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搭問題
小明學習書法已經有兩三年時間了,偶爾也試著參加本地一些書展活動。小明最喜歡的書體是行草,但也有一些問題感到無法解決。他比較苦惱的問題是:創作一幅行草作品時,行書和草書相互搭配有何技巧?

字有來處
對於小明遇到的問題,應該說既好解決,又不好解決。說好解決呢,得有一個前提。前提就是小明要對於常用漢字的各種行書、草書結構都要瞭然於胸,且能夠做到信手拈來。想寫某個常用字的行書,不用思索就能寫出,草書字形亦然。而且這兩種結體的字形結構,都要有「來歷」——能夠從古代法帖中找到根據。如果能夠有這個大前提,那麼小明根本不需要做過多的安排,想怎麼搭配就怎麼搭配。這就好比一位頂尖級的廚師,你隨便給他一些食材,他總能隨心所欲地做出美味佳餚來。

力不從心
說不好解決呢,是說如果小明不具備前而所說的那種能力,對於常用漢字的行書、草書結構屬於「模模糊糊」,那即便小明使出所有力氣,則這種搭配也將會顯得極不自然。如果是這種情況,乾脆就別搭配了。所以我們說,如果沒有常用漢字字形行書、草書結構信手拈來的能力,則行書草書相互搭配的問題就比較麻煩。

歷代混搭
在歷代書法家中,行草相互搭配比較明顯的,元代趙孟可以學習一下,其大量作品中有行草相間的方式。但我們仔細一考察,趙松雪的這種行草相間方式,最終還是要追溯到二王(王羲之、王獻之)那裡去。而行草相間,甚至楷、行、草都能相互搭配的,當屬王獻之最為明顯。關於這一點,我們建議小明去找一本《淳化閣帖》卷九來研習一下,這樣就會有比較深入的體會。

混搭能力
那我們如何才能達到前面所說的隨意書寫行書、草書字形,並將其巧妙地進行混搭呢?答案還是那個老答案:臨帖。比如我們可以先臨一下趙孟的類似作品,然後向二王過渡。我們尤其推薦《淳化閣帖》卷九的王獻之行草,該卷值得我們反覆臨習。當然了,閣帖(註:「閣帖」是《淳化閣帖》的簡稱)卷六、七、八的王羲之行草書,我們同樣也不能忽視。

如果我們能夠將閣帖卷六、七、八、九、十反反覆覆臨上數遍,時間跨度長達多年,你的行草搭配能力自然就上去了。事實上,現代行草混搭能力強的行草名家,他們也都是在閣帖卷六、七、八、九、十上面下了很大功夫而已。

小結
由此可見,要真正具備行草相間的能力,我們還是要去多臨帖,尤其是臨二王的行草法帖。通過這種功課,久而久之,行書與草書相互搭配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