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簡介

2020-12-25 中國臺灣網

  黃河流域是我國文化的發祥地。幾十萬年以前,這裡就有了人類的蹤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及黃河兩岸、大河上下。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黃河流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流域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在世界各地大都還處在蒙昧狀態的時候,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就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斬荊棘、闢草萊,勞動生息,創造了燦爛奪目的古代文化。

  早在舊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就有了人類的活動。1963年在陝西藍田發現的"藍田猿人"--古猿人的頭蓋骨、牙齒和上下頜骨,據文物工作者的考證,已有八十萬年的歷史。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人",距今也有二十萬年。黃河河套地區的"河套人"及其文化,河南安陽小南海發現的洞穴遺址,都在五萬年以上。在這悠久的歲月裡,我們的祖先經過艱苦的勞動,既發展了人類的體質形態,又創造了舊石器時代的文化。他 們不但發明了火,能夠製造粗糙的石器、骨器,而且經過不斷的實踐,學會了鑽磨技術,能夠從事狩獵、捕魚了。我國傳說中的燧人氏、有巢氏,可能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人口急劇增加 ,生產和文化都有了飛躍發展。1920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掘出了許多石器、骨器、陶器,其中有石斧、石刀、石杵、石鋤和紡織用的石制紡輪,有縫紉用的骨針,也有彩色陶器,這就是著名的"仰韶文化"。據考古學家考證,仰韶文化延續達千年以上,早期距今已六千年左右了。考古工作者經過廣泛挖掘,發現從青海、甘肅一直到陝西、山西、河南,到處都分布有仰韶文化的遺址。1953年開始在西安市發現的半坡村遺址,更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當時,半坡人已經開始種植穀物,飼養家畜,懂得了紡線織布,創造了規模較大的草泥土木結構的茅屋,挖掘了儲藏糧食的窖穴。圍繞居住區構築了深、寬5~6米,長300多米的大量 圍溝,改變了穴居野處原始狀態。制陶工藝已經相當發達,在出土的陶器中,有各式各樣的紅色陶器和製作精美彩陶,陶面上的動物圖案栩栩如生,反映了遠古人民的藝術才能。在彩陶上還有一些刻劃符號,很可能就是我國的原始文字。

  新石器時代的晚期,黃河流域已處于氏族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時代。生產工具進一步改進了,父權取代了母權,私有制開始出現。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的發掘,初步揭示了這一時期的面貌。據考古工作者的廣泛考查,在山東省的黃河南北,都陸續發現了大汶口文化的蹤跡,其年限約相當於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後期可能延續得更晚一些。從發掘情況看,這時的生產工具已有了穿孔石斧、扁而薄的石鏟、鹿角製成的短柄鶴嘴鋤。石斧、石鏟、石錛、石鑿都用硬度極高的石料製成,有的還用了硬度11度的蛋白石。在發掘的一些墓葬中,還發現了不少隨葬的玉制裝飾品,飲酒器具和精緻的象牙雕刻。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大汶口一號墓裡,有一年孔雀綠色的骨鑿,據測定其中含有大量的銅,很可能當時已懂得用銅了。另外,從大汶口墓葬還可以看出:那時已出現了較多的一男一女合葬墓,而且墓的規模有大有小,隨葬品的多寡極為懸殊。這種情況在仰韶期的墓葬中是少見的,說明社會已過渡到以父係為中心的時代,貧富分化越來越明顯了。

  在距今約四千年前,原始公社瓦解,夏禹的兒子打破過去的"禪讓"制,繼承了禹的王位,建立了世襲的奴隸制國家。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夏王朝存在了四五百年之久,大致活動於以河南、山西、山東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一帶。奴隸制雖然破壞了原始公社的公有和平等關係,但是打破了以往狡隘的氏族範圍,擴大了生產規模和社會分工,為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科學文化的創造,開闢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前景。從近幾年來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和河北唐山大城山的發掘看,至遲在夏代晚期就已經有了青銅器,夏代早期很可能是紅銅時代了。冶銅業的出現,使社會發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開來,標誌著古代文化的繁榮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大約在三千五百年以前,我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商王朝在以河南為中心的黃河兩岸建立了。它是一個高度發展的種族奴隸制國家,千百萬奴隸的辛勤勞動,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更大發展,文化藝術和自然科學都取得了較高成就。

