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字聽起來為何如此別致?因為4個避諱,外加一個字

2020-12-14 五離怪談

古人名字聽起來為何如此別致?因為4個避諱,外加一個字

現代人總覺得古人的名字很別致,聽起來非常的悅耳好聽,隨著人們思想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人在起名字上有了許多獨特的見解,有的喜歡在名字中加一些流行詞彙,更多的人則喜歡仿古。

名字對於一個是代表一生的符號,曾經的80和90後身上有許多標籤,但如今的80、90後已經長大成人,許多都已經成家立業,連孩子都有的不在少數,而這一代人身上的標籤也開始慢慢退化,但在某些方面還能看到一些影子,這點從給孩子起名字這點上表現的是淋漓盡致。

以前頗為流行這樣一句話「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雖然現在聽起來有些俗套,可這句話恰恰能夠表明一代人的性格特點,那就是「特立獨行」,希望自己的方方面面都與眾不同,因此在現代的幼兒園或者小學中,老師讀學生名字的時候會發現許多生僻字,有的字太生甚至都不認識,什麼「子」、「涵」、「萱」這樣的字一大把,顯然是一種仿古的表現,不過這樣的字用多了也未免會審美疲勞,而且這些人在取名字的時候未免對古人的取名有些誤解。

我們就從秦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來稍微研究一下古人起名的特點,看看是否是有生僻字就很獨特?是否轉來轉去都是那幾個字?

事實上不管是在我國古代的哪個朝代,取名都有避諱,比如要避開皇室的名字,這是國諱,不注意的人很可能會惹來殺身之禍;此外是家諱,這個僅限於家族的內部,避免名字中出現家族三代以內祖先的名字,以示尊重;再者是聖人之諱,像老子、孔子、黃帝等聖人的名號都是要避諱的;最後乃是憲諱,指的是官員之間,下屬要避諱長官的名字。

從這四個避諱中不難看出古人的封建禮教思想,但這四個避諱也導致了古人名字中重複的字不會太多,如此才會顯得每一個名字都與眾不同。

而秦漢至三國時期為了避諱名號,基本上名都是單字,比如說韓信、劉邦、項羽、劉備、曹操、白起、王翦等等,在這段時期想找個雙名還真不容易。

直到東晉到南北朝的這兩百多年時間,突然出現了一大批雙名的名字,而但多數人的名字最後都有同一個字,那就是「之」。

然而這並不是說古人突然喜歡用雙名,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和五鬥米教有關,建安二十年,張魯歸降曹操,曹操為了籠絡張魯與其結成了兒女親家,而這個張魯是天師道創始人張陵的孫子。

張魯歸降曹操之後,五鬥米教得到大力的發展,盛行於民間,東晉之後更是越發壯大,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王公貴族,對其都是崇拜信服,而名字後面加個「之」則成了區分信教的一種標誌,並且開始在貴族之間流行,比如說王羲之和他的七個兒子,又有徐羨之、「白衣神將」陳慶之,以及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衝之。

這種風尚直到孫恩盧循起義才告一段落,孫恩也是五鬥米教的一位領袖,後來被劉裕鎮壓,五鬥米教因此遭到打壓,那些名字後面帶「之」字的人許多都受到牽連,此後梁武帝尊佛,佛教慢慢的興起,人們名字後面的「之」基本上已經消失殆盡。

從古人的四個避諱以及東晉時期名字後加「之」的風尚來看,古人起名並不是無跡可尋,名字並不是越生僻越與眾不同,有時候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卻能體現出獨特的韻味。

