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題下千字草書,竟有幾處「錯別字」,專家:這錯字可有講究

2020-12-13 騰訊網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這是宋徽宗趙佶所書寫《千字狂草文》,洋洋灑灑,一氣呵成,都知宋徽宗獨創瘦金體,殊不知他的狂草也是精妙絕倫,不過,在這副作品中,卻有幾個「錯別字」。

先介紹一下宋徽宗,宋徽宗這人做皇帝不是很好,政治反響非常差,但這人在藝術方面卻很有造詣,他獨創瘦金體,而且非常愛畫畫,皇帝都喜歡,那對於這項事業的推廣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於是宋代的繪畫藝術就有了空前的發展。

再來說宋徽宗的《千字狂草文》,都知道,天地玄黃,但是宋徽宗在開頭天地玄黃中的玄寫成了「元」,這可不是錯別字,這麼寫,是有說法的。

古代對於文字有著別樣的感情,文字是語言的延伸,古人認為,不止是人類,其他生物,包括當時所信奉的神靈,他們也有語言、文字。這就導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字崇拜」。至於我們現在耳熟的龜殼佔卜,或者是祭祀時薩滿嘴中念的那些不知道是什麼的發音,其實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文字崇拜」。

發展到了後期,就有了一個更加確切的詞語,叫做「避諱」,這個詞現在我們仍然在用。所謂避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書寫時碰到先皇,或者是位高權重之人姓名中的字時,需要避開,找替代品,或者找相應的字。

例如宋徽宗所寫的「天地玄黃」中的「玄」,他就把「玄」換成了「元」字,這就是避諱,而且是宋代的第一「國諱」,這個就連皇帝也要避,為什麼呢?因為趙玄朗是他的始祖,為了尊崇他,所以第一個諱必須要避他的諱。

狂草講究一氣呵成,宋徽宗書寫至中,酣暢至極,卻忘記了避諱,那就是「敬」字。這也是要避的,敬是他的高祖趙敬德的諱,趙敬德的這個敬字要寫成恭敬的恭字,但是他卻一時忘了,寫完後才發現。心想,那就將錯就錯吧,也不能將這個紙一下撕了,畢竟這個紙是非常貴重的。

避諱,避諱,其實說白了,那個時期的避諱就是給通過給名字增加一些神秘色彩來提高那些統治者的權威,但是隨著社會的發現,我們雖說仍然在避諱,但是更多的卻是對長輩的尊重,對自然的尊重,幾乎沒有了權力的威壓。

宋徽宗這一副狂草,雖為長卷,千字洋洋灑灑,一氣呵成,鋒芒畢露,不說曠古絕今,也是上上之品。宋徽宗這一副作品用的紙張那是非常奢侈,不然宋徽宗也不至於不捨得撕,想看的話在評論區留言,我講給大家聽一聽。

