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讀書成長——《三字經》第六講

2020-09-12 聾貓撿史

第六講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蒙訓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儒家文化認為要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然後才能做一個有知識的人。所以《三字經》先教孩子們應該怎樣為人處世,然後再教孩子們應該怎麼讀書。上一講我們講到了單數的最大的數:九,接下來講一個比九還大的數:十。

所謂的十義,十種恰當、正當的交往處理方式。「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父要對子慈愛,子要對父孝順;夫妻之間和睦相處;兄長必須友愛弟弟,弟弟應該尊敬兄長;交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相互講究信義;君主要尊重臣子,臣子應該忠於君主。這十種恰當的行為準則,人人都應該做到。概括來講,十義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婦隨,兄友,弟恭,朋誼,有信,君敬,臣忠。

關於兄友弟恭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過去的名字叫趙孝爭死,一聽這名字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很悲烈的故事。漢朝的時候有一對兄弟,哥哥叫趙孝,弟弟叫趙禮。有一年,天下饑荒,社會動蕩不安。有一天,兄弟兩個正在家裡玩耍,強盜破門而入,在家裡亂翻,希望搶到一點糧食。然而趙家一貧如洗,沒有一點糧食。兄弟倆一看強盜衝進來,他倆歲數都不大,嚇得就直往門外跑,弟弟趙禮跑得比較慢,強盜一把就把趙禮給抓住了。抓住以後打算把他給吃了。哥哥趙孝本來已經跑得很遠了,一看弟弟沒跟上來,回頭一看,弟弟被強盜抓了,就跑回來。跪在這些兇惡的強盜的面前哀求,我弟弟有病,身體瘦弱,身上也沒多少肉,而且他的肉也不好吃,你們把他放了。只要你們把我弟弟放了,我身體好,我也比較胖,你們就吃我吧。這是哥哥趙孝在爭著替弟弟去死。趙禮就在旁邊說,是我先被你們抓住的,我如果被你們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我哥哥已經跑了,我哥哥有什麼罪過,你們不要吃我哥哥。兄弟兩個抱成一團,抱頭痛哭。當時強盜都愣住了,面面相覷,他們哪裡見過有這樣爭著被人吃的兄弟呢。強盜很兇惡,但是也被這兄弟兩個的那種友愛之情打動了,所以就撇下兄弟兩個跑了。這件事情後來被皇帝知道了,就下令褒獎,將這個兄弟兩個人的事跡作為兄友弟恭的最好的例子昭示天下。

至於友朋之道,古人也很重視,我們前面講過。但是古人在友和朋之間是有區別的。古人稱有同樣德行的人,道德一樣的,行為操守一樣的為朋,同樣類別的人為友。就是說我們都是讀書人,或者我們都是做官的,這叫友。友不一定德行都一樣,友不一定是朋,朋不一定是友,當然我們今天已經把它混稱為朋友了,都一 樣了。

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君臣之間的關係。不要把董仲舒的思想等同於孔子的思想,我們再次強調,《三字經》的三綱跟董仲舒的三綱不是一回事。《三字經》講三綱者君臣義,就是君臣之間要有恰當的方式。我們認為儒家很封建,很專制,這是一個長期被混淆的錯誤的看法。請大家聽這一段孟子的話:「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如果君王把臣子看作是手足,那麼臣子就把君王看成自己的腹心;如果君主把臣子看作是犬馬,看作是狗,看作是馬,那麼臣子把國君看作是國人,國人就是指馬路上隨便的路人,這個概念和現在又有些不一樣了;如果君主把臣子看作是土芥,就是泥土,指輕賤的東西,那麼臣子就把君看作是寇讎,我把君就看作是我的仇人。這樣的學說明明白白的在《孟子》 裡,你能說儒家學說都是贊成專制的嗎?同樣的話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是有記載的,可見這樣的觀點還是深得有識之士的知識分子認可的。所以《三字經》裡面闡發的君則敬臣則忠,君主要尊敬臣子,臣子那麼就忠於君主。所以我們要注意《三字經》裡面闡發的中國傳統社會的精神,一般來講,是比較平和穩妥的。