而中國人的名字本身就是一門古老的文化,也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文化,希望這篇文章對於那些即將成為人父人母的朋友有所幫助,取一個好名字,傳承一份優秀的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父親名字叫「晉」,兒子不能考進士,為何古代的名字有避諱?
    大家可曾想過,有多少人的名字和自己同名或是同音呢?倘若兩人能夠相遇,也是難得的緣分。然而在古代,名字中有相同字眼的兩個人,其中一方的前途和生命很有可能受到威脅。尤其是名字和帝王將相同音同字者,"避禍"的唯一方法便是改名。如果不加以更改,會受到嚴厲的刑罰。如此約束名稱,美其名曰"避名諱"。古人的名字避諱。《公羊傳》中記載"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 《史記》52萬多字,常用漢字有3500個,為何唯「談」字很少出現?
    《史記》52萬多字,常用漢字有3500個,為何唯「談」字很少出現?「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是我國最具價值的歷史著作,司馬遷也因為此書流芳千古。在古代像這種避諱字多的數不勝數,古人名字多為單名也正是出於減少避諱字的原因,司馬遷也不例外。
  • 古人名字中為何有「字」?「字」又代表著什麼
    但對於古人來說,他們除了必要的名和姓,還有「字」。那麼「字」究竟有怎樣的由來與故事,咱們追根溯源一探究竟。在那個蠻荒的年代,鬼神論普遍盛行,取名字也是一項相當神聖的職責,並非現在父母所決定,伴隨一生的名字,他的教法和規則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律。
  • 古人有名有字,現代人如何起個好名字?
    古人取名很有講究,現代很多父母都很想給孩子起個好名字,但名字起得獨特、朗朗上口又有美好寓意,的確不容易,有一份二零一九年中國人姓名報告,分析目前中國人起名的趨勢。其實名字也有很鮮明的時代烙印,有時看名字也知道他是哪個年代的人,比如五六十年代的熱門男性名有:建國、建民、建軍、偉、強等,熱門女性名字有:英、敏、紅、麗、霞等,七八十年代熱門男性名有:磊、剛、濤、斌、波、亮等,熱門女性名有:豔、芳、玲、娜、丹、靜等。第二,這份報告發現,現在三個字的名字多了,佔了92.9%,兩個字的佔了4.6%,三個字兩個字有什麼區別呢?
  • 起個名字咋如此折騰與費心呢?
    除去了你的姓和你的輩份,只剩下最後一個字需要你的父親或者祖父幫助你起個,這就是你的名。如果你是女的,在以前,女的不入族譜,女的也沒有輩份之說,所以女的大都連當中這個字也需要自己起了。雖然名字只有一兩個字,但上輩人都是十分慎重對待此事,因為這個名字中蘊含著他們對自己子孫的期許和祝願,所以都馬虎不得,輕率不得。
  • 古人對妻子都怎麼稱呼?有一個聽起來像罵人,其深意卻如此優美!
    古人對妻子都怎麼稱呼?有一個聽起來像罵人,其深意卻如此優美!對妻子還可以有什麼稱呼呢?初聽「細君」這一詞,一位削肩細腰,亭亭玉立,動如脫兔靜如處子的女子形象便躍然眼前,很自然的想到是古人用來形容女子的。當得知這麼一個優雅端莊的詞是對妻子的稱謂後,也會恍然大悟,驚訝於古人用詞之巧,形容之傳神,更表達出了對於妻子的尊重與讚美。其實,在古代,君字就是女子的代稱,細君常被用來形容諸侯王的妻子。這不僅代表了丈夫對妻子的稱呼,更代表著極高的地位,一般人家的夫人還不能用這一稱呼呢。
  • 日本人的姓名,往往都是4個字,讀起來為何很有古典韻味?
    日本人的姓名很有趣,往往都是4個字,這些4個字的姓名讀起來往往給人一種很有古典韻味的感覺,這種感覺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簡單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最簡單的,九鬼嘉隆、上杉謙信、藤堂高虎、織田信長等等有古典韻味的日本姓名都有一個特點,是四字,有種獨特的韻律感,和中國的諸葛孔明、長孫無忌一樣好聽,和應該和我們從小學習四字成語有關係,四字成語背後往往有典故,賦予一種歷史厚重感。
  • 古人言:男不帶天,女不帶仙,啥意思?關於取名字說法,有道理嗎
    而在接下來就為大家講這樣的一個名字上的避諱,就是男不帶天女不帶仙了,他的意思就是,在給男孩子取名字的時候,名字不能帶有天字的,女孩子取名字的時候忌諱帶仙字,什麼會有這麼一個奇怪的說法呢?名字對於每個人來說其實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人曾經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說對於一個好的名字,不僅需要聽起來有著很好的寓意,同時讀起來也是要朗朗上口的,但是取名字的時候也是會有一些避諱的所以說不少人在取名字之前,都是會先找一個算命先生,算好福禍之後,再開始重新的取名字。
  • 為什麼古人有了名字,還要取「字」?這個「字」代表了什麼意思?
    看過古裝片的人都知道,古人都有一個「名」和一個「字」;比如《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字雲長;劉備,字玄德;曹操,字孟德等等,那麼,為何古人的名字裡面都要取一個「字」呢?這個「字」有代表什麼意思呢?
  • 古人如何避諱字? 用同義字或同音字代替等
    避諱字,是指中國古代迴避君主和尊長的名字而改寫的字。避諱字有以下幾種情形:第一是用同義字或義近字代替。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諱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為端月。
