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故裡在原陽之——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旗幟!

2021-02-23 原陽融媒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旗幟!

世界上每一種文字的創立、傳播和發展,既承載見證著社會文明發展的進程,又是促進這種嬗變的催化劑和動力源。

人類如若沒有文字,世界將是文明遙無期,蒙昧長如夜。故而,由文字凝結升華的先進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知識的寶庫、科技的搖籃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


中國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東方文字之母,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漢字構成了中國文字體系,她所特有的形神兼備、意象深邃、妙趣無窮,驕傲地屹立於世界文字之林。

古往今來,伴隨著中華民族休養生息、繁衍興盛,漢字的創立與形成歷經過漫長歲月。但無論如何,漢字從其誕生之日起始終如麗日東升、光芒四射。然而,人們每每談起漢字,都與中國古代一位先賢和一方聖土密不可分,這就是字聖倉頡與漢字發源地河南原陽。

時光追溯到2000年後的一個仲秋時節,一位從美國遠道而來的美籍華人學者歐陽嵩老先生,在歷經千山萬水來到原陽縣齊街鎮留後村倉頡故裡時,仰望亭榭,撫摸碑碣,詠讀謁文,感慨萬千。動情地說:「找到了,找到了,多少年來我曾在美國亞當斯國會大廈圖書館,多次看到大門上鑲嵌著的『中國漢字之神倉頡』的像,沒想到神的家鄉就在這裡」。

在接下來的時日裡,原陽縣炎黃文化研究會在會長李法、李書清的主持下動議立項,成立原陽縣倉頡文化考研會。動員組織300多名專家、學者,由原陽炎黃研究會副會長別雲秋任原陽縣倉頡文化考研會會長,具體實施進行專項發掘研究。酷暑嚴冬、南下北上,考研會人員閱聖典、查史志、訪故裡、考遺存,經過近十年全方位甄鑑論證,使得字聖倉頡「出生於原陽,稱帝於原陽,建都於原陽,造字在原陽」的歷史史實得以明晰證實。

倉頡,姓侯岡,號史皇氏。史書載:倉頡面長四目瞳孔,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創立文字。從而,先民得以革除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暢達之基,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如今在原陽依然傳承著倉頡出生地南留侯村(今齊街鎮南留侯村),倉頡「觀奎星、察鳥跡、辯獸蹄」造字的土山(今陽阿鄉土山村),倉頡觀察揣度後定字之地「文定」(今陽阿鄉文定村)及倉頡稱帝的都城衙地(今齊街鎮留後村西北隅)。倉頡造字促進了中華文明和發展進步,歷來受到人們的敬仰,被後人尊為「字聖」及「人文始祖」。 

原陽,位居中原腹地,是古「陽武國」和秦漢古縣「陽武」所在地。今日原陽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由「陽武」與「原武」兩縣合併而成。古「陽武」治所與所轄區域均在今原陽境內。史書及《陽武縣誌》記載:「倉頡生陽武葬利鄉」,且「造字於陽武、建都於陽武、稱帝於陽武」。文字學家也認為原陽是倉頡造字的發源地。中國倉頡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史國強先生坦言:「原陽在倉頡文化研究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

原陽還是中華毛氏故地,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祖根地。有中國「宰相之鄉」,「秦漢文化之鄉」,和中原大米之鄉著稱。

考研組在考查、收集、編輯資料過程中,遇到不少感人肺腑的場景。在原陽縣陽阿鄉文定村走訪時,文定村以倉頡造字時曾「文定於村」引以自豪。一位80多歲的侯老伯擊掌唱起了祖傳民歌:

          倉爺生來四隻眼,

          觀星造字陽墟山。

          文字一定天下定,

          鬼哭粟雨六月寒。

          …………

歌聲悠悠,音韻嫋嫋,在黃河故道桑間濮上飄蕩,顯得粗曠而古漠,使人感到歷史之久遠,天地之蒼茫。

在本書的編輯工作中,自始至終凝結著大家的智慧,聚集了眾人力量。在考研編輯工作中,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國務院文史館趙德潤,中華倉頡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史國強給予了親切關懷。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王仁民、常有功會長等領導傾情指導。原陽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明武,原陽縣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縣總工會主席白繼光、原陽縣政協原副主席郝天平等領導給予大力幫助。