《三字經》講到了十以後,開始下一個段落。接下來先告訴大家,書不是隨便可以讀的,讀書是需要一點的技巧和基本訓練的。「凡蒙訓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這四句話12個字含義實在是太豐富。訓蒙就是啟蒙教育,只要是啟蒙教育就必須要講究,講究訓詁句讀。什麼叫訓詁,這個太複雜,現在有訓詁學,這是中文系一個大專業。簡而言之就是用當前的話語來解釋古代詞的意義。什麼叫句讀,句讀(dou)就是標點斷句。我們知道古書都是一串排下來的,沒有標點,要讀的時候,也必須得把句子給點斷。訓詁和句讀都是大學問,這裡我們用一串的例子來跟大家說明白。

先講訓詁。《論語》裡面講這麼一件事情,一個人叫陽貨的按照禮節來拜見孔子,可是孔子對這個陽貨總覺得有點心裡不爽,不大想見他。可是孔子自己是很講究禮,古人是我來拜你,你必須回拜的,不然 就是失禮。孔子就琢磨,他拜見過我了,我必須回拜,不回拜我失禮,可是最好回拜的時候別看見他。所以《論語》裡就講,孔子想了一個辦法,叫「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這裡面就有兩個訓詁的問題,第一,亡也。什麼意思呢,是不是等到他死了我才去拜他?那不是,這裡應該是亡羊補牢之亡,亡羊補牢不是說等羊死了我圍圈,亡羊,是逃亡之亡,亡是離開,逃走的意思。等到陽貨離開,我才去回拜他。把名片一遞,我來過了,沒見著,不是我的事,我沒有不遵守禮節。第二,時間的時怎麼講?什麼叫時其亡也,時間的時大家寫繁體字,右邊是個寺廟的寺,它跟等待的待一樣,所以這個字的古音讀作 dai,所以實際上這個字就是等待的待,時就是等待的意思。所以是待到他離開了,我才回去拜他。孔子到底想幹什麼,咱們就明白了。這就是一個訓詁的例子。

中國的文字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語言也在發展變化。用今天的詞義去解釋古文當然會造成理解上的錯誤,所以訓詁學實際上就是研究如何正確解釋古漢語,那麼句讀對於學習古文又有什麼重要意義呢?

古書沒有今天的標點,那麼我們就要加以句讀,但是句讀可是一個大技術,大家千萬別小看標點古書,弄不好點錯了就叫破句。而且不同的句讀,有時候會把一句古文弄出完全相反的意思。接著在《論語》裡找例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你要把它點斷,怎麼點?如果你把它點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就是說,老百姓啊,你只可以叫他幹活,去差遣他,去驅使他,不可使知之,可不能讓他知道道理。這就是一種句讀法,多麼愚民的政策啊!還有一種句讀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完全變了,老百姓願意被驅使的,願意去幹活的,由之,讓他們去吧,不要打擾他們了。不可使,老百姓不願意幹活的,不願意聽你差遣的,知之,讓他知道道理,你給他解釋。你看,多好的話。這就是句讀的問題了,一句讀意思全擰了。

你會訓詁了,也懂得句讀了,你應該讀哪些書呢?《三字經》告訴我們,「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 四書」,學習總歸有一個開始的地方,小學讀完了,就可以去讀四書。

首先要說明的是,儘管我們今天的小學就是從古代的小學這個概念來的,但是這裡的小學和今天的小學不是一回事。古代的貴族子弟開始上學先學生活規範,這就叫小學,一些比起書本文字來說比較小的生活規範。《論語·子章》 篇裡面告訴我們是:灑掃,應對,進退。先得幹點家務活,掃掃地,灑灑水,做一些清潔工作;應對,要對來客應付,這個很難的,因為稱呼就很討厭。比如稱對方的女兒,稱令愛或者女公子,沒有說你閨女的,這都是大白話。稱別人的父母是令尊、令堂,要一起問,問令堂上可安,堂上好嗎,那就是問,您的父母大人好不好。再稱上一輩的老夫人,老太太,過去老太太是尊稱,沒有多少人有資格稱老太太。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很好的傳統,不是繁文縟節,對一個人的教養是有大好處的。一般跟老人家說完話,站起來,先倒退著或者側著身走,你不能我扭頭拜拜,我就走了。這就是過去小學先要學的規矩,這不僅是對生活技能和禮貌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對人格的養成。

