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魏與吳國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比較

2020-12-13 回鋒收筆

隸書比較

由於地域的關係,曹魏隸書直接傳承東漢是順理成章的規律,因此劉濤先生認為:魏國隸書是漢末「八分」的延續。(《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劉濤)這種延續包括技法、形態、風格的繼承,曹魏現存的隸書碑刻大部分可以找到出處。如《上尊號奏》、《受禪表》、《三字石經》風格上與東漢的《熹平石經》如出一轍,如(張盛墓誌》與《張遷碑》的相似性。曹魏碑刻隸書整體而言強化了用筆的裝飾性,注重起收的細節處理。為契合莊重嚴肅情境,理性嚴謹使得線條過於平硬。規範、矯情、不自然的成分多了,而作品中質樸、厚重、蒼茫、大氣的氣息卻是一種缺失。相比曹魏隸書,吳國碑刻隸書雖不及曹魏隸書的數量。

但從《谷朗碑》的風格形態上看,亦隸亦楷,是一種獨特的書體。形態上更接近於《鮮于璜碑》、《趙儀碑》等方整典雅的碑刻。《谷朗碑》弱化了橫、撇、捺等筆畫的飛動性,繼承了漢隸古質的一面。用凝練含蓄的筆觸表現高古、質樸、溫雅的神採。

吳國隸書相比曹魏隸書,有其自身的特徵。-個時代能有一兩塊風格迥異的碑刻,也是殊勝之事。吳國留給歷史驚喜。書法歷史正常發展,曹魏、吳國隸書全盤繼承漢代隸書再正常不過。然而,吳國的《谷朗碑》卻能以其獨特的面貌與漢隸媲美,在風格形態上顯示出其自身特點。而同處於過渡時期書法嬗變時段。曹魏隸書完全承載漢隸,看不出過渡時期書法轉型的佐證書作。這種全然的繼承模式,一定程度上說明,曹魏在重大場合仍以傳統隸書為依託。

而吳國隸書《谷朗碑》則是大膽奇特。一種書法風格的出現定有其背後深沉的原因。像吳國亦楷亦隸的《谷朗碑》,我們很難從封塵的歷史裡鉤沉出風格形成的脈絡。但從長沙走馬樓吳簡隸楷中可以看出隸楷這種書體在吳國民間已是流行。劉濤先生認為這種「隸楷形態」的隸書是「俗筆隸書」四而《谷朗碑》則是把俗筆隸書典雅化。更講究造型的美感,整體做疏朗整齊處理,使得碑體靜穆雅和。可以說《谷朗碑》是藝術化的俗筆隸書。

曹魏隸書中,《鮑寄神坐》、《鮑捐神坐》與吳簡隸書《黃朝名刺》、《史綽名刺》均是日常實用隸書。在形態上有共同之處。曹魏二鮑神坐是曹魏時代隸書的異類,撇捺飛揚,不同於其時代嚴整直硬的碑刻,相比之下多了誇張隨意。而《黃朝名刺》、《史綽名刺》飛動的用筆卻是浪漫舒張,充滿喜慶色彩。

曹魏磚文隸書與吳國磚文隸書整體書風方整、古樸、蒼茫。沒有過多波挑飛動用筆。相比之下,曹魏磚文隸書比吳國的端莊整飾。而吳國磚文隸書多了融合,即融合篆隸,融合隸楷。吳國磚文隸書形式感更強,書風也較為活潑。

楷書比較

曹魏楷書已經完成了隸書向楷書書體的變革轉變,而吳國楷書保留著大量隸書筆意,仍然處於書體的轉型期。曹魏時期楷書與吳國楷書顯然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面貌。曹魏時期古體書法用於莊重場合,然而在實用領域今體書法備受推崇,以現存鍾繇楷書最為典型。從現存史料上看,曹魏楷書主要有鍾繇的楷書刻本。曹魏的楷書書簡極為罕見。民間楷書是否如鍾繇楷書一樣基本脫離隸書型制,不得而知。應該說鍾繇是曹魏時期楷書的集大成者,鍾繇楷書已能代表整個曹魏時代的楷書特徵。

