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留」:務必要把草書的慢寫學會——「心」字草書技法

2021-02-19 書法入門

【書法故事】——懷素芭蕉練字

懷素自幼聰明好學,他在《自敘帖》裡開門見山地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喜筆翰。」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

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塗上白漆書寫。後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

由於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捨不得摘,於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

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

「淹留」:務必要把草書的慢寫學會

——「心」字草書技法

【本文內容為田蘊章老師書法系列講座《每日一題每日一字》第030集「書法評委的問題(二);『心』字」文字版之四。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觀看講座視頻。】

田蘊章:下面我們介紹一下「心」字的草書寫法。

在寫草書的時候,這個「心」字往往就寫得比較寬了。寬到什麼程度呢?這要書法家在臨場根據情緒、書體風格的不同等,寫出來就有很大的不同。

這個「心」字在草書當中,比較準確的應該是這樣寫。

(圖:「心」字草書示範一)

注意看,這不是三個點兒,是中間有弧度的連貫過來。不是我們平常點的三個點兒。

但是有些書法家,在快寫的時候,往往也是隨意地那麼一寫就完了。

我們現在要向大家介紹的是:你務必把草書的慢寫學會。當寫草書的時候你不會慢著寫,你就只會龍飛鳳舞,就只會飛速的前進,而不懂得遲留、不懂得淹留,你幾乎就是不懂得草書。

(圖:「淹留」)

這「淹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啊?這是孫過庭《書譜》中講過的,他說:

能速不速,此為淹留。

他的意思是說:能寫快,而我不寫快了,我可以不寫快了,這就叫作「淹留」。

比如說我們騎自行車,騎得飛快,固然是一種技術;但是,我能騎得相當的慢,我比任何人都慢,那也是非常高超的技術。

所以在草書當中,一般人認為,寫草書就應當快,實際上——這個速度問題,我們將來還要論述它——今天告訴大家,這個「淹留」是在講它的一種節奏。就是有快有慢,什麼時候快、什麼時候慢,這是非常講究的。

所以,當寫草書的時候,你不能慢著寫,你拿起筆來就得飛起來快著寫,靠著慣力帶動草書,那實際上你還不太會草書。或者說你只會草書的這個寫法,草書的那個用筆、筆意你還不懂。

所以說,每一個字你都弄清了它的始末緣由,到底它的原始的、規範的草書怎麼寫——你都要弄懂它。

(圖:「心」字草書示範二)

這個「心」字慢寫你要明白,中間不是一個點兒。中間是這麼一個小彎鉤。即使你點了三個點兒,你在寫的時候,你心裡也要想到中間是一個彎鉤。你有了這個意念,這個字就不會出大格。如果你就認為點上三個點兒就是「心」,這就壞了。

儘管前輩書家寫得表明看起來就像三個點兒,但是他心裡的那個想法跟你所感受的是不一樣的,你必須理解,前輩、古人寫這個字的時候,它的獨立寫法和慢寫究竟是怎麼回事。弄清楚了,這樣才有利於你學習草書。

千萬不要把草書只理解為「快」。一定要知道它的規範寫法有哪些。

(圖:「心」字草書示範三之「思想」)

我們還用「思想」兩個字,看一看聯繫起來這個「心」字又會怎麼寫,在草書當中連寫起來的不同。

比如,「思」字下面的「心」字就只寫一小橫就可以了,同樣,「想」字的時候也是用一橫代替「心」字。

但是偶然呢,我們也見到一些個寫法,比如說「思」字的下面,用三點似的寫法。這也是草書的一種寫法。

所以,你先把規範的學會了,將來你再任情恣性,去發揮,去表現,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關於「心」字楷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的寫法,就暫時介紹到這裡。

【臨習參考】

晉王羲之草書《虞休帖》之「心」字

唐懷素草書《自敘帖》之「心」字

明董其昌草書《臨十七帖卷》之「心」字

【交流群組】

書法愛好者交流群組中目前進行三項活動:

1、「每日唐詩」的學習活動;

2、「每日一字」的單字臨習活動;

3、「集字創作」活動不定期開展。

因為此前使用的APP不穩定,所以即日起啟用QQ群:

群號:303294919

密碼:書法入門

贈人墨法,手有餘香。歡迎轉發本文至朋友圈,讓更多書友獲益,謝謝!

