初,性本善,一直認為人性本善,所以每次看到小孩子都會覺得天真善良,一切美好的詞彙都可以用到這些小可愛身上。但是環顧周圍的孩子們,熊孩子並不在少數,當然絕大部分心地是善良的。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