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過程和書法的發展脈絡

2020-12-13 郭保莊的古今齋

學習書法,不可能離開漢字,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漢字的演變過程以及一些相關的文字知識,今天我就不吝淺陋,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漢字的歷史和發展趨向,疏漏、不足乃至錯誤之處,歡迎各位老師留言交流。

《後漢書祭祀志》提到了文字:三皇無文,結繩以治。這應該是對漢字最早起源的探索了吧!雖然人們對三皇五帝具體指的是誰有爭議,但是,一般公認的是三皇在五帝前面,黃帝是五帝之一。從《後漢書》的這段話裡不難推測到,三皇時期是沒有文字的,由於沒有文字,不難進一步推測出由於沒有文字的確切記載,所以後來好多歷史,都是口口相傳,是不確切的,也就是傳說,既然是傳說,又反過來可以推測,傳說中的歷史是不確切的,考證的空間很大,比如上面提到的這段文字,說三皇無文,三皇是什麼時期,沒有確考,有沒有文字,因為後漢書是正史,言辭相對是很負責任的,所以應該是沒有的可能性大一點,但因為是傳說,也可以理解成現在沒考證出確切的結果,證明那時候有文字!為什麼要質疑這段話的確切性呢?因為這裡面提到了結繩一詞,有了繩子,說明人類的文明已經達到了可以製造複雜工具的地步,自然界是不會產繩子的,最多是藤條!我感覺,會造繩子的人,偶然創造出一兩個字的可能性是有的!我們不能證明那時候有,不妨就採用後漢書的觀點,認為三皇時期,是文字的起始原點。有人或許對繩結能記錄事情不理解,簡單介紹一下,這種方法,聽老輩人講,解放前還有人用,因為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對記錄精度的要求也不高,就用繩結簡單記錄日常事務,比如你借我三升米,我就在繩子上打三個結,你還了我兩升,我就解開兩個結。具體含義一般只有當事人明白,因為不同的人對繩結賦予的具體含義是不同的。

至於文字的傳說起源,一般採用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的說法,也有人認為書畫同源,文字來源於早期人類的圖畫。我個人認為,圖畫應該起源於文字,因為圖畫產生的原因是人們審美的需要,文字產生的原因是人們邏輯推理的需要,圖畫是感性的,文字是理性的,在人們衣食都成問題的情況下,對美的追求應該不是很迫切,而對自然的敬畏和思考,是擺在眼前的迫切問題!比如森林遭到了天火,人們就會思考,是不是觸怒了天神,他們畫出來火的樣子,很可能膜拜,他們勾畫出火的輪廓表示火,而不會去描摹很多火苗,這個輪廓一經產生,就是有有意義的,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至於文字產生的具體過程,我想,最早應該在人們會使用火之後的事情了,當然這也是推測,前面說了,文字是要有含義的,比如繩結,當你賦予它一定的含義之後,可以認為它是最樸素的文字了,但嚴格來說,它能叫字嗎?它是立體的,文字是要能寫在平面上的!現在公認的最早文字,應該是甲骨文了,它是最早被人們應用的書寫平面了!為什麼會選到甲骨而不是石頭呢?這應該不是偶然,從甲骨文的記載內容來看,裡面好多是記錄佔卜的事情的,也就是人們要探究自然,思考自然,在人們會用火之後,發現了燒烤過的甲骨會出現裂紋,又偶然的發現這些裂紋會和某些自然現象聯繫起來,儘管不是必然聯繫,但偶然的聯繫多了一點點,他們就會認為是必然聯繫,於是出現了佔卜的需要,他們把這些裂紋勾勒出來,傳承下去,賦予含義的裂紋勾畫,就成了最原始的字!所以說,早期的文字是發現後的勾勒,是發現而不是創造,後來才有了創造,然後有少數人整理,並在一定的人群範圍內傳播開來,然後是在氏族和部落中傳布,再後來是部落大面積合併後,有人系統的整理,就是傳說中的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實,我推測,應該是倉頡整理了很多文字,當然也不排除創造了一些文字。

