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惡」 之九 ------ 小學生說髒話

2021-03-01 同學們好老師好

經師-易得

 人師-難求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

《小學生講髒話,三年級開始冒頭》

作者分析了小學生說髒話的幾個原因:

一、網絡

因為網路遊戲裡有很多髒話。

二、好奇

「我靠」,「牛X」,小學生以為是帥氣的表達。


三、模仿

模仿網絡、電視、書籍中厲害的人物說話。

以上原因,當然是有道理。

但是我想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一、網絡也有很多正面的形象,

為什麼孩子好的不學,壞的倒學得很快?

二、孩子生活環境中,也有不少名言佳句,

為什麼孩子好的不學,壞的倒學的很快?

三、發洩情緒的方式有很多,

為什麼孩子好的不學,壞的倒學的很快?

因為-人之初,性本惡。


學壞的東西,都是順應「動物本性」的,都是很容易的,比如:好吃、貪睡、打架、罵人······

學好的東西,都是克制「動物本性」的,所以很難做到,比如:節食、健身、學習、堅持······


人,雖然自詡是「高級動物」,但畢竟還是屬於「動物」,

所以身上會有很多「動物本性」,稍不克制,就會顯現出來 只是我們察覺不到這是「動物本性」。

人之所以「高級」,就在於「自律」!

越自律的人,越高級;反之亦然。

「人之初,性本惡」,並不是我的捏造,而且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荀子就已經提過「性惡論」。

臺灣著名哲學教授傅佩榮老師,也曾說過:

 如果你把孟子的「性善」說成「人性本善」的話,正好是比孟子晚50年的荀子所說的孟子的意思。然後荀子對孟子痛加批判,就是一句話:

如果人性本善,為什麼人還要受教育?為什麼需要法律?荀子的質疑是有道理的,但是他把孟子的「性善」說成「人性本善」是一種誤解。

孟子在他的書裡面就講:

堯舜的時代,老百姓吃飽喝足,沒有受教育就接近禽獸。

那怎麼辦呢?給他們教育

所以 - 人之初,性本惡。


只有靠教育,才能變「善」。

再比如「狼孩」現象。

就是因為沒有受教育,所以完全是動物本性,完全都是惡,他身上看得到善嗎?

我給孩子們講「人之初,性本惡「,也是為了讓他們知道受教育的意義,知道為什麼要上學。

所以,我的學生都知道:

受教育越多,人就越高級;

受教育越少,人就越低級。

有了這個正確的方向,他們學習才會主動。

他們就會從內心願意接受教育,認為學習是件好事情,可以幫助自己越來越高級。

沒有學這個道理的孩子,認為教育是被動的聽老師講、聽家長講,學習是件苦差事,早點學完早點解放。

為什麼有些家長說破嘴,孩子都不愛學習?

因為他們說的都是空話、大話,根本觸動不了孩子的內心。

古聖先賢的句子,都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精華。

只有用這些精華的句子教導孩子,才能直達要害、治標又治本。



END

如果你喜歡,歡迎轉發分享

往期精彩文章: 

