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中國古代漢字的演變歷程

2020-12-13 小皓講文化

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其演變過程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漢字的演變過程。

甲骨文

即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因此得名「甲骨文」,它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其發現是由於1899年的北大校長因生命吃藥,發現被當做藥材販賣的甲骨上的文字。從發現起,經過80年的收集和整理,到目前位置已經發現了十六、七萬片。

既然是刻在骨頭上,那麼必然要受到書寫工具的限制,所以他的筆畫都是細而硬,瘦且直,呈現出平直、瘦勁的風格。但此時的形體結構並沒有完全定型,並且呈現出描物畫像的特點。

金文

金文出土較早,東漢便已經被發現。目前來說已經出土的金文到達8000來件,單字是3093個,其中已經考釋出的是1894個。金文字體的線條較甲骨文較粗壯,但由於是直接集成的甲骨文,屬於殷商的文字體系,其呈現渾圓質樸的風格。

大篆

大篆是對於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這裡的大篆是指在春秋戰國時期所通行的秦國文字。大篆,也稱籀文。因它被記載於《史籀篇》而得名。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

其風格凝重雄勁,字體結構整齊規範,筆畫流暢均勻,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在形體結構方面,開始擺脫了象形的控制,為後來的方塊漢字奠定了基礎。

《泰山刻石》

小篆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實行「書同文」,統一了文字,以秦國文字為基礎的「小篆」成為秦代官方的通行文字。這是我國歷史上一次意義深遠的正字活動。現存的小篆的真跡均為秦代的書法家李斯的的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等。 其風格曲折玩轉,筆畫圓潤渾厚,字形長圓,體勢雄健。

隸書

在秦國統一文字以後,官方通行文字為小篆,而民間則用的是隸書。隸書始於秦朝,到了漢代在趨於成熟,所以隸書又可以分為秦隸和漢隸。

乙瑛碑

隸書是漢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其形體也有長方趨於寬扁,由縱勢轉為橫勢,筆畫已趨工整。後代所說的「漢隸」就是高度成熟的隸書。成熟的隸書風格多樣,《乙瑛碑》雄渾端莊,嚴謹自然,結構布局開張寬博,用筆提按波磔,中鋒用筆,體現了漢隸的一般規律。

「蠶頭燕尾」是隸書的主要特點。「蠶頭」指起筆處重而禿,呈方圓;「燕尾」指收筆處輕而上翹,拖一個捺狀的尾巴。隸書,無論是方正渾厚的,還是柔和秀雅的,由於字形較扁,在比例上看起來還是較規整。

楷書

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產生於漢代末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楷書重字體、筆畫,又重通篇的結構,自已方正,直行縱式,便於書寫,基本點畫也比隸書豐富。直到現在,楷書仍然是漢字的標準字體,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

賀捷表

東漢,三國魏時的書法家鍾繇的小楷《賀捷表》,雖然其字仍是能看出隸書的筆意,但它是目前所能知道的最早的楷書作品,是隸書像楷書過渡的典型作品。其筆畫中的橫畫已經沒有了「蠶頭燕尾」的特點,撇捺帶有銳勢,但還是有隸書的筆意。有的捺畫還順勢飄揚作波磔。撇捺仍向左右飛揚。

草書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體,因為在起草文書和通信的時候,書寫速度較快,所以盛行。但草書使用連筆,很難去辨認。

《評書卷》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等多種書體變化而成。草書的字形扁平,波磔用筆,即「一筆書寫」。現如今的草書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加方便快速書寫。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