  據考古工作者的考證,偃師二里頭遺址就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所謂"商湯居毫"的亳地。在這裡,除發現了東西長五裡、南北寬三裡的商代早期都邑和規模宏偉的宮室遺蹟外,還掘出了一批銅渣、坩鍋片和銅鏃(箭頭)、銅鑿、銅刀、銅錐、銅魚鉤、銅鈴等器物,經鑑定均為青銅製品。這證明商初不僅在生產工具方面已廣泛使用了青銅器,而且在消耗量大、回收率低的箭頭方面也應用了青銅,這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青銅文化中是很少見的。在河南鄭州,曾發現商代早期的另一遺址,其中有制陶場、制骨場、制銅場等較大規模的手工作坊,並有不少金飾品、玉石、瑪瑙、貝殼、青銅製品出土。此外還發現了上釉的陶器和古老的商代城牆,為研究我國原始陶器的產生和古代城池的構築提供了重要資料。

  商代中期國王盤庚遷殷以後,科學文化的繁榮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河南安陽"殷墟"中,近幾十年先後出土的文物是不可勝計的。這裡的"司母戊"大方銅鼎,重1500多斤,高137釐米,橫長110釐米,寬77釐米,花紋華麗,結構複雜,是世界古代青銅器中僅有的雄偉巨製。另一件商代石磬,聲色優美,悠揚動聽,長84釐米,高42釐米,上面刻有形象逼真的猛虎,是我國最古老的藝術珍品。特別是在這裡先後發現的十幾萬片甲骨文,單字即在三千字以上,記述了當時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活動,並且保留了一批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月食和星宿、風、雲、雨、雪、虹、霞等天文氣象的記錄。這一切,充分顯示了三千年前我國文化的成熟程度。

  在商代,以往一直認為是只有青銅器而無鐵器的。但是,近年在河北藁城商代中期遺址發現鐵刃青銅鉞,卻打破了這一論斷。據初步研究,這件兵器出土於公元前14世紀至13世紀的一座墓葬,青銅鉞的刃部是熟鐵。黃河當時是經過藁城東面從天津附近入海的。這一武器的發現,說明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商代奴隸們不僅熟練地掌握了冶銅技術,而且也已懂得用鐵了。

  西周以後的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開始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新的生產關係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冶鐵成了一項重要的新興手工業,各諸侯國相繼使用了鐵製生產工具,把農業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隨著生產的發展,封建制的新生產關係代替了奴隸制的舊生產關係,城市經濟繁榮起來。秦國的鹹陽,魏國的大梁,趙國的邯鄲,齊國的臨淄,都成了當時遠近馳名的城市,臨淄甚至達到了二十多萬人的巨大規模。思想文化生活這時也空前活躍起來,反映各階級、各階層利益的各家學派,相互展開激烈的論戰。他們競相辦私學、著書立說,形成了古代學術思想史上所謂"百家爭鳴"的局面,並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典籍。

  從秦漢大統一帝國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黃河流域仍然是我國歷代的都城,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卓越才能,創造了更加絢麗多彩的文化。根據史書記載,在漢代,人們已經發明了造紙法,製成了用來測量天象和測驗地震方向的"渾天儀"、"侯風地動儀"。隋代創造出印刷術,宋代發明了活字印刷。對世界文明有巨大影響的指南針和火藥也早在11世紀以前就廣為傳播。1957年陝西省出土的"灞橋紙",經考古工作者判定,大約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時期的遺物,比史書記載的東漢蔡倫造紙還早二百多年。

  同時,城市建築的規模更為壯觀:幾代帝都的長安,西漢時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南通巴蜀西達西域的樞紐,城市範圍比西方同時期著名的羅馬城大三倍以上。唐時長安城東西十八裡,南北十五裡,人口一百九十六萬,街衢市坊井然有序,其規模之宏偉,尤為中外所稱道。北宋時的東京(今開封),城周五十多裡,汴河、蔡河、廣濟河、金水河,穿城而過,是中古時期十分繁華的都會。今天,從宋代畫家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當時東京建築雄偉、景色綺麗、舟船雲集、車馬競馳的風貌。

  在從秦漢到北宋的一千多年中,黃河兩岸的勞動人民,除從事生產勞動外,還築長城,開運河,修渠道,營造宮殿、寺院、陵墓,進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設。一直到現在,黃河流域的地上地下還保存著許多古代建築和藝術寶庫。寧夏的秦渠、漢渠、唐徠渠,西安唐代的大雁塔,河南登封的北魏嵩嶽寺塔,開封的宋代鐵塔,洛陽的東漢白馬寺,山西的唐代南禪寺和佛光寺大殿,陝西的秦始皇陵和漢唐陵墓,河南龍門石窟的石佛和甘肅麥積山的泥塑像等等,都充分顯示了古代匠師高超的技術水平,傑出的藝術成就。

