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為大家介紹了《百家姓》的花樣讀法,這篇文章我們會為大家繼續帶來關於《三字經》、《弟子規》的吟誦的內容。
想要吟誦《三字經》,就必須要了解他的時代、背景、作者。
《三字經》的作者是誰呢?是南宋的王應麟。他一位大儒。在他留下的著作中包含了天文、地理、農耕、水利、詩詞、文賦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在宋朝滅亡以後,王應麟回到了寧波,拒絕了元朝統治者伸出的橄欖枝,隱居山林,開了一間小私塾。《三字經》就是自他的私塾中傳抄而出。
《三字經》的篇章結構很有趣。《三字經》中,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在記錄中華民族的優秀典籍,勸人學習。而除此之外還記載了民族的歷史,和許多民族文化知識。
《三字經》集中的講述了中國基本文化概念。所以,在古代它被尊稱為「經」。教《三字經》,就是在教孩子們要傳承中國文化,告訴他們,做一個中華文化的傳承人。
在吟誦《三字經》時,我們會發現《三字經》的字和字之間是有聯繫的。不同於《百家姓》可以隨意組合,《三字經》的文字是依照順序排列,表達意義的,也因此《三字經》有依義行調的問題。
讀《三字經》中的每句話,都應該將它平仄原原本本讀出來,這個要求很容易。但是一個難的地方,是如何處理《三字經》的上、中、下調。
「人之初,性本善」如何吟誦呢?是要把「人之初」讀的高一點,還是把「性本善」讀的高一點呢?我們要琢磨一下,在這兩句中,強調的是哪部分內容呢?
如果讀出來是「人之初」高,「性本善」低,那就是在強調「人之初」。就是在強調,人在最初最開始的時候,有著一樣的起點。
如果「人之初」低,「性本善」高,那就是在強調「性本善」。在強調說,人心是向善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到底哪種處理是正確的呢?每個人都不一樣,不同的理解就會有不同的調。沒有絕對的正確。
這兩種處理方式下,傳達出的意思是不同的。教給孩子的東西也是不一樣。古代的私塾先生們在處理這個問題時,也要仔細琢磨。教小孩子的時候,是「人之初」高,還是「性本善」高呢?是「性相近」高,還是「習相遠」高,還是選擇一樣高?
這個問題是沒有什么正確答案的。小編在這裡也只是提醒大家,吟誦時,上、中、下調的選擇是有意義的,不能隨心所欲的亂唱。每一句該用什麼調,要仔細思考。要了解《三字經》產生的背景、內容。
看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我是小編黎琳。如果喜歡的話,別忘了給我們點讚,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到哦~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get一點新鮮的文化知識,如果您有想進一步了解的內容,也歡迎留言給我們哦!歡迎留下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