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三字經》作為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識字讀本流傳非常廣泛。但其作者並不明確,估計並不是一個人寫成,而是歷經很長的時間,由不同的先生增添而成,成書大約在宋朝。這本書特點鮮明,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易於記誦。即便是給兒童啟蒙識字用的,它依然被稱為「經」,在我們傳統文化當中把一部書稱為「經」是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榮譽。它以最簡明的句式和文字凝聚了最深厚的傳統文化,這就是為什麼我願意給我的孩子講《三字經》的原因,但過程中發現,講解起來其實並不容易,尤其是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更必須通過孩子們的實際年齡來判斷其理解力的深度,從而選擇更適合他們的講述方式。
《三字經》大致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講教育的必要性和應該學習的內容。以德為先,在修身的基礎上再去學習基本的技能。並且說明了知識的學習也是循序漸進的。第二部分講了幾千年的文明史,朝代的更替。第三部分以眾多勤學的例子強調了努力學習的重要意義。我在實際的講述過程中跳過了第二部分,首先講了第一和第三部分,是充分考慮到和孩子目前年齡相匹配的問題,第二部會在他再長大一些之後,再做講述。
在和孩子一起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由於孩子年齡太小,理解力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的水平,至使作為家長的我們想要給他們講解清楚一些事情還是非常困難的,平時我們認為一些理所應當的詞語和表達方式對於孩子來說都是超越他們理解區間的,在於孩子之間的表達上,目前還不存在心照不宣,必須是準確清晰的表述。另外,一些原本我們以為自己懂得的故事,真要用語言連貫通順的語言講述的時候,也是非常困難的。再加之,所謂的傳統文化總是有其歷史局限性,其中必有精華,同時必然伴之以糟粕,最為家長,我們必須有取捨的去傳遞兩點內容:一是知識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的,而不是以訛傳訛後的樣子;二是最符合現代社會思想體系的講解,不至於是孩子迂腐。總之,和孩子一起閱讀傳統經典,這件事看似容易,實際上對大多數家長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陪伴孩子讀書的過程,也是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過程。
在大語文盛行的當下,我會通過這個系列分多次把我給孩子的講述以文字的形式分享出來,供更多的家長參考,希望對大家有用。
第一講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對人類來說,驅動著人類不斷走向進步的內在力量,自古至今就是人對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世界探索,而所有留存下來的知識傳承無非都是這兩方面的總結。而「人是從哪裡來的?人生來是什麼樣的?」,這就成為了古今中外的文化都繞不開的首當其衝的問題,讓我們一直思考至今。這其實是一個人性論的基本問題,我們在思考的是「人性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良還是邪惡?」。這本《三字經》認為「人之初 性本善」,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
在中國傳統當中,有著非常豐富的關於人性的討論。先秦儒家有三派說法:
一是孔子的說法。他並沒有討論人性之處是善還是惡,而是更傾向於「性相近 習相遠」。孔子認為人的本性在出生的時候差距並不大,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謂善惡,其實都是一種社會評價範疇,屬於人的社會屬性。而嬰兒在剛出生時,其社會屬性基本是不具備的,更多的甚至完全是動物屬性。這確實是比較符合我的認知觀點。