八歲開始認字,開始學寫字。這裡講一個故事,四書的編撰者宋朝大儒朱熹朱老夫子的故事。朱熹,字元晦,祖籍徽州。朱熹小時候,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朱老夫子的老父親就要求朱熹抄寫唐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朱熹那時候還小,很調皮,著急出去看桃花,一急,把這個桃寫成了挑,就變成挑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父親回來一檢查,就很嚴肅地說了一句話,這個話希望大家都記住,心正則字正,你的心態端正了,你的字自然就正了,你的心不正,那你的字就是歪的或就是錯的。朱熹非常羞愧,趕緊自己就把這個桃抄了一千遍,交給父親,請父親原諒。這是非常有名的朱熹寫桃字的故事,一個人的字寫得如何,是和這個人的修養品德密切相關的,可見古人對寫字有多麼看重。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因為有了文字,才開始記載了歷史。所以古人認為漢字是神聖的,而寫字不僅僅是為了認識字,更是一種最人的品格和性情的薰陶和磨練。

小學階段,還要學習六藝:禮樂射藝書數,六種技能。這六種技能,後來我們也不太講究了,相反在日本,把它給延續了下來。只不過日本把它轉化為了八道,茶花書劍歌柔香。日本的這幾個道, 一般認為是中國六藝的某種延續和改變。所以呢,小學階段主要要學習這些東西,按照中國傳統教育來講,15歲升入大學,那時候沒有中學,直接小學進大學。15歲小學進大學,才開始有老師講解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不僅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甚至可以說,四書塑造了傳統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那麼四書中的每一部書它的情況究竟如何,我們應該怎麼去讀,請聽下一講。