「書法入門」(微信號:shufarumen):

全網獨家刊發田蘊章老師系列講座《每日一題每日一字》文字整理稿——介紹書法知識和理論,講解書法技術與技巧。並對系列講座中涉及的歷史人物、書法典故進行詳細的考證和注釋。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如何欣賞草書,以及草書的水平高低判斷
    我就草書的基本概念簡單地介紹一下,草書是漢文字的快寫,這在書體的形式上就有的表現,不用解釋過多。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也就是從圖形中演化而來,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不斷地發展和趨向成熟和完美,使漢字提高到藝術的高度。漢字也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部分,如果沒有漢字也就沒有今天大一統的中國。漢字是維繫中華文明最重要的一個載體。
  • 帶你從零學草書 | 引言——認識草書符號的特點
    草書中「心」字底的兩種寫法而有些不同的偏旁卻有著相同的寫法,也就是說同一草書符號可能代表不同的偏旁,例如:當然,學會之後你會很有成就感,時常會有寫兩筆的欲望,所以後面這個過程完全不必擔心,學會之後你會很快運用自如的。在本專題中,我將以智永《真草千字文》為範本。
  • 林散之書法:可以糾正草書需要快寫的偏見,當代草聖並非徒有虛名
    就算是看懷素的草書,也有人叫好,也會有人認為太草不入格,神仙認不得吧。所以看林散之的草書,完全可以放棄個人心念的好惡感受,不妨從技法的層面,去揣摩林散之寫草書的一種心境。讀懂了心境,也就能感受到筆墨的內涵。筆者看林散之的草書,感覺到的心境是深沉悠漫!是一位人生磨礪豐富,智慧積沉厚重的老者在用筆墨表達他的心緒和境界。
  • 草書就是隨便連筆?
    「草聖」張芝的草書草書有著固定的類別草書按照大的分類可以分為兩大類章草和今草,章草由隸書直接發展而來,受隸書的影響比較大,有著隸書標誌性的燕尾,字和字之間的連帶也很少,基本字字獨立,十分古樸,代表作有皇象的《急就章》、陸機的《平復帖》等等。
  • 草書:詩意的生命跡化
    「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陰舒陽慘,本乎天地之心。」(孫過庭《書譜》)個體生命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對天地宇宙的觀察理解認識,無不可以寄情於書法。張旭「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書法成了他向這個世界表達自我情感的重要載體。
  • 草書之形,字之「神韻」的理論和實踐
    #草書草書藝術也是基於這樣的視覺原理。學習草書需要知道草法的來歷,每一個草書都有它的主體特徵,主體特徵一般是由主筆畫來構成的,主體特徵沒有模糊,這個字就不會被辨識錯誤。這在草書創作時非常重要,尤其在使用漲墨技法時,細節可以很模糊,但主體特徵要清晰可辨,這個字就沒有問題,反之可能就不成為一個字。
  • 從草書起源和發展,到于右任創立標準草書的得失:漫談草書
    此後,章草的發展漸顯頹勢,草書歷史又到了面臨革新的節點。漢末魏晉時期,楷書漸漸興起,楷書實用性更強的特點將隸書逐漸邊緣化,這種發展趨勢也影響了草書。東漢書法家張芝對章草進行了的優化整理,去除了章草中「波磔挑筆」等隸書筆意,把字與字之間的連帶增多,這種改造使草書書寫更加便捷流暢,更能彰顯整體上的藝術氣質。張芝等人對草書這個改造的過程便是「章草今化」。
  • 給範迪安草書找錯字,是不是閒的?這不是草書欣賞的打開方式
    給範迪安草書找錯字,是不是閒的?這不是草書欣賞的打開方式。範迪安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畫家,他的油畫非常專業,代表了當代中國油畫的一種創新與傳承的技法走向,所以他能夠引領當代中國油畫走向創新的新路途,可謂是油畫的一股清流。
  • 這些字的草書寫法很容易搞混,你分得開嗎?
    草書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它既可以寄託一個人的性情,也可以承載各種技法。它的結構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方塊字的概念結構,所以更自由,更容易與人心性連接起來。但是,草書的結字與行書、楷書在一些個別的字中,寫法會有一些不同,所以每一個學習草書的人都要熟記草法。
  • 草書如何寫,這些基本技法要掌握
    書法藝術所說的草書,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潦草書寫字體的本意。而是一種有傳承、有技法,相對規範的一種書法格體。根據草書的形式,又分為章草、小草和狂草三種類型。其中,傳承歷史最悠久的草書是章草,它是在秦隸基礎上不斷演變而成的一種書體。而小草呢,是在章草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書法形體。
  • 罵不死的草書——再讀《非草書》
