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姓氏的起源與帝王諡號、廟號的褒貶

2020-12-18 墨語文思

01姓氏起源

古代的姓和氏是有區別的,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這暗示著先民曾經經歷過母權社會。後來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舊說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後來分為殷、時、來、宋、空、同等氏。這樣,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就成了後起的族號了。《通鑑·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可見姓和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的。

姓氏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聯繫。貴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沒有姓氏。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這是因為氏是用來「明貴賤」的,姓是用來「別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國如魯、晉、鄭、衛虞、虢、吳、燕等國都是姬姓;異姓封國齊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羋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上古同姓不婚,貴族婦女的姓比名更為重要。

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區別,則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羋。

出嫁以後如果要加以區別,就採用下列幾種方法:

一、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國名。如:齊姜、晉姬、秦嬴。

二、嫁給別國的國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國名。如:秦姬、芮姜、息媯、江羋。

三、嫁給別國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趙姬(趙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

四、死後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諡號。如:武姜(鄭武公妻)、昭姬(齊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魯文公妃)、文姜(魯桓公妻)、齊歸(魯昭公母)。

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鄭捷(鄭文公)、蔡甲午(蔡莊公)、齊環(齊靈公)、宋王臣(宋成公)。

卿大夫及其後裔則以受封的邑名為氏。如:屈完、知罃、羊舌赤、解狐。

或以所居的地名為氏。如:東門襄仲、北郭佐、南宮敬叔、百裡孟明視。

或以官名為氏。如:卜偃、祝鮀、司馬牛、樂正克。

古人還有以祖先的字或諡號為氏的。如:孔丘(宋公孫嘉之後,嘉字孔父)、仲孫閱(魯公子慶父之後,慶父字仲)、叔孫得臣(魯公子牙之後,牙字叔)、季孫肥(魯公子友之後,友字季)、莊辛(楚莊王之後)。

關于姓氏,有幾點需要說一說。

第一,上古稱呼婦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如:武姜被稱為姜氏,敬嬴被稱為嬴氏,驪姬被稱為姬氏等。

第二,戰國以後,人們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而為一,漢代則通謂之姓,並且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就都能有姓了。

第三,後世有非漢族的複姓。如:長孫、万俟、宇文、慕容、賀蘭、獨孤、拓跋、尉遲、呼延、禿髮、乞伏、僕固、哥舒等。

行冠禮,取字

02名和字的關係以及別號

古人有名有字,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結髮加冠)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結髮加笄)時取字。名和字有意義上的聯繫。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又如:顏回,字子淵。《說文》:「淵,回水也」回是旋轉的意思。

古人名字連著說的時候,通常是先稱字,後稱名。漢代以後,也可以名在前,字在後。尊對卑稱名,卑自稱也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稱字。後人通常用兩個字為字,如:諸葛亮字孔明,陸機字士衡,鮑照字明遠等。

除名和字外,還有別號。別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繫。這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三個字以上的別號,如:葛洪自號抱樸子,陶潛自號五柳先生,蘇軾自號東坡居士;第二類是兩個字的別號,如:王安石字介甫,別號半山,陸遊字務觀,別號放翁。

後來有人以為稱字稱號還不夠尊敬,於是稱官爵,稱地望(出生地或住地),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王安石被稱為王臨川。此外,唐代詩文還常常見到以排行相稱,或以排行和官職連稱,如:白居易被稱為白二十二,李紳被稱為李二十侍郎。唐代女子也有被稱為廿幾娘的。這種排行是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長幼次序來排算的,並不是同父所生的兄弟排行,這是值得注意的。

皇帝諡號、廟號、年號

03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諡號是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

諡法是給予諡號的標準。諡號是固定的一些字,這些字被賦予特定的涵義,用來指稱死者的美德、惡德等。諡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表揚的,例如:經緯天地曰文,布義行剛曰景,威強叡德曰武,柔質慈民曰惠,聖聞周達曰昭,聖善聞周曰宣,行義悅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綱治紀曰平,照臨四方曰明,闢土服遠曰桓,聰明睿知曰獻,溫柔好樂曰康,布德執義曰穆。

二、批評的,例如: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殺戮無辜曰厲。

三、同情的,例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慈仁短折曰懷。

皇帝在諡號前面還有廟號。從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嗣君則稱為太宗、世宗等。

漢代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要「有功」「有德」的才被稱為「祖」「宗」。南北朝時稱「宗」已濫,到唐代就無帝不「宗」了。如:漢高祖的全號是太祖高皇帝,漢文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文皇帝(漢惠帝以後一律加一個「孝」字,算是諡號的一部分),漢武帝的全號是世宗孝武皇帝,魏文帝的全號是世祖文皇帝,隋文帝的全號是高祖文皇帝等。

