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皇帝頓頓滿漢全席?其實直到清朝滅亡,皇帝都沒聽說過這個

2020-12-18 國史拾遺

(代表中國終極美食的宴席:滿漢全席)

中國最高級的酒席是啥?十個估計有九個會告訴您:滿漢全席!

不錯,就是象徵著中華終極美食大集合的滿漢全席!它象徵著中國最頂級的烹飪水平,有著花樣繁多的佳餚美食(什麼108種,138種,甚至還有三百多種!據說可以讓您連吃三天都不重樣!),最頂級的材料(什麼山八珍,海八珍,駝峰、熊掌、猴頭、豹胎那是應有盡有),再加上乃是當年皇帝和太后享用之物,這份尊貴更是不必說,尤其是哥哥張國榮還拍過一部《滿漢全席》的電影,裡面選料之考究,製作之繁縟更加印證了我們的猜想,這滿漢全席是世間最頂級的美食盛宴了!

(電影《滿漢全席》)

那麼歷史上的滿清皇帝們真的是頓頓滿漢全席麼?咱們先來看看滿清的皇帝究竟吃什麼。

(高麗餅,努爾哈赤時期國宴上的食物還相當寒酸)

首先是努爾哈赤時期,由於滿洲還在初創階段,女真人口物資都極其匱乏,所以勉強能吃飽就不錯了,還要啥自行車?所以這時候所謂的「宮廷國宴」,估計就是努爾哈赤和親戚兒子們坐在炕上圍成一團喝酒吃肉而已,吃的也很普通,飼養的家禽家畜,外出打獵所獲野味等等。

我們可以看看努爾哈赤為八旗貝勒們擬定的菜單:「麻花餅一種,麥餅二種,高麗餅一種,茶食餅一種,饅首細粉,果子、鵝、雞、濃白湯各一種,並大肉湯。」菜品很寒酸,也不怎麼講究上下尊卑,更不需要多麼繁瑣的禮儀,就真的只是吃個飯慶祝一下而已.....不過這時期的國宴優點在於吃的食材新鮮自然,皇帝和大臣們都沒啥拘束,根據記載努爾哈赤的女人們還可以和大臣們一起享用宴席,喝到酣處努爾哈赤還親自彈起了樂器,這樣和諧的氛圍比起後世臣子們和皇帝一起戰戰兢兢的吃飯倒是要快活得多。

(皇太極時期國宴上菜品的質量和種類有很大增強,在宴會時還有鼓樂助興)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在如何改進滿清的「宮廷宴」上皇太極做了不少文章,首先強調了禮儀尊卑,與努爾哈赤時期山大王式的吃法不同,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威,皇太極獨自坐著一張大桌坐北朝南,其他的貝子貝勒、蒙古貴族和明朝降將們則按照身份地位分列兩旁,而且還進一步規定了宴席開始大家要跪拜皇帝,宴席結束後同樣要跪送。此時的宴席不但規定了相應禮節,其政治的氛圍越來越濃厚,皇太極就經常設國宴款待明朝降將、其他女真部落的首領和蒙古人。

(滿清宴請蒙古部落首領,這個時候的國宴還是按照屠殺牛羊的數量來判定規格高低)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此時滿清國宴還深受女真飲食習慣影響,宴席上的菜品絕大多數都是麵食、獸肉和奶製品(由於滿人遊牧狩獵,所以宴席上主要食用牛羊豬肉,還有打獵獲得的鹿肉、狍子肉和野豬肉等等),至於烹飪水平上也基本是燒、烤、煮這些簡單的烹飪方法,估計味道還是不咋地......平心而論這時候的滿清國宴也和梁山泊好漢聚會一樣,根據屠殺了多少馬、牛等大型牲畜來判定排場的大小。比如說崇德元年,「和碩貝勒濟爾哈朗, 娶察哈爾林丹汗之妻蘇泰太后, 殺馬、牛、羊共八十一, 列筵一百二十, 舉大宴」,由於烹飪的技術問題,這一時期的宴席主要講究分量而不看其口味和精細程度。