最早的「文」字,是花紋的意思,或者說是裂紋,甲骨文中這樣寫,

「文」字的甲骨文寫法

有人說它想一個站立的人,身上刻滿了花紋,能不能看成龜甲被火烤炙後的裂紋呢?紋路或花紋的意思,應該是「文」字最早的含義了,基於這個含義,它這樣寫「彣」,所以,早期的「文」,它並沒有「字」的含義,是自然的紋路形狀,它是不可分割的,割裂開來的紋路線條便失去了意義,因而後來當它有了文字的含義之後,便表示不可分割的獨體字,因而有「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的說法,漢代的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現在我們通常認為字是音形義的最小語言結合體,字是有讀音的,但是許慎說的這段話裡的「形聲相益」的「聲」,應該不是聲音的意思,應該是聲旁的意思,如果是聲音的意思,那麼推測前文的「文」字沒有聲音嗎?「形聲相益」的意思應該是形旁和聲旁相互疊加的意思,形聲字是六書之一嘛!

雖然傳說中從黃帝開始就有了文字,但是出土的文物,還很少有實物佐證,這一時期的文字,還多是傳說和推測。到了商代,有了甲骨文的出土,從辨識的文字和發現地點來推測,應該是商朝的文字。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學會了冶煉青銅,有了青銅器,文字便有了比甲骨更容易保存的載體了。現在發現最早的有文字的青銅器應該是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了吧!

司母戊鼎上的文字圖樣

古代的文字很少,所以有些文字是相互借用的,字數很少情況下,到底對應現在的那個字,有時候就會有爭議,比如這個鼎,我上學是還是這個叫法,現在叫「后母戊大方鼎」了,不過還在爭議中!到了周朝,青銅器就多了起來。從商代一直到秦統一全國以前,這一時段的不少史料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由於古代把青銅歸之於「金」屬,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字叫「金文」,為了區別女真的金國文字的叫法,由於這些文字大多鑄造在鐘鼎上面,所以也把它們叫做「鐘鼎文」。甲骨文和鐘鼎文,在書法上統稱「大篆」,區別於秦始皇以後的小篆。大篆的創始人一般認為是周宣王的太史籀(音:宙),代表作是石鼓文,也稱為籀文。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各地的文字差異比較大,在他統一中國後,便實行了「書同文」,統一了全國的文字,方便了全國各地人們的交流。為了給全國人民一個參考範本,秦始皇命李斯書寫了《倉頡篇》,趙高書寫了《愛歷篇》,胡毋敬書寫了《博學篇》。但是後世公認李斯為小篆開山鼻祖。一般情況,人們說的篆書,沒有特指,說的是秦篆,就是小篆。

秦李斯《嶧山碑》局部

文字的發展是有交叉的,不是截然分明的,比如大篆和小篆,是與過渡的,是秦代整理了大篆籀文而來,所以說小篆裡面也有大篆的影子。小篆雖然較大篆簡省和規範了不少,但還不是很方便的書體,因為它的書寫是以圓筆為主的,而且書寫起來有筆畫的對接,也就是貌似一筆的筆畫,卻是分兩次書寫完成的,此時便孕育了另一種書體:隸書,它是以方筆為主,筆筆分開的。相傳獄吏程邈發明了隸書,應該是他整理了隸書。程邈生活在秦始皇年代,從出土的文物來看,秦始皇統一全國前的秦國,就有了隸書。人們把秦國和秦朝時期的隸書稱為「秦隸」。