相關焦點

  • 寫書法時錯字、漏字怎麼辦?這幾招一學就會
    我們普通人在日常的書寫中都有這樣的體會,要寫一段字數非常多的報告,或者說手寫稿,這其中往往會有一些錯誤,或者說紕漏,即便是我們在進行謄抄工作,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漏字和錯字的現象,那麼出現這樣狀況的時候,我們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就是劃掉,然後重新再寫。
  • 廈門大學校門上的錯別字,門字少了一點,學字沒有寶蓋頭
    「門」字則少了一點,至於「學」字,更是沒有了寶蓋頭。似乎這三個字都是錯別字。值得一提的是,首先廈門大學門匾上的字,乃是是出自魯迅先生之手。因為魯迅曾經在廈大任教,於1926年到1927年間,擔任廈門大學國文系的教授。所以為了紀念魯迅先生,就選用魯迅先生寫的字,來為學校題名。 而所謂的錯別字,有人說是故意為之,其中另有深意。
  • 蘭州站中有錯字?甘肅人都不一定知道,原來這字是書法家寫的
    有些錯別字看在眼裡,確實是不以為意的,因為這些錯別字和我國建國之後規定的標準字體相差不大。但是蘭州火車站,卻有一個令人十分詬病的「錯字」,幾十年來的時間,儘管這個字為後人所詬病,但是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仍然沒有對這個所謂的「錯字」進行訂正,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個人民眼中的錯字,根本就不是什麼錯字,所以也就無需更改了。
  • 藝術皇帝宋徽宗的《草書千字文》
    藝術皇帝宋徽宗的書法以瘦金書聞名。結體嚴謹精緻,書寫起來遒勁有力,筆力非常剛勁。除了世人皆知的瘦金書之外,宋徽宗的草書也非常的精彩,目前傳世作品有一大一小兩件,上海博物館珍藏的《草書七言詩紈扇》以及今天著重給大家介紹的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草書千字文》。
  • 給範迪安草書找錯字,是不是閒的?這不是草書欣賞的打開方式
    給範迪安草書找錯字,是不是閒的?這不是草書欣賞的打開方式。範迪安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畫家,他的油畫非常專業,代表了當代中國油畫的一種創新與傳承的技法走向,所以他能夠引領當代中國油畫走向創新的新路途,可謂是油畫的一股清流。
  • 宋徽宗的草書有多厲害?1000年來幾乎無人能及,與懷素不相上下!
    而士大夫的頂峰便是皇帝,皇帝這一職位可謂是歷代出現書法家概率最高的一個階層了,從梁武帝到唐太宗,從唐高宗到唐明皇,從宋徽宗到宋高宗,一直到明代的諸位皇帝,皆能寫一筆好字。宋徽宗的書法最初取法黃庭堅,他學前人並非一味模仿而是學其變化之道,他在草書中能夠完美應用黃庭堅的變化技巧,後來他又從褚遂良的書法當中學到「二王」真諦,所以他的字有一種「天骨遒美,逸趣自然」的境界,這一點正是他從褚遂良的書法當中悟出來的。
  • 我們能理解魯迅的文章有錯別字,為何偏容不下教師陳果念一次錯字
    有多少人和筆者一樣,上學時最愛做的是改錯題和選擇題,而不是填空題?因為前兩種題只需要判斷對錯,而不用去創造內容,而後一種題顯然更需要水平。在近幾年的文化圈,越來越多的「錯」,讓大家改得不亦樂乎了。陳果這兩年有多紅大家都知道,被人稱為「小於丹」。這次她讀錯的是「耄耋(mao die)之年」中的「耄耋」二字,她的讀法是「毛至」的音。對於陳果的被群嘲,她的鐵桿粉絲拋出了一個頗為有趣的反問:魯迅錯別字不少的文章都能入課本,為何陳果念一次錯字就要被炮轟?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所以本期就和大家討論一、二。
  • 李白傳世孤本賞析:書法界內爭議不斷、疑點重重的25字草書
    唐代草書發展到一個新的巔峰,尤其在盛唐時期,皇宮內府、王公大臣、士大夫等文化一族都熱衷於揮灑幾筆草書,堪稱草書盛世。身處於盛唐,李白自然也是擅寫草書的,大多數人了解李白都是從他放浪形骸、豪邁大氣的詩開始的,而對其書法作品不甚了解,畢竟詩仙李白傳世詩篇一千餘首,而墨寶流世僅一篇《上陽臺帖》。
  • ...高古遺韻之作——宋拓孤本:《鬱孤臺法帖》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
    高古之作向來是拍賣市場中追捧的熱點,不僅是因為其稀有性,更是因為其在學術上的深度,以及市場價格的昂貴等,本季秋拍中非常難得,其中就有南宋詹儀之告身、宋拓孤本《鬱孤臺法帖》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宋拓孤本《鬱孤臺法帖》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1函1冊13開55×35.5cm古籍善本專場呈現上圖《鬱孤臺法帖》收蘇軾、黃庭堅等人法書及宋徽宗草書《千字文》殘本三頁,其千字文內容和嘉德今季此本千字文內容並不重複
