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篆書到隸書經歷了漢字要想學好書法,篆隸都是必學的,不管主攻的書體是楷書、行書還是草書。學好了篆書,就是打通了五種書體的任督二脈。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有包括甲骨文和金文,書法講究源流,這個源就是篆書和隸書,後來的三種字體和無數種的書體都來自於這個源,都是由這個源發散出去的流。
也就是說篆隸是書法之祖,後來的書體都有這兩種書體演變而來,要想正本清源,就要學習篆隸,尤其是篆書。
歷史上的書法家一般都會寫篆隸,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更是將篆隸的筆法運用到了行書和楷書之中,使得作品渾厚大氣,包括近代的書法大師如齊白石、吳昌碩、于右任等等無不對篆隸有深入的學習。
為什麼說隸書重要,首先在於它簡化了漢字。篆書在中國的文字學史上地位非常突出。可以說是最能代表古文字學的字體。如果真的能認識,書寫篆書,對於辨識字的本義就相當大的幫助。篆書裡面好多都是象形文字,也非常的有趣。
但是篆書的缺點在於難以學習,一般人看到那些歪歪扭扭的就看不進去了。所以秦朝就沒有幾個人能搞得懂,並且當時書同文在很多地方也很難以進行,畢竟交通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
隸書就克服了這樣的缺點,把篆書的很多筆畫進行簡化。例如,水,有的成了三點水,有的成了四點底。而相應的隸書作品就多了起來。
秦朝的小篆作品比較出名的只有《嶧山碑》等數量不多的作品。而到了漢朝,隸書開始盛行的時代,《曹全碑》,《禮器碑》,《史晨碑》等等一些優秀的作品開始出現。
漢朝隸書的出現為後來的草書,行書,楷書也奠定了基礎。在楷書方面,漢朝時期就有了鍾繇這樣的楷書鼻祖出現在我們是視野中。《宣示表》是他的代表作品。
之後的魏碑,章草也在此基礎上形成。所以說隸書是中國歷史上文字轉變的重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