從隸書開始,漢字的字形成了距離我們現有字形比較近的文字,我們把這以後的文字稱為今文字,而它之前的文字,稱為古文字。

東漢初期,誕生了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作者是許慎。

隸書在漢朝得以長足發展、成熟並達到了頂峰,書法界有一句話:學楷由唐而晉,學隸非漢不可,可見書家對漢隸的推崇。漢隸比較有名的有孔廟三碑以及張遷碑等等,都是學習隸書很好的範本。前面我們提到,一種書體的發展,不可能是一下子突然出現的,是會有一個交叉和過渡的。漢代長期的繁榮穩定,給文化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當然包括文字的發展。在隸書成長的同時,也孕育了楷書,行書和草書的萌芽和發展。我們知道程邈對隸書的發展做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從我們能看到的資料觀察,程邈的字,更接近楷書。由於隸書的方筆取代了篆書的圓筆,因而大受歡迎而得到了發展,但是,隸書由於有很多的波折,書寫起了還是不太方便,於是文字就在此出現了分支,一支朝著工整方面發展,而簡省波磔,朝著我們現代的楷書方向發展。有一個重要人物叫王次仲,有人說他是東漢時期的人,有人說他和程邈同時代,是秦代的人,擅長楷書,他對楷書的發展應該有很重大的貢獻。不過可以看出,漢代在隸書發展的同時,楷書也在成長,楷書也不是一下子突然長大的。

另外一支是省減折筆,把圓筆再次引入到隸書中,加快隸書的書寫速度,朝著草書方向發展,於是先是出現了「草隸」,也就是「章草」,章草的得名,我認為應該是按時間來確定,因為它的得名是有不同的說法,也就是說,其他的得名,都是在此之後的,不應該作為名字的起源。按此標準,應該是在漢元帝時期,史遊作《急就章》,也就是章草由此得名,從此書法界產生了一個新名詞:急就。比如說我急就了一方印章,就是情急之下不計工整的可了一枚印章。漢章帝因在漢元帝之後,所以說因漢章帝喜歡這種書體而得名,或者其他說法,是不足取信的,給皇帝寫奏章用這種書體的說法也頗值得思考:正規文件用草率書體?這種書體還是保留了磔筆,雖然「雁尾」的寫法少了許多,但是捺的寫法還大量的存在。我們知道,捺筆是比較難寫的一個筆畫,這種筆畫的存在,勢必會阻滯書寫的速度,因而到了張芝的手裡,就對這種書體進行了很大的改造,大量的變方筆為圓筆,奠定了以後草書的基礎,人們把這種草書叫做「今草」或「小草」,我們通常所說的草書,沒有特指,一般就是指的這種草書。相傳,張芝兼擅章草和今草,可見章草到今草的變化,也不是突然的。鑑於張芝對草書的貢獻,人們尊張芝為」草聖「。不過也有人不欣賞這種書體,漢代有一本著名的書論《非草書》,作者是趙壹。

由於真書的難寫,草書的難認,於是在漢代,誕生了一種中間書體:行書。行書的整理,東漢桓、靈時期劉德升應該是集大成者,所以有人認為他是行書的創始人。

可以看出,在漢代末年,我們現代意義上的楷、草、隸、篆四種書體都已經出現了。

到了東漢末年或三國時期,鍾繇等人對楷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到了晉代,以王氏家族尤其是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書法家,更是助推了楷書的成熟,所以後世有」字仰鐘王「一說。相傳王羲之諸體兼善,對書法起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後世尊他為」書聖「,但是不見他的隸書和篆書作品傳世。晉朝的行草書,在王氏家族中 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王氏一門誕生了許多的書法家,其中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成為學習行書不可繞過的教材。王羲之的不少草書手札也稱為了後世臨摹的範本。

晉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從晉代開始,楷書成了主流書體並被定為官方書體。在三國到晉代,楷書雖然成型,但是和我們現代通行的楷書面貌還是有一些差別,比較明顯的就是折筆的運用,我們現在見到的手寫體楷書,多是稜角分明的唐代楷書,而三國魏晉時期的楷書,折筆處方圓兼用,圓筆的痕跡非常明顯,唐楷給人的感覺是法度森嚴,而晉楷給人的感覺是飄逸灑脫。

