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種說法,「豬」是不高興了,但百姓們都說皇帝很聰明!

2020-12-11 羽扇空城

古人對起名是很重視的,一個人的名字必須要有一定的寓意,名字像是一個人的臉面一樣,但封建社會皇帝的名號不是誰都不可稱呼的,在古代這種行為習慣叫做避諱,避諱是所有老百姓以及王公大臣必須要了解的一件事情,因為如果稍有不慎,說錯了話那麼就有生命之險,

而且在古代避諱這種制度中包含的東西是很多的,如果仔細來講的話,它是包含了家諱、國諱、聖人之諱等等,其中國諱就指皇帝的名諱,但也不是避皇帝一個人的名諱,是避皇帝及家人所有的名諱,這種制度當時是寫進了一國的法律中,有專門的律法來對犯案的人做出懲罰。

這種制度的產生是在周朝,發展到春秋時期,避諱就有了一條總綱:凡是尊者、親者、賢者都要避諱。避諱不但是對人的敬仰,而且還是很有必要的,在歷史上因為避諱產生了一件很尷尬的事情。

在建立明朝之後,朱姓也就成了當回事時的皇姓,但朱這個姓氏是跟「豬」同音,所以避諱該怎麼做,總不能不讓老百姓吃豬肉吧,所以當時這件事情就很尷尬了,而且朱元璋的出生並不好,他小時候也是放過牛吃過苦的,他對底層老百姓的生活之苦深有體會,

如果再讓老百姓吃不到當時可以說最便宜的豬肉的話,他們的生活還能再有點快樂嗎?但皇帝的名諱還是要避諱的,所以朱元璋就把豬字改為「豕」字。當時還發生過一件有趣的事情,在一年的春節過後,朱元璋就到南京城裡微服私訪,看看老百姓的生活到底怎麼樣。

因為當時在南京城裡過春節朱元璋下過一個命令,就是南京城裡的住戶在過春節的時候一定要貼春聯,所以當朱元璋看到一家百姓家門口沒貼春聯的時候就很奇怪,於是他就上前敲門詢問這戶人家為什麼不張貼春聯。