    筆走龍蛇,揮灑恣肆的草書,一直頗受書家青睞,甚至有書法評論家說,不會草書的人是稱不上書法家的。由於草書在認讀和實用上的局限性,加之南郭先生太多,真假摻雜,泥沙俱下,使的自誕生以來就有諸多非議。其間最為著名的莫過於東漢靈帝時期趙壹所著的《非草》。作為辭賦大家的趙壹,文風華麗,排比鋪陳,氣勢磅礴,讓人讀了拍案叫絕。對草書的熾熱之心卻從未冷卻,對古人學習草書的痴狂之態敬重不已。用現在的話說,趙老先生這是一記神助攻啊。
  • 草書「列」、「別」如何區分?「張」字草書的標準寫法!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智永《真草千字文》中"辰宿列張"四個字的草書,先來看一下原帖:(左邊為草書,右邊為真書)首先看「辰 」字:寫法點撥:"辰"屬於左上包圍結構的字,先寫外面的"廠",1筆完成;裡面部分簡化為一個簡體"長"字的寫法,最後一點也可以直接向左下鉤出以便連接下一個字
  • 行書與草書如何完美混搭?
    ▲草書臨帖作業選字有來處對於小明遇到的問題,應該說既好解決,又不好解決。說好解決呢,得有一個前提。前提就是小明要對於常用漢字的各種行書、草書結構都要瞭然於胸,且能夠做到信手拈來。想寫某個常用字的行書,不用思索就能寫出,草書字形亦然。而且這兩種結體的字形結構,都要有「來歷」——能夠從古代法帖中找到根據。如果能夠有這個大前提,那麼小明根本不需要做過多的安排,想怎麼搭配就怎麼搭配。這就好比一位頂尖級的廚師,你隨便給他一些食材,他總能隨心所欲地做出美味佳餚來。
  • 包俊宜一件草書999元,他本來以篆書見長,草書也不錯
    包俊宜一件草書999元,他本來以篆書而見長,寫草書原來也不錯。我個人感覺包俊宜先生的書法是特別重要的當代典範,如果沒有像包俊宜先生這樣的書法家,對於大篆小篆都進行全面的探究磨練,那麼我們篆書書寫技法就真要再次失傳了。說到篆書技法的失傳在唐朝。那個時代,因為大家都比較關注楷書的修養,所以篆書就產生了斷代失傳的狀態,技法失傳一直到了清代,經過鄧石如趙之謙等等書法大家的共同挖掘,篆書技法才再一次被傳承下來。
  • 孫過庭《書譜》草書釋文與今譯對照!
    草書釋文共習分區。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實,原夫所致,安有體哉!草書釋文於所詣矣。草書釋文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其心閒手敏,難以兼通者焉。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幹扶疏,凌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雲日而相今譯則具有賞心會意的情致。能速而遲,行將達到薈萃眾美的境界;專溺於留,終會失去流動暢快之妙。能速不速,叫作淹留,行筆遲鈍再一味追求緩慢,豈能稱得上賞心會意呢!如果行筆不是心境安閒與手法嫻熟,那是難以做到遲速兼施、兩相適宜的。
  • 草書如何「入格」?
    例如當今簡化字的「發」字,在我國古代有「發」和「髮」兩種寫法,這是兩個不同的字,讀音也不同,意義更是不一樣。 再如簡化字的「松」,在古代有「松」、「枩」、「枀」、「鬆」等不同的寫法,其實「松」、「枩」、「枀」是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都是指松樹。而「鬆」與「松」才是兩個完全不同意義的字,「鬆」是指頭髮散亂或者指鬆散、不緊的意思。
  • 草書經驗之談,古今名家草書必學《十七帖》,王羲之入門草書
    《十七帖》入手,要能夠把帖子按精細的來臨寫,先要掌握好帖中寫字的規律,知道筆畫之間的「轉折提頓」,久之能精熟,再能夠將帖上的字形熟背於心,最後就是整幅的臨寫,找出自己寫草書的感覺,多領悟字帖上面字與字之間的呼應,待到章法一定高度後,再可以考慮臨寫其他書帖。
  • 在書法界中,「翻」字的草書怎麼寫?有什麼方法技巧?
    關於書法「翻」字草書怎麼寫,我的意見是,還是要認真臨寫古人的法帖,從古人的法帖中學筆法,從古人的法帖中學草法,從古人的法帖中學技法,從古人的法帖中求神韻,從古人的法帖中尋動感。只有這樣,才能把「翻」字的草書寫好寫出風彩。
  • 曉閣陪您讀姜夔書論《續書譜》,致敬孫過庭,學寫有法度的草書
    書論中以物象比擬書法之姿態自古皆然,「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歌舞擗踴」,這些都是情緒起伏很大的姿態,亦如草書,太過恬淡的情緒對草書的表達沒有太多的促進作用。右軍書「羲之」字、「當」字、「得」字、「深」字、「慰」字最多,多至數十字,無有同者,而未嘗不同也,可謂從欲不逾矩矣。以書聖王羲之舉例,重複的字雖多,但姿態各異,面貌上的有參差婀娜之態,但法度上如出一轍,無任何違逆,暗合書法與人生的最高境界:從心所欲而不不逾。
  • 學習草書首選哪個字帖?《書譜》是最好選擇
    《書譜》既是表達草書範式的「譜」,又是闡述書法學術的「譜」。《書譜》最入人心的感受是,書論傳承鍾(繇)張(芝)、推導二王(羲之、獻之);書藝則展現大氣與秀妍、質樸與灑脫、老成與雅致相得益彰。孫過庭以《書譜》演示著草書的書寫範式,從每一個字的構架結體、偏旁部首的呼應關係,點畫線條的起落順逆,表達喜怒哀樂的提按使轉,都為學書者作出示範。每一個字都寫得很有動感,而結構非常嚴謹,讓人感受到草書不是「潦草」的書法。同時也傳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草書絕不是可以隨意塗畫的信手雌黃,而是十分講究規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