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圖)

2020-12-24 搜狐網
 
科學與倫理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有句老話:「人之初,性本善」。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馬克·豪瑟從人類進化的角度展開研究,也得出類似的結論。豪瑟認為: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現代人天生就具有道德感,會在潛意識裡本能地對各種行為作出道德判斷。但是,這個過程可能會被對現實利益的考慮所掩蓋。

  一直以來,社會學家認為人類分辨是非的道德感是通過後天的教育,並在法律和宗教的規範和約束下形成的。豪瑟嘗試從生物進化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人類的道德感,並將相關研究結論發表在其最新著作《道德頭腦》(右圖為該書封面)中。文字:王希怡

  本報綜合報導很久以前,動物學家就認為猿和猴等靈長類動物身上明顯帶有人類道德感的根源。群居動物之間的互惠互利現象,可以被視為「動物的道德感」。

  「道德法則」與生俱來

  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馬克·豪瑟以上述觀點為基礎提出,經過進化,人一生下來頭腦裡就隱含了一套「道德法則」,這套潛在的道德法則使得人在潛意識裡會迅速地作出本能的道德判斷。但是,由於人在現代生活中已經習慣於先考慮現實的利益得失,因此不能意識到道德判斷這一過程。

  除了「動物道德感」理論之外,豪瑟教授還提出了另一項論據。他認為,無論是無神論者,還是信仰各種宗教的人,他們都會作出相同的道德判斷。這說明「人潛意識中的道德法則不受宗教的影響」。

  豪瑟教授表示,道德法則是產生道德行為的一個系統,而非一系列具體的規則。道德法則對人類產生緊密的約束,以至於不同文化背景、社會階層的人也會有相同的道德觀——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關懷老弱病殘、不殺人、不通姦亂倫和不撒謊等。

  一直以來,人的是非道德觀念一直屬於哲學家和倫理學家的研究領域,但豪瑟教授卻從生物進化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人的道德感。他相信,在進化過程中,為了生存和發展,約束某些「不道德」行為在群體生活中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一種物競天擇的過程。

  利他主義適於生存

  豪瑟教授認為,相對於刀耕火種的遠古時代,目前人的道德法則已經進化到最終階段。這可能是為什麼現代人比古代人的道德感更強的原因。古代人根本不會關心生活在遠方、與自己沒有太大關係的人。

  他相信,道德法則的進化可能是通過「組群選擇」完成的。一個對成員奉行利他主義原則的組群,更有可能在物競天擇的過程中生存下來。因此,帶有道德法則的基因也有更大的機會被保存下來。

  但是,很多研究進化學的生物學家對於豪瑟教授的「組群選擇」理論存在質疑。他們表示,基因只有在對個體有利的情況下才有更大的機會被保存下來。一個人一味地幫助跟他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會削弱他的健壯程度,也會減少他繁衍後代的數量。

  心理測試

  揭示潛在道德感

  本報綜合報導目前,有關人潛意識裡存在道德法則的證據都是非直接性的。其中一些證據來自於對兒童的心理測試,科學家發現年齡不足4歲的兒童已經顯示出正義感。還有的證據來自於人在困境中所作出的抉擇,例如下面這個心理測試:

  假設你站在鐵軌旁。鐵軌上有5個人在走,鐵軌的前方有一個大缺口。這時候,火車正在駛近,這5個人沒有任何其他方法可以逃生。你可以扳動身邊的扳手,讓火車轉向另一條鐵軌,而這條鐵軌上面也有一個人在走。為了救那5個人,即使另外一個人會死掉,你也會扳動扳手嗎?

  大多數人表示「會」。

  假設你站在一座橋上,看著下面的鐵軌。鐵軌上的5個人也面臨著同樣的生命危險。你可以把一件重物扔下橋,擋住火車的去路,從而挽救那5個人。這時候,你身邊正好有一個胖子。為了救那5個人,你會把胖子扔下橋嗎?

  大多數人表示「不會」,儘管結果和第一個情形一樣。

  為什麼在相似的情況下,人會作出不同的道德抉擇?豪瑟教授表示,那是因為道德法則對於「可預見的傷害」(火車撞死鐵軌上的人)和「蓄意的傷害」(把人扔到火車前面)作出區別對待。因此,即使結果一樣,人還是會作出不同的選擇。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於解釋為什麼人可以接受殺死動物,而不能接受殺死人。

