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起源於什麼?一般的看法是,漢字跟文字一樣起源於圖畫。人類祖先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交際需要,在圖畫記事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整理、充實,使每個圖畫能代表確定的語言成分,有確定的讀音。這樣,古人就創造了文字。漢字起源於圖畫,這可以從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得到證明。
漢字起源於何時?漢字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符號系統,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符號體系。(古埃及的聖書文字、古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是與漢字齊名的古文字,但今天已不再使用)殷商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從形體和造字法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由此可以想到,漢字產生的時間比這要更早。但早到何時?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認為漢字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所依據的材料是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原始社會晚期的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陶瓷上的刻劃符號。半坡遺址距今有六千年的歷史,所以認為漢字有六千年的歷史。
第二種說法認為漢字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所依據的材料是1960年在山東莒縣凌陽河原始社會晚期大汶口文化遺址發現的陶瓷器上的幾個象形符號,許多學者一致認為大汶口陶文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象形漢字。大汶口文化距今四千五百多年,所以認為漢字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隸書
隸書是為適應書寫急速的需要,對小篆簡化而產生的一種字體。
秦始皇用小篆統一文字之後,為了適應當時社會越來越多的記事需要,於是產生了一種在小 篆的基礎上省易快寫的應急字體「隸書」。「隸書」由當時使用它的人多為「徒隸」(下級 胥吏)而得名。也有人稱它為「左書」,「左」即「佐助」的「佐」字,左書是佐助篆書的意思。隸書主要是在秦漢兩代使用,秦代使用的隸書稱為「秦隸」或「古隸」,漢代使用的隸書稱為「漢隸」或「今隸」。由於今隸的波磔(zhé)向左右分開,像個八字,因此又叫做「八分」或「八分書」。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形體發展的一次大變革,是漢字演進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隸書對它 以前字體的筆畫、結構都進行了改造,把小篆圓轉弧形的筆畫變成了方折平直的筆畫,它改 變了古代漢字的象形特點,它把具備象形特點的古文字演變成了不象形的今文字,使漢字完 全符號化了,所以它是古今文字的轉折點,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見圖五、圖六)。漢字經過隸變後,形體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特點有:
1、改變了小篆的筆勢,把小篆圓弧形的筆畫變圓為方,
2、為了書寫方便,也為了使漢字結構更勻稱、美觀,隸書把不同位置的偏旁進行了改 造,使偏旁和獨體字的形體不完全相同。
3、在隸變的過程中,許多原來不同的偏旁,簡化歸併為同一偏旁。
草書
漢字的字體在隸書的基礎上,沿著兩個方向平等發展:隸書草化,發展為草書;隸書楷化,發展為楷書。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連筆寫的一種字體。正如隸書對於小篆那樣,草書也是為了書寫快速,草率地書寫隸書而發展起來的。
草書的形體是比較潦草的。它的得名,是從「草稿」的「草」字來的,「草」是草創的意思
。文章才創就,沒有寫定,所寫的字自然不必十分工整,叫做「草稿」,因而草書也叫做 「稿書」。
廣義地說,自有漢字以來, 各種字體都有工整和草率的分別,也就是說,都有草書。不過, 小篆以前,文字沒有定型化,分不出什麼是正體,什麼是草體,草意不顯,一般就 算作繁體和簡體的分別。東漢以後,才有「草書」字體的名稱。
