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說典]
《教子莫舍`三字經'》
———三字經讓你的孩子錦心繡口、積厚成器
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
………
這是《三字經》講到的"孟母教子「這段流傳千年,婦孺皆知的動人故事。
"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會下神",近朱者亦,近墨者黑「………這些民謠名句都是講的一個事:環境改變人———也就是講,生存環境、圈子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成長質量。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是個望子成器的優秀母親,因擔心生性好學的孟子人生走偏,曾三次搬家,直至搬到學堂。當她看到兒子爬在學堂窗前悄悄聽先生講課時,孟母終於放心了。
那麼,"斷機杼「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次,母親發現孟子貪玩逃學,孟母立即當面割斷織機上未織完的布,告訴孟子如果上學半途而廢,就像割斷的棉布,再也難成可用之材,就會被人棄之無用!
一定是孟母的斷然割布動作,震撼了孩子的幼小心靈,孟子從此牢記在心,專心治學,終成大器。
孟母教子有方的故事之後便成為我國著名勵志故事之一。這個典故給了我們深刻的啟迪———如何教育好孩子至今也是家庭教育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棘手的問題,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然而,這良好的主觀願望如何去實現呢?。可見,教育方法、方式的有效性多麼重要!
需要告訴大家的是,"孟母教子"的故事,正是通過《三字經》這個傳播平臺,才得以走向每一間私塾學堂,走過千年改朝換代的風雲變遷,走進天下千萬個父母心裡,且千古流傳!
這就是本人對《三字經》心儀至久,情有獨鍾,致力推廣的源動力。
歷經百朝千年,談到對華夏文化淵源傳承,對中華民族文明、道德禮儀思想的延續,對東方文明的發揚光大起著重要作用時,沒有人會隨便抹去《三字經》的啟蒙及殊功。
基於此,許久便有了深入學習她、並通過進一步的體會,達到疏理、研究及善意推廣之願望。
前不久,有幸通過百家號組織的一個網上活動認識了歷史圈內知名優秀歷史作家李洪文先生,受先生博學啟發,加之個人對經典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與愛好,便有了邊學習邊創作的初始想法。囿於自己肚子裡墨水稀淺,知識量不足,決定像重走長徵路一樣,踏著前人的足跡,自重讀《三字經》開始,開啟下面的歷史文化之旅。
一,《三字經》千年厚積、博採眾長,經過無數次的採光剖璞,千錘百鍊,字字節節都充注著歷代精英的心血;
上溯至千餘年,被歷代奉寵的《三字經》字字考究,節節經典。她僅用千字,像支支涓涓小河細流,將中華歷史的人文政治、風土禮儀、做人之基、成材之道、及先聖明君、成敗榮衰匯聚成歷史長河的瑰麗全貌,讀罷無不令人附首膜拜!
達到如此高度境界,並被以"經書「定位的傳世精典,就免費放在你的面前,我們怎麼可能捨近求遠、不履行延續後代成材之職,讓我們的子女享受這人生之傳呢?
從歷史淵源上看,更應珍惜至尊。通過筆者反覆查證,《三字經》曾有多個版本,字數亦有差別,之前肯定還會有民間手抄本流傳,這個數量及版本尚無準確的考究。得知現存成書的《三字經注》注釋,其印刷時間估計為公元1572年之後,這個版本為趙南星所撰。在此之前的刻印初本其時間不會早於1295年。
民國時期"廣東省立圖書館中山文獻館「藏《訓蒙三字經》(廣州民智書局刻印本)較接近原本內容。
二,《三字經》為什麼被歷代人奉為經典?
從考究《三字經》作者問題,使我們得知之所以稱她經典,是因為歷代文化精英對她的千錘百鍊!
