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璽印上,漢字古文字系統的文字表現,包括商周文字、東周文字、摹印篆、繆篆、鳥蟲書、懸針篆、蟠條篆、後期繆篆、雜篆等等。
漢字今文字系統是對漢字古文字系統的邏輯繼承,它與古文字系統的醒目區別在於,改古文字系統漢字的線段式表現為筆劃式表現,這是從總的方面來看;其它的如偏旁、筆順、筆劃數、形體整齊方面,也比古文字系統的表現更便書寫。
今文字系統的某些要素,在商周文字中已經少許出現;作為有別於、在邏輯上繼承於古文字系統的又一漢字系統的出現,則肇源於隸書,隨著文字的發展,不斷發展到行書、楷書、草書、宋字、仿宋字;當然,在古文字系統中,行書和草書也有了一定的書寫意義上的表現。近現代書寫與印刷品上最常見的書體亦屬於本系統。
在中國古代璽印上,這一系統文字的應用表現包括隸書、楷書、行書及草書、宋字及仿宋字等。
隸書
隸書是源於春秋時期的書寫漢字,早期結構受「古文字系統」的一定影響,一般稱為「古隸」。隸書與古文字系統的基本區別在於改文字表現的「線段形」為「筆劃形」,大約在秦朝或稍早時期的秦國以及楚國,隸書基本擺脫了古文字系統的影響,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今隸」。
從「古隸」發展成「今隸」,成為漢字今文字系統出現的重要標誌。
在古代漢字隸書印章並不多,最早的一例是湖南出土西漢早期印章印面上的「御府長印」墨書(圖貳3·27),但這不是刻出的印文,可以視作書寫的印稿。
圖貳3·27 御府長印(摹本)
由此可知漢代部分印章寫印稿時,是含有隸意的,但當鐫刻成印時,會改作為「繆篆」文字。兩漢時期,一些「繆篆」文字印章已經略帶有隸意,但這些繆篆文字屬於古文字系統的特點相當明顯,還不能將其視為成熟的隸書印。
江蘇出土的東晉「零陵太守章」(圖貳3·28)可以視為隸書刻印較早的例子,但其波磔撇捺並不如書法隸體明顯。五代時期的「右策寧州留後朱記」(圖貳3·29)屬隸書印章最典型的代表。在五代宋元明代押印中,見部分隸書印章。
圖貳3·28 零陵太守章
圖貳3·29
右策寧州留後朱記
楷書
楷書是漢字「今文字系統」中發展得最為成熟的書體,起源於秦代,例證為陝西鹹陽出土的刻劃陶文「鹹裡綵窯」,但這是為僅見之例,楷書的大量作品見於東漢後期,已經屬於當時最常行用的書體之一。
在古代楷書印章不多,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例是陝西旬陽出土的北朝晚期煤精多面體「獨孤信」印(圖貳1·39),而這枚印在當時並非實用印。
圖貳1·39 「獨孤信」多面體印
隋唐之後,間或有少量公印採用楷書入印,楷書入印較為成功的當屬元代在押印中的使用(圖貳3·30)。
圖貳3·30 方(押)
行書
草書
行書和草書是漢字書寫時由於快速,而筆劃出現省變以及連屬所形成的兩種字體,源於「古文字系統」中書寫的作品,又都是漢字向「今文字系統」嬗變時出現的主要字體,一般認為行書與草書的出現要早於成熟的楷書。
但是到了楷書底定之後,又促進了行書、草書的進一步發展。行書和草書在中國古代印章中的應用大約始於唐、五代時期,典型之例見五代時的「元從都押衙記」行書印(圖貳3·31)。
圖貳3·31 元從都押衙記
宋代、金代、元代、明代時,草書押印較多(圖貳3·32),其中,一些元代押印常採用上楷下草(押)、上行下草(押)、上隸下草(押)的特殊做法(圖貳3·33),形成了押印的獨特的風格。
圖貳3·32(押)
圖貳3·33 孫(押)
宋字
仿宋字
宋字和仿宋字由楷書發展而來,是主要用於印刷書籍的一種字體。
宋字印出現較早,比較典型的宋字印有南宋的「壹貫背合同」印(圖貳1·168)。
圖貳1·168 壹貫背合同
仿宋字印主要見於明清,例見太平天國「旨準」印(圖貳1·172)、義和團「永邑信安鎮乾字北義合團人等全勝」(圖貳1·153)等印。中國公用印章進入近現代之後,廣泛地應用宋字及仿宋字。
圖貳1·172 旨準
圖貳1·153
永邑信安鎮乾字北義合團人等全勝
以上大略地介紹了中國古代印章之中屬於「今文字系統」的各類文字入印情況。
在近現代流派治印藝術創作活動中,雖然偶有製作隸、楷、行、草、宋字印的情況,亦間有模仿元明押印的情形,但都不成為主流,這是中國印章文化與藝術重心轉移的重要標誌。
與藝術印章的創作相反,為辨識方便,在近現代漢字公用印章中,大量地使用楷、宋、仿宋、隸字入印,更增加了黑體、新仿宋字甚至美術字。
(本文摘自《考古印史》)
在考古學的顯微鏡下,
全面介紹古代印章知識和發展歷史。
收錄685個圖例,也是學習篆刻的入門讀本。
《篆刻學》《印學史》《古璽印概論》後又一力作。
雙色印刷,函套精裝,版式舒朗。
《考古印史》
周曉陸 著
繁體橫排
小16開 函套精裝
978-7-101-12983-0
198.00元
璽印的製作與使用,是中國社會無處不在的文化現象,寥寥數字,攜帶著種種的歷史痕跡。宋代至清代,金石學長足發展,尤其是近代考古學興起以後,古璽印成為考古學、古文字學的重要門類,同時也為認識中國古代印章提供了「顯微鏡」,為研究古璽印開啟了新的大門。
《考古印史》從考古學分析切入,對古代璽印的基本分類、材質、製法、印面、用法及其鑑定、辨偽等作了全面的闡述介紹,並對古璽印從商代至清末的考古學分期及其演變發展,作了系統梳理,具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同時對古璽印的鑑定與辨偽,以及篆刻的學習,具有實用性的指導。
本書展示了685個圖例,絕大部分為原大尺寸,歷代具有代表性的印章,以及典型的印面布局、印鈕的形制、封泥、印陶等,均為收錄。雙色印刷,函套精裝,版式舒朗。
| 作者簡介:
周曉陸,1953年生,江蘇南京人。南京大學、西安美術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長期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地從事考古學、文物學、漢字學、博物館學、藝術史學的教學與研究。代表作有《漢字藝術》《步天歌研究》《元押》《秦封泥集》《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中國消失的文字》《考古印史》《古陶文明博物館藏甲骨文》《古陶文明博物館藏戰國封泥》等,在《考古》《文物》《史前研究》《農業考古》《南京大學學報》《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西北大學學報》等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學術成果曾獲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國家古籍整理二等獎、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