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官網披露的「全系列傳統文化教材目錄」(部分)截圖
時下,許多幼兒園和小學,將《三字經》列為了教材(如上圖)。
這種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一般認為,《三字經》成書於南宋時代,其作者為誰迄今仍無定論。該書在明清兩朝流傳甚廣,其核心作用,是充當兒童最基礎的識字課本。
其內容,大致可以分為6個部分:
(1)強調學習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2)介紹基本倫理(融四歲,能讓梨)。
(3)介紹日常事物(天地人、日月星)。
(4)介紹應該學習的經典和學習順序(經子通,讀諸史)。
(5)介紹歷史朝代變遷(考世系,知終始)。
(6)拿成功事例對兒童進行勸學(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能夠在古代多種蒙學教材中勝出、得以長久流傳,《三字經》在文本上有它的特殊之處——三字句體,易於誦讀;字義淺顯,易於理解。
西方來華傳教士馬禮遜,曾對比評價過他所了解的四種中國蒙學教材。他覺得,《幼學詩》一味「向兒童宣揚虛榮心」,《千字經》「極其晦澀難懂」,《百家姓》「實在索然無味」,只有《三字經》,算是「四種小冊子中最有趣味的」。
語言學家張志公總結過《三字經》的好處:
「拿文言的標準看,《三字經》的語言是相當通俗的,無論如何,比《千字文》通俗得多;除了個別的句子外,沒有勉勉強強硬湊字數、硬押韻的毛病。從句法上看,可以說得上是靈活豐富,包羅了文言裡的各種基本的句式,既有訓練兒童語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書的句子顯得有變化,樣式多,不枯燥。」③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字經》的上述優點,只是相對於同時代的其他蒙學識字教材而言,是「同時代同行的襯託」所致。相比今天的識字教材,無論是識字效果,還是義理傳遞,《三字經》已經落後太多太多。
在今天,繼續讓孩子讀《三字經》,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先說識字功能。
關於漢語識字教學,教育界存在著兩種意見。
一種認為,教學須同時兼顧識字、閱讀與寫作,學生的識字任務應該隨年級逐漸增加,低年級最輕。
一種認為,低年級學生應把重點放在識字上,先大量認讀常用字,因為「在認識一定數量的漢字之前,是無法整句整段地閱讀的。……不集中識字而過早教兒童讀書,其結果是識字教育和知識、思想教育兩敗俱傷」;至中、高年級再逐漸減少識字任務,將重點轉移至閱讀和寫作上。
前一種意見主要流行於民國時期,三四十年代出版的小學國語教科書,多是按這種意見編寫。後一種意見是時下國內教育界的主流。有一些實驗和數據認為,後一種意見對漢語教學更有效果。
《三字經》走的是後一種「先大量認讀常用字」的路數。這是其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這並不意味著《三字經》可以成為今天幼兒園和小學的識字教材。
《三字經》的那些優點——短句易讀、淺顯易懂、句式豐富等,現行人教版一、二年級語文教科書,一樣不缺。而且,當代識字教科書,還有著許多古代識字教材所不具備的優點,比如內容貼近當代兒童的生活實際、重視互動性與遊戲性、字形由簡單至複雜並配以色彩鮮豔的圖畫、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等,這些都切合著識字階段的兒童「好動、愛玩,不能長時間專注某一事物,喜歡接觸形象的具體的有趣的東西,記憶力比較強,但易記也易忘……」的心理特徵。
當然,這並不是說現行人教版一、二年級語文教科書盡善盡美沒有缺點,而是說,較之近千年前成書的《三字經》,當代識字教科書有更多的優點,更適合當代兒童。
圖:2016年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語文教科書封面及課文,該課文貼近兒童生活、兼顧知識性與遊戲性,且配以色彩豔麗的圖畫,作為識字課本遠遠勝出《三字經》
再來說義理方面的問題。
《三字經》進入幼兒園和小學教材行列,多是以「國學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名義。
遺憾的是,《三字經》所傳遞的「義理」,有許多不妥之處。
比如,「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這些女性都如此厲害,你們男子要好好努力才對),這明顯是在歧視女性。
再如,「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這段不妥之處有二:
(1)榜樣教育不可選擇極端案例。「劉晏七歲為官」這樣極鮮見的特殊案例,難以令兒童產生共鳴。
(2)以做官為餌勸學,本已不妥,且劉晏入仕,是靠著呈文歌頌唐玄宗勞民傷財的封禪之舉獲得賞識,是靠溜須拍馬搞政治投機,才得以破格上位,手段並不光彩。
再如,在《三字經》看來,學子應讀之書,唯有經、子、史三類,並強調「經既明,方讀子」、「經子通,讀諸史」的學習順序。全文超過三分之一的篇幅,被用於介紹應該學的儒家經典和應該了解的朝代更迭史。這種知識結構安排,嚴重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讓識字期兒童朗誦這些內容,毫無益處。
再如,《三字經》中的很多概念,乃是科學理性未倡時代憑「日常經驗」所造,只應該留存在思想史中,對今人已沒有價值,是不必學的東西。
其中最典型者,莫過於「三才者,天地人」之「三才」—— 「三才」這個概念,語出《周易》,實不過先民對世界的一種極簡單粗糙的認知。今天的人類,對世界的了解,大至宇宙起源,小至細胞構成,早已超越了粗糙的先秦時代,世界觀也早已突破所謂「三才」的局限。繼續向學生灌輸「三才」概念,顯然不合時宜。
圖:人教版語文教科書識字課文保留了「天地人」與「金木水火土」,但未再提「三才」「五行」概念
其他如「夫婦順」、「夫婦從」「君則敬 、臣則忠」之類「三綱」「五常」,更是毫無疑問的糟粕。
綜而言之:(1)當代的許多識字課本,無論是編纂理念還是教學效果,都遠勝《三字經》;(2)《三字經》所傳遞的「義理」,有許多糟粕。讓孩子讀《三字經》,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來源:短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