她的作者是誰?還真的有點蒙!各種言說眾多,目前尚無結論式定義。但是,各路研究者傾向各異:一說《三字經》作者是南宋著名學者、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王應麟;一說是宋未區適子(見明末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一中記載:「童蒙所誦三字經乃宋末區適子所撰。適子,順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節不仕」);第三個說法,是明代人黎貞,主要依據該版本自註:「《三字經》,南海黎貞撰。"又據清代邵晉涵詩有「讀得貞黎三字訓」之說。
確定的講,每一種說法提到的作者,都是歷史知名教育家、文化名人及成就著名的文官大伽。
儘管《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三字經作者歷代說法不一,但是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傾向於「宋儒王伯厚先生所作《三字經》,以課家塾」。王應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讀書的時候,編寫了一本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據傳就是《三字經》原本。
那麼,有人會問了:南宋王應麟怎麼會寫到元明清、乃至民國內容呢?
這就是《三字經》歷久彌新,典香傳承奧妙之所在了!自宋代起,文人先師無不以此為"經「傳授代代學子;之後,便不斷刻印增訂、修訂潤色,始終有人默默承擔著傳承與珍護的重任並不斷完善充實,才使之無一廢話,精典流傳!
正是因為對《三字經》千年百代的認可,才使之春容常在;正是因為歷代文豪大伽的鐘愛修潤才使之典存為崇;正是因為代代英才受之啟蒙立為國之棟梁者眾多,方才使歷朝歷代視之為無可替代之典藏教材,且名揚四海!
從她的創作及實用意願上講,博覽華夏曆程,滿滿正能量蓬勃四溢,具有啟智開塞,一字頓悟之奇,沒有人捨得放手慢待………
《三字經》內容大都採用韻文,對句平仄押韻,兩兩相對、互相配合的句式,正好體現中國人喜歡對稱的思維方式,非常適合兒童反覆誦讀。她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美麗的詩歌,琅琅上口,易誦好記,師者可讀可唱,學者融會貫通。幼時入腦,銘記終生。歷代文人先師如獲至寶、誰人能舍?於是,廣為抄傳翻印,代代相傳。如明清時期就有《增補三字經》、《節增三字經》和《廣三字經》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經》增訂本,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版本。
解放後,又對《三字經》進行修訂。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觀內容的完善。
三,中外名人的讚譽及評價,更應強化我們的愛點;
1829年,"俄國漢學之父「比丘林將中國的《三字經》翻譯介紹到俄國,引起很大反響。當我們想到這位精通漢語的外國老者抑揚頓挫、沉浸在"人之初,性本善………」的享受與崇拜之中,能不感到驕傲與自豪麼?據了解,他的譯作用詩體翻譯,並在譯本附加中文原文,尤其是對書中的歷史典故作了詳盡的解釋。被當時俄羅斯帝國稱《三字經》為"十八世紀中國的百科全書「,是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與人性的重要典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經過專家論證、討論,認為這部對中國文化起著重要作用的啟蒙教育經典之作適宜在全世界推廣!目前已正式將《三字經》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造福全球。
民國時期的著名學者章太炎說:《三字經》「其啟人知識,過之《急就章》與《凡將篇》之比矣。今之教科書,固勿如《三字經》遠甚也」。著名國寶級大師季羨林教授的入室弟子、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錢文忠先生認為,《三字經》裡面講愛、對長輩的尊敬、兄弟之間的友愛、勤奮學習等有普世的價值,永恆的價值。適合全中國人學讀"。
為什麼說《三字經》會使您的孩子錦心繡口、積厚成器呢?
《三字經》作為兒童啟蒙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縮影,其內容涵蓋量非常豐富、全面。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每個人一生中有兩本書是一定要讀的,那就是《三字經》與《弟子規》。
《三字經》能讓我們了解中國的歷史,以及人倫的次第與綱常;
《三字經》能讓您的孩子知書達禮、博學出凡,能使他們言談舉止、文化修養境界提高,待人接物風度翩翩,與眾不同;
《三字經》能從小培養孩子尊老愛幼,愛家愛國的高尚情操………
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三字經》。
深入學習,深信每個人都會燃起對華夏先祖的崇敬與承擔弘揚文化的責任感。
在以後的時間,本人將進入《三字經》扉頁開啟重讀之旅,並將個人學習體會及感悟呈報給願意繼續看下去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