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廳29日發出通知,要求中小學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前由於甄別不夠,致使一些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流入校園,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12月30日山東商報)
《弟子規》、《三字經》和《神童詩》等等老祖宗留下的啟蒙教材,如果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別不夠,會使教學中莨莠不分,使一些糟粕泥沙俱下,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對此山東省教育主管發文禁止全文照搬古代經典,這是負責任的理性務實之舉,值得肯定,但不能「只破不立」,告訴下面這不能吃,那不能喝,卻拿不出「安全食品」來,讓學校無所適從,只能因噎廢食,放棄國學經典。
以《三字經》為例,它是一部當代小學生不可不讀、讀而有益的國學啟蒙教材。用《百家講壇》欄目主講過《三字經》的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的話說,當下傳承國學「上氣不接下氣,中間快要斷氣」,而《三字經》理順後讓孩童閱讀,可以培養作為中國人的意識。當然,《三字經》牽涉到一些很深的內容,時代在變化,價值觀有歷史的差異,如果家長和老師不能很好地理解,囫圇吞棗,以訛傳訛,很可能給孩子帶來誤導。在網上,錢文忠的電視講座一搜就來,立馬就能連續播放,教育部門可向學校推薦下載組織學生收看,也可專門製作或購買光碟供學校教學時使用。錢教授的講解完全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安全版,這些都手到擒來,甚至只要動動腦子,連舉手之勞都不需要,教育主管不能光說不練,一禁了之。
其實,《三字經》就是三個字的古訓,只要做有心人,教育者也可以自己編「現代三字經」。重慶巫山縣廟宇小學就將校園安全分為「天災」和「人禍」兩大類,精心組織教師編寫與師生生命安全密切相關的各方面知識,以「三字經」的形式呈現出來。如「地震前,有前兆。細觀察,早知道。牛馬羊,不進圈。泉水渾,井水冒。變顏色,變味道。蛇出洞,狗亂叫。」又如:「小學生,出行間。講規則,才安全。三無車,別乘坐。過馬路,左右看。紅燈停,綠燈行。過道口,要直走。」等等,這些都啟發教育部門不僅可以對《三字經》的趨利避害,組織編寫輔導資料或製作相關的音像資料,推薦較好的電視講座和光碟等,而且完全可以組織一線老師編寫適合本土特色和素質教育需要「新三字經」。靠發通知來禁止「照單全收」,只能是一種只堵不疏的懶政。(中國臺灣網網友:梁江濤)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