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黃河故事】倉頡文化:黃河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

2020-12-27 澎湃新聞

【開封黃河故事】倉頡文化:黃河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

2020-09-14 12: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開欄的話

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國家戰略。一年來,我市牢記囑託,踐行指示,在黃河岸邊演繹了一個個出彩開封黃河故事。為紀念座談會召開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周年,進一步挖掘黃河文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好黃河故事」的指示,保護傳承黃河文化,開封日報和開封第一黃河河務局聯合開展此次黃河故事挖掘和搶救工作,並開設《開封黃河故事》欄目。從今日開始,我們將選取黃河歷史中與開封有關的故事,選取那些發生在開封的黃河故事,選取那些傳說在開封的黃河故事,選取那些有開封黃河遺址遺蹟故事,選取那些人民治河的膾炙人口故事,選取那些發生在黃河岸邊的黃河人家故事,以流利的文筆、精彩的講述,奉獻給讀者。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浩如煙海的歷史,通過文字的記錄和梳理,其發展軌跡變得脈絡清晰、有章可循。文字是歷史文明傳承的載體和見證,展現了中國先人的智慧。關於漢字起源的傳說,有始於結繩說、契刻說、八卦說、倉頡造字說、漢字神賜的「河圖洛書」說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倉頡造字說。

在開封城東北9.5公裡、黃河大堤外半堤村的東北部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陵墓,相傳為倉頡陵。9月5日,記者來到倉頡陵,通過對其歷史的了解和專家及當地人的介紹,對倉頡及其造字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上古傳說中,倉頡是軒轅黃帝的記事史官,他創造了文字,被尊稱為「字聖」。他所創造的文字,結束了遠古結繩記事的歷史,開闢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先河。我市文史學者劉海永介紹說,漢字的起源,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有了倉頡造字說。相傳倉頡天生睿德,四目雙瞳。他仰觀天象,俯看龜紋,受山川地貌、鳥獸之跡的啟發,「依類象形」,創造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從倉頡造字開始,人們告別了「結繩記事」「符號表意」的簡單文字時代。

倉頡之前,已有人描摹客觀事物,刻畫出各種形狀的符號、圖畫,但字形字義不確定,流傳也不廣。倉頡對這些符號、圖畫搜集整理,固定其形狀、統一其筆畫、規範其書寫、確定其意義。並將每個字的寫法、意思、讀音積極倡導普及,漸漸使所造漢字被更多人使用。倉頡之後,人們受他造字的啟發,在「象形」的基礎上,又發明了「形聲」「指事」「會意」三種造字方法,並衍生出「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這六種方法合稱「漢字六書」。「六書」的成熟,使漢字的數量急劇增加,也使漢字功能從最初的表達具象簡單的事物上升為表達抽象複雜的人類思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漢字體系。

倉頡在開封造字臺創造的28個字流傳至今。倉頡創造漢字的事跡,記載於《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說文解字》等歷史文獻中,被後人世代傳頌。宋、明、清以後的歷史學家、文字學家持之以恆地研究、考證著倉頡造字史實及文化傳承。追根溯源,倉頡首創象形文字,厥功甚偉,所以人們尊他為「文字始祖」。

倉頡,一個與漢字永遠分不開的名字。開封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李兵紀,一個與倉頡文化分不開的名字。李兵紀出生在開封的黃河岸邊,延續幾千年的中華漢字創造者倉頡的陵墓就在他家的田地裡,他聽著倉頡的傳說長大,倉頡的形象與精神早已深深印入他的腦海。

9月5日上午,在李兵紀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位於半堤村田野之中的倉頡陵。該陵呈橢圓形,佔地約30平方米,高4米,上有一塊風化的文保碑。李兵紀告訴記者,在該陵的東南約300米處有一夯工夯築的臺基,高1.5米,佔地也是30平方米,相傳為倉頡造字臺,臺上有石牌坊。造字臺東南有一座廟,是倉頡廟。「公元1652年河南知府朱之瑤主持建造文廟,所用的磚瓦和木料就是從被洪水衝毀的倉頡廟上拆下來的。明《汴京遺蹟志》對此有記載。」李兵紀說。

倉頡在漢字創造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功績。令人遺憾的是,倉頡廟的歷史遺物如今我們已無法看到,只留下一座倉頡陵。但是,追溯漢字之源,我們都知道,那個被稱為「文字始祖」的人叫倉頡。「聽著倉頡傳說長大的開封人,無不對『文字始祖』懷有崇敬之心。」李兵紀決定為弘揚倉頡文化做點事情。

為喚醒沉睡的倉頡文化,李兵紀產生了創建倉頡文化展覽館的念頭。他把離倉頡墓不遠處的自家院子改成了倉苑,把院子裡的亭子改為倉亭,小湖改為倉池,房子建成了倉頡文化展覽館和倉亭書齋﹑倉亭書畫院,將倉頡的生平故事、造字歷史、漢字演變進行全方位展示,同時還積極推進倉頡陵、造字臺、倉頡廟歷史遺蹟的恢復與建設。這既是對倉頡最好的紀念,也是傳承保護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黃河時,作出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總書記的話,是時代的呼喚,是文化的引領,也是李兵紀竭盡全力辦好倉頡文化展覽館的不竭動力。「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倉頡造字文化綻放出魅力和時代風採,這既是大河兒女的心聲,也是我們開封人的夙願。」李兵紀說。