(康熙時期著名的「千叟宴」,由於康熙生日是在大冬天,這飯菜質量著實堪憂)

在滿清入關後在漢文化的影響下,滿人的飲食也發了很多改變,首先是大規模的引入中原特色食物、精美的餐具和不同的烹飪方法,在原先的燒、烤、煮外又加入了炒、蒸、炸和熘,極大的豐富了皇帝和貴族們的飲食。在康熙的倡導下滿洲傳統飲食文化和漢族飲食文化相融合,國宴的烹飪方式和食品類型也逐漸往漢人口味上靠攏,改滿席為漢席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清會典中並無所謂「滿漢全席」的說法,難道是後人杜撰出來的?)

有人高興的說這樣的融合不就是滿漢全席麼,將滿人的菜品和漢人的食物放在一起,這也正好契合了朝廷歷來宣傳的「滿漢一家」的口號啊!其實還真不是,首先告訴您,就算翻遍清朝的官方文獻《大清會典》、《光祿寺則例》您也找不到關於「滿漢全席」的任何描述,所謂的最高規格的宴會「滿漢全席」根本就是虛構的!

(在正經的國宴上,滿人和漢人分列而坐,所謂滿漢一桌根本不可能實現)

那麼康熙時期的國宴到底是怎樣的呢?皇帝和滿漢大臣們到底吃什麼?首先國宴分滿席和漢席,這兩種席面各有規格不能混淆,在參加宴會時滿人漢人同樣涇渭分明對比而坐,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坐在一起互相品嘗滿漢菜餚這種情況。滿席根據級別程度分為頭等席到六等席一共六種不同規格,而漢席則分為五種(頭等席至三等席,還有上席和中席),如果趕上一些比較重大的典禮活動,比如說為祭祀列祖列宗、皇帝大婚、皇帝過生日、元旦和打了大勝仗凱旋等等,皇帝都要賜宴請大臣們吃飯。

(滿族宴席最高等級:餑餑宴,其實就是吃麵點和奶製品)

滿族人在最高等級國宴上吃的啥?等級最高的國宴名叫「餑餑宴」,大家可能聽了這個名字就感覺不對勁,沒錯,主要是喝奶茶,吃餑餑,席面菜餚包括:四色印子四盤;四色餡白皮方酥四盤;四色白皮厚夾餡四盤;雞蛋印子一盤;蜜印子一盤;合圓例餑餑二盤;福祿馬四碗;鴛鴦瓜子四盤;紅白饊枝三盤;乾果十二盤;鮮果六盤。額,朝廷還規定了滿席的最高標準是一桌八兩,如果是換算一下大概也就是人均兩千多塊錢,雖然也很昂貴,但終極和咱們想得朝廷高官的標準有一定的距離,要說兩千四連佛跳牆都吃不起,更別說影視劇裡的海參燕窩等極品菜餚了。

(白煮雞)

(香蕈鴨,我們看到最高等級的漢席吃的也無非是雞鴨魚肉,和想像有很大差距)

當然了,皇帝會信誓旦旦的解釋說這最高等級肯定是要滿人特色嘛!喝奶茶吃餑餑也就是向先祖致敬了,那最高等級的漢席吃些啥呢?首先有資格參加的人員包括考中科舉的進士們(這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和監考的各位考官(畢竟是為國取士,責任非同一般,怎麼也要吃一頓),或者是皇帝聽翰林院的老夫子們講課完畢後皇帝要請老師們吃頓飯,那麼主要食物為:

