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讀書成長——《三字經》第一講

2020-09-12 聾貓撿史

寫在前面的話

《三字經》作為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識字讀本流傳非常廣泛。但其作者並不明確,估計並不是一個人寫成,而是歷經很長的時間,由不同的先生增添而成,成書大約在宋朝。這本書特點鮮明,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易於記誦。即便是給兒童啟蒙識字用的,它依然被稱為「經」,在我們傳統文化當中把一部書稱為「經」是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榮譽。它以最簡明的句式和文字凝聚了最深厚的傳統文化,這就是為什麼我願意給我的孩子講《三字經》的原因,但過程中發現,講解起來其實並不容易,尤其是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更必須通過孩子們的實際年齡來判斷其理解力的深度,從而選擇更適合他們的講述方式。

《三字經》大致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講教育的必要性和應該學習的內容。以德為先,在修身的基礎上再去學習基本的技能。並且說明了知識的學習也是循序漸進的。第二部分講了幾千年的文明史,朝代的更替。第三部分以眾多勤學的例子強調了努力學習的重要意義。我在實際的講述過程中跳過了第二部分,首先講了第一和第三部分,是充分考慮到和孩子目前年齡相匹配的問題,第二部會在他再長大一些之後,再做講述。

在和孩子一起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由於孩子年齡太小,理解力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的水平,至使作為家長的我們想要給他們講解清楚一些事情還是非常困難的,平時我們認為一些理所應當的詞語和表達方式對於孩子來說都是超越他們理解區間的,在於孩子之間的表達上,目前還不存在心照不宣,必須是準確清晰的表述。另外,一些原本我們以為自己懂得的故事,真要用語言連貫通順的語言講述的時候,也是非常困難的。再加之,所謂的傳統文化總是有其歷史局限性,其中必有精華,同時必然伴之以糟粕,最為家長,我們必須有取捨的去傳遞兩點內容:一是知識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的,而不是以訛傳訛後的樣子;二是最符合現代社會思想體系的講解,不至於是孩子迂腐。總之,和孩子一起閱讀傳統經典,這件事看似容易,實際上對大多數家長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陪伴孩子讀書的過程,也是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過程。

在大語文盛行的當下,我會通過這個系列分多次把我給孩子的講述以文字的形式分享出來,供更多的家長參考,希望對大家有用。



第一講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對人類來說,驅動著人類不斷走向進步的內在力量,自古至今就是人對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世界探索,而所有留存下來的知識傳承無非都是這兩方面的總結。而「人是從哪裡來的?人生來是什麼樣的?」,這就成為了古今中外的文化都繞不開的首當其衝的問題,讓我們一直思考至今。這其實是一個人性論的基本問題,我們在思考的是「人性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良還是邪惡?」。這本《三字經》認為「人之初 性本善」,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

在中國傳統當中,有著非常豐富的關於人性的討論。先秦儒家有三派說法:

一是孔子的說法。他並沒有討論人性之處是善還是惡,而是更傾向於「性相近 習相遠」。孔子認為人的本性在出生的時候差距並不大,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謂善惡,其實都是一種社會評價範疇,屬於人的社會屬性。而嬰兒在剛出生時,其社會屬性基本是不具備的,更多的甚至完全是動物屬性。這確實是比較符合我的認知觀點。

二是孟子的說法,也是「人之初 性本善」的來由。《孟子》中記載「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可見,孟子認為人必須有四種心:一種同情心;一種會害羞的自省的心;一種彼此謙讓的心;一種能辨別是非的心。他認為人必須有這四個心,沒有這四個心,那就稱不上是「人」了。所以,當我們在討論「人」的時候,就天然具備了這四個心,如果有這四個心,還不是「善」嗎?如果沒有這四心,那就連「人」都稱不上,更不用說善惡了。這就是孟子怎麼去證明「人之初 性本善」的邏輯。這種邏輯很是清奇,在人們費力的爭論善惡的時候,孟子悄悄的先去給人下了一個定義,之於這個定義之下善惡就迎刃而解。這有點今天數學裡集合論的影子。

三是荀子的說法。他認為人之初,性本惡。比如,剛出生的小孩餓了就要吃奶,他不會管母親是否勞累,不會考慮母親是不是在生病,更不會管母親有沒有奶汁。在成年人的人性角度來看,談不上善良。

