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被叫做避諱,大約起源於周代,避諱的對象通常帝王和聖賢
在中國古代,人們不能直呼或書寫君主或尊長的名字,這種迴避君主和尊長名字的現象就叫做避諱。它大約起源於周代,興盛於唐宋,至清代趨於更加嚴格避諱的對象通常是以下一些人:第一,帝王。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在位時期,為避「秀」字,秀才要叫做「茂才」。有時皇后的名字也要迴避,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姓呂名雉,當時雉都改叫「野雞」。不僅當代帝王的名字要避,本朝前代君主的名諱也要迴避,乾隆皇帝曾下詔書,規定對聯中不得出現「五福臨門」的字樣,這就是為了避諱順治皇帝的名字福臨。避帝王的名諱叫做「聖諱」或「國諱」,如果不小心犯了「聖諱」,罪過可是不輕呢。
第二,聖賢,主要指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因孔子名丘,故宋朝規定,凡遇「丘」字,要讀成「某」,還得用紅筆在「丘」字上畫一個圈。清朝政府幹脆下令,凡是姓「丘」的,都得在「丘」字上加一個「阝」,改為姓「邱」。第三,父母及尊長。自己父母和祖先的名諱要避,與人交往時還需注意迴避對方家長的名字。避父母祖先的名諱叫做「家諱」,但它的影響卻不止限於家庭內。唐代詩聖杜甫的父親叫杜閒,為避父諱,杜甫所有的詩歌中都不曾出現過「閒」字。另一位唐朝詩人李賀,他的父親叫李晉肅,因「晉肅」與「進士」諧音,李賀一生都不能考進士。
第四,長官。避地方官的名諱算不得「公諱」,也沒有明文規定必須如此,只是有些地方官員自視甚高,飛揚跋扈,非讓老百姓避他的名諱。宋朝時有個州官叫田登,他自以為了不起,十分驕橫,上任後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規定州內百姓必須避他和他父祖的名諱,違令者輕則打板子重則坐牢。這年元宵佳節即將來臨,按照慣例州內應放三天花燈。可是「燈」字與州官的名字「登」同音,這可是犯諱的呀。寫告示的書吏為難了,他想來想去,就用拆字法取「燈」字的一半,把告示寫做「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告示一貼出來,老百姓嚇了一跳,起初以為州官當真要放火呢,後來弄明白了,原來是為了避諱州官田登的名字。老百姓哭笑不得,背地裡都憤憤不平地議論:「這真是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啊!」
下面我們再談談避諱的方法:第一,改換別字。漢明帝叫劉莊,「莊」字就成了當時的國諱,連名著《莊子》都改成了《嚴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裡有個「民」字,所以唐朝時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就改做了「戶部」。宋仁宗名趙禎,因為「禎」字與蒸餅的「蒸」諧音,就命人把「蒸餅」改為「炊餅」,《水滸傳》裡武大郎賣的就是這種東西。
第二,改變讀音。秦始皇嬴政出生在正月裡,故名「政」,秦代為了避始皇帝的名諱,將「正月」的「正」讀做平聲「徵」,一直沿襲到今天。也有一種說法是,將「正月」改做了「端月」。古典小說《紅樓夢》裡,林黛玉的母親名叫賈敏,林黛玉讀書時處處不忘避母親的名諱,凡遇到「敏」字都讀做「密」。第三,用同音字、近音字、形似字代替。清康熙皇帝全名為愛新覺羅·玄燁,當時人們以「元」字代替「玄」,以「煜」字代替「燁」。第四,增減筆畫或拆解字形。為了不犯諱,人們遇到禁忌的字時,往往採取增一筆或減一筆的方法。前面提到的「只許州官放火」的例子則屬於拆字法。
第五,刪掉該字。南朝齊的開國皇帝叫蕭道成,當時有個叫蕭道淵的老百姓為了避國諱就把名字裡的「道」去掉,改名為蕭淵避諱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文化現象,因避諱而產生的稀奇古怪的笑話非常之多。《春秋》相傳為孔子編訂的記錄魯國歷史的書籍,書中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往往不直接加以評論,卻在文字中暗寓褒貶之意,人們管這種寫法叫做「春秋筆法」。
有一句成語叫「皮裡陽秋」,意思是表面上不作評論但內心有所褒貶。這裡「陽秋」實際上就是《春秋》,可為什麼不說是「皮裡春秋」呢?晉代,簡文帝的母親名春,為避母后名諱,當時「春」字一律寫做「陽」,《春秋》也就成了《陽秋》。所以,《晉書·褚裒傳》裡這樣寫道:「譙國桓彝見而目之曰:季野有皮裡陽秋。』其言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這就是「皮裡陽秋」的出處。
北齊有個叫熊安生的人。一次,他去拜訪徐之才與和士開。臨行前他忽然想起來,徐之才的父親名雄,和士開的父親名安,自己的姓「熊」與「雄」同音,「安」字也犯了諱,於是在向門人通名時說自己叫「觸觸生」。他諂媚得過了頭,結果遭到了人們的嘲笑。
明朝湖廣巡撫宋一鶴去參見總督楊嗣昌時,因為楊嗣昌的父親名鶴,為了避諱,他投遞名帖時就改名叫「宋一鳥」,真是可笑可嘆。宋代有個叫錢良臣的人,為人十分迂腐,極其諱言自己的名字,家裡人知道他的脾氣,平時小心翼翼地不敢犯諱。錢良臣的兒子叫錢來俊,他想到一個避諱的辦法,就是每讀經史遇到「良臣」兩字則改讀「爹爹」。有一次,錢來俊讀《孟子》,書中說「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錢來俊是這樣讀的:「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瞧瞧,本來是好意,反弄巧成拙。
五代時期有個叫馮道的人。一次,門客給他講老子的《道德經》書中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門客犯難了,「道」是老爺的名諱呀,千萬不能說。他靈機一動想了個避諱的辦法,於是念道「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這個門客還挺幽默的,把心裡話都說出來了。犯「國諱」是不小的罪過,不過還真有一位皇帝對老百姓犯諱的事情網開面呢。西漢漢宣帝原來有個名字叫「病已」,就是「病好了」的意思。
這兩個字生活裡經常遇到,老百姓一不留神就犯了諱。漢宣帝考慮再三,決定把名字改成「劉詢」,還特意頒旨昭告天下,說:「老百姓因為犯諱而獲罪的人很多,作為皇帝我很同情他們,為此改了名字,以前那些孟像犯諱的人朕就赦免了他們的罪過。」漢宣帝大概是一番好意,可是有什麼區別呢?以前的「諱」解除了,又添了新的「諱」,老百姓還不是一樣要小心翼翼的。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看完以後有什麼感受呢?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的話可不要忘記給我們點讚收藏哦,如果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給我們的建議也歡迎大家發表在評論區,小編都會仔細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