從唐代起,皇帝還有尊號,這是生前奉上的。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受尊號為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尊號可以上好幾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詞,實際上是阿諛奉承。也有死後上尊號的,如:唐高宗死後,到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上尊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這種死後所加的尊號也可以說是諡號,這樣,諡號的字數就加多了。唐以前對歿世的皇帝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不稱廟號;唐以後由於諡號加長,不便稱呼,所以改稱廟號,如:唐玄宗、宋太祖。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有的,漢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140年)稱為建元元年,第二年稱為建元二年等。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曾經改元為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等。明清兩代的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也用年號來稱謂皇帝,如:明世宗被稱為嘉靖皇帝,清高宗被稱為乾隆皇帝等。

04古人避諱

最後簡單地談談避諱的問題。所謂避諱就是不直稱君主或尊長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則用改字、缺筆等辦法來迴避,其結果往往造成語文上的若干混亂。避諱起源於秦以前,漢初尚寬,後來漸漸嚴格起來。

相關焦點

  • 諡號,廟號,年號,帝王叫法各不同
    中華的歷史悠久,史學異常發達,非常在乎人物的臧否褒貶,千秋身後名,也是歷朝歷代最看重的,帝王身為最高統治者的,他的評價代表著他的功過是非,通常有三種號稱來指代帝王。諡號是始於西周,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
  • 中國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
    中國五千年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王朝興衰史,登基為帝者少說也有數百人之多,後人稱呼皇帝,除了直呼其名外,一般用到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皇帝、皇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評價的稱號,這裡特指皇帝的諡號。
  • 關於皇帝的年號、廟號、尊號、諡號、國號這些你能分清楚麼?
    李世民最初的諡號是文皇帝,高宗加諡文武聖皇帝,到了唐玄宗又加諡為文武大聖皇帝,直到天寶十三年最終的諡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年號,尊號和諡號都比較好理解,年號就是紀年的一種名號,從漢武帝開始,始創年號為建元!一位帝王少則一個年號,多則十幾個,因為遇到大事、「天降祥瑞」等等都要更改年號,唐高宗就有14個年號:永徽、顯慶、麟德、總章等等!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唐高宗以後諡號失去蓋棺定論的作用然而到了唐高宗時期,諡號的性質開始發生了改變,原本對君王有蓋棺定論作用的諡號,開始逐漸淪為了帝王滿足虛榮心的工具,導致諡法規則發生了極大改變此外,雖然廟號的選字不參照諡法,但同樣有褒貶之分,且有一定規律可循,大致如下:開國皇帝:太祖、高祖,此外還有烈祖(基業有限、割據一方)強國之君:太宗、聖祖
  • 古代廟號、年號、諡號有什麼不同?都是在什麼場合下使用的?
    關於廟號。廟號是指皇帝駕崩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定的名號。廟號始於商代,周朝廢止,西漢時期重新啟用,直至清朝覆滅。通常來說,開國皇帝稱「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個別有特殊功勳的非開國皇帝也可享有「祖」的廟號,如明成祖(朱棣)、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即順治皇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皇帝)。後繼之君一般稱作「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隋朝以前,依據典制只有文治武功與德行卓著的帝王才有資格入太廟奉祀。但唐代以後至封建社會結束,除了某些亡國之君,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擁有了廟號。關於年號。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中國古代的帝王,有各種尊號,還有本名,具體來說是這樣的——商朝時期,商王除了本名以外,還有祭名、諡號,而傑出的商王還有廟號,表現一般的商王,則沒有廟號。比如,商朝中後期,發生了著名的「武丁中興」,當時的國王,祭名為武丁,諡號為商襄王,廟號為商高宗,本名為昭。
  • 為什麼古代帝王死後諡號會那麼長,皇帝的稱號你都了解多少
    古代中國皇帝的「諡號」、「年號」、「廟號」的區別及取法。  中國古代帝王一般都有「諡號」、「年號」、「廟號」,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下。  1、諡號  古代帝王、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會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我們所稱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這裡我們就說說皇帝的「諡號」,大臣的這裡先不提及。
  • 皇帝的廟號和諡號的區別是什麼?仁宗、聖宗、孝宗都是指什麼?
    諡號是為了評價過世的帝王、大臣等生前的功過。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廟號廟號顧名思義就是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周朝沒有延用商朝的廟號制度,只是繼續發展了商朝的諡號制度。到西漢才再次傳承,但是非有大功大德者不配享有廟號。
  • 朱元璋的諡號是什麼?他的廟號又是什麼?
