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蒙訓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儒家文化認為要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然後才能做一個有知識的人。所以《三字經》先教孩子們應該怎樣為人處世,然後再教孩子們應該怎麼讀書。上一講我們講到了單數的最大的數:九,接下來講一個比九還大的數:十。
所謂的十義,十種恰當、正當的交往處理方式。「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父要對子慈愛,子要對父孝順;夫妻之間和睦相處;兄長必須友愛弟弟,弟弟應該尊敬兄長;交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相互講究信義;君主要尊重臣子,臣子應該忠於君主。這十種恰當的行為準則,人人都應該做到。概括來講,十義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婦隨,兄友,弟恭,朋誼,有信,君敬,臣忠。
關於兄友弟恭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過去的名字叫趙孝爭死,一聽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很悲烈的故事。漢朝的時候有一對兄弟,哥哥叫趙孝,弟弟叫趙禮。有一年,天下饑荒,社會動蕩不安。有一天,兄弟兩個正在家裡玩耍,強盜破門而入,在家裡亂翻,希望搶到一點糧食。然而趙家一貧如洗,沒有一點糧食。兄弟倆一看強盜衝進來,他倆歲數都不大,嚇得就直往門外跑,弟弟趙禮跑得比較慢,強盜一把就把趙禮給抓住了。抓住以後打算把他給吃了。哥哥趙孝本來已經跑得很遠了,一看弟弟沒跟上來,回頭一看,弟弟被強盜抓了,就跑回來。跪在這些兇惡的強盜的面前哀求,我弟弟有病,身體瘦弱,身上也沒多少肉,而且他的肉也不好吃,你們把他放了。只要你們把我弟弟放了,我身體好,我也比較胖,你們就吃我吧。這是哥哥趙孝在爭著替弟弟去死。趙禮就在旁邊說,是我先被你們抓住的,我如果被你們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我哥哥已經跑了,我哥哥有什麼罪過,你們不要吃我哥哥。兄弟兩個抱成一團,抱頭痛哭。當時強盜都愣住了,面面相覷,他們哪裡見過有這樣爭著被人吃的兄弟呢。強盜很兇惡,但是也被這兄弟兩個的那種友愛之情打動了,所以就撇下兄弟兩個跑了。這件事情後來被皇帝知道了,就下令褒獎,將這個兄弟兩個人的事跡作為兄友弟恭的最好的例子昭示天下。
至於友朋之道,古人也很重視,我們前面講過。但是古人在友和朋之間是有區別的。古人稱有同樣德行的人,道德一樣的,行為操守一樣的為朋,同樣類別的人為友。就是說我們都是讀書人,或者我們都是做官的,這叫友。友不一定德行都一樣,友不一定是朋,朋不一定是友,當然我們今天已經把它混稱為朋友了,都一 樣了。
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君臣之間的關係。不要把董仲舒的思想等同於孔子的思想,我們再次強調,《三字經》的三綱跟董仲舒的三綱不是一回事。《三字經》講三綱者君臣義,就是君臣之間要有恰當的方式。我們認為儒家很封建,很專制,這是一個長期被混淆的錯誤的看法。請大家聽這一段孟子的話:「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如果君王把臣子看作是手足,那麼臣子就把君王看成自己的腹心;如果君主把臣子看作是犬馬,看作是狗,看作是馬,那麼臣子把國君看作是國人,國人就是指馬路上隨便的路人,這個概念和現在又有些不一樣了;如果君主把臣子看作是土芥,就是泥土,指輕賤的東西,那麼臣子就把君看作是寇讎,我把君就看作是我的仇人。這樣的學說明明白白的在《孟子》 裡,你能說儒家學說都是贊成專制的嗎?同樣的話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是有記載的,可見這樣的觀點還是深得有識之士的知識分子認可的。所以《三字經》裡面闡發的君則敬臣則忠,君主要尊敬臣子,臣子那麼就忠於君主。所以我們要注意《三字經》裡面闡發的中國傳統社會的精神,一般來講,是比較平和穩妥的。
《三字經》講到了十以後,開始下一個段落。接下來先告訴大家,書不是隨便可以讀的,讀書是需要一點的技巧和基本訓練的。「凡蒙訓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這四句話12個字含義實在是太豐富。訓蒙就是啟蒙教育,只要是啟蒙教育就必須要講究,講究訓詁句讀。什麼叫訓詁,這個太複雜,現在有訓詁學,這是中文系一個大專業。簡而言之就是用當前的話語來解釋古代詞的意義。什麼叫句讀,句讀(dou)就是標點斷句。我們知道古書都是一串排下來的,沒有標點,要讀的時候,也必須得把句子給點斷。訓詁和句讀都是大學問,這裡我們用一串的例子來跟大家說明白。
先講訓詁。《論語》裡面講這麼一件事情,一個人叫陽貨的按照禮節來拜見孔子,可是孔子對這個陽貨總覺得有點心裡不爽,不大想見他。可是孔子自己是很講究禮,古人是我來拜你,你必須回拜的,不然 就是失禮。孔子就琢磨,他拜見過我了,我必須回拜,不回拜我失禮,可是最好回拜的時候別看見他。所以《論語》裡就講,孔子想了一個辦法,叫「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這裡面就有兩個訓詁的問題,第一,亡也。什麼意思呢,是不是等到他死了我才去拜他?那不是,這裡應該是亡羊補牢之亡,亡羊補牢不是說等羊死了我圍圈,亡羊,是逃亡之亡,亡是離開,逃走的意思。等到陽貨離開,我才去回拜他。把名片一遞,我來過了,沒見著,不是我的事,我沒有不遵守禮節。第二,時間的時怎麼講?什麼叫時其亡也,時間的時大家寫繁體字,右邊是個寺廟的寺,它跟等待的待一樣,所以這個字的古音讀作 dai,所以實際上這個字就是等待的待,時就是等待的意思。所以是待到他離開了,我才回去拜他。孔子到底想幹什麼,咱們就明白了。這就是一個訓詁的例子。
中國的文字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語言也在發展變化。用今天的詞義去解釋古文當然會造成理解上的錯誤,所以訓詁學實際上就是研究如何正確解釋古漢語,那麼句讀對於學習古文又有什麼重要意義呢?