  • 宋徽宗寫的一幅草書,據估計能值10個億,因太過珍貴被限制出境!
    對於沒有書法經驗的人來講,一件作品的市場價格從每一種程度上會反映這件作品的藝術成就,越是年代久遠,越是稀少的作品,往往越價值不菲,也往往會是藝術價格較高的作品。在2008年香港的一個拍賣會上,有一件宋徽宗臨摹的懷素《聖母帖》,被拍出了1.28億元的天價,創下中國書畫作品在全球拍賣市場上的最高成交紀錄。
  • 曲阜孔府門前對聯有2個錯別字,專家:這2個錯別字寫得實在太妙了
    一般而言,錯別字在各種情況下,都是十分令人討厭的,特別是在如今網際網路盛行的年代,人們已經用鍵盤代替筆來進行記錄和書寫工作,拿起筆來寫字的時候,經常忘記怎麼書寫,極其容易寫錯別字。但是在曲阜孔府門前對聯有兩個錯字,人們看到後不僅不指正,反而連連叫好,這是為何呢?
  • 趙佶:選錯專業入錯行,原來你是這樣的宋徽宗!
    宋徽宗趙佶政治上雖昏庸無能,但卻是一位傑出的書畫家。在宋代藝壇,他的詩、書、畫均有精湛的造詣,可稱「三絕」,且以花鳥畫為長。宋徽宗 蠟梅山禽趙佶也擅長草書,傳下的《草書千字文》全卷一氣呵成,縱橫奔放,風神蕭散,乍徐還疾,忽往復收,皆得心應手,直探草書三昧。
  • 《故宮日歴》的「歴」是不是錯別字?書法中有哪些常見錯字
    這也是沿用1935年版《故宮日曆》封面上的漢隸碑拓集字,並非錯別字。事實上,在2016年版的《故宮日曆》,書末的編纂說明也特別解釋了「歴」字的由來:封面、書脊沿用1935年和1937年版《故宮日曆》用《史晨碑》漢隸集字。秦漢時期通用「歴」字,《史晨碑》中便有「歴」而無「曆」。後分化出「曆」字專表「曆法」之意,但仍可以本字「歴」代引申字「曆」。
  • 有人說書法只是線條的藝術,而錯別字也有線條,所以錯了沒關係?
    在書法作品中,錯別字的出現是大忌,是影響整幅作品的一大敗筆,這是關係到文字正確使用與書寫的問題,它與書法是不是線條藝術沒有直接關係。在書法作品中,首先把字寫正確是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出現錯別字的。在楷書、隸書、篆書作品中講究書寫正確美觀,錯別字的出現往往一目了然,分外刺眼,所以這些作品是最忌諱出現錯別字的。
  • 高考寫錯字的文豪茅盾,在書法題字中又寫了錯字?
    1995年創辦,20多年來都致力於漢字的規範化,是一個在語言文字方面有權威性的雜誌,也是中小學生認字、識字要閱讀的重要雜誌。在不久前,公司找《咬文嚼字》的一個副總編講錯別字問題,其中就提到,茅盾當年題寫的這個社名中「藝」字寫錯了,但茅盾在世時,社裡人不敢改。茅盾一去世,社裡馬上改了這個字,將「萟」改為「兿」,下面的「雲」字是從茅盾書法中找的偏旁。
  • 「淹留」:務必要把草書的慢寫學會——「心」字草書技法
    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於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捨不得摘,於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
  • 「這」是錯字:系抄寫人把「遮」就簡筆成「這」
    直到乾隆皇帝南巡時,看到康熙寫的別字,靈機一動,寫了一首詩刻在碑陰上,為康熙辯解了一下:「九裡松旁曲元風,荷花開處照波紅。莫驚筆誤傳新謗,惡旨崇情大禹同。」這首詩的意思是說,你們不要以為康熙寫錯了字就大驚小怪的,他是因為和大禹一樣厭惡美酒,所以就連這個「麯」字都不願意寫了。
  • 李白的詩中有一個錯別字?詩詞大會上百人團被一「斑馬」折腰
    ——賈島這句話說的是詩人在作詩的時候,每一個字都是經過精雕細琢的,很多字詞都具有深意,需要讀者去仔細探究才能發現。在中國詩詞大會中,有這麼一句詩,令百人團多次答錯,就是李白《送友人》中「蕭蕭班馬鳴」中的「班馬」,百人團認為這句話應該寫作「蕭蕭斑馬鳴」。難道「詩仙」李白真的寫了一個錯別字嗎?
  • 高鐵票"鄠邑"站成"噲邑" 這張火車票竟有錯別字
    有錯字的車票 本報記者 葛蘭 攝                         昨日,有網友在微博曬出一張西安北到鄠邑的火車票,車票上的車次、時間、身份證等信息都是正常的,就是「鄠邑」站漢字一欄變成了「噲邑」,而下面的拼音字母卻依舊顯示「Huyi」。甚至有網友在下面評論稱,想高價收藏該車票。
  • 書協主席題字,被批寫2個字錯2個字,專家:這是書法藝術沒有錯
    很多人認為,書法家的作品往往具有示範性,因此在進行書法創作時不應出現錯別字。 與此同時,書協有關人士也提倡每個人都應該寫好中國字,那麼理所應當,寫好中國字應當包括了書寫規範這一要求——也就是不要寫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