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其演變過程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漢字的演變過程。
甲骨文
即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因此得名「甲骨文」,它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其發現是由於1899年的北大校長因生命吃藥,發現被當做藥材販賣的甲骨上的文字。從發現起,經過80年的收集和整理,到目前位置已經發現了十六、七萬片。
既然是刻在骨頭上,那麼必然要受到書寫工具的限制,所以他的筆畫都是細而硬,瘦且直,呈現出平直、瘦勁的風格。但此時的形體結構並沒有完全定型,並且呈現出描物畫像的特點。
金文
金文出土較早,東漢便已經被發現。目前來說已經出土的金文到達8000來件,單字是3093個,其中已經考釋出的是1894個。金文字體的線條較甲骨文較粗壯,但由於是直接集成的甲骨文,屬於殷商的文字體系,其呈現渾圓質樸的風格。
大篆
大篆是對於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這裡的大篆是指在春秋戰國時期所通行的秦國文字。大篆,也稱籀文。因它被記載於《史籀篇》而得名。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
其風格凝重雄勁,字體結構整齊規範,筆畫流暢均勻,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在形體結構方面,開始擺脫了象形的控制,為後來的方塊漢字奠定了基礎。
小篆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實行「書同文」,統一了文字,以秦國文字為基礎的「小篆」成為秦代官方的通行文字。這是我國歷史上一次意義深遠的正字活動。現存的小篆的真跡均為秦代的書法家李斯的的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等。 其風格曲折玩轉,筆畫圓潤渾厚,字形長圓,體勢雄健。
隸書
在秦國統一文字以後,官方通行文字為小篆,而民間則用的是隸書。隸書始於秦朝,到了漢代在趨於成熟,所以隸書又可以分為秦隸和漢隸。
隸書是漢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其形體也有長方趨於寬扁,由縱勢轉為橫勢,筆畫已趨工整。後代所說的「漢隸」就是高度成熟的隸書。成熟的隸書風格多樣,《乙瑛碑》雄渾端莊,嚴謹自然,結構布局開張寬博,用筆提按波磔,中鋒用筆,體現了漢隸的一般規律。
「蠶頭燕尾」是隸書的主要特點。「蠶頭」指起筆處重而禿,呈方圓;「燕尾」指收筆處輕而上翹,拖一個捺狀的尾巴。隸書,無論是方正渾厚的,還是柔和秀雅的,由於字形較扁,在比例上看起來還是較規整。
楷書
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產生於漢代末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楷書重字體、筆畫,又重通篇的結構,自已方正,直行縱式,便於書寫,基本點畫也比隸書豐富。直到現在,楷書仍然是漢字的標準字體,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
東漢,三國魏時的書法家鍾繇的小楷《賀捷表》,雖然其字仍是能看出隸書的筆意,但它是目前所能知道的最早的楷書作品,是隸書像楷書過渡的典型作品。其筆畫中的橫畫已經沒有了「蠶頭燕尾」的特點,撇捺帶有銳勢,但還是有隸書的筆意。有的捺畫還順勢飄揚作波磔。撇捺仍向左右飛揚。
草書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體,因為在起草文書和通信的時候,書寫速度較快,所以盛行。但草書使用連筆,很難去辨認。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等多種書體變化而成。草書的字形扁平,波磔用筆,即「一筆書寫」。現如今的草書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加方便快速書寫。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
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字,運筆自由的一種字體。行書其出現於東漢晚期,其比草書容易辨認,也容易書寫。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呈現出出浪漫唯美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