「人之初,性本惡 」之一:貪吃,是低級動物的本能

「人之初,性本惡 」 之二  -「多睡」「錯睡」是多麼錯誤的睡

「人之初,性本惡 」 之三:玩,也分高級和低級

「人之初 性本惡」之四:教育,就是克制動物本性

」人之初,性本惡「之五: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人之初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惡!每一個胚胎在孕育的時候,就開始和母親爭奪營養,甚至拓展領土(子宮)他們不管母親嘔吐,還是身體不適,生下來的寶寶,天生貪婪,大口允吸母乳!然後他們會慢長大,爭奪玩具,一切能爭奪的東西。慢慢學習好多道理,什麼國學思想,儒家思想,佛法一系列都是為了制止人性的惡!!!人之初性本惡!這個觀點,你贊同嗎???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啟蒙學第一書,全書1140個字,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將人們引入到人性的探索與研究中,也把教育與道德緊密連接在了一起。關於人性,在中國傳統思想裡,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心就像繩索,看著簡單,實則複雜到底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這位心頭肉變成了「毒肉」。是什麼樣的遭遇讓他如此喪心病狂?家庭環境?不像!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家庭生活應該也是很體面的,不用像一些底層人為了一日三餐而發愁。為何在這樣一個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如此冷漠,甚至如此殘忍?他們的家庭情況到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小孩心理肯定有問題。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主幹,那麼孟子和荀子則相當於這顆大樹的不同分支。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荀子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一個惡,一個善,形成了針鋒相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代表著積極進取;而荀子則代表儒家的右翼,代表著悲觀保守。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你心底潛伏的那頭野獸還好嗎?
    前段時間一條曝光某校大學生虐貓的帖子被憤怒的網友們頂上了某新聞熱搜,霎時間仿佛一石激起了千層浪,視頻內虐貓的手法之多,殘忍程度之高都讓人大為震驚,網友普遍認為這樣虐待小動物的人遲早會成為連環殺人犯。而這種推測並非毫無根據,某國學者就曾統計得出過結論:變態連環殺手大多都有的一個共同特性,從虐殺小動物開始逐漸演變為殺人。
  • 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惡?其實,人之惡,是因為人認識不到惡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傳承和歷史沉澱,在此期間,要說最出名的聖人當屬「孔子」,孔子創立了儒家,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他開創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所以是當之無愧的聖人,其次與之比肩的另一位大儒叫做孟子,在儒家中,孟子的地位是僅次於孔子的,孟子最具有代表的一句名言叫做「人之初
  • 遊點意思:人之初性本惡 屠魔之人終將變成惡魔
    人之初性本惡,屠魔之人終將變成惡魔  在《小夢魘》這部遊戲中,給我們造成最強烈心靈衝擊的,其實並非那些怪物的張牙舞爪,而是看著主角一步步變成「另一個人」的過程(接下來的內容存在大量劇透,還沒玩過本作的玩家請繞行)。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在佛家解就是,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問題。對有些人可以說是人之初性本善,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也有可能是人之初,性本惡的。   佛法說,世界和宇宙是一個人﹙眾生﹚一個的!一個人﹙眾生﹚的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包括祂三世的親戚眷屬在內,就構成祂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世界和宇宙。    人和人的世界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空話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以為《三字經》只有這四句話,上了小學才知道原來它很長很長,但是成年之後還是只記得這四句話,就像背單詞一樣,背來背去只知道「abandon」。我們總把「性本善」掛在嘴邊,總是強調著人最初是什麼樣的,我們姑且不論人之初究竟是善還是惡(時至今日,仍爭論不休),善也好惡也罷,跟現在的你是什麼樣的,其實一點關係也沒有。若是「人之初,性本善」,那如果你變壞了,便證明是你後天的成長出現了問題;同樣的,若是「人之初,性本惡」,那如果你沒有變好,依然只能證明你是後天的成長出現了問題。
  • 人之初,性本惡
    先聲明,這裡所謂「惡」是指動物本能。經常和小孩子們在一起的人,會發現,小孩子們相處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他們之間存在真正的赤裸裸的惡意,而大人們通常是用「孩子小不懂事」來解釋。有趣的是,孩子們的行為,正代表了人的動物性。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爭議性話題探討
    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本來是我們幾個師兄弟在探討這個三字經啊,但突然我的導師問了我們一句話,說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說你們幾個思考過沒有啊,說人這個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實際上,後來我們幾個呢?在那看到的時候就發現了,實際早在2500年前啊,我們國家的先賢們就有提出啊,認為人性是善的,而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三字經啊,他說的最早當然後來也有很多的人在論證說人事啊,人生下來是善的,但後來呢,唉,也有我國的一些市民就說,1000年前啊,就是聖經誕生了,那麼聖經裡面說人是惡的,那麼到底人性是善還是惡?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性本惡?荀子說: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其偽也!大概意思就是說人都是重利的,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性之初就是惡的,所以才會需要法律規矩來約束,而有了約束的善,就是偽善!
  •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否正確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三字經,就是說一個人剛出生時,內心充滿善良,而沒有惡念。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在古代是幼童啟蒙第一篇必學的課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人懷疑這句話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本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錯誤,而且錯了幾千年。
  • 性本善?性本惡?這群學生給你答案
    「我方的觀點是人性本惡,不是人性變惡,請對方辯友用語要準確。」4月1日下午,涪陽中學大會議室上演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大賽。這場辯論賽由歷史學科組主辦,高一高二全體學生參與,旨在豐富學生文化生活,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擔任本次辯論賽的評委有李曲文副校長、鄒雲發主任、唐建生主任、謝海濤老師、熊勇老師、陳靜老師、甘秀老師、胡濤老師。
  • 「人之初,性本善」的答案在後兩句,讀的懂你就知道該幹什麼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的,《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了,每個人最初的本性其實就是一樣的,但是這麼久以來還是有人不斷的懷疑人性是多變的,古往今來討論這個話題的爭論不休。
  • 「性善說」與「性惡說」之辯證
    性,猶湍水也。——前言在論孟子的「性善說」與荀子的「性惡說」之前,我想先給大家聊一聊,何謂「性」?「性」一般是世間萬物的一種本能,即是萬物與生俱來的一種屬性。表明了人從小內心就是向善的~即是「性善說」的體現。第二個證據說:「我們大家今日看見了有人將要掉井裡了,大家聯想了到了自己突然都感覺到了恐懼、害怕,同時推己及人,聯想到對方,皆有同理之心。
  • 「人之初性本惡」?10歲孩子能做出的壞事,家長可能都想像不到
    導讀:「人之初性本惡」?10歲孩子能做出的壞事,家長可能都想像不到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人之初性本惡」?10歲孩子能做出的壞事,家長可能都想像不到!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