    歷代皇帝在死後基本上都被封諡號,幾乎都是用他們的一生所作所為來決定逝去的皇帝的諡號,或褒或貶,全在於這個皇帝或是臣子生前所為,明清時期大多是使用年號作為諡號。朱元璋諡號其實也是有講究的,諡號裡面的「欽明」二字是指朱元璋推翻元朝而建立了大明,元朝的統治使得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歧視民族以及對漢族人的不公平規定都使得漢族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能好好過日子,有些甚至吃不到飯,後來,朱元璋帶領人打倒了元朝,成立了明朝,因此後人給朱元璋諡號中有「欽明」兩個字。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再來說一說「廟號」「廟號」的起源時間比「年號」早得多,前者在商朝就已設立,而後者是由漢武帝即位後首創的。廟號 , 是帝王死後 , 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為其特定的名號 , 均以「祖」和「宗」尊之,由繼位的皇帝追加。一般來說建立新王朝的開國君主用的「祖」,然後其後的皇帝用的「宗」,祖有功而宗有德。比如唐朝的第一任皇帝李淵就稱其為「唐高祖」,他兒子李世民為「唐太宗」。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文史常識之廟號、諡號、帝號、年號簡介及區別
    下面為大家分享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文史常識之廟號、諡號、帝號、年號簡介及區別。那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文史常識當中考生在備考過程中比較容易錯的,關於什麼是廟號、諡號、帝號、年號的知識點。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在我國古籍中現身頻頻。前三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而年號則是中國歷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1、廟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
  • 說清帝王稱呼這三套系統:諡號、廟號和年號
    其實我們在稱呼大多數皇帝的時候不知不覺中都用了三套系統:分別是他們的諡號、廟號和年號。二、廟號歷史車輪繼續向前,說過了「略輸文採」的秦皇漢武,轉眼間到了唐太宗這裡。然而唐朝開始用起了「廟號」,而不是之前的諡號。廟號就是君主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跪拜的商朝。
  • 廟號、諡號、年號分別是什麼?別再被電視劇忽悠,不然丟大人了
    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康熙,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古代帝王,他們的稱呼為什麼不一樣,有的是祖、有的是宗,這就不得不說到廟號、諡號和年號的概念和含義了。二、什麼是諡號?第二種是諡號,諡號起源於周王朝,也就是在商王朝滅亡以後,周王朝棄用了廟號的說法,採用諡號。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的清楚嗎?
    漢獻帝諡號在秦朝統一時被始皇帝廢棄,獨創「皇帝」,自稱寡人,但是西漢時期又重新拾起。廟號是商朝時期建立的,比如太祖、太宗、高祖等等,本來「祖」這個字不是誰都有資格用的,大多開國皇帝和有重大功績的才能用,但是到了五代十六國時期燕國、趙國西秦等等皇帝廟號都稱「祖」。廟號與諡號不同的是,廟號不參照諡法解但也有褒貶之意。
  • 用廟號、諡號還是年號?
    我們現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基本上分為諡號、廟號和年號三種,但為什麼非得用三種呢?都稱呼諡號不行嗎?下面就是國史君(國史通論)對這一現象的一種總結,諸君不妨提一下自己的看法。諡號漢文帝劉恆諡號有很悠久的歷史,最早出現在周公定周禮的時候,並且逐漸確立了一套完整而嚴格的諡法,帝王、諸侯乃至士大夫以及大臣們都有被定諡號的資格,後世又出現了私諡。
  • 傻傻分不清楚的諡號、廟號、年號、尊號,到底都是什麼?
    這個並不是皇帝的專屬,包括后妃、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由朝廷給他們頒發一個諡號。諡號出現的時間比較早,根據據王國維對金文考釋得出的結論是,諡法應當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中國古代帝王基本都有諡號,但其中比較特別的是秦始皇和孫權,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
  • 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別再傻傻搞不清了,看完這篇絕對懂!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諡號、廟號、年號聯繫在一起,漢武帝就是諡號,唐太宗就是廟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最開始的時候,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用得多,到了明清年號更深入人心。乾隆皇帝(霍建華飾)那麼,諡號、廟號、年號有什麼不一樣呢?取的時候都有什麼講究?
  • 清憲宗還是清恭宗,溥儀的廟號到底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的古代帝王歷史中,每個皇帝在生前都有年號,然後在死後由他的後人根據他的一生的施政,品行給皇帝上廟號和諡號。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而諡號,為東亞古代君主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 漢武帝、唐太宗、清康熙,古代帝王怎麼稱呼不一致
    人們在日常談及古代帝王時,如漢武帝、唐太宗、清康熙帝等,往往把這些稱謂視為同一概念,其實,其表述是不同的。稱漢武帝是稱其諡號,唐太宗稱其廟號,乾隆皇帝則是稱其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古往今來對皇帝的稱呼非常複雜,關於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十分容易讓人混淆,那麼你能知道其含義嗎? 至此,中國古代每朝每代的帝王都會設立年號紀元,以證明自己在位時期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