  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俑抗,出土身高1.8米左右的大型武士俑五百八十件,和真馬大小相似,拖有戰車的陶馬二十四匹。俑坑總面積約12000多平方米,埋藏各種陶俑約六千件,還有大批實用兵器,坑內馬俑排列整齊,氣勢宏偉;武士俑身穿鎧甲,意氣昂揚。這種雄偉的軍陣場面,再現了秦始皇兵強馬壯、橫掃六國的壯麗圖景,是非常珍貴的藝術遺產。這些兵馬俑的雕塑製作,使我們再一次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 

相關焦點

  • 黃河截流石的英文簡介錯誤已更正
    本報訊(記者劉晨寧)去年12月29日,本報一版以《一塊石碑現10餘處拼寫錯誤》為題,報導了三門峽市區崤山西路黃河廣場上的黃河截流石英文簡介存在多處錯誤一事。近日,負責黃河廣場日常管理事務的三門峽市園林科學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已重修石碑,並將英文簡介中的錯誤逐一更正。
  • 河南工業大學|「探索黃河文化,傳頌黃河故事」活動簡報|第八期
    黃河文化緊緊依附於中國文化,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文化分支之一。「派出崑崙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清晰明了的闡釋了黃河對於連繫中國東西部的重要戰略意義,為我們深切貫徹黃河文化提供了更深度的點撥。2020年7月27日,為深化黃河團隊成員對黃河下遊地區———濟南的文化發展認識,上河之行濟南分隊進行了文化方面的調研。
  • 領略黃河文化 感受黃河精神
    8月16 日下午,為進一步領略黃河文化,感受黃河精神,鄭州八中團委組織學生到黃河博物館開展愛國教育研學活動,學習中華民族在同黃河水患的鬥爭中展現的不屈不撓黃河博物館坐落於鄭州市迎賓路,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館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座以黃河為專題內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被稱為「黃河巨龍的縮影」。
  • 弘揚黃河文化 爭做黃河少年
    同時,焦素青老師還給孩子們講解了堵口會談事件、復堤鬥爭事件一直到黃河歸故的故事。孩子們聽的津津有味,增長了對花園口一九三八年扒口事件的了解。 隨後,孩子們在老師們的帶領下路過水利科普長廊,來到黃河大壩,認真聆聽王巧梅老師講解黃河文化故事,孩子更進一步加深了對黃河文化的了解。
  • 【開封黃河故事】倉頡文化:黃河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
    【開封黃河故事】倉頡文化:黃河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 2020-09-14 12: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美麗黃河】萬裡黃河上的璀璨明珠——鄭州市黃河文化公園
    萬裡黃河上的璀璨明珠——鄭州市黃河文化公園鄭州黃河文化公園,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她位於鄭州西北20公裡處,處於黃河中下遊分界線,是黃土高原的終點,華北大平原的起點。
  • 鄭州:打造國家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黃河國家文化公園
    鄭州市近日印發《鄭州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以「一帶三核」等為抓手,鄭州將全力建設國家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市民遊玩又有更多好去處。央視春晚鄭州分會場的精彩畫面,大家還都歷歷在目,而新一輪項目建設也即將開始。
  • 黃河文化符號重構與中華文化認同
    作者: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 張新斌  黃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文化符號是中華文化符號體系的主體展示,黃河文化符號體系的建構是中華民族根魂的具體體現,認真研究黃河文化的符號重構,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具有重要的意義。
  • 根植黃河文化 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黃河是河南的根脈,發展文化旅遊,我省最有競爭力、號召力和吸引力的就是黃河文化。要實現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和黃河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打造精品景區和線路,提升產業品質,還要實現黃河文化旅遊在區域、產業、市場、服務、交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打造展示黃河文化的旅遊景區和線路  規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
  • 「傳承黃河文化 『硯』請八方來客」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宣講篇)
    鄭州財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黃河非遺研學」暑期社會實踐團經過兩天的觀摩學習和動手實踐,對黃河非遺文化特別是黃河澄泥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8月13日實踐團帶著學習成果跟隨惠濟區文化館館長李青女士一起走進了惠濟區文化館,為外來務工子女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黃河文化傳承宣講會。
  • 增強文化自信 傳承黃河文化
