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諡號、廟號、年號,這些都是什麼意思?

2020-12-22 欽命兩江總督

古代人出生的時候會有一個名,到成人之後長輩會根據名取一個字,以表其德,故又叫做表字。如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張飛字益德。而號是名和字之外人的又一個稱呼,一般為自己所起,他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性格和追求,如白居易號易安居士,張居正號太嶽,海瑞號剛峰。從歷史人物的號中,我們能更好的了解這個人。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諡號文忠

諡號

是人死後,後人根據其生前的事跡所作出的評價,具有蓋棺定論的作用。但諡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有地位高的人才有。如楊廣為煬帝,範仲淹、曾國藩為文正,張居正為文忠,海瑞為忠介,而文正是對臣子最高的評價。諡號為死後評價之用,多多少少會對處於高位之人的生前行為有一定的約束作用。

海瑞,字汝賢,號剛峰,諡號忠介

廟號

人在死後一般都會被祭祀起來,而專門祭祀皇帝的地方則被稱為太廟。皇帝死後牌位會放在太廟中,後世之君會給他上個尊號,這個號就叫廟號。如太祖、太宗、高宗。而有的君主會有多個廟號,如朱棣的廟號本來是明太宗,到世宗嘉靖時為了將自己的父親的牌位放在太廟以享祭祀,便把朱棣的廟號改為成祖。

朱厚熜,廟號世宗,年號嘉靖

年號

是中國古代用來紀年的稱號,也是皇帝為了標榜功業以讓後世銘記自己所創立。漢武帝的建元是第一個年號,從此至宋朝,一個皇帝一般會有許多年號。至明清兩朝,除了明英宗朱祁鎮(起初年號是正統,後來被韃靼俘虜,失去皇位,經奪門之變復位後,改年號為天順)和清太宗皇太極(年號為天聰、崇德)有兩個年號,其餘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溥儀偽滿時期所用年號不計,只計其宣統年號)。所以,後世一般用年號來稱呼明清的皇帝,如永樂、嘉靖、康熙、雍正。