相關焦點

  • 陪孩子一起讀書成長——《三字經》第一講
    它以最簡明的句式和文字凝聚了最深厚的傳統文化,這就是為什麼我願意給我的孩子講《三字經》的原因,但過程中發現,講解起來其實並不容易,尤其是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更必須通過孩子們的實際年齡來判斷其理解力的深度,從而選擇更適合他們的講述方式。《三字經》大致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講教育的必要性和應該學習的內容。
  • 陪孩子一起讀書成長——《三字經》第三講
    ,這節課就要講講從學生為什麼要學習,應該怎麼學習。在北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者叫顏之推寫了一部書叫《顏氏家訓》,裡面講了他怎麼教育自己孩子,以及怎麼評論孩子的學習情況,教育情況。顏之推有好幾個孩子,他非常重視孩子小時候的教育,他讓孩子很小就開始讀書。
  • 家長陪孩子一起讀書的感受心得
    我是虎山鎮中心完小一(3)班張雲涵的家長,老師發信息給我們家長要我們陪孩子多讀書,以前孩子在幼稚園的時候老師說多陪孩子讀書的時候我還不以為然,現在不行了,孩子上一年級了,學好了就是為以後打好了基礎,現在很關鍵!
  • 家長陪孩子一起讀書感受心得
    「自己的愛好讀書,培養孩子的讀書愛好」與兒子一起閱讀,一直以來都是我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在他開始牙牙學語時,我就一直開始與他一起閱讀詩歌,故事書,所以他的語言發展都很順利。我們一起閱讀了《親愛的漢修先生》、《中華上下五千年》、《三國演義》等,這些讀本都是特別適合孩子們的思維與年齡需要,很多小故事都非常有深意和喻意,從中還得出了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對培養幼兒思想、道德品質、交際技巧都大有益處,當然,孩子也從中受益多多,很多好習慣的養成就來源於對書中主人公的認識和肯定呢。每次等看完一本後,我們會在一起討論和回味書中的故事情節。
  • 讀著書,陪孩子一起成長!
    我的兒子今年九歲,由於我們家中有良好讀書氛圍的薰陶,小孩從小就對書籍有著極大的興趣。要讓小孩喜歡閱讀,就要買適合小孩讀的書。法布爾的《昆蟲記》有很多的譯本,但我根據小孩的年齡特點,購買了兒童彩圖版的《昆蟲記》。由於這套書圖文並茂,語言簡潔,故事情節生動活潑,所以小孩閱讀很有興趣。小孩讀了這套書後,對昆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把了解到的昆蟲知識津津有味地講給我們聽。
  • 我與女兒一起讀書成長
    經常會有家長給我說孩子到叛逆期了,太難教育了。由於我的女兒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幾乎沒有逆反期,被大家稱為「鄰家的孩子」,所以經常有人來詢問是怎麼教育的。我回顧了女兒的成長過程,應該是兩方面的努力,可以歸結為一句話「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是關鍵,與孩子一起讀書是最好的良丹妙藥」。
  • 陪孩子讀書:教育的另外一種思考
    毛歌 原創陪孩子讀書」這句話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問題不在於這幾個字組合在一起的結構上,而在於這句話裡面的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怎麼陪。這個深情是一種能量,你試試看,每一次陪孩子讀書,手牽著手都很有力,坐在副駕駛座位上,你都總是看著他,等他坐在教室,你隔著窗戶還看著他,他也正好看見你,這種感覺是不一樣的。我講應付的教育就在這裡,這個比應試的教育更加可怕,應付是愛的反義詞。我們很多家長口口聲聲地講如何重視孩子的教育,花很多錢,進很好的學校,答應很好的條件,其實這些都不重要,一點不重要。
  • 第六講 孩子膽小不自信背後的真相《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第六講 孩子膽小不自信背後的真相一、孩子安全感缺失的可能表現:孩子膽小、愛哭、粘人、怕黑、不自信,甚至啃指甲、扣肚臍、把頭髮等。0到三歲、三到七歲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時期。兩歲以下必須和媽媽或某個人建立依戀關係,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給孩子造成被遺棄感,缺乏安全感。由於安全感缺失會導致孩子孤僻、情緒化,無法修復的可能會持續終生。只要孩子不滿18歲就不晚。二、彌補安全感缺失的方法——特殊時光:定時定期全身心投入地陪孩子做孩子喜歡做的事兒。
  • 任淑娟:陪女兒一起成長
    每天下班之後我會陪她講故事,星期天若是有空,我便和愛人帶她去公園砸娃娃、划船、坐碰碰車,這些是她極為開心的事情。倘若時間比較充足,我們還會去遠一點的地方旅遊,讓孩子見識一下外地的民俗風情。即便時間很有限,我們也會帶她去天中山文化生態園溜溜冰,爬爬山。我一直認為親近大自然比去任何高級的遊樂場都要有益於孩子的成長。
  • 牛聽聽讀書牛,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育兒路上磕磕絆絆,小時候擔心孩子的吃喝,長大了憂慮她的學習,平時工作忙,到家已是深夜,陪伴她的時間真心太少了…有時候給她講故事,講著講著就睡著了,這種無效的陪伴,我都覺得慚愧,想為kiki找個小夥伴,能給她講故事,陪伴一起成長的早教機,遂入手了牛聽聽讀書牛,開始用來磨耳朵,迷上它的燻教能制定課程,用了之後才發現,讀書牛的功能真心super!