一般說草書,是就章草、今草和狂草而言。
章草是隸書的草寫體,即草隸,也就是書寫急速草率的隸書,流行於東漢章帝的時候。
今草即一般所稱的草書。今草是由章草演變而來的,是章草的繼續,是楷書的快寫 體、便體 ,從東漢末年流傳至今。這種草書體勢連綿,一筆到底,一氣呵成,脫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隸 書筆畫形跡,上下字常相勾連。今草書寫起來靈活流暢,簡易快速,但往往難以辨認。
狂草興於唐代,是在今草的基礎上寫得更加放 縱,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這種字體 ,牽連宛轉,上下相屬,濫借偏旁,形體混淆,任意增減筆畫,書寫詭奇疾速,人自為體, 千態百變,缺少規律性,難學難認。因此,狂草已脫離了廣大群眾日常的書寫需要,喪失了 文字進行交際的實用功能,只能作為一種書法藝術供人欣賞。
章草是從隸書發展而來的,今草和狂草是從楷書發展而來的,當然也不能忽略今草是章草 的直接演變,狂草是今草的直接演變這一情況。它們的發展演變可用下表表示:隸書、楷書、、章草、今草、狂草。
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楷書萌芽於西漢,成熟於東漢末年,盛行於魏晉 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現在,已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了。今天,楷書仍是現代漢字的標準字體。
楷書是由隸書演變來的,它的結構與隸書基本相同,只有少數地方略有改動。就整個字勢看,隸書向外攤開,楷書向裡集中;隸書筆畫波動,楷書筆畫平穩;隸書是「八」字形的橫寬扁平的方塊字,楷書是「永」字形的豎長的方塊字。
楷書使每個字體有一定的筆畫順序,即所謂「筆順」。每種筆畫又有一定的形式,主要分為點、橫、豎、撇、捺、提、折、鉤等八種筆形,即所謂「永」字八法「永字八法」八種筆畫的原來名稱是:側(點)、勒(橫)、弩(豎)、(鉤)、策(提)、掠(撇)、啄( 短撇)、磔(zhé,捺)。,從而形成楷書的一整套筆畫系統。
楷書是兼採隸書之長而形成的字體。它筆畫平直、清楚,結構方正簡化,比隸書更便於書寫。楷書對隸書來說是化繁為簡,對草書來說是化草為正;楷書寫起來沒有隸書那樣費事,又比草書工整易認。由於楷書形體嚴謹、端莊、美觀,因此近兩千年來一直被作為正式的字體廣泛應用。
現代楷書印刷體常見的有三種:
一是宋體,又稱老宋體,是最通用的印刷體,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嚴謹,橫細豎粗,有裝飾性點線。這種字體起於明朝中葉,叫做宋體是出於誤會。
二是仿宋體,比較接近於宋朝刻書的字體。它比老宋體秀麗,筆畫粗細均勻,頓筆講究,常用於排印詩詞的正文、一般文章的引文、序言和圖版說明等。仿宋體還有一種變形叫長仿宋,一般用於表格的題頭,或用於排印詩詞和正文中的夾注等。
三是正楷體,同手寫體接近,比仿宋體豐滿,多數用來印掃盲識字課本、通俗讀物、小學課本和兒童讀物等。印刷體中另有一種黑體,又稱方頭體、粗體,供表示著重用,作為文章的標題一般也用黑體字,很少全篇都用它來印刷的。印刷體根據形體的大小還有特定編號,常用的有頭號、二號、三號、四號、小四 號、五號、小五號、六號等。印刷中常用變換字體、變更字號的手段來區分文章的性質、邏輯 層次、地位的輕重等。
行書
行書是為了補救楷書的不便書寫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行書既不像 草書那樣潦草,又沒有楷書那樣端正,它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
行書是楷書通行之後才產生的。由楷書演進為行書是一種自然的趨勢,因為楷書雖然比隸 書 方便,但是一筆一筆寫起來仍舊費時費事,寫得快時自然會把幾筆連成一筆,但是行書的連 筆只是局部的,不像草書那樣一筆連到底,所以不至於寫得像草書那麼難以辨認。行書沒有 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一般稱作「行楷」;寫得放縱一點,比較接近草書的,一般稱作「行草」。行書的特點是近楷近草,不拘不放,筆畫連綿,字字獨立。用草書如飛、楷書如立、行書如行的形象比喻,正好生動地說明了草、楷、行這三種字體之間的關係。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今草和楷書盛行的時候產生的。行書兼有楷書和草 書的優點,字形清 晰易辨,書寫效率較高,在實用方面差不多和楷書一樣受到重視。所以自魏晉以來一直成為 手寫體的主要形式,至今普通寫信、記帳、起草稿、抄文件、作記錄、寫日記、開藥方,幾 乎沒有不用行書的。行書作為楷書的輔助字體,應用極為廣泛,實用價值不在楷書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