開封首屆文化獎章獲得者高樹田在看過李兵紀為弘揚倉頡文化所做的努力後寫道:「關於與倉頡相關的陵墓、廟宇、遺蹟,遍布各地。到了漢代,最有影響的有4處,而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當屬開封的倉王城。雖然歷經黃河水患屢建屢毀,但歷朝史書都有明確記載,直到清朝乾隆年間的《開封府志·遺蹟》中還記有『倉王城,在府城北,時和保,古倉頡所築』。至清以後,倉王城好像再沒有重建,只有倉頡墓、倉頡廟和造字臺遺蹟留存於世……相信市委、市政府領導一定會大力支持,一定會把這個項目做成沿黃生態文化旅遊線上最亮的一顆明珠。」

倉頡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衍化和大浪淘沙,讓中華文化成為人類歷史的璀璨銀河。中國的四書五經、四大發明、唐詩宋詞……所有中華文化寶典和科技發展的精髓,都離不開漢字的功勞。正如李兵紀打造的倉頡文化展覽館的結束語所言「中國無倉頡,萬古如黑夜;華夏出倉頡,日月現光明」。李兵紀說,倉頡在開封造字,在開封長眠,更時時昭示我們要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倉頡文化屬於中原,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傳承民族經典,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是我們世世代代的責任。讓倉頡文化展現出永久的魅力和時代風採,正是他創辦此館的真正初心。