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字,運筆自由的一種字體。行書其出現於東漢晚期,其比草書容易辨認,也容易書寫。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呈現出出浪漫唯美的氣息。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漢字的規範化包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漢字的規範化包,漢字的規範化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字體結構的規範,另一個是字的形體規範。我們知道,漢字結構主要有三種,即象形、會意與形聲。在這裡我們特別要強調形聲字,因為它的出現為漢字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途徑。從語言文字的發生規律來看,事物、概念、語言與文字四者遞相產生。但是,常常在某些新事物出現以後,概念和語言可以相繼產生,但表達這一語言的漢字不一定能馬上創造出來。尤其是在上古時代只用象形和會意造字,不僅一些含義複雜的實詞難以造出相應的字體,而且對那些意義抽象的虛詞更無法創造出相應的文字。於是一些文字往往只有語言形態,而沒有書面形態。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隸書、草書、楷書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隸書、草書、楷書,隸書是由籀文的草率寫法演變而來的一種字體。這種字體在戰國後期的秦國開始出現,後來逐漸流行開來,到了西漢初期,經過一個時期與篆文混同並用,隨後就逐步取代了篆文。
  • 漢字的演變歷史,提升孩子對漢字的認識
    漢字——是世界上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做為漢字的繼承人和使用者,你知道漢字的演變歷史嗎?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的一個標誌。而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 1.結繩說在文字被開發出來之前,人們通常用在繩子上打結的方法,記錄社會熱點和時政新聞。後來,人們覺得這種方式,不僅繁瑣而且存儲的信息非常有限,於是,逐漸發明了文字。
  • 中國古代社會演進三歷程理論析論
    實際上,他討論的主要是中國古代社會演進的歷史,我們應該再將其加以限定,概括為蘇秉琦的中國古代社會演進理論。為簡略計,我們還是稱之為蘇秉琦的社會演進理論。這一理論較為完整地論述了從原始社會到國家以及進入國家發展階段之後中國古代社會演化的歷程。其中,重心在「三歷程」,而這也是蘇先生學說影響最大的部分。這也是我們選擇它來做本文主要研究對象的原因。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的歷史、漢字的故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等過程。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
  • 歷史對比:從上古四大文明的文字演變,看中國文明何以延續至今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最偉大的文化貢獻,在被字母文字替代之前,古代西亞各民族都用楔形文字來記錄本民族語言,甚至後來各種字母文字的源頭迦南字母也是刻在泥板上的楔形字母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沿用的時間要遠遠超過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但是隨著古埃及文明被羅馬徵服,古埃及象形文字開始迅速走向沒落。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 埃及信奉古代諸神的人越來越少,通曉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祭司也越來越少。直到39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頒布法令 ,關閉帝國境內所有的異教神廟,給了古埃及文明最後一擊,古埃及象形文字也逐漸被淘汰了。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起源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起源,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重要特徵。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許多動物也能夠發出聲音來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體人類才會把無意義的語言按照各種方式組合起來,成為有意義的語素,再把為數眾多的語素按照各種方式組合成話語,用無窮變化的形式來表示變化無窮的意義。語言起源於從猿向人的轉變過程中,而文字則是人類進人文明時期後才產生的。在沒有創造出記錄人類語言的各種工具之前,人類的主要交際工具是有聲語言。但是,有聲語言受到一定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 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
    歡迎來到貝拉說歷史,下面要講述到的是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大千中國,服飾的種類五彩繽紛,在不同的階段出現不同的服飾,已經漸漸地成為了一種習慣。而服飾也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對於中國而言,這是一個具有著豐富的歷史的衣冠大國,在整個漫長而又浩瀚無垠的世界服飾中,總是具有著輝煌的歷史的,還有總是閃現著燦爛的光輝的,不管是照亮了自己還是照亮了別人,其實都是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所以如果說起中華民族服飾,也就讓很多的人都比較有話題的存在了。在中國古代歷史的歷程中總是一頁不可或缺的部分。
  • 文字史話︱點燃了希臘文明的腓尼基文字
    我們每天都在接觸文字,卻甚少去關注文字的起源。然而文字的誕生,就同城市的興起一樣,是人類由蠻荒時代逐漸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之一,文字本身的演化過程也同樣頗為令人玩味。在人類社群形成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字並不存在。
  • 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中國文字經歷了哪些演變過程?