白煮鵝一碗、白煮雞一碗、小閣一碗、燒肉一碗、白肉一碗、海參肉一碗、豬肚一碗、鴨羹一碗、豬蹄一碗、鮑魚肉一碗、筍肉一碗、海帶肉一碗、東坡肉一碗、鹿筋肉一碗、肉圓一碗、豬腰子一碗、山藥肉一碗、雞蛋糕一碗、爊雞一碗、香蕈鴨一碗、鹽煎肉一碗、方子肉一碗、魚一碗、黃梨一碗、紅梨一碗、棠梨一碗、鮮葡萄一碗、柿餅一碗、曬棗一碗、紅棗一碗、慄子一碗、包子一碗、花卷一碗、饅首一碗、醬瓜一碟、醬茄一碟、醬苤藍一碟、十香菜一碟。

(飯菜還要提前一天做好,隔夜的飯菜其味道如何可想而知)

菜品很普通,烹飪的工藝也不怎麼複雜,這道最高標準的國宴一共是二十三碗菜餚、八碗水果、三碗麵食、四碟小菜,用料都是很普通的雞鴨魚肉等,至於什麼熊掌燕窩,您是想都不要想。所以無論是從花費到原料,這所謂的國宴或者「滿漢全席」實在是普通無比。更要命的是這些菜餚還不是現做現吃,都是在宴會前一天就開始做好,經過主管膳食的光祿寺的官員們檢查完畢後再「按桌纏紅布,覆以紅袱」,等到了第二天才能吃。這些菜本就油膩,再過一個晚上口味如何更是可想而知,吃下去不拉稀跑肚就不錯了,還談什麼味道!

(電影《滿漢全席》中的美食,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皇帝用膳時吃不吃熊掌?)

這國宴和我們想的山珍海味完全是天上地下啊!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寒酸」,太寒酸了......別說是駝峰、熊掌、猴頭這些硬菜了,連魚翅都沒一碗,大臣吃的不咋地。皇帝們吃的怎麼樣呢?

(燕窩賀字三鮮鴨子)

(燕窩燴肥雞)

(雞絲煨魚翅,皇帝們的主食還是什麼鴨子、肥雞,雖然也有燕窩等貴重品,但還是顯得寒酸)

其實也差不多,乾隆時期國力強盛,那麼過年時皇帝吃些什麼呢?燕窩掛爐鴨子、掛爐肉野意熱鍋、燕窩芙蓉鴨子熱鍋、萬年青酒燉燕子熱鍋、燕窩燴肥雞、託湯鴨子、額思克森、鹿尾醬、碎剁野雞、清蒸鴨子鹿尾攢盤、燒鹿肉、燒野豬肉、鹿尾、蒸肥雞等等,我們可以看到乾隆的菜譜也是以鴨子、鹿肉和肥雞為主,不過因為皇帝青睞,御膳中已經大規模的使用燕窩。

這樣的膳食種類到了講究吃喝的慈禧時期也並沒有太多改變,在慈禧太后大壽時膳食仍舊是雞鴨豬肉等,不過增加了火鍋鮮蝦、海參、魚翅等。平時皇帝吃些什麼呢?比如說光緒在正月十五就食用了荸薺制火腿、雞絲煨魚翅這些較為精緻的菜餚,但御膳房同樣呈上了什麼肉片燉白菜,肉片燜豇豆、油渣炒菠菜、豆芽菜炒肉這種極為常見的家產菜。

(揚州畫舫錄中記載了所謂的「滿、漢席」,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

那麼所謂的滿漢全席是怎麼來的呢?最早的出處來自清代李鬥所寫的《揚州畫舫錄》,這上面記載的菜餚才和「奢華」、「氣派」沾點邊,總算有種「哎呀怎麼這麼貴,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只能仰望」的感覺了:

(根據李鬥的記載,這「滿漢席」的菜餚貴重精緻,總算有點皇家風範了)