原來這戶人家是以殺豬為生的,沒貼春聯就是因為沒錢置辦,當朱元璋聽到這個消息時心情就很不痛快,當即招呼身邊的隨從拿來紙筆,就在這戶人家的家門口為其寫了一副對聯,

可以想像他當時的心情是如何,雖然他是儘可能的消除避諱對百姓的影響,但最後還是不可避免的對老百姓的生計造成了困擾,這也違背了他的初衷。

相關焦點

  • 朱元璋姓朱,那明朝人叫豬什麼?皇帝改了個名字,很多人都答錯了
    在漫長的冬天裡面,他們會殺掉家裡養了一年的豬,那一天還會叫上親朋好友來吃飯,隨後又將豬肉做成各種美食,煙燻肉就是其中能存放時間最長的一種。 而在十二生肖裡面,豬也有一席之地,豬雖然是大家都愛吃的一種肉類,不過在百姓心中,對豬沒有一點歧視的色彩,還認為豬年出生的寶寶很有福氣,會親切的稱他們為金豬寶寶。 在明朝以前,歷史上面鮮有姓朱的皇帝,到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擊潰了各路人馬,成為大明的開國皇帝。在古代對於皇帝的名號都是十分尊敬的,一般人不可和皇帝同名,就連同音也可能受到牽連(不過同姓沒關係)。
  • 明朝一皇帝:我姓朱屬相是豬,以後全國不讓吃豬肉,違者發配邊疆
    古代封建社會有許多的忌諱,比如皇帝如果姓「朱」,即為國姓,那麼,民間的百姓們誰都不能用這個姓,而且直呼皇帝的名諱也是大不敬。說到「朱」姓,大家腦海中浮現的肯定是一種動物:豬。歷朝歷代以來,我們所熟知的大明朝,其皇帝之姓便為「朱」。
  • 中國被低估的皇帝,看起來是一生都在玩的荒唐皇帝,實則很厲害
    不過,有的皇帝卻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地昏庸,即便是史書上的記載也並非完全正確,這些扮豬吃老虎的皇帝,看似漫不經心看似昏庸無度,但實際上那不過是他們所佩戴的面具罷了,他們的心思也不可謂不玲瓏剔透。他是在古代中國被低估的皇帝,看起來是一生都在玩的昏君,實則很厲害。
  • 古代新皇帝登基,遙遠山區的百姓們是怎麼知道的!
    封建社會中,皇帝是一國的最高領導人,而百姓作為被統治的對象,新皇帝登基之後,百姓不能不知道。皇帝統治靠的就是權威,新皇帝整出的動靜越大,樹立的權威越高。過去沒有電視和廣播,皇帝出現在百姓跟前的頻率不高,好多年才有一次,所以登基是皇帝難得的露臉機會。
  • 換一種說法,只需要換一種說法
    父親大怒:「墮落的傢伙,重說。」兒子小心翼翼地說:「我要追求事業和愛情。」這次父親讚許的點了點頭。當然,最經典的還是這個。「姑娘,我想每天晚上和你一起睡覺」,這是臭流氓。上面這些顯然都是段子,那麼離開段子回到現實生活中,把同一個意思的話換一種說法還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嗎?心理學家通過以下實驗驗證了這種做法同樣有效。實驗是讓受試者想像某種傳染病毒致600人感染,現有兩個急救方案供你選擇。
  • 朱元璋姓朱,那明朝人管豬叫啥?朱元璋換個讀音,至今很多人讀錯
    也就是這個國家中所有的人都需要避諱的字眼,在日常生活的交流講話中不能夠說到,在寫文章的時候也不能夠將其寫出來,這些字眼最開始只是皇帝及其父親、祖父的名字,後來擴大到皇后及其父親
  •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明朝人如何避開「豬」這個詞呢?
    古代皇權社會,「避諱」是一種特有的制度,尤其是文人如果在交談或書寫時不注意,可能會被砍頭。「避諱」這一觀念有著極其深遠的歷史,一說起源於西周時期。史書《左傳·桓公六年》中記載,「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
  • 都說你笨得像豬,但豬說我可比你聰明!
    甚至在賽道的中途,車手才知道這樣曲折的線路其實是由一隻豬設計的。我想現在你已經相信了豬非常聰明吧,「笨得像豬」這句話確實有些欠妥。。。2、豬怎麼喂?最好餵專用的豬糧,才能保證營養均衡。豬飼料也不建議喂,增肥太快。
  • 《蔡康永的情商課》解讀01:換一種說法,就是換一種活法!
    比如,在工作上,我們有時總會犯同樣的錯誤;在家庭裡,我們有時控制不住與對方爭吵;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因為不果斷而錯失機會。很多事情的發生,讓我們產生了情緒。反之,每一種情緒,其背後都隱藏著某些事情,蘊含著我們人生經歷的故事情感。所以,每一種情緒,都值得我們深入探究自己的內心深處。2、如何正確表達情緒?
  • 清朝之前的皇帝都將兄弟趕到封地,清朝卻把兄弟們都摁在京城?
    有鑑於西漢七王之亂的爆發,此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在不斷削弱諸侯藩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但藩王分封制度,還是成為了一種傳統。朱元璋的兒子們在被朱元璋分封到封地的同時,他們只擁有限定的兵權,並沒有管理地方的權力。朱元璋的做法很聰明,在大肆屠戮功臣武將後,朱元璋希望在地方上具備一定武力的兒子們,能為皇帝戍邊,拱衛京師。在朱元璋利用兒子們管理地方的同時,他也限制了兒子們管理地方的權力。可以說大明的藩王們空有被限定的兵權,卻沒有財權。這樣的藩王們,是便於皇帝約束、管控的。