    飄洛陽牡丹香,承傳統文化脈&34;還沒等隊員進門,店主熱情的聲音已經從店內傳來。由於歷史原因薰香沒能得到較好傳承,然而如今隨著制香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製作香。此外,店主向我們介紹了牡丹香傳承人李文雙老師。她出生於制香世家,從小就跟隨爺爺學得傳統制香方法,並在傳承中吸取各地制香精髓,對祖傳牡丹香配方和傳統工藝進行創新,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牡丹香文化。
  • 河南工程學院舉辦「黃河文化與中原文化」學術報告會
    會議邀請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河南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夏林博士作題為「黃河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學術報告。文科院部科研院長、科研辦主任、南水北調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科研骨幹以及師生代表等100餘人聆聽了報告會,會議由副校長賀金鳳主持。
  • 鄭州:黃河文化走進開學第一課
    丁友明 攝中新網鄭州9月1日電 (韓章雲 靳靜)講述《黃河大合唱》創作背景及相關歷史、聽傳承人介紹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創作黃河文化主題剪紙……9月1日,由共青團鄭州市委舉辦的「青春尋訪 ·黃河文化」「河小文」進校園開學第一課在河南鄭州開課。
  • 「黃河文化與中原文獻中心」揭牌成立
    當前,隨著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已全面邁入「黃河時代」。如何更好地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如何多角度講好「黃河故事」?
  • 「黃河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專題調研啟動儀式在黃河科技學院隆重...
    生態文化研究中心的師生代表90人參加會議,副校長於向東主持會議。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此次「黃河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專題調研圍繞黃河故事及黃河歷史文化變遷、沿岸生態保護現狀、黃河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與傳承等課題進行。
  • 「青春尋訪 黃河文化」行動進校園
    本報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董豔竹 通訊員 靳靜)為引領廣大團員青年講好黃河故事、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昨日,由共青團鄭州市委舉辦的「青春尋訪 黃河文化」「河小文」進校園開學第一課在鄭州外國語中學開課。活動中,鄭州外國語學校歷史教師張昌明以《黃河大合唱》為主題切入點,通過講述歌曲創作背景及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心、民族魂。在「黃河文化傳承」環節,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傳承人連德林、連紅增、連蕊、連茹悅四代同臺剪紙示範,現場指導同學們完成剪紙作品《黃河》。
  • 「黨建治學」徐光春:談談黃河文化與炎黃文化
    同志們,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關於黃河文化和炎黃文化的重要論述,高瞻遠矚,思想精深,內容豐富,有些話我們是第一次聽到總書記這麼說的,這對於我們深刻認識黃河文化、炎黃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中華民族振興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對我們河南來說,在新時代如何進一步保護、傳承黃河文化和炎黃文化,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下面我就分頭想講這麼幾個問題。
  • 河長史萬鈞:講好「黃河故事」 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
    史萬鈞表示,黃河流域應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力度,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促進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旅遊+文化」打造烏海新名片,先後舉辦了黃河明珠·中國烏海書法藝術節、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藝術節,國際書法產業博覽會等品牌節慶活動。
  • 陝西渭南:讓「黃河文化」奏出時代強音
    近年來,渭南市把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作為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落細落實,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裡,渭南市牽頭舉辦了「黃河九省(區)傳統戲曲保護聯盟啟動儀式暨首屆『九曲黃河 多彩非遺』展示展演活動」,並聯合沿岸九省市成立了聯盟,共同籤署了黃河流域傳統戲曲保護聯盟倡議書,打造黃河文化共同體,確保「黃河記憶」系統完整地得到留存。
  • 吃原陽大米,品黃河故事—水牛趙「中國黃河稻米文化博物館」
    如今,原陽縣在黃河稻夫「中國大米歷史博物館「」之外,又新增一個以「黃河文化、農耕文化、水牛稻產業發展「為主要展現內容的水牛趙「中國黃河稻米文化博物館」。今年十月初,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水牛稻田園綜合體」內的「中國黃河稻米文化博物館」開始對外開放,通過展現以黃河稻米為主題的黃河文化、農耕文化,讓遊客更好地了解原陽大米暨水牛稻的發展歷程,僅一個多月時間博物館已經接待了上萬人。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曾經是一片鹽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