「上買賣街前後寺觀皆為大廚房,以備六司百官食次:第一分頭號五簋碗十件:燕窩雞絲湯、海參燴豬筋、鮮蟶蘿蔔絲羹、海帶豬肚絲羹、鮑魚燴珍珠菜、淡菜蝦子湯、魚翅螃蟹羹、蘑菇煨雞轆轤錘、魚肚煨火腿、鯊魚皮雞汁羹、血粉湯一品級湯飯碗。第二分二號五簋碗十件:鯽魚舌燴熊掌、米糟猩唇、豬腦假豹胎、蒸駝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雞片湯、風豬片子、風羊片子、兔脯、奶房籤一品級湯飯碗。第三分細白羹碗十件:豬肚假江瑤鴨舌羹、雞筍粥、豬腦羹、芙蓉蛋、鵝肫掌羹、糟蒸鰣魚、假班魚肝、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魚肉片子湯、璽兒羹一品級湯飯碗。第四分毛血盤二十件: 貜炙哈爾巴小豬子、油炸豬羊肉、掛爐走油雞鵝鴨、鴿臛、豬雜什、羊雜什、燎毛豬羊肉、白煮豬羊肉、白蒸小豬子小羊子雞鴨鵝、白面餑餑卷子、十錦火燒、梅花包子。第五分洋碟二十件:熱吃勸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徹桌、鮮果十徹桌。所謂滿、漢席也。」

您看看,這菜餚夠分量吧?夠昂貴吧?選材足夠珍惜吧?滿足您對滿漢全席所有的幻想,什麼海參燕窩,熊掌猴腦,猩唇駝峰,這才是皇家才應該有的氣派嘛,再看看人家寫了滿、漢席,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

(乾隆六下江南)

(上文所說的「滿漢席」其實是各地衙門孝敬隨駕官員們的,和國宴、御膳沒關係)

其實很多人誤讀了這段史料,他們還在滿漢席中間加了個全字,想當然的以為這是皇家甚至是皇帝的御膳,其實大錯特錯!這只是乾隆皇帝南巡到揚州天寧寺行宮時,地方官員為皇帝隨行官員準備的晚餐,畢竟能夠跟著皇帝南巡那都是響噹噹的大人物,這些一品官、二品官哪個跺跺腳天下都要都抖三抖,所以當地官員們除了要照顧好皇帝外,這些大爺們也不容忽視啊。再加上這些人滿漢皆有,所以當地官員們挖空心思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桌豐盛而珍貴的晚宴,所以這所謂的滿漢席和皇家根本就扯不上關係。

那有人問了,官員們吃的這麼好,皇帝吃什麼呢?說來慚愧,主要還是什麼鹿肉、鴨子、燕窩和雞,當然為了讓皇帝領略當地美食,兩淮鹽政也精心準備了獻給皇帝的菜,雖未記載,不過估計也極為新奇。

(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中批評了「滿漢全席」這種漢不漢,滿不滿的四不像宴席)

無獨有偶,著名的吃貨文人袁枚也這樣描述:「今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簋、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有『八小吃』之稱;有『十大菜』之稱。種種俗名,皆惡廚陋習,只可用之於新親上門、上司入境,以此敷衍,配上椅披、桌裙、插屏、香案,三揖百拜方稱。若家居歡宴,文酒開筵,安可用此惡套哉!」袁枚提出了滿菜、漢菜混在一起不過只是敷衍的官場酒席,來了新上司大家樂一樂,強調一下民族團結的重要性,說一說場面話,要是親人聚會或講究場合,所謂的滿漢全席只會徒增笑耳。

(正式提到「滿漢全席」的還是豔情小說《海上花列傳》,但只是強調菜品的多樣貴重而已)

不過真正見於記載的還是在光緒十八年出版的小說《海上花列傳》,在這部關於妓女的日常生活中就提到了「中飯吃大菜,夜飯滿漢全席」,所謂大菜就是指西方菜,什麼牛排鵝肝等,所謂的滿漢全席只是強調菜餚豐盛,種類繁多,但並不特指具體某樣菜色。

(1960年代,英京大酒家是香港其中一家曾擺設滿漢全席的餐廳)

