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別再傻傻搞不清了,看完這篇絕對懂!

2020-12-18 歷史文化課代表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諡號、廟號、年號聯繫在一起,漢武帝就是諡號,唐太宗就是廟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最開始的時候,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用得多,到了明清年號更深入人心。

乾隆皇帝(霍建華飾)

那麼,諡號、廟號、年號有什麼不一樣呢?取的時候都有什麼講究?今天課代表就來為大家科普——

一、諡號

俗話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古人尤重「身後名」。諡號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一般由一兩個字組成,主要用來概括這個人一生的功過是非。從周朝到清朝,除了秦朝廢棄過諡號外,這個制度一直被沿用。一般皇后和大臣的諡號是皇帝賜封的,而皇帝的諡號是大臣來封的。

中國皇帝的諡號按性質大致可以分為美諡、平諡、惡諡三類。

1、美諡,如:高、文、武、宣、明、睿、康、景、懿,有表揚的褒義。

高皇帝一般是開國皇帝擁有,如漢高帝劉邦、齊高帝蕭道成等;

文皇帝一般是經天緯地之才,或者勤奮好學的皇帝才能擁有,如漢文帝劉恆、隋文帝楊堅等;

武皇帝一般有著開疆拓土或者平定禍亂的巨大功業,如漢武帝劉徹、周武帝宇文邕等。

2、平諡,如:懷、悼、哀、閔、思、殤,有點同情可惜的意思。

如果一個皇帝的諡號是「懷」,說明他性格仁慈,沒有什麼能力,搞不好還短命早亡;如果諡號是「愍」,則說明這位皇帝在位時國家遭難,雖然國難並非其昏庸而起,但他也無力回天,因而後人只能對他表示惋惜和同情。

3、惡諡,如:煬、厲、靈、幽,都含有否定批評的意思。

這類諡號的皇帝一般名聲不好,如隋煬帝楊廣、周厲王姬胡、周幽王姬宮湦等。

隋煬帝楊廣(富大龍飾)

二、廟號

廟號是皇帝去世後在太廟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跪拜的商朝,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漢太宗、唐太宗、宋太宗等。唐朝以前,一般稱已逝皇帝的諡號,而不稱廟號,如漢景帝劉啟、魏武帝曹操。唐朝以後,由於皇帝諡號常被後世子女加字,字數膨脹不便稱呼,則常稱已逝皇帝的廟號,如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人們就一般習慣稱呼唐太宗了。

唐太宗李世民(張豐毅飾)

三、年號

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為「元狩」,並追稱元狩之前的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都會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位21年就用了17個年號:「天授」、「如意」、「長壽」等。明清的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常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武則天(範冰冰飾)

接下來,就是課代表考大家的時間了——

劉秀的稱呼「漢光武帝」是用的諡號、廟號還是年號呢?

評論區等你的回答哦!