這些古人對人性的討論算是比較充分的,但由於歷史原因,我們的傳統文化受孔孟之道影響的比較深,所以在傳統思維中還是普遍接受「性本善」的。這與西方確實有很大的區別,正是這種關於人性善惡的分野,導致中西文化在這裡開始了各自不同的發展軌道。在西方社會文化基石性經典《聖經》裡描述每個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無罪的。西方人總是從懷疑出發思考問題,誰都不能相信。以社會管理為例,在西方,正是因為這種不放心,導致了不能把所有的權力交給某幾個人,隨之採取的應對之策是創設出一套嚴格的制度來限制彼此,相互監督,彼此獨立。在一套好的制度下,每個人可以充分發揮人性善良的一面使社會更好,即便有的人貢獻了人性邪惡的一面,社會也不至於陷入深淵。而中國的文化傳統的主流深受孔孟之道的影響數千年,一直沿續著孟子的「人之初 性本善」。我們相信每個人天性是善良的,有覺悟的,因此我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制度,而是自覺,我們更相信應該是去教育他,去引導他,去培養他,是他產生自覺,而不重視用制度去規範他。 從這個例子就能明顯的看出我們和西方文明之間基礎性的差異,也正是這個最基本的差異導致了彼此之間許多方面的大相逕庭。

人性的問題具有複雜性。就好比,曹操有四個兒子。曹植才華橫溢,文採斐然,為人忠厚,非常溫良。曹植的才華之高,在距其幾百年後,有一個同樣大才之人謝靈運這樣評價:如果天下的寫詩的才華有一石的話,曹植一個人佔了八鬥,這就是「才高八鬥」的來歷。由於天性使然,在政治上,曹植覺得能不能接班是天定的,不費盡心機去爭。

而曹丕這個長子,雖然都是曹操的兒子,可就相去甚遠了。曹丕也有文採,但是跟曹植比恐怕差得太遠。他同時也好武槍弄棒,非常擅長劍術,在中國武術史上曹丕是有一席地位的。可以稱得上文武兼備的曹丕,客觀的說是比曹植更符合當皇帝的標準。但曹操更加偏愛文採斐然的曹植,這使曹丕甚是恐慌,為了達到上位的目的,他對曹植無所不用其極。「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傳這是由才高八鬥的曹植所作的七步詩,是對急於迫害自己的兄長曹丕的質問,也是他們之間真實關係的寫照。

曹操還有一個兒子叫曹彰,外號黃須兒,他頭髮鬍子可能都是黃的,非常彪悍。這個人在史籍上沒有留下過他好寫詩的記載,只留下過他力大無窮,武藝精湛。他射箭百步穿楊,能夠射中百米以外的一根頭髮絲。而力氣大到什麼地步呢?有一次曹彰不知道怎麼跟老虎打起來了,他把老虎的尾巴纏在自己的胳膊上,老虎沒他的勁大就動不了了。又有一次,據說這曹彰去找大象打架,過去把象給摁在地上,那象也動不了。所以曹操在戰爭當中,比如他見到馬超所向披靡的時候,曹操就哀嘆:唉,假如我的黃須兒在此,有你馬超什麼事。可見,曹彰的性格就剩下勇武彪悍了。

曹操還有個兒子,曹衝,這是中國著名的神童啊。曹衝稱象是個很有名的故事。史籍上記載,說當時孫權為了討好曹操,就送了一頭大象給曹操。當時的中原地帶象很少,看到這麼一個龐然大物,群臣都琢磨說,這象有多重?怎麼能稱一稱?曹衝那時候還不到十歲,就在旁邊說:哎,這樣什麼難的,撐條船來,把這個象擱到船上,那麼船不就沉下去了嗎,我在船邊劃一道線,再把這個象給牽出來,接下來把一塊塊石頭往上搬,看這個船下沉到刻的這道線,就稱稱石頭多重,就知道這象多重了。

這四個孩子同為一父所生,但脾氣秉性真是相差太大了。其實他們剛出生的時候也是很難分辨差別的,後來的表現差距很大,完全不像兄弟,是因為後天受到各種各樣外部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隨著生長,一樣的父母,一樣的家庭環境,即使是親兄弟在天性上也有著極大的差距,這也是一種社會現實。這也就是這裡說的「性相近 習相遠」。