鍾繇的出現亦非偶然,其家勢有學門的背景,《三國志》卷十三《鍾繇傳》裡提到其祖父鍾皓「溫良篤慎,博學詩律,教授門生千餘人,為郡功曹」。鍾繇在書法上得到了家族書風很好的傳承。從其社會地位的特殊性與其「章程書」的聯繫上看,鍾繇的楷書意示著楷書在官方文書中已經普及。從書法史脈絡上看,這--新的書寫樣式,直接影響了魏晉楷書乃至行書的發展。而吳國楷書,隨著1996年長沙走馬樓吳簡的出土,揭開了歷史神秘的面紗。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墨跡楷書。穿越千年時光。細微的筆觸仍精彩存留。

首先,從楷化程度來比較。與曹魏楷書相比,吳簡楷書講究實用便捷,沒有太多講究,平常書寫,自然流露。在使用的情境中保留了民間書法質樸本真的一面。同時,也留下了書體轉型時期中,正在演變的楷書風貌。如果從隸書到鍾繇的楷書這一書體的嬗變,我們也會感覺是突變。然而,從隸書到吳簡楷書的過渡,我們能清楚地體察到隸書向楷書蛻變過程的痕跡。從這個意義上說,曹魏楷書體現的是隸書向楷書變體後的結果。而吳簡楷書,為我們提供了由隸向楷變體的過程。對於深入挖掘其轉型因緣提供了很好的佐證依據。因此,不能以楷化的程度來判定曹魏楷書與吳簡楷書的優劣。

其次,就審美的角度而言,曹魏楷書與吳簡楷書審美風格差異中各有審美意蘊。曹魏楷書精緻講究,匠心獨運,點面虛實避讓組合優美。楷書的整體章法形式已經完備,章法上已有審美追求與審美表達。如鍾繇《力命表》以字緊行寬的形式,營造出疏淡空闊、典麗文雅的審美情境。《薦季直表》溫潤細膩與高古厚重的筆調同在,看得出鍾繇駕馭楷書精準高超的水準。而《賀捷表》筆畫秀潤體勢飛動,似有浪漫抒情的意態。

《宜示表》字字珠璣,用筆一板一眼,沉著到位,筆畫沉靜。嚴謹講究中無半點信筆飄忽,典雅端莊裡開正統楷書之先河。這都體現出鍾踩楷書的高超水平。相比之下,吳國楷書帶著濃厚的民間色彩。吳簡書風樸素而少修飾,用筆多以率性而為,起筆收筆力求便捷。筆畫之間關係也少有推敲,更像是隸書書家寫楷書,帶著濃厚的隸書筆意和感覺,而非以楷書的規矩和法度來書寫。當然,吳簡書寫者還沒有楷書的自覺性,楷化只是初級階段,並帶著濃厚的民間氣息。沒有像曹魏那樣,有名流書家加以藝術化提煉與升華。

再次,從楷書技法上比較。吳簡楷書書寫隨性,結體比較隨意,楷書技法較弱。與鍾繇楷書比起來,楷書的藝術化程度不高。較少考慮線條的大小、長短、輕重、疏密等技法處理。吳簡楷書用筆平直厚實,字形多以橫向取勢。多重筆,少提按頓挫,少輕靈之筆潤。吳簡楷書樸實中帶著憨厚率真,信筆而書,沒有太多刻意的痕跡。以吳簡楷書《朱然名制》與鍾繇的楷書相比為例。從空間角度上看。《朱然名制》結體平實無奇態。其橫畫基本是水平,不像鍾縣楷書的橫面有俯仰取勢。鍾繇楷書空間造型豐富生動。線型組合上看,鍾繇線條不僅精緻到位,線型講究大小組合、避讓伸縮、呼應顧盼、規整中求變化。相比之下,《朱然名制》則用筆平直,少輕重搭配,線型大小組合也不是很協調。