  • 現代人取名字隨大流,不好聽,看這4個古人的名字就明白差距
    現代人取名字隨大流,不好聽,看這4個古人的名字就明白差距文/歐洛克論史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我們中國人的百家姓,雖然說姓氏有百家,但是真正的姓何止成百上千個,在除了每個人的姓之外,又有很多不同的名字,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
  • 歷代皇帝都很重視避諱,都選擇不常用的字給兒孫命名,避免改名字
    歷代皇帝都很重視避諱,都選擇不常用的字給兒孫命名,避免改名字在中國古代社會,避諱永遠是一個不能避開的話題,是決不能馬虎的。比如在考科舉的時候,皇帝名字是不能用的,你的文章可以沒有文採,但是如果犯了避諱,那麼即使文章再精彩,也會落榜的。還有就是一些稱呼上,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要避諱世民,所以三省六部中的民部改成了戶部,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可見避諱的力量。
  • 古人取名字都有哪些忌諱?
    《說文》訓解「忌」僅三個字:「憎惡也。」諱字更簡單:「忌也。」諱就是忌。忌諱的主要詞義是避諱、顧忌、忌避等,大都指不能言說、不能提起需要迴避的名諱或習俗。忌諱有一層後起意就因忌諱生成,即醋。世人皆忌諱說「吃醋」,遂用忌諱代替醋,稱「吃忌諱」。在此,忌諱變成了名詞。
  • 古人的字:為什麼孔子的爸爸叫叔梁紇
    中國古代人有姓氏、名、字、號,今天就說中國人的字,中國古人之所以要有字,主要是因為古代中國講究避諱,古人見了面不能隨便叫別人名兒,顯得不尊敬。只有自家長輩或上級,可以叫你的名。平常別人怎麼稱呼你呢?所以一般就是這個時候取字,字的字數不一定,常見的是倆字兒,關羽、字雲長、杜甫字子美、宋江字公明等等,還有一個字的,比如說先秦的時候,一個字兒的特別多,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兩位起義軍,陳勝字涉,吳廣字叔,三個字的也有,大多數是外來語音,比如唐高祖李淵長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被李世民幹掉的那位,字叫毗沙門,這個毗沙門是佛教四大天王之首的多聞天王,古人取字,一般跟名有關聯,大多數情況之下名和字是表達了相近的意思
  • 古代避諱用字多,武周時期一手抄本疑似避皇帝之名諱,專家這麼說
    古代用字十分講究,尤其是要避諱統治者的名字;一些皇帝、太后等人不喜歡的字也要避諱;這就導致一些文章、手抄本出現用同音字代替某些字的現象;這樣一來,一些文章的意思就難以理解了;尤其是過了千百年之後,考古專家往往被文獻中的一個字或者一個詞難倒;敦煌出土的武周時期文獻中,就出現了一個難以理解的詞
  • 古人對妻子如何稱呼?第三個聽著像罵人,解讀後才知其如此優雅!
    古人對妻子如何稱呼?第三個聽著像罵人,解讀後才知其如此優雅!泱泱華夏,禮儀之邦,在中國歷史漫長的旅途中,「禮儀」這兩個字就仿佛是中國文明精神的根基,正是因為有了禮儀,中國文明才能夠這樣代代相傳下來,經久不息。
  • 為何王羲之祖孫三代名字中都帶有「之」字?看魏晉時期的宗教潮流
    古代人尤其講究避諱,所以取名字的時候往往不能和長輩與皇帝的名字有重疊的時候。但是王羲之家族卻似乎不是這樣,從王羲之這一代開始,他七個兒子的名字中都帶有「之」字(王玄之、王凝之、王渙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另外包括他孫輩也有近40人採取這樣的來取名字。
  • 古人有了名字還不夠,為何還要取字?原來是這個意思
    現在的人們一般都只有一個名字,但是在古代,人們不光有名,還有字,甚至還有號。比如諸葛亮,他還有個字是叫孔明,然後又號稱臥龍。再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他的名叫白居易,字叫樂天,他也有個號是香山居士古人的名字確切地說,應該是分為名、字、號這三種。名就是對自己的正式稱呼,字就是對這個稱呼的延續,號則表示自己的志向。那麼為什麼古代人要這麼麻煩,不光有名,還要有個字呢?原來這都要從古代的一本書說起。
  • 名字中的避諱文化(一)
    :孩子的名字與長輩相同了,是不是犯了什麼忌諱?敬諱:為了表達對尊長的尊重,書寫言談時,遇到君、父、長、上名字中的字,都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而時用別的字代替,或委婉地表述出來,否則就被視為不懂禮數,這是敬諱。 比如,在東漢時,比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當時人們便將「秀才」改為「茂才」。
  • 寶寶取名哪些字需避諱
    南駿先/文南先生從事取名策劃十餘年,結合取名實踐經驗,建議寶寶家長們,給寶寶取名,需要有如下避諱:1.偉人、皇帝、聖人的名字如:澤東、雲長、元璋、玄燁、仲尼等。但有特殊要求,表示尊敬的除外。2.家族祖先、先賢的名字如有家譜字輩,可參考避諱;如沒有家譜字輩,應避諱父親、祖父母、外祖父母、經常走動的近親長輩名字。經常有寶寶家長問我,家裡祖上和不經常走動的親屬中,如果和寶寶名字某一個字重複是否需要避諱。南先生建議家長們自行決定,如長輩富貴榮祿,重名一字為吉,但不建議重複兩字;如長輩德行不端,切不可重複,如長輩平平碌碌,重名與否無關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