古人是非常重視後天的培養環境的。有一個比較有名的例子是晉朝的周處,東吳鄱陽太守周魴之子。這個人天性善良,但是由於從小父母雙亡,就沒有人去教育引導他,慢慢地就受到了不好的風氣的薰染。長大了以後變成了一個非常粗魯、暴躁、野蠻的人,動不動跟人打架,打得人家頭破血流,滿地找牙。這麼一來,周圍的人見了周處就躲的遠遠的。周處自己開始並不覺察,後來有一天他突然發現,怎麼誰見我都躲啊。他就去問一個老者,老人說你不知道啊,我們這邊有三害。周處說,哪三害,說來聽聽。第一,前面山裡出了一隻猛虎。第二,村前面的河裡的蛟龍。周處說,還有一害呢?老人說,就是你周處。周處這一下子覺得,原來我那麼壞了,我都並沒有覺得啊!周處就上山殺了老虎,下水斬了蛟龍,為民除害。自己從此良心發現,改邪歸正。從此一路奮發前進,後來吳國滅亡後,出仕西晉,功績勝過父親,為老百姓做了好多的好事,在歷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聲。對於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汙染,這就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苟不教 性乃遷」是說,如果不去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發生變遷,人的本性壞的東西 就會生發出來。而「教之道 貴以專」是說,教育的根本大道就是專一。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是伴隨現代人一生的過程,它隨著生命的開始而開始,也將隨著生命的結束而結束,必須一心一意地去經歷。從受迫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也意味著學習精神的升華,這靠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明朝有個著名的書畫家唐伯虎,和沈周、文徵明、仇英並列為明四家。唐伯虎從小生活在一個小康之家,從小就有繪畫的天賦,很小有名聲,當地的富豪之家經常把小唐伯虎請去作畫。那唐伯虎當然有點沾沾自喜。唐伯虎的母親是位很了不起的女性,對他說:你這樣淺嘗輒止,稍有一點點成就就滿足,這樣不行,你必須專心致志,好好去學幾年畫,把繪畫藝術給鑽透了。沈周那個時候已經是成名的大畫家,唐母親就讓唐伯虎去跟沈周學畫。到了沈周那裡,稍微學了一兩年,唐伯虎發現,自己很不錯嘛,再看看老師的畫,也不見得比我強到哪裡去,就開始不太專心,想回家了。沈周看出了唐伯虎的心理活動,就通知自己的太太,說準備一桌飯菜,送送唐伯虎,讓他回去吧。做完了這桌飯菜,就把這個飯菜送到院子裡的一間獨立的房子裡。這間房子唐伯虎從來沒去過。唐伯虎走進這間房子一看,發現奇怪了,這房子居然有四扇門!東南西北各一扇門,而每一扇門外都是 不同的風景。唐伯虎心想,原來花園裡有那麼好玩的去處師父不告訴我。我先不吃飯了,出去看看。出東門的時候,咚一下,撞一包;出南門的時候,咚一下,撞一包;出西門的時候,咚一下, 又一包,頭上仨包。這才明白,全是沈周在牆上畫的。沈周在牆上畫了三扇門,畫了外邊的風景,唐伯虎一下明白,他雖然天賦高,但畫無止境,自己這點差遠了。這個時候沈周進來說:唐伯虎啊,吃完飯你可以走了,你很厲害。唐伯虎撲通跪下,老師,您還是再讓我跟您好好學幾年。從今往後,專心致志學了好多年。這個故事無非是要說明,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必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