晉朝後是一個戰亂的南北朝,這一時期誕生了那個時代特有的一種書體:魏碑。魏碑的用筆特點是粗獷豪放,很多的側鋒,所以被不少主張書法只能用中鋒的人看做是美術字,不應歸入書法。我認為,學書法,不學唐楷不秀美,不學晉楷不灑脫,不學魏碑不厚重。

晉朝戰亂後是一個短命的隋朝。隋朝對書法的貢獻主要是楷書,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基本奠定了唐代楷書的面貌。這一時期的重要書法家是僧人智永,傳世作品有《真草千字文》,對後世的影響極大。智永的書法,深得王羲之精華,甚至有人懷疑《蘭亭序》是智永之作,他的筆法與王羲之不是亂真,而是不二。這一時期的重要碑刻有《龍藏寺碑》,書者不詳,但可以看出,此碑以方筆為主,行意入楷,方圓兼備,明顯的承晉而啟唐。

唐代是繼漢代之後的又一個文字和書法發展的高峰。唐和漢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強盛而長壽,所以不少詩歌用漢借指唐,比如王維的詩歌:徵蓬出漢塞,王維當然是唐朝人了,怎麼還出漢塞?很明顯是唐塞了!唐代繼承了隋代的科舉制度。在科舉制度的刺激下,字形的美觀和規範,自然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在字的規範方面,產生了第一部字書:《幹祿字書》,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規範字典》,從書名用字「祿「字來推測,不難看出這是一部跟科舉考試相關的書,書的作者是顏元孫。楷書的三大字體:顏(真卿)體,柳(公權)體和歐(陽詢)體,全部誕生在唐朝。

唐柳公權書《神策軍碑》局部

唐朝的草書,主要成就是狂草的發展,誕生了又一位」草聖「張旭。與張旭齊名的另外一位狂草書法家是懷素,有」顛張醉素「的稱呼。既然是齊名,所以也有人懷素一併列為」草聖「,不過我認為,聖人是有家之人,懷素是出家之人,出家之人稱為聖人合適嗎?所以,齊名,稱呼為」草聖「似乎不太合適!在篆書方面,繼秦代李斯的」玉箸篆「之後,李陽冰進而寫出了自己風格的」鐵線篆「,是秦篆之後的又一座高峰,後人評論他的篆書是」蠶吐絲,綿裹鐵「,他的篆書像鐵絲一樣剛勁有力。唐代的書論家有孫過庭,代表作是《書譜》;張懷瓘,書論眾多,比較有名的有《書斷》、《文字論》等。

宋代的書法,主要是以宋四家蘇黃米蔡為代表,他們的主要成就在行書,正楷或者說工楷,並沒有突破晉唐。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趙佶的書法,他的字非常瘦勁,後世稱為瘦金體。由於是皇帝,當然他的字體會流行,到明代的時候,由於印刷業的發展,由這種書體進行強化和歸納,整理除了我們通用的印刷字體,宋體字。有人說宋體字是秦檜的歸納和推廣,缺乏依據和實證,可信度很低。

由宋入元,著名的書法家趙孟,他的字,人稱趙體,他把大量的行書筆意融入楷書,因而有」趙體無正楷「的說法。與唐代的」顏、柳、歐「合稱楷書四大家。

明朝的書法家,貢獻比較大的是董其昌。他的正書小楷,端莊秀美,整齊劃一,有人認為是董其昌開了」館閣體(也叫」臺閣題「)「,並歸納出這種字的特點,就是」烏、方、光「。