而滿漢全席的大規模出現還是清帝退位後,御膳房的廚子們都流落民間,為了謀生他們也前往各酒樓飯莊重操舊業,而飯店也極為樂意接受他們,畢竟做出的菜有個「皇家噱頭」,咱酒樓的廚子曾經做飯給皇上吃!食客們自然想品嘗御膳味道如何,於是這「滿漢全席」的噱頭就此打響,到了六七十年代後的香港等地更是火爆非常,一些來香港旅遊的外國遊客出於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仰慕,也希望能夠品嘗到所謂的「御膳」,而滿漢全席就很好的契合了顧客要求。於是什麼七十二道菜餚、一百零八道菜餚層出不窮,總之是選料越來越金貴,菜色越來越奢華,但實際都只是戴了個皇家御膳的高帽兒,和真正皇帝吃的一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這「滿漢全席」,只不過是我們對美食的嚮往而已,在真實的清宮朝廷中並不存在。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宮廷宴席是什麼樣子?別被徐克電影《滿漢全席》騙了
    這部電影的名字,便是源自劇中提到的關於清朝滿漢全席的典故,話說清朝皇帝為了彌合滿漢矛盾,於是便下令在宮廷中舉辦兼有滿漢兩個民族飲食特點的宴會,因菜品豐富,規格較高,所以俗稱滿漢全席。乍一看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故事,民族文化大融合,一派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色,只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個典故其實是導演和編劇杜撰的。
  • 滿清皇帝有二十五顆玉璽,都是什麼樣子的,現在都在哪裡保存呢?
    滿清皇帝有二十五顆玉璽,都是什麼樣子的,現在都在哪裡保存呢?說到玉璽,大家都知道那是皇帝的專用用品,其實玉璽就是皇帝的印章,只不過皇帝使用的印章成為玉璽,而老百姓使用的印章只能稱作印。這枚玉璽,被秦始皇稱為傳國玉璽,作為王朝傳遞的信物,被皇帝珍重的保存著。秦朝滅亡後,傳國玉璽流傳到了漢高祖劉邦手中,這枚玉璽又成了漢朝的傳國玉璽。據說,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王莽派手下心腹蘇獻去孝元皇后處索要傳國玉璽。無奈而又氣憤的孝元皇后,用玉璽向蘇獻打去,不行落地,崩落一角。得到了玉璽的王莽,便用黃金將缺角補齊。因此,這枚傳國玉璽又被稱作金鑲玉璽。
  • 清朝剛滅亡,為什麼滿族人趕緊改成漢姓?原因其實很簡單!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宣統帝溥儀下詔退位,自此愛新覺羅這個姓氏再也不是權力、皇室的代表。因為清朝的滅亡,滿族人再也無法抬起他們曾經高傲的頭顱,很多滿清貴族將滿族姓氏改成漢族姓氏,甚至否認曾經令他們引以為傲的出身,承認自己是漢人。那為什麼滿族人改掉姓氏,否認出身呢?
  • 越南末代皇帝,清朝滅亡後他仍做了20年皇帝,子孫至今想著復國
    越南與中國是鄰國,在歷史上,越南自從10世紀初獨立建國後,歷朝歷代都是中國藩屬國,阮朝是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歷史上也是中國清朝藩屬國,小編今天要介紹的是阮朝末代皇帝,也是越南末代皇帝,他就是保大皇帝阮福晪,在清朝滅亡後,他還繼續在越南做了20年皇帝,不過他的一生與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相比就是同病相憐
  • 順治皇帝位大清朝做了什麼貢獻呢?在歷史排名上他能打幾分呢?