同時,原陽縣民政局、文化旅遊局、國有原陽林場、新鄉東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等領導積極參與協同運作。

 在《倉頡與原陽》即將付梓之際,原陽縣炎黃文化研究會、原陽倉頡文化考研會,對關懷、支持、幫助編輯工作的領導、專家、學者及所有關心、支持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毋庸置疑,書中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與完善之處不無存在。然書既已成,也只有揣著「畫眉深淺入時無」的羞澀和忐忑心態與心大家見面了,願能夠在倉頡文化研究中,在促進傳統文化、先進文化建設中著實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倉頡文化博大精深,但由於歷史久遠及史料所限,儘管我們做了很大努力,仍然存有不少不盡人意之處。希望領導及社會各界仁人志士多加指導,促進歷史文化研究更好發展。

 

原陽縣炎黃文化研究會 

張守標 執筆   

丙申年仲秋於中華炎黃文化園

 別風,名雲秋,號博浪沙翁、烏巢居士、博藝軒主。河南省原陽縣別河村人。生於1951年2月18日,自幼求學,1973年就讀於汲縣師範中文班,1975年畢業,從事教育工作,歷任中學一級教師、主任、校長。1990年縣委黨校任教研室主任、講師、副教授。2011年退休。1974-1976脫產進修於新鄉教育學院中文專業,後函授於鄭大語言文字專業。對古漢語、周易、國學頗有研究。性格狂放不羈,凌然正氣,酷愛書法藝術。尤擅狂草,崇尚旭素,書法作品曾多次獲獎,為中外友人所珍藏。

現任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原陽倉頡文化考研會長,潛心研究倉頡文化。發表多篇論著,為傳承與弘揚中原文化作出了應有貢獻。出版有個人詩歌、書法專輯。