相關焦點

  • 陪孩子一起讀書成長——《三字經》第六講
    第六講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蒙訓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儒家文化認為要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然後才能做一個有知識的人。所以《三字經》先教孩子們應該怎樣為人處世,然後再教孩子們應該怎麼讀書。
  • 陪孩子一起讀書成長——《三字經》第三講
    ,這節課就要講講從學生為什麼要學習,應該怎麼學習。在北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者叫顏之推寫了一部書叫《顏氏家訓》,裡面講了他怎麼教育自己孩子,以及怎麼評論孩子的學習情況,教育情況。顏之推有好幾個孩子,他非常重視孩子小時候的教育,他讓孩子很小就開始讀書。
  • 家長陪孩子一起讀書的感受心得
    我是虎山鎮中心完小一(3)班張雲涵的家長,老師發信息給我們家長要我們陪孩子多讀書,以前孩子在幼稚園的時候老師說多陪孩子讀書的時候我還不以為然,現在不行了,孩子上一年級了,學好了就是為以後打好了基礎,現在很關鍵!
  • 家長陪孩子一起讀書感受心得
    「自己的愛好讀書,培養孩子的讀書愛好」與兒子一起閱讀,一直以來都是我覺得應該做的事情,在他開始牙牙學語時,我就一直開始與他一起閱讀詩歌,故事書,所以他的語言發展都很順利。我們一起閱讀了《親愛的漢修先生》、《中華上下五千年》、《三國演義》等,這些讀本都是特別適合孩子們的思維與年齡需要,很多小故事都非常有深意和喻意,從中還得出了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對培養幼兒思想、道德品質、交際技巧都大有益處,當然,孩子也從中受益多多,很多好習慣的養成就來源於對書中主人公的認識和肯定呢。每次等看完一本後,我們會在一起討論和回味書中的故事情節。
  • 讀著書,陪孩子一起成長!
    我的兒子今年九歲,由於我們家中有良好讀書氛圍的薰陶,小孩從小就對書籍有著極大的興趣。要讓小孩喜歡閱讀,就要買適合小孩讀的書。法布爾的《昆蟲記》有很多的譯本,但我根據小孩的年齡特點,購買了兒童彩圖版的《昆蟲記》。由於這套書圖文並茂,語言簡潔,故事情節生動活潑,所以小孩閱讀很有興趣。小孩讀了這套書後,對昆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把了解到的昆蟲知識津津有味地講給我們聽。
  • 我與女兒一起讀書成長
    經常會有家長給我說孩子到叛逆期了,太難教育了。由於我的女兒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幾乎沒有逆反期,被大家稱為「鄰家的孩子」,所以經常有人來詢問是怎麼教育的。我回顧了女兒的成長過程,應該是兩方面的努力,可以歸結為一句話「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是關鍵,與孩子一起讀書是最好的良丹妙藥」。
  • 陪孩子讀書:教育的另外一種思考
    毛歌 原創陪孩子讀書」這句話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問題不在於這幾個字組合在一起的結構上,而在於這句話裡面的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怎麼陪。這個深情是一種能量,你試試看,每一次陪孩子讀書,手牽著手都很有力,坐在副駕駛座位上,你都總是看著他,等他坐在教室,你隔著窗戶還看著他,他也正好看見你,這種感覺是不一樣的。我講應付的教育就在這裡,這個比應試的教育更加可怕,應付是愛的反義詞。我們很多家長口口聲聲地講如何重視孩子的教育,花很多錢,進很好的學校,答應很好的條件,其實這些都不重要,一點不重要。
  • 任淑娟:陪女兒一起成長
    每天下班之後我會陪她講故事,星期天若是有空,我便和愛人帶她去公園砸娃娃、划船、坐碰碰車,這些是她極為開心的事情。倘若時間比較充足,我們還會去遠一點的地方旅遊,讓孩子見識一下外地的民俗風情。即便時間很有限,我們也會帶她去天中山文化生態園溜溜冰,爬爬山。我一直認為親近大自然比去任何高級的遊樂場都要有益於孩子的成長。
  • 逼孩子讀書不如陪孩子讀書,開始的越早、孩子越聰明
    他說最關鍵的是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美妙和愉悅的事情,先從全家都讀書開始。讀書不但可以讓小朋友學到很多新東西,也能夠培養他們的專注力和分析學習的能力。接著他描繪了一個非常溫馨的場景,每天在家裡,總有那麼固定的半個小時,爸爸、媽媽、孩子都在看書。有時候每個人看自己的書,有時候大家一起分享同一本書。總之,把專心的看書變成全家的習慣。
  • 陪孩子在書城讀書
    從有了孩子,逐漸養成了帶他們去書店看書的習慣,這個習慣也傳給了認識我的好多朋友。自從孩子上了小學,不能天天去書城了,基本上是每周五周末如無特殊安排,必然可以在書店發現我們的身影。每天同朋友一起爬山,聊著就聊到了學生學習,除了到哪裡去上補習班了,就是又去哪裡看書了,慢慢的,朋友也在我的薰陶下影響著他們的孩子去讀書,隨著在書店見到他們的次數變多,自己也欣喜若狂。
  • 牛聽聽讀書牛,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育兒路上磕磕絆絆,小時候擔心孩子的吃喝,長大了憂慮她的學習,平時工作忙,到家已是深夜,陪伴她的時間真心太少了…有時候給她講故事,講著講著就睡著了,這種無效的陪伴,我都覺得慚愧,想為kiki找個小夥伴,能給她講故事,陪伴一起成長的早教機,遂入手了牛聽聽讀書牛,開始用來磨耳朵,迷上它的燻教能制定課程,用了之後才發現,讀書牛的功能真心super!