  豪瑟教授表示,很多人不能清楚地解釋「可預見的傷害」和「蓄意的傷害」之間的區別,因為這是人潛意識中的道德法則在起作用。

(責任編輯:龔倫常)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空話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以為《三字經》只有這四句話,上了小學才知道原來它很長很長,但是成年之後還是只記得這四句話,就像背單詞一樣,背來背去只知道「abandon」。而恰恰就是這句「人之初,性本善」被我們視為真理般的存在。無論是責備他人也好,告誡他人也罷仿佛這句話放在任何語境中都能適用。但請仔細想想,這句話意義何在呢?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儒釋道一體化國學微信號 clwj335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是我想到孔子第一個會想到的念頭,印相中還有背要求完整背一遍,當然是背到後面就全忘記在還沒看之前直覺的認為會是個有點沉悶的片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否正確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就是說一個人剛出生時,內心充滿善良,而沒有惡念。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啟蒙第一篇必學的課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人懷疑這句話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本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誤,而且錯了幾千年。
  • 「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
    深圳樂學樂園兒童性格養正研究中心主任趙先德老師近日發表了題為《「人之初,性本善」,是真命題嗎?》的文章,對早期教育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做了詳細闡述。現將文章摘錄如下。「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初」是指幼年時期。用今天的話來說,應該就是6歲之前的學齡前時期,不是剛出生的意思。這個「性」是心性和性格的組合。這個詞裡面包含了社會的因素,包含了後天習得的因素。因為研究領域的關係,我的關鍵詞內涵很狹窄,但外延很寬泛。所以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用一些身邊的事情,來讓大家作比較,然後判斷這個命題的真偽與是非。
  • 人之初,性本善是什麼意思,我有不同意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關於這句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有個叫周處的人,父母在他年少時就去世了,因為平時沒人教導,本來心性善良的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暴烈,經常欺負村民,時不時就把村民打得頭破血流。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周國平問:誰說「人之初,性本善」?
    周國平問:誰說「人之初,性本善」?1.外在的眼睛看見現象,內在的眼睛看到本質……其實表明了大部分人看到的是世界的外在運轉與變化,也有一些人看到了真理、美、生命、心。3.誰說「人之初,性本善」?你見過小孩子殘忍地虐殺小動物嗎?他們能把小鳥活活玩死。人的本性中蘊含獸性,孩子的世界其實充滿殘忍……看到這裡,我直接想起兒時的玩鬧,並沒含有對生命的珍重,對規則的了解,就像人,需要被引導,且有能力被引導,以及隨時間去發現。
  • 「人之初,性本善」的答案在後兩句,讀的懂你就知道該幹什麼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每個人最初的本性其實就是一樣的,但是這麼久以來還是有人不斷的懷疑人性是多變的,古往今來討論這個話題的爭論不休。
  • 世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
    「人之初,性本善」源自於孟子的「性善論」,作為與孔子並稱「孔孟」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亞聖」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可謂尊崇無比,他的名篇《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廣為熟知。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心就像繩索,看著簡單,實則複雜到底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 你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的本義嗎?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三字經》的開篇語,在中國已經傳遞了700多年了,每個中國人都張口就來……可又有多少人中國人能準確理解其意思呢?我可以肯定地說,寥寥無幾。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孟子圖其實除此以外,中國文化裡還存在著「性惡論」、「性不善不惡論」。荀子提出了「性惡論」。荀子認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性不善不惡論」是告子提出來的。
  • 每日一學:當代私塾,三字經之「人之初,性本善」
    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性本善的故事——周處改過周處小時候經常做壞事,村民把他和蛟龍、白額虎並稱為「三害」。一天,有人對周處說:「如果你能把蛟龍和猛虎殺了,大家一定會很敬畏你的。」周處聽後,立刻上山打敗了白額虎。接著,他又跳到河裡,與蛟龍決鬥。三天三夜過去了,周處還沒回來。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荀子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一個惡,一個善,形成了針鋒相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代表著積極進取;而荀子則代表儒家的右翼,代表著悲觀保守。這種說法雖能令人一新耳目,但不免過於簡單化。
  • 讀《三字經》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有感
    原文第1、2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人之初性本善,為什麼長大了,變得冷漠無情,自私自利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環境改變了我們。
  • 人之初,性本善
    比方在一、兩歲的孩子面前,大人故意走著走著就裝作東西掉下去,這個孩子搖搖晃晃的走過去,拿起這個東西就走過去要還給那個大人。有沒有人教他?他一、兩歲,父母又沒教他:「人家掉東西要拿回去還人家。」這是出自於他性本善。所以父子有親,那是天性。再來,為人想,善良,這在孩子身上看到,甚至還有感同身受的能力。比方兩、三歲的孩子在那裡玩耍,一個人跑前面,一個人跑後面。
  • 我們記得「人之初,性本善」卻忘了後面兩句……記杭州殺妻碎屍案
    我們只記得:人之初,性本善,卻常常忘了後面兩句:性相近,習相遠。我們可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同樣不應該低估人性裡惡的成分。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天使和一個魔鬼,大多數時候天使佔上風,但有時候魔鬼也會被釋放出來。真正的魔鬼並不可怕,化身為惡魔的人才最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