古書沒有今天的標點,那麼我們就要加以句讀,但是句讀可是一個大技術,大家千萬別小看標點古書,弄不好點錯了就叫破句。而且不同的句讀,有時候會把一句古文弄出完全相反的意思。接著在《論語》裡找例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你要把它點斷,怎麼點?如果你把它點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就是說,老百姓啊,你只可以叫他幹活,去差遣他,去驅使他,不可使知之,可不能讓他知道道理。這就是一種句讀法,多麼愚民的政策啊!還有一種句讀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完全變了,老百姓願意被驅使的,願意去幹活的,由之,讓他們去吧,不要打擾他們了。不可使,老百姓不願意幹活的,不願意聽你差遣的,知之,讓他知道道理,你給他解釋。你看,多好的話。這就是句讀的問題了,一句讀意思全擰了。
你會訓詁了,也懂得句讀了,你應該讀哪些書呢?《三字經》告訴我們,「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 四書」,學習總歸有一個開始的地方,小學讀完了,就可以去讀四書。
首先要說明的是,儘管我們今天的小學就是從古代的小學這個概念來的,但是這裡的小學和今天的小學不是一回事。古代的貴族子弟開始上學先學生活規範,這就叫小學,一些比起書本文字來說比較小的生活規範。《論語·子章》 篇裡面告訴我們是:灑掃,應對,進退。先得幹點家務活,掃掃地,灑灑水,做一些清潔工作;應對,要對來客應付,這個很難的,因為稱呼就很討厭。比如稱對方的女兒,稱令愛或者女公子,沒有說你閨女的,這都是大白話。稱別人的父母是令尊、令堂,要一起問,問令堂上可安,堂上好嗎,那就是問,您的父母大人好不好。再稱上一輩的老夫人,老太太,過去老太太是尊稱,沒有多少人有資格稱老太太。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很好的傳統,不是繁文縟節,對一個人的教養是有大好處的。一般跟老人家說完話,站起來,先倒退著或者側著身走,你不能我扭頭拜拜,我就走了。這就是過去小學先要學的規矩,這不僅是對生活技能和禮貌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對人格的養成。
八歲開始認字,開始學寫字。這裡講一個故事,四書的編撰者宋朝大儒朱熹朱老夫子的故事。朱熹,字元晦,祖籍徽州。朱熹小時候,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朱老夫子的老父親就要求朱熹抄寫唐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朱熹那時候還小,很調皮,著急出去看桃花,一急,把這個桃寫成了挑,就變成挑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父親回來一檢查,就很嚴肅地說了一句話,這個話希望大家都記住,心正則字正,你的心態端正了,你的字自然就正了,你的心不正,那你的字就是歪的或就是錯的。朱熹非常羞愧,趕緊自己就把這個桃抄了一千遍,交給父親,請父親原諒。這是非常有名的朱熹寫桃字的故事,一個人的字寫得如何,是和這個人的修養品德密切相關的,可見古人對寫字有多麼看重。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因為有了文字,才開始記載了歷史。所以古人認為漢字是神聖的,而寫字不僅僅是為了認識字,更是一種最人的品格和性情的薰陶和磨練。
小學階段,還要學習六藝:禮樂射藝書數,六種技能。這六種技能,後來我們也不太講究了,相反在日本,把它給延續了下來。只不過日本把它轉化為了八道,茶花書劍歌柔香。日本的這幾個道, 一般認為是中國六藝的某種延續和改變。所以呢,小學階段主要要學習這些東西,按照中國傳統教育來講,15歲升入大學,那時候沒有中學,直接小學進大學。15歲小學進大學,才開始有老師講解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不僅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甚至可以說,四書塑造了傳統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那麼四書中的每一部書它的情況究竟如何,我們應該怎麼去讀,請聽下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