行書、草書比較

曹魏、吳國行書、今草仍處於初級階段,用筆速度提高筆意連續,但沒有形成特定的書寫法度樣式,其書寫形式應該屬於日常自然書寫。

曹魏時期行書、草書相對於吳國而言作品史料鮮見,歷史上記載也不多。南朝齊王僧虔《論書》記載鍾繇擅長三體,其中一-體是「行狎書」即行書:「鍾公之書,謂之盡妙-三日行狎書,行書是也。三法皆世人所善」。可見鍾繇行書在歷史上已有影響。衛覬則擅長章草。由於沒有作品,僅僅靠文字記載,我們很難直觀形象地感受理解他們的書法風格。因此,曹魏行草書的研究-直難以深入。

相比之下,吳國在行書,草書上多有作品傳世。行書多見於吳簡當中,草書則有東吳草書名家皇象的《急就篇》以及吳簡草書。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吳人皇象作草,世稱沉著痛快。」《急就篇》單字以章草為之,流變自如,波磔分明,又兼有隸書筆意,是章草的典範。而吳簡的行書使我們看到了當時獨特的行書形態:隸書的蠶頭燕尾仍未完全消失,筆畫之間的銜接,字的節奏因用筆的速度提高而變得流暢。如長沙走馬樓吳簡《聶儀賦稅帳》中的「其米四斛」、「其旱田不收錢」。用筆的輕重、筆勢的連帶躍然紙上,行意甚濃。

唐蘭認為:「三國時代流行的草書是章草,典型的今草還沒有出現。」但從吳簡草書來看,其草形也不似章草,更像是今草的雛形。吳國草書章草與吳簡「俗筆草書」同在,從傳世的長沙走馬樓吳簡草書《錄事倬潘琬考實許迪盜食鹽賈米事木牘》中的草書「然考人當如法官不得妄加毒痛」是長沙郡太守的批語,字字獨立,其中的「人」字捺筆也沒有像章草-樣做波磔處理,而是輕頓下帶,其用筆特徵已接近於今草。

