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於一個傳統的家庭,父親在外掙錢養家,母親專門在家相夫教子。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讀書,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自從有了孩子,我便常常回憶母親在我小的時候對我的教育,有時候也會把這些教育方法用到女兒身上。
我的女兒大多數時候她是比較聽話的,但淘氣的時候也真是頑皮的厲害。我想每個媽媽都打過孩子,我也一樣,比如孩子吃飯的時候磨磨蹭蹭,我先警告一次,第二次再不聽話,就要厲聲的批評;第三次的時候,就要打,儘管打得不重,但我會讓她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吃飯如此,學習亦是如此。
女兒兩歲多的時候開始上小班,那時候,她比較膽小,老師對她的評價是不愛說話,因為那一年我下鄉支教,與她的交流不多。到了中班,女兒與我的交流多了起來,我平時帶她出去玩,在路上都會聊天,聊聊學校的加餐、運動操、小朋友、老師,最多的是聊女兒的願望。我總是想了解她奇怪的小腦袋瓜裡有什麼想法,看看有沒有我可以參與的地方。每天下班之後我會陪她講故事,星期天若是有空,我便和愛人帶她去公園砸娃娃、划船、坐碰碰車,這些是她極為開心的事情。倘若時間比較充足,我們還會去遠一點的地方旅遊,讓孩子見識一下外地的民俗風情。即便時間很有限,我們也會帶她去天中山文化生態園溜溜冰,爬爬山。我一直認為親近大自然比去任何高級的遊樂場都要有益於孩子的成長。我常常在出門的時候告訴女兒今天我們要見到誰,應該怎樣稱呼,於是在見到陌生人的時候,女兒不再那麼羞怯,有時還能主動打招呼。
無論多忙,我每天下班回家總要抱抱她,聽她講學校的事情,當她需要我的時候我會第一時間趕到,有時我也會請她「幫」我做一點家務,漸漸地女兒把我當成了她的朋友,所有的喜怒哀樂都要與我分享。有一天晚飯後,女兒說自己學了一個故事《三隻小豬》,要講給我聽,當她用了足足三分鐘多的時間講完故事的時候,我驚呆了,我沒想到四歲的女兒竟然已經能夠講一個這麼長的故事了。於是,我又讓全家人坐在一起,聽女兒講故事。在得到家人的讚賞之後,我告訴老師,請她讓女兒在班裡講一講這個故事。我清楚的記得那天女兒回家之後的興奮,她說老師讓她到講臺上講故事,不但得到了全班同學的掌聲,更重要的是老師只請了自己一個人上臺講,還用了老師的麥克風,她第一次在集體當中被特殊對待,那種自豪感無以言表。從此以後,女兒仿佛受到極大的鼓勵,經常給我講故事,不僅人物的語氣,就連動作都模仿的惟妙惟肖。在一次大型的家庭教育報告會的休息時間,我請求會方主持人讓女兒講個故事,這時候,女兒已經四歲多了,只見她站在臺上手握話筒,不卑不怯、繪聲繪色地講了四分多鐘。當聽到「王子被灰姑娘的美貌傾倒了」的時候,我的心裡激動萬分,也許她還不懂得「傾倒」的意思,可是她的語氣卻告訴我她並非完全不懂,尤其是在一個幾百人的禮堂,她竟然如此從容,做媽媽的怎麼能不激動、不自豪呢?
孩子的優秀慢慢地得到家人和同事的肯定,我自然無比欣慰。我曾經以為讓她自然地發展便是最好的教育,哪曾想,有一天當她學前班的老師告訴我女兒最近學習下降,不但上課愛說話,作業拖拉,就連一些簡單的拼音都不會讀的時候,我的腦子轟然一片空白,那引以為榮的驕傲被重擊的支離破碎,我想起自己每天早起晚歸忙工作,為了我的學生我付出很多,卻唯獨疏忽了自己的孩子。也許我離好老師的標準越來越近,卻離「好媽媽」越來越遠,往事歷歷在目,我的眼淚不知不覺流下來,女兒走過來用小手幫我擦著眼淚說:「媽媽怎麼不開心?」我一把將她摟在懷裡什麼也說不出來。仔細想想,因為工作太忙,大人經常很晚回家,她除了看電視就是玩手機,因為我們陪伴太少導致她的貪玩,我自然不能遷怒於她。於是,我和愛人開始商討如何改掉女兒的壞習慣,最後我們約定:每天她爸爸接她的時候用手機拍下她的學習內容,我下班後回家輔導。除此之外,我還經常給老師打電話詢問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短短一個星期,她又變回從前的樣子,一樣的活潑開朗,一樣的踴躍發言。我也明白了: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並不能一切都順其自然任其發展,而是需父母用心引導,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我常常在下班的路上想,昨天孩子是讓我買一個美術本還是一塊橡皮?我待會兒回家要給她講什麼故事?我們昨天看的《瑪莎和熊雄》的動畫片到哪一集了……因為我總能給她需要的一切,包括物質,包括陪伴,所以她總對我懷著期待和感恩。
成功的教育莫過於大人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享受親情和陽光;成功的教育一定離不開和諧的家庭,一個能夠處理好成人之間關係的人不一定能夠和兒童友好相處,但是能夠和兒童友好相處的人往往能夠處理好成人世界的關係。陪孩子一起成長真好,我不止一次感謝上帝對我的恩賜,有了這個小可愛,我的人生才變的如此絢麗多彩;有了這個小淘氣,我的人生更加生機盎然;有了這個小棉襖,我永遠也不再懼怕冬天的到來。
作者簡介
任淑娟,女,教育工作者。熱愛生活,熱愛教育事業,喜歡和孩子相處,喜歡用簡單的文字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現供職於汝南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