相關焦點

  • 倉頡故裡在原陽之——字祖倉頡
    說他「好書」、「作書」,可能是整理古代文字較有貢獻者。史書上有關倉頡是河南原陽人的記載,最早見南宋羅泌著《路史禪通記》:「史皇氏倉帝名頡,有睿德,生而能書。及長,登陽墟山,臨洛水之汭,靈龜負書,丹甲青文,蒼帝受之,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文字成,天雨粟,鬼夜哭。居陽武而葬利鄉。」
  • 訪「字聖」倉頡故裡 探中國漢字起源
    寒冷的冬日,記者來到倉頡故裡——南樂縣吳村,通過對其陵廟歷史的了解和當地人的介紹,對倉頡及其造字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見鳥獸足跡造象形字  位於南樂吳村的倉頡陵與倉頡廟是豫北冀南一帶的著名古蹟,站在陵廟內高高的造字臺上可以看到河北。用當地話說,這地方是「一腳踏兩省,一手摸三縣(河北的魏縣、大名縣和河南的南樂縣)」。
  • 倉頡造字---文字的產生
    倉頡造字---文字的產生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再爛的筆頭,流淌出的都是人類思維和知識的結晶—文字,文字的產生是人類發展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 從結繩到文字,造字聖人:伏羲、倉頡
    從科學與理性的角度可以推論,不管那個國家,還是那個民族現在使用的文字,都是從象形文字的起源開始。在遠古時期的人類都是根據語言學中指書面語的意思表達視覺形式,在人類社會在生活、勞動的需要,從簡單到複雜的象形圖案中再發展到各種象形的文字。
  • 文字發展時間軸:象形文字是人類的初級文明!
    象形文字是人類文明初級階段。人類在打亂文字語言前,都用象形文,比如蘇美爾、比如巴比倫……一直到腓尼基時(商朝初)才有了22字母,象形文字標音化,開創了迦太基文明。其後影響世界的「古希臘」文明,歸根到底是個偽概念,都來自於腓尼基文明。
  • 【祭祀倉頡】倉頡與漢字
    來源:文化中國-中國網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誌。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的猿人時代,人類已有了簡單的語言,但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和交流思想的文字,則又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才逐漸產生的。倉頡雖然生於史前社會,但後世史書對其的記載很多,並且,對其「造字」、「作書」亦多有認可,進而崇敬之。《荀子·解蔽》謂:「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充分肯定了倉頡在整理、創造和傳播漢字方面的重要地位。《韓非子·五蠹》中指出:「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倉頡固以知之矣。」
  • 倉頡與漢字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誌。
  • 陝西白水縣倉頡廟:穿越時空的文明之光
    原標題:穿越時空的文明之光——探訪白水縣倉頡廟背後的故事翻閱世界歷史,我們會發現,當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中落和消亡時,只有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從未間斷,並且翔實可考。那麼,中華文明為何能綿延不絕?文字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秦知道丨從倉頡造字,解讀漢字起源
    古人或者說世界範圍內的文字創造有結繩記刻、實物傳遞、通過圖畫,世界範圍內埃及的聖書字、瑪雅文字、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納西東巴文,這類文字大部分都是象形的,是比較古老的文明。在中國,把某一項發明歸結於某一個人是很普遍的。中國上古的時候,那麼倉頡作書、史皇作圖,車的發明、弓箭的發明都歸結到某一個人的身上。漢字也是文字的一種,漢字的起源有八卦說、契刻說,另外就是聖人造字說,就是倉頡造字。
  • 從文字看四大文明:中華文明是唯一高級文明,古印度無文字歷史
    語言、文字和文明的關係是什麼?語言形成的比文字早,人類語言最初只是簡單的「嘿嘿哈嘿」,只能進行最簡單的喜怒哀樂表達,與鳥叫獸吼沒有本質區別。隨著人類智力發育,社會進步,人類的思想變得越來越複雜,簡單的「嘿嘿哈嘿」已經無法表達人類的想法,於是進化出了更為複雜的發音系統,能夠進行更準確、更複雜、更抽象的表達,這便是比較成熟的人類「語言」。語言只能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在信息傳遞上多有不便,而且隨著人類社會進步,許多知識需要被傳承下去,靠口耳相傳容易出錯和遺失,也無法傳承太複雜的信息,於是人類便創造了「文字」。
  • 從文字看四大文明:中華文明是唯一高級文明,古印度無文字歷史