二是孟子的說法,也是「人之初 性本善」的來由。《孟子》中記載「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可見,孟子認為人必須有四種心:一種同情心;一種會害羞的自省的心;一種彼此謙讓的心;一種能辨別是非的心。他認為人必須有這四個心,沒有這四個心,那就稱不上是「人」了。所以,當我們在討論「人」的時候,就天然具備了這四個心,如果有這四個心,還不是「善」嗎?如果沒有這四心,那就連「人」都稱不上,更不用說善惡了。這就是孟子怎麼去證明「人之初 性本善」的邏輯。這種邏輯很是清奇,在人們費力的爭論善惡的時候,孟子悄悄的先去給人下了一個定義,之於這個定義之下善惡就迎刃而解。這有點今天數學裡集合論的影子。
三是荀子的說法。他認為人之初,性本惡。比如,剛出生的小孩餓了就要吃奶,他不會管母親是否勞累,不會考慮母親是不是在生病,更不會管母親有沒有奶汁。在成年人的人性角度來看,談不上善良。
這些古人對人性的討論算是比較充分的,但由於歷史原因,我們的傳統文化受孔孟之道影響的比較深,所以在傳統思維中還是普遍接受「性本善」的。這與西方確實有很大的區別,正是這種關於人性善惡的分野,導致中西文化在這裡開始了各自不同的發展軌道。在西方社會文化基石性經典《聖經》裡描述每個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無罪的。西方人總是從懷疑出發思考問題,誰都不能相信。以社會管理為例,在西方,正是因為這種不放心,導致了不能把所有的權力交給某幾個人,隨之採取的應對之策是創設出一套嚴格的制度來限制彼此,相互監督,彼此獨立。在一套好的制度下,每個人可以充分發揮人性善良的一面使社會更好,即便有的人貢獻了人性邪惡的一面,社會也不至於陷入深淵。而中國的文化傳統的主流深受孔孟之道的影響數千年,一直沿續著孟子的「人之初 性本善」。我們相信每個人天性是善良的,有覺悟的,因此我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制度,而是自覺,我們更相信應該是去教育他,去引導他,去培養他,是他產生自覺,而不重視用制度去規範他。 從這個例子就能明顯的看出我們和西方文明之間基礎性的差異,也正是這個最基本的差異導致了彼此之間許多方面的大相逕庭。
人性的問題具有複雜性。就好比,曹操有四個兒子。曹植才華橫溢,文採斐然,為人忠厚,非常溫良。曹植的才華之高,在距其幾百年後,有一個同樣大才之人謝靈運這樣評價:如果天下的寫詩的才華有一石的話,曹植一個人佔了八鬥,這就是「才高八鬥」的來歷。由於天性使然,在政治上,曹植覺得能不能接班是天定的,不費盡心機去爭。
而曹丕這個長子,雖然都是曹操的兒子,可就相去甚遠了。曹丕也有文採,但是跟曹植比恐怕差得太遠。他同時也好武槍弄棒,非常擅長劍術,在中國武術史上曹丕是有一席地位的。可以稱得上文武兼備的曹丕,客觀的說是比曹植更符合當皇帝的標準。但曹操更加偏愛文採斐然的曹植,這使曹丕甚是恐慌,為了達到上位的目的,他對曹植無所不用其極。「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傳這是由才高八鬥的曹植所作的七步詩,是對急於迫害自己的兄長曹丕的質問,也是他們之間真實關係的寫照。
曹操還有一個兒子叫曹彰,外號黃須兒,他頭髮鬍子可能都是黃的,非常彪悍。這個人在史籍上沒有留下過他好寫詩的記載,只留下過他力大無窮,武藝精湛。他射箭百步穿楊,能夠射中百米以外的一根頭髮絲。而力氣大到什麼地步呢?有一次曹彰不知道怎麼跟老虎打起來了,他把老虎的尾巴纏在自己的胳膊上,老虎沒他的勁大就動不了了。又有一次,據說這曹彰去找大象打架,過去把象給摁在地上,那象也動不了。所以曹操在戰爭當中,比如他見到馬超所向披靡的時候,曹操就哀嘆:唉,假如我的黃須兒在此,有你馬超什麼事。可見,曹彰的性格就剩下勇武彪悍了。
曹操還有個兒子,曹衝,這是中國著名的神童啊。曹衝稱象是個很有名的故事。史籍上記載,說當時孫權為了討好曹操,就送了一頭大象給曹操。當時的中原地帶象很少,看到這麼一個龐然大物,群臣都琢磨說,這象有多重?怎麼能稱一稱?曹衝那時候還不到十歲,就在旁邊說:哎,這樣什麼難的,撐條船來,把這個象擱到船上,那麼船不就沉下去了嗎,我在船邊劃一道線,再把這個象給牽出來,接下來把一塊塊石頭往上搬,看這個船下沉到刻的這道線,就稱稱石頭多重,就知道這象多重了。
