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人都在講創意,從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來看,最具歷史價值的創意是漢字,以及在漢字基礎上升華出來的一門藝術——書法藝術。書法與其他藝術門類有著巨大的不同,其他藝術門類比較直觀,而書法非常抽象,原因就在於它是從漢字這樣一門已有符號體系的基礎文字形式中升華出來的,比其他藝術門類具有更強的文化依賴性。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將書法與其他藝術門類進行比較的時候,古人給予了書法一個崇高的定義——「字是九重天」,說明書法所代表的品格、品味遠高於其他藝術門類。學習書法、認識書法以及真正地理解書法,是一件需要極大耐心和努力的事情。今天我們從書法的源頭講起,來跟大家做一個交流,題目叫「書體的演變」。
書法的體式有五大種: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楷書。大部分人會把它們排列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認為先有楷書,後有行草書。很多人在練字的時候都把楷書作為行草書的基礎,覺得寫不好楷書,怎麼能去寫行草書呢?事實上,通過查閱歷史的真實記錄及古人留下來的墨跡,再來看這種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我們會發現人們長期流傳的順序與真實情況並不一致。各種書體究竟是誰孕育了誰?它的源頭在哪裡又終結在何處?我們的這個講座就是想從歷史客觀的角度來說明千餘年來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書體和筆法的演變關紐。
一、書法演進過程中的書體變化
我們看下面的「圖書」兩個字。
這是我們最熟悉的一種書體,楷書。
這也是我們相對熟悉的一種書體,隸書。
這個可能是我們不太熟悉的書體,也是「圖書」兩個字,是小篆。
這個是「圖書」的大篆。
這個也是「圖書」兩個字,是一種甲骨文寫法,出現在大篆之後隸書之前。也就是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它就有了。
那麼我們接著看,這是行書的「圖書」二字。
這是在我們所熟悉的草書出現之前的一種古樸的草書,叫章草。
這是草書的「圖書」二字。
我們看上面列舉的這些書法體式,它們究竟應該按什麼樣的順序來排列?根據這些字的形態,如何能推敲出哪一種是源頭,經歷了哪些變化才生成了後來這麼多的字體?可以這樣告訴大家,「圖」字最早的寫法出現在商周時期,最早的「圖」字外邊是像城池一樣的一個方框,裡面有各種不同的造型,相當於城池裡的各種建築物。「圖」本身的含義是描繪及記錄所視圖像,所以其構成有方有圓,也有不規則的形狀。最早的「書」字中間的豎畫和兩邊分叉的筆畫代表毛筆,右邊是人的一隻手,沒有把五個指頭都畫出來,只畫了一個大拇指,然後四指中的中指連通到小手臂的位置,呈現出手抓毛筆的造型。這隻手抓著毛筆,在一種器皿中蘸著什麼,今天我們知道蘸的應該是墨汁。蘸來幹嗎呢?來書寫。今天繁體字書寫的「書」,底下不是「日」字嗎?大家不要認為是太陽的意思,最早的時候它表示一個盛墨汁用的盛器,中間的小橫點是裝飾用的筆畫,代表裡面有東西,所以它並不是「日」字,跟太陽也沒有關係。這就是「圖書」二字最早的形象。
作者:孫鶴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孫鶴:中國書法發展過程中的書體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