    隨著人類智力發育,社會進步,人類的思想變得越來越複雜,簡單的「嘿嘿哈嘿」已經無法表達人類的想法,於是進化出了更為複雜的發音系統,能夠進行更準確、更複雜、更抽象的表達,這便是比較成熟的人類「語言」。 語言只能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在信息傳遞上多有不便,而且隨著人類社會進步,許多知識需要被傳承下去,靠口耳相傳容易出錯和遺失,也無法傳承太複雜的信息,於是人類便創造了「文字」。文字是語言的具象化、實物化。 文字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它把虛無縹緲的聲音變成了能看見,能移動,能學習,能記錄,能傳承的符號,讓「文明」得以延續和傳承。
  • 倉頡造字,為什麼天下起了粟米雨,鬼在夜裡哭?
    尋根探源,這個成語最早來自倉頡造字的神話傳說。在神話故事中,倉頡創造發明了文字,一舉竟然驚動了天地,讓鬼神在夜裡哭泣。引申一步來說,「天雨粟」可以理解為,文字在發明之後為人們帶來了利益,特別是實際利益、物質利益。人類創造文字是文明進步的標誌,因此也有人將「天雨粟」解讀為天為之祝賀。
  • 倉頡造字真假存疑,漢字起源才是最大的未解之謎
    在文明的延續和文字的傳承上,咱們中國人是驕傲的。世界歷史上有無數的文明興盛,消亡,成為歷史長河裡一朵不可再現的浪花。他們的文字也因文明的消亡,成為無人能懂的天書。而唯獨只有中華文明綿延不絕數千年,讓漢字成為持續使用時間最悠久的傳奇文字。
  • 文字史話︱點燃了希臘文明的腓尼基文字
    我們每天都在接觸文字,卻甚少去關注文字的起源。然而文字的誕生,就同城市的興起一樣,是人類由蠻荒時代逐漸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之一,文字本身的演化過程也同樣頗為令人玩味。在人類社群形成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字並不存在。
  • 中華漢字博大精深,相傳倉頡造字,但是漢字真的是倉頡一人所造?
    漢字是一種表意體系的語素符號,作為象形文字的一種,作為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是唯一一種延續至今,使用時間最長的古文字。漢字經過後代的不斷加工改造,在歷史的推進中對其不斷注入旺盛的生命力。漢字在遠古時期就具有表意雛形,世人相傳為倉頡所作,那麼真的是他一人所造出來的嗎?
  • 倉頡造字只是神話,漢字真正的發展是什麼
    文字在文明發展過過程中作用不言而喻,文明傳承離不開文字,漢字歷史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字最早出現上古神話之中,倉頡造字就是其中之一。在漢代開始神化倉頡造字相關傳說,在《淮南子》與《論衡》中記載是「倉頡四目」漢代緯書開始進行渲染,「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
  • 從倉頡創字的小傳說,小談文字的由來
    在遠古時期,若發生了什麼重要之事,人們只能口口相傳。口口相傳這種方法有很多局限性,不僅傳播速度慢,而且傳播範圍小,傳播地域亦非常受限。為解決這一難題,人們首先發明結繩記事說,即用在繩子上打結的方法記事。若發生了一件大事,則在繩子上打一個大結,發生了一件小事,即在繩子上打一小結,若發生了許多相互有關聯的事,則打一個連環結。這種結繩記事的方法用了兩百多年。
  • 【開封黃河故事】倉頡文化:黃河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浩如煙海的歷史,通過文字的記錄和梳理,其發展軌跡變得脈絡清晰、有章可循。文字是歷史文明傳承的載體和見證,展現了中國先人的智慧。在上古傳說中,倉頡是軒轅黃帝的記事史官,他創造了文字,被尊稱為「字聖」。他所創造的文字,結束了遠古結繩記事的歷史,開闢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先河。我市文史學者劉海永介紹說,漢字的起源,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有了倉頡造字說。相傳倉頡天生睿德,四目雙瞳。他仰觀天象,俯看龜紋,受山川地貌、鳥獸之跡的啟發,「依類象形」,創造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
  • 聊幾個常識:人類交往最基本特徵是什麼?你學唱歌會用什麼方法?荷馬與倉頡有什麼不同?
    問題1.人類交往最基本最簡單的特徵是什麼?專家博導可以有很多說法。我們若以兒童的眼光看待,甚至,乾脆用更「質樸」的動物的眼光看待,或更新奇的外星人的眼光——他們完全沒有地球生物圈的定式慣性思維——那麼最容易看出的答案是:人類與地球上其他物種最大的區別,是他們總喜歡喋喋不休地發出各種各樣的奇奇怪怪的聲音—— 他們自己稱之為語言、歌曲和音樂;它們是人類交往的主要手段;語言、歌曲和音樂最顯著而基本的共同特徵,是用聲音來表達與交流情感和意義。
  • 中國文字漢字的有趣來歷,倉頡造字的傳說
    這已經很有趣了吧,倉頡造字的時候,天空竟然下起了穀子(奕天突然想到,穀子扒了皮叫小米),鬼在夜裡發出哭聲。反正是講故事,奕天歪解一下,估計是有人幹了壞事,害怕有了文字以後,他的罪行就會被記載下來,流傳千萬年,被世人所知。於是就開始搞破壞,把糧倉的粟米全撒了,還嗚嗚的鬼哭個不停。後人因此還造了個成語,叫「罄竹難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