這四個孩子同為一父所生,但脾氣秉性真是相差太大了。其實他們剛出生的時候也是很難分辨差別的,後來的表現差距很大,完全不像兄弟,是因為後天受到各種各樣外部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隨著生長,一樣的父母,一樣的家庭環境,即使是親兄弟在天性上也有著極大的差距,這也是一種社會現實。這也就是這裡說的「性相近 習相遠」。
古人是非常重視後天的培養環境的。有一個比較有名的例子是晉朝的周處,東吳鄱陽太守周魴之子。這個人天性善良,但是由於從小父母雙亡,就沒有人去教育引導他,慢慢地就受到了不好的風氣的薰染。長大了以後變成了一個非常粗魯、暴躁、野蠻的人,動不動跟人打架,打得人家頭破血流,滿地找牙。這麼一來,周圍的人見了周處就躲的遠遠的。周處自己開始並不覺察,後來有一天他突然發現,怎麼誰見我都躲啊。他就去問一個老者,老人說你不知道啊,我們這邊有三害。周處說,哪三害,說來聽聽。第一,前面山裡出了一隻猛虎。第二,村前面的河裡的蛟龍。周處說,還有一害呢?老人說,就是你周處。周處這一下子覺得,原來我那麼壞了,我都並沒有覺得啊!周處就上山殺了老虎,下水斬了蛟龍,為民除害。自己從此良心發現,改邪歸正。從此一路奮發前進,後來吳國滅亡後,出仕西晉,功績勝過父親,為老百姓做了好多的好事,在歷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聲。對於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汙染,這就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苟不教 性乃遷」是說,如果不去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發生變遷,人的本性壞的東西 就會生發出來。而「教之道 貴以專」是說,教育的根本大道就是專一。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是伴隨現代人一生的過程,它隨著生命的開始而開始,也將隨著生命的結束而結束,必須一心一意地去經歷。從受迫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也意味著學習精神的升華,這靠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明朝有個著名的書畫家唐伯虎,和沈周、文徵明、仇英並列為明四家。唐伯虎從小生活在一個小康之家,從小就有繪畫的天賦,很小有名聲,當地的富豪之家經常把小唐伯虎請去作畫。那唐伯虎當然有點沾沾自喜。唐伯虎的母親是位很了不起的女性,對他說:你這樣淺嘗輒止,稍有一點點成就就滿足,這樣不行,你必須專心致志,好好去學幾年畫,把繪畫藝術給鑽透了。沈周那個時候已經是成名的大畫家,唐母親就讓唐伯虎去跟沈周學畫。到了沈周那裡,稍微學了一兩年,唐伯虎發現,自己很不錯嘛,再看看老師的畫,也不見得比我強到哪裡去,就開始不太專心,想回家了。沈周看出了唐伯虎的心理活動,就通知自己的太太,說準備一桌飯菜,送送唐伯虎,讓他回去吧。做完了這桌飯菜,就把這個飯菜送到院子裡的一間獨立的房子裡。這間房子唐伯虎從來沒去過。唐伯虎走進這間房子一看,發現奇怪了,這房子居然有四扇門!東南西北各一扇門,而每一扇門外都是 不同的風景。唐伯虎心想,原來花園裡有那麼好玩的去處師父不告訴我。我先不吃飯了,出去看看。出東門的時候,咚一下,撞一包;出南門的時候,咚一下,撞一包;出西門的時候,咚一下, 又一包,頭上仨包。這才明白,全是沈周在牆上畫的。沈周在牆上畫了三扇門,畫了外邊的風景,唐伯虎一下明白,他雖然天賦高,但畫無止境,自己這點差遠了。這個時候沈周進來說:唐伯虎啊,吃完飯你可以走了,你很厲害。唐伯虎撲通跪下,老師,您還是再讓我跟您好好學幾年。從今往後,專心致志學了好多年。這個故事無非是要說明,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必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