    中國的漢字屬於象形文字,由圖形逐漸演變,看字形就能辨別出來。比如,「日」字,就像天上的太陽。「月」就像一個彎彎的月亮,「弓」像一把彎曲的弓箭一樣。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首先從表形,到表意再到形聲。我相信很多人很好奇,我們知道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那麼甲骨文是如何變成現在的漢字的?
  • 漢字的書體演變歷程,初學書法者進!
    漢字的書體演變歷程大致如下,初學書法者不妨看看:一、大篆演變為小篆和隸書大篆大篆產生於戰國晚期,通行於秦代至西漢前期,是秦統一文字之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古文字書體的總稱狹義講,大篆可視為中國文字的源頭。小篆小篆由大篆演變而來。秦統一六國後,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秦相李斯牽頭,針對晉系、齊系、楚系、秦系等主流古文字,展開了一場蔚為壯觀的漢字規範化、標準化工作,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形成統一文字書體,即小篆,也稱秦篆。大篆和小篆統稱為篆書。
  • 我國漢字產生和演變歷程是怎樣的?
    文字是人們用以記錄語言的符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逐漸孕育、選練、發展出來的,而不是某一個人所能創造的。因此,古人說漢字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的,並不可信。我國漢字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人們用以記事的符號、圖畫演變、發展而成。我們從陝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青海樂都柳灣等地出土的許多新石器時代刻劃符號的陶片,有些符號是象形的,被專家們認為是漢字最早的原始形態。現在發現的最早漢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鐘鼎文。
  • 人類文字的起源和文明演進都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
    人類四大文明古國及其遠古的地域,可以追溯為最早的文字起源地,在遠古時代,世界上還沒有語言,人類便靠著一些簡單的聲音、手勢、圖形,或其他方法來表達傳遞信息。
  • 世界古代文字的起源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的象徵,文字的發明以人類歷史上任何其他發明都重要許多。它也改變了世界,語言和文字讓人類可以更加有效地交流。我們的先民是如何學會寫字的呢!這些早期文字都記錄了怎麼樣的思想和信息呢!在人類文明的搖籃時期人們使用語言和文字已經像謎一樣。
  • 倉頡故裡在原陽之——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旗幟!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旗幟!世界上每一種文字的創立、傳播和發展,既承載見證著社會文明發展的進程,又是促進這種嬗變的催化劑和動力源。人類如若沒有文字,世界將是文明遙無期,蒙昧長如夜。故而,由文字凝結升華的先進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知識的寶庫、科技的搖籃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
  • 從甲骨文到楷書,回溯漢字字體演變歷程,感受綿延不絕的文明傳承
    商代的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必然遠在商朝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距今約四五千年以前的時代。 漢字是是我國古代先民發明的記載工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距今七千年左右),二里頭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夠見到許多類似物象的圖畫文字。
  • 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漢字最美的文字傳承中國的書法藝術!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象形文字,形成、流行於商朝。這種古老的符號最初用於佔卜者根據火烤龜甲、獸骨形成的裂紋佔卜吉兇、完善卜辭。中國古代神話有一個傳說:倉頡造字。根據史實,漢字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改革和自然流變。其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聲」是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漢語中大約有1600種聲音。「形」是語言的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遠古時代,人類面臨生存問題,在與大自然和毒蛇猛獸的鬥爭中,有時需要用形象或圖畫來表示事物。「象」是創造漢字的主要方法。
  • 古代漢字為何能傳承至今,而西方文字卻要另闢蹊徑?
    這些大量的文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歷史信息,為我們剖析解密那層古老的面紗,了解過去曾經的文明,如同親臨「大唐盛世」一般。文獻的記載,文字的表達,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意義是如此重大,放眼整個全球,或是人類的歷史,文字提供的價值是巨大的。以前,世界對於中國的古史都抱有一種懷疑的思潮,所謂「疑古」。
  •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小朋友,你知道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什麼嗎?目前來說,人們普遍認為是「甲骨文」。鍾和鼎在古代也可以作為禮器,代表著權勢,東周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想要奪取周朝權力、問鼎中原,由於連年戰亂,文字也越來越不相同。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把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改造為「小篆」,向全國推廣,讓文字定型下來。
  • 解碼人類書寫起源與漢字文化圈
    人類的文明生成於無數萬年前,但我們人類社會有記錄的「歷史」卻僅不足一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