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4 12: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開欄的話
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國家戰略。一年來,我市牢記囑託,踐行指示,在黃河岸邊演繹了一個個出彩開封黃河故事。為紀念座談會召開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周年,進一步挖掘黃河文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好黃河故事」的指示,保護傳承黃河文化,開封日報和開封第一黃河河務局聯合開展此次黃河故事挖掘和搶救工作,並開設《開封黃河故事》欄目。從今日開始,我們將選取黃河歷史中與開封有關的故事,選取那些發生在開封的黃河故事,選取那些傳說在開封的黃河故事,選取那些有開封黃河遺址遺蹟故事,選取那些人民治河的膾炙人口故事,選取那些發生在黃河岸邊的黃河人家故事,以流利的文筆、精彩的講述,奉獻給讀者。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浩如煙海的歷史,通過文字的記錄和梳理,其發展軌跡變得脈絡清晰、有章可循。文字是歷史文明傳承的載體和見證,展現了中國先人的智慧。關於漢字起源的傳說,有始於結繩說、契刻說、八卦說、倉頡造字說、漢字神賜的「河圖洛書」說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倉頡造字說。
在開封城東北9.5公裡、黃河大堤外半堤村的東北部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陵墓,相傳為倉頡陵。9月5日,記者來到倉頡陵,通過對其歷史的了解和專家及當地人的介紹,對倉頡及其造字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上古傳說中,倉頡是軒轅黃帝的記事史官,他創造了文字,被尊稱為「字聖」。他所創造的文字,結束了遠古結繩記事的歷史,開闢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先河。我市文史學者劉海永介紹說,漢字的起源,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有了倉頡造字說。相傳倉頡天生睿德,四目雙瞳。他仰觀天象,俯看龜紋,受山川地貌、鳥獸之跡的啟發,「依類象形」,創造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從倉頡造字開始,人們告別了「結繩記事」「符號表意」的簡單文字時代。
倉頡之前,已有人描摹客觀事物,刻畫出各種形狀的符號、圖畫,但字形字義不確定,流傳也不廣。倉頡對這些符號、圖畫搜集整理,固定其形狀、統一其筆畫、規範其書寫、確定其意義。並將每個字的寫法、意思、讀音積極倡導普及,漸漸使所造漢字被更多人使用。倉頡之後,人們受他造字的啟發,在「象形」的基礎上,又發明了「形聲」「指事」「會意」三種造字方法,並衍生出「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這六種方法合稱「漢字六書」。「六書」的成熟,使漢字的數量急劇增加,也使漢字功能從最初的表達具象簡單的事物上升為表達抽象複雜的人類思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漢字體系。
倉頡在開封造字臺創造的28個字流傳至今。倉頡創造漢字的事跡,記載於《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說文解字》等歷史文獻中,被後人世代傳頌。宋、明、清以後的歷史學家、文字學家持之以恆地研究、考證著倉頡造字史實及文化傳承。追根溯源,倉頡首創象形文字,厥功甚偉,所以人們尊他為「文字始祖」。
倉頡,一個與漢字永遠分不開的名字。開封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李兵紀,一個與倉頡文化分不開的名字。李兵紀出生在開封的黃河岸邊,延續幾千年的中華漢字創造者倉頡的陵墓就在他家的田地裡,他聽著倉頡的傳說長大,倉頡的形象與精神早已深深印入他的腦海。
9月5日上午,在李兵紀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位於半堤村田野之中的倉頡陵。該陵呈橢圓形,佔地約30平方米,高4米,上有一塊風化的文保碑。李兵紀告訴記者,在該陵的東南約300米處有一夯工夯築的臺基,高1.5米,佔地也是30平方米,相傳為倉頡造字臺,臺上有石牌坊。造字臺東南有一座廟,是倉頡廟。「公元1652年河南知府朱之瑤主持建造文廟,所用的磚瓦和木料就是從被洪水衝毀的倉頡廟上拆下來的。明《汴京遺蹟志》對此有記載。」李兵紀說。
倉頡在漢字創造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功績。令人遺憾的是,倉頡廟的歷史遺物如今我們已無法看到,只留下一座倉頡陵。但是,追溯漢字之源,我們都知道,那個被稱為「文字始祖」的人叫倉頡。「聽著倉頡傳說長大的開封人,無不對『文字始祖』懷有崇敬之心。」李兵紀決定為弘揚倉頡文化做點事情。
為喚醒沉睡的倉頡文化,李兵紀產生了創建倉頡文化展覽館的念頭。他把離倉頡墓不遠處的自家院子改成了倉苑,把院子裡的亭子改為倉亭,小湖改為倉池,房子建成了倉頡文化展覽館和倉亭書齋﹑倉亭書畫院,將倉頡的生平故事、造字歷史、漢字演變進行全方位展示,同時還積極推進倉頡陵、造字臺、倉頡廟歷史遺蹟的恢復與建設。這既是對倉頡最好的紀念,也是傳承保護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黃河時,作出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總書記的話,是時代的呼喚,是文化的引領,也是李兵紀竭盡全力辦好倉頡文化展覽館的不竭動力。「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倉頡造字文化綻放出魅力和時代風採,這既是大河兒女的心聲,也是我們開封人的夙願。」李兵紀說。
開封首屆文化獎章獲得者高樹田在看過李兵紀為弘揚倉頡文化所做的努力後寫道:「關於與倉頡相關的陵墓、廟宇、遺蹟,遍布各地。到了漢代,最有影響的有4處,而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當屬開封的倉王城。雖然歷經黃河水患屢建屢毀,但歷朝史書都有明確記載,直到清朝乾隆年間的《開封府志·遺蹟》中還記有『倉王城,在府城北,時和保,古倉頡所築』。至清以後,倉王城好像再沒有重建,只有倉頡墓、倉頡廟和造字臺遺蹟留存於世……相信市委、市政府領導一定會大力支持,一定會把這個項目做成沿黃生態文化旅遊線上最亮的一顆明珠。」
倉頡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衍化和大浪淘沙,讓中華文化成為人類歷史的璀璨銀河。中國的四書五經、四大發明、唐詩宋詞……所有中華文化寶典和科技發展的精髓,都離不開漢字的功勞。正如李兵紀打造的倉頡文化展覽館的結束語所言「中國無倉頡,萬古如黑夜;華夏出倉頡,日月現光明」。李兵紀說,倉頡在開封造字,在開封長眠,更時時昭示我們要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倉頡文化屬於中原,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傳承民族經典,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是我們世世代代的責任。讓倉頡文化展現出永久的魅力和時代風採,正是他創辦此館的真正初心。
全媒體記者:王蘭蘭
圖片:全媒體記者 王蘭蘭
原標題:《【開封黃河故事】倉頡文化:黃河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