    順治皇帝是第一個在北京城統一中國的清朝皇帝。第一個在北京城接待藏族活佛的皇帝。第一個在北京城祭拜孔子的皇帝。第一個矩形滿漢全席的皇帝。明確清朝走什麼路,清朝在順治時代有兩大派勢力,一派繼承努爾哈赤勢力,認為大清國法統繼承於元帝國,和蒙古人是一家。所以應該在中原各地推行退耕放牧的政策,在中原地區遊牧放馬。
  • 清朝皇帝能力排行榜:第四位居然是乾隆皇帝,第一位才是真正贏家
    清朝是離我們現在最近的一個朝代了,清朝的歷史也保護的特別完全。不過從清朝開始當時就有12位皇帝,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其中的幾位皇帝。第一位,雍正皇帝。與所有的朝代一樣,清朝也有一個非常鼎盛的時期,這就是著名的「康乾盛世」,不過這其中只有雍正才是當之無愧的君主。當初雍正接下來康熙的爛攤子,拼命的賺錢還債以及整理國務。就是如此矜矜業業的皇帝操勞了一輩子,給乾隆也留下了很豐厚的家底。不過歷史始終都是公平的,為了乾隆打下了堅實的江山,這也是清朝的眾多皇帝中有著當之無愧的稱號。第二位,皇太極。
  • 清朝滅亡後,末代皇帝溥儀的女人都去哪了?
    三、 成為俘虜比如北宋滅亡之後,徽、欽二帝及後宮三千多嬪妃和公主全部被金人押往北方。結果,一部分人死在路上,一部分人每天都在遭受著凌辱。宋欽宗的朱皇后,因不堪受辱而自盡身亡。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滅亡後,末代皇帝溥儀的嬪妃們又去了哪裡呢?皇后婉容婉容是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后,也是中國的最後一個皇后。婉容全名為郭布羅·婉容,她不僅相貌清秀,氣質高貴,而且家世甚好。
  • 清朝歷代皇帝順序列表(上)每個皇帝都有秘聞
    一共經歷的皇帝有12個,不敢說每一個皇帝都文治武功,但相比其他王朝,清朝的皇帝算是比較悲催的。其他封建王朝,到最後的幾個朝代都是各種無能,各種享受,最後江山斷送也屬正常。反觀大清朝,不管是誰,都沒有太多的淫靡奢侈,尤其是最後的光緒皇帝(溥儀三歲登基,沒有可比性),也兢兢業業,勤勉持家,可惜清朝大勢已去,加上外國列強入侵,國內戰爭頻發,慈禧太后又把持朝政,想要有一番建樹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 清朝皇帝說滿語還是漢語
    清朝皇帝真的忘了自己的母語嗎? 清朝皇帝會不會滿語 上述說法並不符合清朝皇子教育模式。據《清宮上書房和皇子讀書》,滿清皇子、皇孫們每日寅時(凌晨3-5點)到上書房,雖嚴寒酷暑不輟,先學習滿洲、蒙古文字等,然後學習漢文。
  • 清朝滅亡後,我國有一封建制度,直到1971年才正式廢除
    清朝滅亡後,我國有一封建制度,直到1971年才正式廢除 中國古代社會男尊女卑,女性地位低下,往往只能依附於男人。而有權有勢的男人除了正妻外,大都還會有多房小妾。如今人們或許覺得不合理,但在古代這一行為不僅合理,而且合法。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他的體制大都繼承於明朝。
  • 假如清朝沒有滅亡會怎樣?
    文|陳事美大家都知道,清朝生於1644年,卒於1911年。滿清沒有用民心徵服百姓,而是用暴力取得政權,即使如此,清朝也存活了267年。王朝晚期就像一個晚期病人,身體羸弱,精神不振,屢屢出昏招,被人暴揍。清朝在人們的意料中走向了滅亡。但如果它沒有死呢?
  • 多爾袞至死也沒當過皇帝,為什麼被叫成清成宗?
    對於清朝來說,他是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作為大清攝政的王多爾袞,是滿清入關和鼎定中原的第一人,功勳卓著,立下汗馬功勞。攝政王多爾袞至死也沒做皇帝,為什麼被追封為「清成宗」呢?一生沒做過皇帝,那為何又成了大清皇帝「清成宗」?