  • 《陪孩子終身成長》:你必須成長,才能幫孩子成長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陪孩子終身成長》。本書的作者樊登是「樊登讀書」的創始人,他不僅講書做領讀人,他還是一個參與、陪伴和享受孩子成長的父親。樊登老師曾在他的《讀懂孩子的心》一書中,幫助很多無所適從、迷茫的父母解決了各種棘手的難題,比如,孩子牴觸寫作業、叛逆、內向、缺乏社會能力等等。《陪孩子終身成長》這本書是樊登老師想寫給那些為孩子操碎心的父母。
  • 孫儷雖然很忙也會陪孩子看書,論親子閱讀的重大意義
    她當時直接就把書扔出去了……還告訴等等,今天不能陪你看書了。寥寥數字,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出,孫儷和孩子們的關係是很和諧的。孫儷作為一個大明星,肯定是很忙的,但她還是儘量抽時間出來陪伴孩子,陪他們看書,給他們講故事,這是很難得的。
  • 父母陪孩子遊戲,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長
    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愛玩遊戲是他們的天性,遊戲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可以說,沒有遊戲就沒有孩子的發展。任何一個孩子都非常渴望和父母一起玩遊戲,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開心、最難忘的時間。因此為人父母,無論多忙,都應該有一份「閒情逸緻」陪孩子玩玩遊戲,陪孩子走過成長中的每一個日子。
  • 「我太忙了,沒有時間陪孩子讀書啊」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一起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 孩子的這些動作都是給我們的回應,就算是孩子的回應比較少也不用擔心哦,媽媽陪在寶寶身邊和寶寶說話就已經是一種很好的陪伴了呢。,比如《創意大師洞洞翻翻書》、《小熊很忙》互動遊戲書、《小雞球球成長系列》洞洞書。
  • 女兒給我看了她的日記 | 陪孩子一起成長
    晚上,總要拉上爸爸媽媽一起去逛一逛那條街,街上有Y輝、S小店、Q美……今天晚上,又和以前一樣,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逛那條街,卻不見了Y輝的燈光,橙色的簷下一片漆黑,S小店的招牌也不知去向。既然做了父母,孩子也沒有辦法選擇誰可以勝任她的父母,我們唯一能對孩子做的就是:陪她一起成長。
  • 世界讀書日,陪孩子讀書,就是每天最幸福的親子時光
    其實讀三本書花不了多長時間,算下來最多半個小時,就算不給孩子讀書,我們刷個手機也就過去了,但長時間堅持陪娃閱讀半小時,帶給他的成長是很驚人的。他的很多習慣是跟著書本學習來的,他的很多認知也是從書中得到的。可以說,閱讀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大的幫手。
  • 陪伴閱讀共成長 | 親子閱讀網絡公開課第一講
    陪伴閱讀共成長 | 親子閱讀網絡公開課第一講 2020-04-23 14: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好的親子關係,陪孩子終身成長
    我們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時間最早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我們要學著做尊重孩子的父母,把平和的態度,平等的語氣,傳遞給孩子,用愛的語言陪伴孩子健康的成長。關於如何養育孩子,我們知道的太多都是書本上的理論,但理論和實踐總是兩回事,與其彷徨失措,不如試著與孩子共同成長。請記住優秀的父母通常都能成就優秀的孩子,因為你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熱愛讀書的父母,不可能養育出熱衷遊戲的孩子;開朗樂觀的父母,也養育不出垂頭喪氣的子女。習慣是從小養成的,長期的耳濡目染中自覺就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所以,在要求子女優秀前,請先成為優秀的父母。優秀是一種習慣,是慢慢養成的。
  • 《三字經》讓您的孩子錦心繡口、積厚成器
    [砭石說典]《教子莫舍`三字經'》———三字經讓你的孩子錦心繡口、積厚成器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會下神",近朱者亦,近墨者黑「………這些民謠名句都是講的一個事:環境改變人———也就是講,生存環境、圈子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成長質量。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是個望子成器的優秀母親,因擔心生性好學的孟子人生走偏,曾三次搬家,直至搬到學堂。當她看到兒子爬在學堂窗前悄悄聽先生講課時,孟母終於放心了。那麼,"斷機杼「又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