這個漢子叫胤禛,廟號世宗,年號雍正

相關焦點

  • 傻傻分不清楚的諡號、廟號、年號、尊號,到底都是什麼?
    當我們在讀歷史相關書籍的時候,總是會看到什麼帝、什麼宗、什麼年間……之類的字樣,如果我們是一個歷史的初讀者,可能會被這些文字弄得動暈腦脹,我們總是想,直接寫這些皇帝的名字不好嗎,直接寫公元多少年,多清楚,一目了然,偏偏弄得咬文嚼字的。
  • 中國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
    中國五千年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王朝興衰史,登基為帝者少說也有數百人之多,後人稱呼皇帝,除了直呼其名外,一般用到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皇帝、皇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評價的稱號,這裡特指皇帝的諡號。
  • 諡號,廟號,年號,帝王叫法各不同
    諡號是始於西周,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諡號有褒貶之分,褒如漢文帝,漢武帝,貶如周幽王,隋煬帝。夜夜笙歌楊二郎隋唐以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 【語文高考】如何快速判斷廟號、諡號、年號這「三號」?
    廟號、諡號、年號的判定是高考語文文史常識題考察的重點之一。網上已有多篇文章詳釋並總結了這三個號的意義和區別。筆者認為這些文章大都拓展較深,所涉及知識點繁雜,學生難以記住,遑論正確運用、判斷。本文旨在總結分辨『三號』的技巧,不做重複的知識點匯總,幫助學生快速判定廟號、諡號、年號,在選擇題中做到彈無虛發。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以劉徹為例,諡號漢武帝,廟號漢世宗,年號建元、元狩等等。漢朝皇帝一般都有幾個年號。漢朝時期,皇帝以諡號行,廟號、年號則居於次要地位,因此,人們通常知道的就是漢文帝、漢武帝、漢光武帝等等,並不需要知道他們的廟號、年號。
  • 古代廟號、年號、諡號有什麼不同?都是在什麼場合下使用的?
    關於廟號。廟號是指皇帝駕崩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定的名號。廟號始於商代,周朝廢止,西漢時期重新啟用,直至清朝覆滅。通常來說,開國皇帝稱「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個別有特殊功勳的非開國皇帝也可享有「祖」的廟號,如明成祖(朱棣)、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即順治皇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皇帝)。後繼之君一般稱作「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隋朝以前,依據典制只有文治武功與德行卓著的帝王才有資格入太廟奉祀。但唐代以後至封建社會結束,除了某些亡國之君,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擁有了廟號。關於年號。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發展變化的影響。
  • 廟號、諡號、年號分別是什麼?別再被電視劇忽悠,不然丟大人了
    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康熙,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古代帝王,他們的稱呼為什麼不一樣,有的是祖、有的是宗,這就不得不說到廟號、諡號和年號的概念和含義了。二、什麼是諡號?第二種是諡號,諡號起源於周王朝,也就是在商王朝滅亡以後,周王朝棄用了廟號的說法,採用諡號。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文史常識之廟號、諡號、帝號、年號簡介及區別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文史常識之廟號、諡號、帝號、年號簡介及區別 2019-12-03 10:48:12| 中公教育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的清楚嗎?
    我們按時間順序來了解這些東西。古代國君死後,繼任者都會對上一任進行評價。根據古籍《諡法解》分為三等,上諡、平諡、以及下諡。比如漢武帝、漢獻帝、隋煬帝等,武在古代是上諡,是對一些生前有作為的皇帝的褒獎,漢獻帝則為平諡,不褒不貶,煬是惡諡,貶義。
  • 關於皇帝的年號、廟號、尊號、諡號、國號這些你能分清楚麼?
    關於古代皇帝的稱號分為年號,尊號,諡號,廟號,拿個熟悉的皇帝來舉例子,比如:李世民我們一般稱呼李世民為唐太宗李世民,其中的太宗就是李世民的廟號,唐是國號,李世民執政的時候是貞觀年,貞觀就是李世民的年號,而諡號評價李世民的是非功過,在死後根據他生前的所作所為給出的一個具有評價性質的稱號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古往今來對皇帝的稱呼非常複雜,關於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十分容易讓人混淆,那麼你能知道其含義嗎? 由於商朝十分重視祭祀以及敬重神靈,並且他們十分尊敬逝去的領導人,因此便誕生了廟號這一名號。廟號並不是其本人給予自己的評價,而是在本人去世後由後人評定。 《宋史·禮志九》曾經對廟號有所描繪:「天資七廟,親廟五,桃祧廟二..….以今十六間為寢更立一桃廟,逐室各題廟號。」而《後漢書·明帝紀》也有類似的描繪:「有司奏上尊廟為世祖。」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指的是李世民,那麼你知道「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天可汗」也都指的是李世民嗎?為什麼一個皇帝會有那麼多稱號,這些稱號又是怎麼來的呢?新皇上位,他肯定要和上一任君主區分開來,那最直觀的就是改年號了,改換年號又叫「改元」。年號是由皇帝自己定的,喜歡什麼用什麼。一個皇帝有多少個年號一方面是看其在位時發生了多少大事,大事越多年號也越多。
  • 用廟號、諡號還是年號?
    我們現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基本上分為諡號、廟號和年號三種,但為什麼非得用三種呢?都稱呼諡號不行嗎?下面就是國史君(國史通論)對這一現象的一種總結,諸君不妨提一下自己的看法。秦始皇稱帝之後覺得諡號是以父議子,以臣議君(因為諡號只有死人才有,除了魏明帝),便把諡號取消了,漢朝又恢復。最初諡號都是只有一個字,像漢高帝劉邦(諡法裡邊沒有「高」,但一般都用在開國皇帝身上)、隋煬帝楊廣等等,但是後來的皇帝(唐朝之後)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爹英明神武,怎能一個破字了得?便開始加碼,到努爾哈赤是個頂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 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別再傻傻搞不清了,看完這篇絕對懂!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諡號、廟號、年號聯繫在一起,漢武帝就是諡號,唐太宗就是廟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最開始的時候,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用得多,到了明清年號更深入人心。乾隆皇帝(霍建華飾)那麼,諡號、廟號、年號有什麼不一樣呢?取的時候都有什麼講究?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清楚嗎?看完此文定會一清二楚!
    我們稱呼古代帝王一般都不直呼他的名字,比如說李隆基如何如何,李世民如何如何,而是用號來代替號,一般有三種,諡號,年號和廟號,比如漢武帝,「武」這個字就是諡號,是對他這一生的概括性總結,諡法當中說:威強敵德曰武,而他的爸爸漢景帝,他的爺爺漢文帝,文景也都是諡號。
  • 說清帝王稱呼這三套系統:諡號、廟號和年號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名字的套路不一樣啊!其實我們在稱呼大多數皇帝的時候不知不覺中都用了三套系統:分別是他們的諡號、廟號和年號。三、年號年號是由君主發起的紀年名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後世沿襲成為制度。比如現在提起「明成祖」這個廟號,遠遠沒有「永樂」這個年號為人熟知。比較神奇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名字和廟號你可能都陌生,但是一提年號「萬曆」卻立刻就能想起諸如「三大徵」、「二十五年不上朝」等歷史。
  • 李世民稱唐太宗,劉徹卻稱漢武帝,皇帝諡號、廟號、年號有何區別
    李世民稱唐太宗,劉徹卻稱漢武帝,皇帝諡號、廟號、年號有何區別自秦始皇確立帝號以來,我國古代大大小小的經歷了上百位皇帝,皇帝代表了我國古代最尊貴的身份,是不能直呼其名的,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對於帝皇的尊稱卻往往有著三種不同形式的叫法。
  • 年號、諡號、廟號都咋回事?一文全看懂,追劇不用愁
    男人的事咋了?所以,為了讓大家都記得住,沒有這樣的表情,歷史學家們啟用了另一套稱呼-這就是廟號。順便提一句, 諡號不只是皇帝的專屬,對國家有功的大臣也是有的,1-2字,但都是死後朝廷給的,不能自己封。而一直到皇帝們下臺,因為關係到家廟和太廟的祭祀問題,大家都挺尊重祖先的,所以廟號這個事都沒亂來,所以唐以後的皇帝基本都可以用廟號來稱呼他們了。關於廟號,也解釋一個問題,廟號都是咋定的,為啥有的稱祖,有的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