相關焦點

  • 中國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
    中國五千年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王朝興衰史,登基為帝者少說也有數百人之多,後人稱呼皇帝,除了直呼其名外,一般用到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皇帝、皇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評價的稱號,這裡特指皇帝的諡號。
  • 年號、諡號、廟號都咋回事?一文全看懂,追劇不用愁
    男人的事咋了?但往往,不是絕對,改年號有兩個規律:其一,有大事發生,比如祥瑞,比如打了一場打勝仗,比如其他皇帝認為是大事的事;其二,頻繁改年號的皇帝,要麼是他自己愛折騰,要麼是他背後有隻看不見的手,他已經是傀儡。總之,往往帝國政局動蕩不穩。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清楚嗎?看完此文定會一清二楚!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清楚嗎?下面我們來說道說道!我們稱呼古代帝王一般都不直呼他的名字,比如說李隆基如何如何,李世民如何如何,而是用號來代替號,一般有三種,諡號,年號和廟號,比如漢武帝,「武」這個字就是諡號,是對他這一生的概括性總結,諡法當中說:威強敵德曰武,而他的爸爸漢景帝,他的爺爺漢文帝,文景也都是諡號。
  • 廟號、諡號、年號分別是什麼?別再被電視劇忽悠,不然丟大人了
    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康熙,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古代帝王,他們的稱呼為什麼不一樣,有的是祖、有的是宗,這就不得不說到廟號、諡號和年號的概念和含義了。當我們在看一些歷史劇的時候,由於編劇的不嚴謹或者才疏學淺,在劇中對歷史人物濫用稱呼,而遭到網友的口誅筆伐,在此希望這篇文章也給他們科普一下,在創作劇本的時候,一些基本的歷史常識還是要有的,不然就會鬧出大笑話。一、什麼是廟號?
  • 說清帝王稱呼這三套系統:諡號、廟號和年號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再加上今年因為宮鬥戲火了的康熙、乾隆……很多皇帝至今仍然經常被我們掛在嘴邊津津樂道。可是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名字的套路不一樣啊!其實我們在稱呼大多數皇帝的時候不知不覺中都用了三套系統:分別是他們的諡號、廟號和年號。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發展變化的影響。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傻傻分不清楚的諡號、廟號、年號、尊號,到底都是什麼?
    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稱自己為「始皇帝」,其實際為尊號,孫權的諡號是「大皇帝」,稱「吳大帝」縱觀中國歷史也只此一位,比較特殊。1927年6月2日,著名學者 王國維投湖身亡, 末代皇帝溥儀「詔」諡王國維「 忠愨」二字,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這是中國諡號制度的終點。第二要說的是廟號。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新皇上位,他肯定要和上一任君主區分開來,那最直觀的就是改年號了,改換年號又叫「改元」。年號是由皇帝自己定的,喜歡什麼用什麼。一個皇帝有多少個年號一方面是看其在位時發生了多少大事,大事越多年號也越多。另外,有的年號也被好幾個皇帝用過,比如「太平」、「太和」都被用了好多次,可能是真的寓意比較好。再來說一說「廟號」「廟號」的起源時間比「年號」早得多,前者在商朝就已設立,而後者是由漢武帝即位後首創的。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總的原則是,太祖比高祖更重要,無論輩分如何,這一點不變。唐宋時期,因為諡號的字數增多,因此,皇帝以廟號行,而不以諡號行,這與以前的漢魏是不同的,比如,唐太宗、唐高宗,宋太祖、宋高宗等等。以李隆基為例,廟號:玄宗;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年號:開元、天寶。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而皇帝作為中國古代最尊貴的人,對於文化的產出功不可沒。 古往今來對皇帝的稱呼非常複雜,關於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十分容易讓人混淆,那麼你能知道其含義嗎?
  •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稱呼古代皇帝?用廟號、諡號還是年號?
    我們現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基本上分為諡號、廟號和年號三種,但為什麼非得用三種呢?都稱呼諡號不行嗎?下面就是國史君(國史通論)對這一現象的一種總結,諸君不妨提一下自己的看法。最初諡號都是只有一個字,像漢高帝劉邦(諡法裡邊沒有「高」,但一般都用在開國皇帝身上)、隋煬帝楊廣等等,但是後來的皇帝(唐朝之後)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爹英明神武,怎能一個破字了得?便開始加碼,到努爾哈赤是個頂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所以後來漸漸地就不在用諡號來稱呼帝王了,因為太長了,相信連他兒子都記不住。
  • 諡號,廟號,年號,帝王叫法各不同
    諡號是始於西周,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諡號有褒貶之分,褒如漢文帝,漢武帝,貶如周幽王,隋煬帝。說明對於廟號非常嚴格的要求,皇家也只會祭奠有作為的君主,說明還是比較要臉的,大部分人雖貴為帝王卻是沒有廟號的,西漢只有四個帝王擁有廟號,漢太祖劉邦(漢高祖),太宗劉恆(漢文帝),世宗劉徹(漢武帝),中宗 劉詢(漢宣帝)。連承接文景之治的景帝都沒有得到廟號。而年號則大部分帝王都擁有不止一個,難以固定,難以指代,如唐高宗有14個年號,他老婆武則天更是有17個年號。所以唐朝之前的帝王都用諡號稱呼。
  • 李世民稱唐太宗,劉徹卻稱漢武帝,皇帝諡號、廟號、年號有何區別
    李世民稱唐太宗,劉徹卻稱漢武帝,皇帝諡號、廟號、年號有何區別自秦始皇確立帝號以來,我國古代大大小小的經歷了上百位皇帝,皇帝代表了我國古代最尊貴的身份,是不能直呼其名的,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對於帝皇的尊稱卻往往有著三種不同形式的叫法。
  • 【語文高考】如何快速判斷廟號、諡號、年號這「三號」?
    廟號、諡號、年號的判定是高考語文文史常識題考察的重點之一。網上已有多篇文章詳釋並總結了這三個號的意義和區別。筆者認為這些文章大都拓展較深,所涉及知識點繁雜,學生難以記住,遑論正確運用、判斷。本文旨在總結分辨『三號』的技巧,不做重複的知識點匯總,幫助學生快速判定廟號、諡號、年號,在選擇題中做到彈無虛發。
  • 【科普】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諡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得到的評價,比如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聖皇帝」,嶽飛諡號「武穆、忠武」。 廟號,是專給皇帝的,是去世的皇帝在太廟裡的稱號,一般都稱xx祖、xx宗,比如李世民的廟號「太宗」。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的清楚嗎?
    比如漢武帝、漢獻帝、隋煬帝等,武在古代是上諡,是對一些生前有作為的皇帝的褒獎,漢獻帝則為平諡,不褒不貶,煬是惡諡,貶義。廟號是商朝時期建立的,比如太祖、太宗、高祖等等,本來「祖」這個字不是誰都有資格用的,大多開國皇帝和有重大功績的才能用,但是到了五代十六國時期燕國、趙國西秦等等皇帝廟號都稱「祖」。廟號與諡號不同的是,廟號不參照諡法解但也有褒貶之意。
  • 關於皇帝的年號、廟號、尊號、諡號、國號這些你能分清楚麼?
    關於古代皇帝的稱號分為年號,尊號,諡號,廟號,拿個熟悉的皇帝來舉例子,比如:李世民我們一般稱呼李世民為唐太宗李世民,其中的太宗就是李世民的廟號,唐是國號,李世民執政的時候是貞觀年,貞觀就是李世民的年號,而諡號評價李世民的是非功過,在死後根據他生前的所作所為給出的一個具有評價性質的稱號
  • 號、諡號、廟號、年號,這些都是什麼意思?
    但諡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有地位高的人才有。如楊廣為煬帝,範仲淹、曾國藩為文正,張居正為文忠,海瑞為忠介,而文正是對臣子最高的評價。諡號為死後評價之用,多多少少會對處於高位之人的生前行為有一定的約束作用。
  • 古代廟號、年號、諡號有什麼不同?都是在什麼場合下使用的?
    關於廟號。廟號是指皇帝駕崩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定的名號。廟號始於商代,周朝廢止,西漢時期重新啟用,直至清朝覆滅。通常來說,開國皇帝稱「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個別有特殊功勳的非開國皇帝也可享有「祖」的廟號,如明成祖(朱棣)、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即順治皇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皇帝)。後繼之君一般稱作「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隋朝以前,依據典制只有文治武功與德行卓著的帝王才有資格入太廟奉祀。但唐代以後至封建社會結束,除了某些亡國之君,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擁有了廟號。關於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