全媒體記者:王蘭蘭

圖片:全媒體記者 王蘭蘭

原標題:《【開封黃河故事】倉頡文化:黃河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美麗黃河】萬裡黃河上的璀璨明珠——鄭州市黃河文化公園
    萬裡黃河上的璀璨明珠——鄭州市黃河文化公園鄭州黃河文化公園,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她位於鄭州西北20公裡處,處於黃河中下遊分界線,是黃土高原的終點,華北大平原的起點。
  • 黃河明珠,八朝古都——這就是開封
    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八朝古都」之稱,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後有夏、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相繼在此定都。特別是北宋時期,開封是當時世界第一大都會,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自宋代以後,歷代王朝 都把開封作為中國北方的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
  • 黃河文化符號重構與中華文化認同
    從夏商周直到漢唐北宋,中華文化的頂級輝煌,中華文化所體現的世界文明的高度,就是以長安—洛陽—開封為東西軸線的中國大古都的「黃河時代」,中國核心王朝的政治中心在這裡長達3000多年。中國傳統的科技發明創造在這裡誕生,中國特色的制度體系在這裡形成,中國最頂尖級的人才在這裡匯聚,中國的民族融合在這裡發生,中國最主要的思想理念在這裡生成,中國重要的文化底色在這裡著色成功。
  • 中原經濟區規劃精品遊:東平入水滸黃河文化遊
    5日,記者從山東東平湖景區管委會了解到,東平列入《中原經濟區規劃》中水滸文化遊和黃河文化遊精品旅遊線路,東平縣將根據規劃,依靠現有旅遊項目,新建黃河農耕文化博覽園等項目來吸引更多遊客。  5日,記者從東平湖景區管委會了解到,在剛剛出臺的《中原經濟區規劃》中,東平列入十類精品旅遊線路中的兩條。
  • 陝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阿利:希望大荔成為黃河文化影視文創的一顆明珠
    國際在線陝西報導(馮妍):「挖掘黃河文化的內在潛力,『講好黃河故事』成為橫亙在時代面前的現實問題。大荔用影視的方式來講好黃河故事讓我覺得耳目一新。前有電影《黃河入海流》,如今電影《家在黃河邊》也即將拍攝。這種圍繞黃河文化來宣傳渭南大荔的做法非常好。」7月28日,陝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阿利作「用影視講好黃河故事」演講時說道。
  • 汴梁教育|河南開封市25中:講好黃河故事 弘揚黃河文化
    為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9月15號下午,開封市第二十五中學在多功能廳舉行「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主題教育活動啟動儀式。
  • 二十五中開展"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主題教育活動啟動儀式
    中新開封網9月16日訊(付海濤 賈蕙綺 張鵬)為深入貫徹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的講話精神,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2020年9月15號下午,開封市第二十五中學在多功能廳舉行
  • 洛陽組建黃河大學,鄭州開封組建黃河藝術學院,設立中國文化大學
    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必須配以必要的智力支撐,在黃河區域關鍵及薄弱省份組建高水平大學有利於發揮高教的智力優勢,推動黃河區域實際問題與理論研究的密切結合,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弘揚,為此我提議在洛陽以河南科技大學、洛陽師範學院為依託組建黃河大學,對黃河文化的挖掘必須要配以黃河大學,洛陽作為河洛文化以及黃河文化的重要區域,組建黃河大學理所應當;
  • 根植黃河文化 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黃河是河南的根脈,發展文化旅遊,我省最有競爭力、號召力和吸引力的就是黃河文化。要實現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和黃河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打造精品景區和線路,提升產業品質,還要實現黃河文化旅遊在區域、產業、市場、服務、交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打造展示黃河文化的旅遊景區和線路  規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
  • 山勢·水勢·聲勢,360°感受白銀黃河文化氣勢!
    在《魅力中國城》第二季第十一期節目中,這顆「鑲嵌在黃河上遊的璀璨明珠」——白銀,就將為我們展現它獨有的光彩。黃河戰鼓黃河水不僅洗刷出絕美的風景,也滋養了濃厚的黃河文化。在白銀「黃河文化」這張城市名片中,霸氣max的「黃河戰鼓」就十分具有代表性。嗩吶一吹,戰鼓一敲,中國鼓王趙牧陽老師豪邁開嗓,瞬間感覺「身臨其境」啊!
  • 河長史萬鈞:講好「黃河故事」 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
    史萬鈞表示,黃河流域應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力度,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促進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把「烏海湖」與桌子山巖畫、龍遊灣溼地等旅遊資源有效整合起來,發展全域旅遊,「來沙漠看海、聽烏海故事」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黃河穿烏海城而過,與兩岸沙海、綠洲、高山交相輝映,日日可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美麗景象,這也成了烏海市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獨特名片。
  • ...厚重黃河文化與文旅「新業態」碰撞 看網絡名人怎麼「安利」鄭州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當黃河文化遇上網絡名人,會擦出怎樣的火花?7月31日,「打卡老家河南·弘揚黃河文化——2020網絡名人讀中原」活動採風團走進鄭州,聆聽這片土地上厚重的黃河故事,感受文旅產業的新發展。
  • 黃河文化簡介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黃河流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流域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在世界各地大都還處在蒙昧狀態的時候,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就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斬荊棘、闢草萊,勞動生息,創造了燦爛奪目的古代文化。
  • 弘揚黃河文化 爭做黃河少年
    ——惠濟區銀山路小學黨建帶隊建主題活動 (楊傳旨 崔光啟)為著力抓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建設,開展「講好『四個故事』、根植紅色基因」專題教育活動,6月29日,銀山路小學黨支部攜少先大隊部組織學生參觀花園口一九三八年扒口處。
  • 記者帶你逛黃河介紹你所不知道的黃河故事 最潮的黃河文旅新名片有...
    黃河之濱的兩大古都,並蒂花開,將全球華人的目光,聚焦於華夏文明的核心發源地。  兩大文化盛事,以現代創意激活古老厚重,以時尚表達講述黃河故事。鄭州的電影節Logo是杜嶺方鼎上的饕餮紋符號,洛陽舉辦地是有「天下第一門」之稱的隋唐洛陽城應天門。  而這只是過去一年來,河南踐行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縮影。
  • 黃河非遺新流行 激活開封「音樂+文旅」新模式
    用科技點亮黃河非遺,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開封市人民政府指導,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騰訊音樂娛樂集團、騰訊文旅聯合發起「老家河南 黃河之禮」2020國際文旅創意設計季(中國·開封)「黃河之韻」單元的「宋詞中國 世界開封」原創音樂徵集大賽的成果分享會在開封小宋城正式舉行。
  • 「黃河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專題調研啟動儀式在黃河科技學院隆重...
    生態文化研究中心的師生代表90人參加會議,副校長於向東主持會議。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此次「黃河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專題調研圍繞黃河故事及黃河歷史文化變遷、沿岸生態保護現狀、黃河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與傳承等課題進行。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
    自去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河南省全省上下搶抓機遇,開啟了高質量發展的「黃河時代」。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當下,加快推動這一國家戰略順利實施,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對堅定人們的文化自信有著重要意義。
  • 暑期實踐|共護黃河生態,傳承中華文化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為了提高社會各界對黃河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7月20日上午「黃河有我更美好」鄧州小分隊前去北京瀚韜教育機構(鄧州分部)對小學生進行黃河保護治理的宣講活動。於是​在正式宣講保護黃河內容之前,我先引導孩子們積極回答有關黃河的古詩,雖然他們黃河的相關知識積累量不是很多,可是他們的熱情也讓我感覺很欣慰。當學生們看到播放的黃河奔流圖片時,一片驚嘆,讚嘆她的壯闊,表示以後有機會也要一睹黃河真容。當看到黃河出現斷流的現象時,也是一片唏噓,為母親河現狀擔憂。
  • 領略黃河文化 感受黃河精神
    8月16 日下午,為進一步領略黃河文化,感受黃河精神,鄭州八中團委組織學生到黃河博物館開展愛國教育研學活動,學習中華民族在同黃河水患的鬥爭中展現的不屈不撓黃河博物館坐落於鄭州市迎賓路,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館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座以黃河為專題內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被稱為「黃河巨龍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