  • 清朝滅亡後八旗子弟和格格們都去哪了?為何滿語也隨之消失了?
    我們知道清政府中皇家貴族大多是滿族人,而現在的中國大部分人是漢族的,那麼自從清朝滅亡後這些滿清貴族的後裔們到哪兒去了呢?而且為什麼連滿語姓氏都隨之消失呢?對此,小編還查了相關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首先,我們了解關於清朝皇家貴族的各種姓氏,今天我們要講的四個比較有名的姓氏,分別是鈕祜祿氏、瓜爾佳氏、葉赫那拉氏、愛新覺羅氏。
  • 歷經了12位皇帝的清朝,居然只有一個皇太子
    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統治了二百七十六年,歷經十二位皇帝的清朝,居然只有一位皇太子。說出來也是神奇,十二位皇帝,沒有一個是從皇太子升職上來的。清朝唯一的太子,也可以說是中國最後的皇太子,是康熙的二阿哥,也是嫡長子,愛新覺羅·胤礽。
  • 清朝滅亡後,滿族八大姓氏都改了漢姓,你還能區分出來麼?
    清朝滅亡後,昔日的滿清貴族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再無法耀武揚威。為了防止被人報復,很多滿清貴族都將自己的姓氏改為了漢姓。而滿族人口最多的八大姓氏,又分別改為了什么姓氏呢?爆史君今天就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 從這個朝代的皇帝,看中國五千年歷史,滅亡並不只是皇帝的責任!
    一個朝代的滅亡不是某一位皇帝的責任,都是日積月累留下的弊端導致的!清朝,在康熙帝之前,是風光無限的,從雍正帝開始,國庫空虛,財政緊張,官場黑暗,雖然有所改變,但弊端已經存在!一方面源於明朝的「海禁」政策,到了清朝時進一步實施,清朝乾隆帝時,確定「閉關鎖國」政策,是中國幾乎徹底與外界失去聯繫,是中國在世界的潮流中逐漸落後;到了道光帝後,由於鴉片輸入中國,導致中國士兵成為「雙槍士兵」,是中國成為弱國。
  • 清朝最有為的皇帝:不是康熙乾隆,若照他路線走,清朝不止二百年
    清朝最有為的皇帝:不是康熙乾隆,若照他路線走,清朝不止二百年清朝是從後金過渡而來,從後金建立,到清朝滅亡,一共經歷了12位皇帝,其中10位皇帝是大統皇帝,坐朝北京,統治全國。在這12位皇帝中,誰是最開明的皇帝呢?是康熙還是雍正?
  • 清朝在北京定都數百年,為何九位皇帝死後都葬在了河北深山中?
    其中皇帝分別是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鹹豐皇帝以及同治皇帝;並且還有人人都知道的孝莊太后、慈禧太后以及香妃等等。這個皇家陵寢別稱為是清東陵。當今社會距離125公裡當然是不在話下,分分鐘就能到的。但在古代,從北京紫禁城到清東陵大概是需要花費3-4天時間。
  • 清朝12任皇帝沒有一個昏君,為何還是垮臺了?金一南指出兩大原因
    相反其中三分之二都算得上是英明之主,而剩下的幾個雖說算不上英明神武,但也是勵精圖治,絲毫沒敢懈怠,但是他們卻依然被人們痛斥了上百年。先看看其他王朝是怎麼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強漢時期外戚幹政,宦官專政,中間還鬧出一個王莽建立新朝。最後,東漢末年的皇權皆盡被架空,皇帝成了傀儡。
  • 清朝都滅亡100多年了,為什麼現在還有守陵人?誰給他們發工資
    其實守陵人的傳統由來已久,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務。據說後世守衛秦始皇陵的是蒙恬的後人,之後由於戰亂,漸漸的也消失了蹤影。那麼清朝的皇陵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