  • 《陪孩子終身成長》:你必須成長,才能幫孩子成長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陪孩子終身成長》。本書的作者樊登是「樊登讀書」的創始人,他不僅講書做領讀人,他還是一個參與、陪伴和享受孩子成長的父親。樊登老師曾在他的《讀懂孩子的心》一書中,幫助很多無所適從、迷茫的父母解決了各種棘手的難題,比如,孩子牴觸寫作業、叛逆、內向、缺乏社會能力等等。《陪孩子終身成長》這本書是樊登老師想寫給那些為孩子操碎心的父母。
  • 父母陪孩子遊戲,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長
    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愛玩遊戲是他們的天性,遊戲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可以說,沒有遊戲就沒有孩子的發展。任何一個孩子都非常渴望和父母一起玩遊戲,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開心、最難忘的時間。因此為人父母,無論多忙,都應該有一份「閒情逸緻」陪孩子玩玩遊戲,陪孩子走過成長中的每一個日子。
  • 逼孩子讀書不如陪孩子讀書,開始的越早、孩子越聰明
    一個每場必問的問題就是:「孩子上學前要做什麼準備呢?」他說最關鍵的是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美妙和愉悅的事情,先從全家都讀書開始。讀書不但可以讓小朋友學到很多新東西,也能夠培養他們的專注力和分析學習的能力。接著他描繪了一個非常溫馨的場景,每天在家裡,總有那麼固定的半個小時,爸爸、媽媽、孩子都在看書。有時候每個人看自己的書,有時候大家一起分享同一本書。總之,把專心的看書變成全家的習慣。
  • 陪孩子在書城讀書
    從有了孩子,逐漸養成了帶他們去書店看書的習慣,這個習慣也傳給了認識我的好多朋友。自從孩子上了小學,不能天天去書城了,基本上是每周五周末如無特殊安排,必然可以在書店發現我們的身影。每天同朋友一起爬山,聊著就聊到了學生學習,除了到哪裡去上補習班了,就是又去哪裡看書了,慢慢的,朋友也在我的薰陶下影響著他們的孩子去讀書,隨著在書店見到他們的次數變多,自己也欣喜若狂。
  • 女兒給我看了她的日記 | 陪孩子一起成長
    晚上,總要拉上爸爸媽媽一起去逛一逛那條街,街上有Y輝、S小店、Q美……今天晚上,又和以前一樣,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逛那條街,卻不見了Y輝的燈光,橙色的簷下一片漆黑,S小店的招牌也不知去向。既然做了父母,孩子也沒有辦法選擇誰可以勝任她的父母,我們唯一能對孩子做的就是:陪她一起成長。
  • 世界讀書日,陪孩子讀書,就是每天最幸福的親子時光
    其實讀三本書花不了多長時間,算下來最多半個小時,就算不給孩子讀書,我們刷個手機也就過去了,但長時間堅持陪娃閱讀半小時,帶給他的成長是很驚人的。他的很多習慣是跟著書本學習來的,他的很多認知也是從書中得到的。可以說,閱讀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大的幫手。
  • 孫儷雖然很忙也會陪孩子看書,論親子閱讀的重大意義
    她當時直接就把書扔出去了……還告訴等等,今天不能陪你看書了。寥寥數字,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出,孫儷和孩子們的關係是很和諧的。孫儷作為一個大明星,肯定是很忙的,但她還是儘量抽時間出來陪伴孩子,陪他們看書,給他們講故事,這是很難得的。
  • 《三字經》讓您的孩子錦心繡口、積厚成器
    [砭石說典]《教子莫舍`三字經'》———三字經讓你的孩子錦心繡口、積厚成器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會下神",近朱者亦,近墨者黑「………這些民謠名句都是講的一個事:環境改變人———也就是講,生存環境、圈子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成長質量。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是個望子成器的優秀母親,因擔心生性好學的孟子人生走偏,曾三次搬家,直至搬到學堂。當她看到兒子爬在學堂窗前悄悄聽先生講課時,孟母終於放心了。那麼,"斷機杼「又是怎麼回事呢?
  • 和孩子一起成長——榜樣的作用
    最近通過廣播聽到一些教育專家講課,經常提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的話題。「和孩子一起成長」已成為他們教育孩子能夠取得成功的經驗。仔細總結、分析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也正是暗合了這一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長」,之所以行之有效,我認為實際上就是「榜樣的作用」!
  • 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成長
    對閱讀有點為難情緒的家長和同學,劉冰建議先從孩子感興趣的書目上入手。「不同書籍像不同的食物一樣有不同的營養,但每個孩子喜歡的『食物』各不相同,切不可因為我們家長的喜好,而強加營養,反而讓孩子離閱讀越來越遠。」劉冰表示,閱讀也要因人而異,因年齡、閱讀素養而異,切忌一股腦將書籍丟給孩子,反而引起反感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