  • 在明朝「朱」為國姓,又與「豬」同音,豬應該怎麼叫?古人很聰明
    在明朝「朱」為國姓,又與「豬」同音,豬應該怎麼叫?古人很聰明學過歷史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皇家的名諱是不可冒犯的,遇到和當時統治者名諱差不多發音的名諱就得避開,於是在中國封建時期就有一種不成文的規定稱為「避諱」。
  • 朱元璋將豬改了個稱呼!明朝國姓是「朱」,老百姓吃豬肉怎麼說?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有著避諱這種說法, 如果有人一旦不小心犯了皇帝的忌諱,那可是要掉腦袋的。比如說唐朝的第二個皇帝叫做李世民,為了避諱就不夠提人民這個詞,因為人民這個詞裡面含有民字,所以就得避一下李世民的諱。
  • 古代皇帝每頓飯都是上百個菜,吃剩下的菜如何處置?並沒有浪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話把古代等級差異表現的淋漓盡致,王公貴族的日常生活奢侈不一,但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卻貧窮落魄,王公貴族每頓飯菜都非常的豐富,而普通百姓卻吃不飽穿不暖。古代等級制度非常的嚴苛,對於普通百姓來說,能吃上一個白面饅頭就是非常好的事情,而對於那些王公貴族來說,不僅要求每頓飯都特別的豐盛,飯也要做的特別可口,哪怕吃不了,每一餐的食物種類數量也不能少,因為這是一種身份上的象徵。
  • 清朝皇帝的名字胤禛、旻寧、顒琰,為啥都愛用生僻字?百姓:好皇帝
    古代皇帝是九五至尊,天下之主,他們的名字取得很有意思。如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等,這些名字好聽且好記。到了清朝的時候,皇帝的名字就非常的奇怪,清朝皇帝的名字都是一些生僻字,生活中很少見到用到,如康熙的名字叫做玄燁,雍正的名字叫做胤禛,嘉慶的名字叫做顒琰。
  • 明朝的豬都不叫豬,那要怎麼說?打死你都猜不出來
    明朝的豬都不叫豬,那要怎麼說?打死你都猜不出來兩千年的封建王朝出現了很多禁忌,比如老百姓不能使用黃色,不能跟皇帝一個姓等等,更不要說辱罵皇帝了。大事有些事情實在沒辦法控制的,就比如明朝的時候皇帝都姓朱,但是朱和豬同音,怎麼說都感覺像是在罵皇帝,這要是被知道了可就是殺頭的罪。但是不得不說老祖宗的智慧,有人機智地用「豕」字代替了豬字。但是呢,其實有很多皇帝是不在乎這些的,只要你不是傻乎乎的嘲諷皇帝就行,比如開國皇帝朱元璋,他本身就不在意這個,只是下面人覺得這樣叫不好。皇帝不在意,不代表不會拿這個來說事。
  • 滿清皇帝頓頓滿漢全席?其實直到清朝滅亡,皇帝都沒聽說過這個
    據說可以讓您連吃三天都不重樣!),最頂級的材料(什麼山八珍,海八珍,駝峰、熊掌、猴頭、豹胎那是應有盡有),再加上乃是當年皇帝和太后享用之物,這份尊貴更是不必說,尤其是哥哥張國榮還拍過一部《滿漢全席》的電影,裡面選料之考究,製作之繁縟更加印證了我們的猜想,這滿漢全席是世間最頂級的美食盛宴了!
  • 明朝最牛太監,號稱「立皇帝」,死後還被割三千多刀,百姓食其肉
    劉瑾,明朝時期的一個小太監,出身卑微,卻很聰明,腦子靈活,又能來事。起初因家境貧窮,不得不給他「來一刀」,送他進宮當太監謀生。也正是挨了這一刀,才改變了劉瑾的一生。斂財,賣官,霸權等等,混得風生水起。劉瑾有多富?
  • 清朝皇帝吃飯有多浪費?一頓飯吃掉百姓300年收入,難怪亡國
    有這樣一種傳言道:清朝皇帝的一頓飯,就要吃掉普通百姓300年的收入。那麼,這種傳言是真的嗎?皇帝每天都吃些什麼?我們常說的「御膳房」,實際上是「御茶膳房」的簡稱。而它也並非在清兵入關時就存在,而是經過了數代後,才終於在清廷中紮下了根。在關外時,由於物質條件不足,清朝皇室還沒有「御膳房」的概念,所以是靠「茶飯處」給皇家供應飯菜。
  • 崇禎皇帝臨死前的一封遺書,透露了大明滅亡的真相
    其次,皇帝是天下的最高統治者,天下都是他們的,包括大臣,大臣只不過是他們用來管理百姓的工具而已。這樣看大臣是不是很無辜?非也!最後,再來看大臣,大臣是皇帝管理天下的工具,表面上是為皇帝服務的,所以他們拿著皇帝的俸祿,但實際上是兩頭吃,上吃皇帝,下吃百姓。他們一點都不無辜,無辜的永遠只有百姓。
  • ...老九都死在獄中,一個嘔吐一個腹疾,雍正皇帝給出的說法是「冥誅」
    塞思黑敢於與雍正面對面坐到一起,說明他沒把雍正當成皇帝,或者更大的可能,當時大家都不知道誰是皇位的繼承人。後來,在塞思黑寫的書信中,有「機會已失,悔之無及」等語句。他與兒子通信,使用隱語,書信縫在僕人的衣襪之中,如同奸細。塞思黑被押解回北京的途中,胡什禮和楚宗為他戴上了刑具,走到保定時,接到雍正皇帝的命令,把塞思黑暫時關押在那裡,不要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