相關焦點

  •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哪個是起源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起源是哪個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的字體,大家對於這些字體也比較熟悉,但是對於它們的起源,大家可能不是特別清楚,草書行書隸書楷書哪個是起源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草書、行書、隸書、楷書中,隸書是起源。隸書起源於秦朝,是由篆書逐漸演變轉化而形成的一種文字。行書、草書和楷書都起源於漢代,且都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簡便轉化形成的書體。
  • 草書、行書、楷書、隸書,哪種書體在先,哪種書體在後?
    說起草書、行書、楷書、隸書出現的先後順序,讓我想起來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在家裡練毛筆字,剛開始練的時候,一直以為是這麼個順序——楷書一本正經,應該是最早出現的;隸書有些變化了,應該在楷書基礎上的變化,那就排第二;然後,自然是把楷書寫快了,就成了行書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連筆寫的一種字體。正如隸書對於小篆那樣,草書也是為了書寫快速,草率地書寫隸書而發展起來的。草書的形體是比較潦草的。它的得名,是從「草稿」的「草」字來的,「草」是草創的意思。文章才創就,沒有寫定,所寫的字自然不必十分工整,叫做「草稿」,因而草書也叫做 「稿書」。
  • 古代印章裡的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和宋字仿宋字
    今文字系統的某些要素,在商周文字中已經少許出現;作為有別於、在邏輯上繼承於古文字系統的又一漢字系統的出現,則肇源於隸書,隨著文字的發展,不斷發展到行書、楷書、草書、宋字、仿宋字;當然,在古文字系統中,行書和草書也有了一定的書寫意義上的表現。近現代書寫與印刷品上最常見的書體亦屬於本系統。
  • 中國書法-楷書、行書與草書
    中國古代書法從古至今為世人所喜愛和推崇,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淺述楷書、行書與草書的相關收藏知識,使您對楷書、行書和草書有更為深入的了解。一、端莊工整的楷書楷書產生於漢代的末期,成型於北魏時期,從東晉時期至唐代,盛行時間之久,並且如今一直沿用。楷書是從隸書逐漸演化而來。楷書的特點是端莊工整,書寫簡便,形態豐富,結構嚴謹,筆畫細膩。
  • 行書來自楷書,草書來自哪裡? - 桂子聊書畫
    我們都知道,書法大體分類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那麼,這幾種書體的演變過程是怎樣呢?是按照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這個順序發展變化嗎?但是,小篆美則美矣,書寫難度給日常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在秦始皇的酷政之下,一種介於小篆和隸書之間的書體還是悄悄誕生了,『雲夢睡虎地秦竹簡』的出土就充分說明了這個現象。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隸書、草書、楷書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隸書、草書、楷書,隸書是由籀文的草率寫法演變而來的一種字體。這種字體在戰國後期的秦國開始出現,後來逐漸流行開來,到了西漢初期,經過一個時期與篆文混同並用,隨後就逐步取代了篆文。
  • 《書法問集》538、隸書草書行書楷書能一起練嗎,效果好不好?
    我們當代書法圈一般來說是五種書體,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如果提問者只是忘了篆書,篆書在我們日常生活也確實不那麼常見。如果提問者故意不提到篆書,說明就有個人的偏好了。目前來說如果想要入展覽,以前學習隸書可能容易一些,不過最近隸書容易入展的趨勢有了些變化。比如拿2019年國展來說:共計52620件投稿作品,其中行書12368件,草書11063件,楷書11229件,隸書8647件,篆書5025件。
  • 秋天到了,「秋」字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怎麼寫才好看?
    導語:秋天到了,「秋」字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怎麼寫才好看?秋天是個美好的季節,也是收穫的季節。今年的立秋時間是公曆八月七日。立秋後,人們將告別炎熱而迎來涼意。關於「秋」字的寫法,無論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都有多種寫法。漢字是我們的老祖先創造的,在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中,無不凝結著我國先民的智慧和結晶。中國的漢字之美,表現能力之豐富,是世界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做到的。
  • 漢字字體特點:篆書如圈、隸書如蠶、楷書如站、行書如走、草書如跑
    漢字還是世界上最美的字體之一,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字體寫成的文字,形成了一種書法,各種字體的書法大放異彩,成為與繪畫並稱的高超精美藝術,高水平的書法更成為人們珍視並收藏的藝術珍品。你知道人們是怎樣比喻或形容漢字字體的嗎?行家裡手根據漢字的書寫特點,這樣來比喻或形容漢字:篆書如圈、隸書如蠶、楷書如站、行書如走、草書如跑。
  • 楷書、行書、草書、魏碑、隸書學習口訣歌,總結的太好了!
    楷書、行書、草書、魏碑、隸書學習口訣歌,總結的太好了! 楷書要寫好 清朗必整齊 重在用腕上 三、行書書法口訣
  • 隸書、篆書、楷書、行書哪種書體在文字的轉變中作用最大?
    從篆書到隸書經歷了漢字要想學好書法,篆隸都是必學的,不管主攻的書體是楷書、行書還是草書。學好了篆書,就是打通了五種書體的任督二脈。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有包括甲骨文和金文,書法講究源流,這個源就是篆書和隸書,後來的三種字體和無數種的書體都來自於這個源,都是由這個源發散出去的流。也就是說篆隸是書法之祖,後來的書體都有這兩種書體演變而來,要想正本清源,就要學習篆隸,尤其是篆書。
  • 從鍾繇、二王的楷書作品中看楷書的成熟
    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漢桓帝元嘉元(151)年出生,曹魏時魏明帝太和四年(230 年)去世,是我國東漢末年的書法家,也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工書法,精通隸書和楷書,書若飛鴻戲海,舞鶴遊天。他是我國的楷書鼻祖,也是吧隸書轉變為楷書的第一人。
  • 學習楷書、行書和草書用爬、走、跑這三個字來代表好不好?
    學習楷書,行書和草書用爬、走、跑這三個字來代表他們的字體特點,大概意思是沒錯,不過不夠準確。學習楷書,它不是用爬,而是立。書法有云:「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正是說明了這三種字體的書寫狀態。楷書楷書因為它的字體在書寫的時候筆畫獨立,結構嚴謹,筆畫之間起伏比較小,並且筆畫的折筆處多採用方折,因此,在楷書書寫的時候,我們的行筆是比較緩慢的,故採用「立」這個字來代表他的書寫狀態,同時也證明了楷書端莊的特點。
  • 書法技巧:高清動態圖教您寫楷書、行書、草書基本筆畫
    書體更是順應時代沿革流變,從甲骨文、金文演變到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自始至終展現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書法被人們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今天酸棗君就通過三組動態圖,帶你領略書法的奧秘。
  • 楷書行書草書 各種書體有不同的成功密道嗎?這樣的實話一般不說
    在付出精力相當、功法相同,天分相差不大,時代背景相似的情況下,練習不同的書體,要想脫穎而出,成為聲譽名家,則各有不同的秘密通道——楷書靠修:常言說楷書無欺,老少都懂,筆正墨端才得真功。楷書需要出筆即端正的功力,而這種功力需要長時間修煉才能獲得,所以要想成為楷書大家,得有把板凳坐穿的修行定力。
  • 莫以楷書筆畫來理解行書草書
    由於這兩句話,後來的書法學習者都信奉了必須會寫楷書才能寫好草書,必須通曉草書才能寫好楷書。然後這成為了要雙修的課程,可是,這雞生蛋蛋生雞繞來繞去的結果是無解了。楷書最初成形的時代是三國時期,出現的第一個楷書大家是鍾繇,目前出土的文獻中三國時吳國的竹木簡出現了最早的楷書,這也是最有力的楷書產生時間支撐實據。而三國之前呢,漢帝國出土的那麼多竹木簡,草書已很規範了也很流暢了。那麼,必須寫好真書才能草書這個後人的理解是行不通的了。
  • 想要寫好草書,草書的一般規律不可不知!
    草書的興起,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時連年戰爭動亂,諸侯各國的文書往來,日漸頻繁。原來通行的篆書或隸書,書寫難度大,已不實用。為了書寫上的簡便、迅速,草篆、草隸開始在民間流行,不斷演進發展、變化,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歷史時期的草書字體。草書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
  • 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等的臨帖技巧!
    3、智永楷書《千字文》歷來被認為是較獨特的和較好的臨摹範本,在臨習中既可熟楷法,又能涉草法,習楷自會融進草法情性,有一舉兩得之功效。4、臨習《曹全》,能將圓潤、舒松、秀逸、典雅為特點的陰柔之美寫出來,是很不容易的。此帖的折法主要是圓轉運筆,有的雖筆斷而意連。
  • 三國時期,看似都是蜀國和魏國相爭,吳國在做什麼呢?
    三國時期,魏國、蜀國、吳國這3個大國各有各的局面,看上去是一種「三足鼎立」的時期,但是它們無形中還是存在一些鬥爭的。天下的大勢走向最終還是要合在一起,一時的穩定不代表永久的和平。在翻拍的很多影視劇中可以看出,人們常看到的是魏國和蜀國之間常常發生戰爭,吳國一直都安靜的呆著,沒有踏入戰爭這趟渾水,歷史上的吳國不是這樣的,它和蜀國、魏國之間也有些「矛盾與戰爭」。先說吳國和蜀國,它們二者的關係可以用「相愛相差」來形容。早前三國還沒有真正的建立,劉備和孫權結盟,因此勢力大增,共同奮戰,抵抗曹操的打擊,所以有了「赤壁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