清朝對後世影響比較大的書法家應該首推黃自元,傳世的書法教材有《黃自元楷書間架結構九十而法》,由於這本字帖是歐體寫成,所以不少人認為,黃自元是寫歐體的,其實,黃自元的柳體也寫得很好。由於黃自元的字更具」烏、方、光「的特點,所以很多人覺得黃自元的字不適合用於書法學習,我認為,他的字,如果學歐楷,還是很好的教材,我的歐楷,就是從黃自元的這本書入手的。

清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局部

在黃自元之前,還有一位書法家,就是鄭板橋,他的字,隸法入楷,糅以行意,由於不足隸書的八分,所以人稱」六分半書「。他的字初看雜亂,如亂石鋪街,細看卻錯落有致,雜而不醜。

清代以後的書法家,就距離我們比較近了,對書體貢獻較大的,有于右任,他提出了標準草書;劉炳森的貢獻主要在隸書,他的隸書,豐腴肥美,有古拙之氣,卻無臃腫之嫌!篆書方面,郭洪彬的篆書,別於秦篆的玉箸和唐篆的鐵線,行筆豐以血肉,收筆融入漢簡筆法,很有自己的特點!

郭洪彬篆書作品

新中國建立以來,鋼筆從外國傳入我國,硬筆書法開始流行了起來,並且很快取代了毛筆的書寫主導地位,湧現了很多的書法名家,由於離我們很近,就不在列舉介紹了。

縱觀文字的發展軌跡,總的來說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由複雜而又簡化,由自發產生到有規劃生產,從字形的多樣到字形的規範,書風從最初的樸素到後來的妍美多樣。

文字,從一開始誕生,並不是科學,從《說文解字》的成書,標誌著文字學的誕生。字形的第一次大規模規範,應該是秦始皇的書同文,第二次大規模規範應該是《幹祿字書》的刊刻。

《說文解字》提出了六書的概念,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從此,文字生產有了標準。清代學者戴震等人認為六書是」四體二用「,轉注和假借是用字法,並沒有產生新字。六書提出來之後,後代就通常認為這是六種造字的方法,並且當需要生產新字的時候,就用六書的標準進行生產。其實,六書之外,還有新字的產生渠道,比如訛誤,俗成,衍生,簡省,草書楷化,利用權威進行規定等等,雖然官方公認的造字體系是六書系統,但是在系統外,這些個文字產生的方法是一直存在的,所以有訛字,有異體字,有生拉硬拽把好幾個漢字弄到一起的」合體字「等等現象,這些現象,很難用六書進行解釋。

新中國成立以後,有大量的文盲需要文化培訓,由於繁體字難認難寫,於是就對文字進行了簡化。鑑於六書已經很難解釋一些文字的起源,於是就提出了部件造字法。部件和偏旁以及部首三者是不能劃等號的。比如」寒「字的兩點表示冷,」盡「字的兩點就不表示冷,但是,他們有相同的部件。」冰「字的兩點表示兩點水,」習」字的兩點卻不是兩點水,但是是同一部件。「雞、鳳、樹「等字的」又「字」,相當於電腦的「通配符」,沒什麼六書的具體含義,「蘭」字,兩點一橫,就是草書的楷化,下面加兩橫,表示還有東西,就是一個符號!兩點下面的「三」,在六書體系裡怎麼解釋?所以我們現在的簡化字系統,造字和解釋方法已經不局限於「六書」了。

當第一批簡化字推出的時候,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於是推出了第二批簡化字,並積極準備第三批簡化字的推出。當發現第二批簡化字造成了比較大的負面影響的時候,政府緊急叫停了第二批簡化字,第三批簡化字就自然沒下文了。第二批簡化字,簡稱「二簡字」,六七十年代上學的人,好多人學了這種字,現在的小學生,知道二簡字的就已經很少了。

中國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的,曾經一度因為漢字不能錄入電腦,不少人提出了廢除漢字的說法,但是,很快就有了「CCDOS"漢字作業系統,有了五筆字型輸入法,緊跟著許多的輸入法誕生了,很好地解決了電腦的西文漢化的難題。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漢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智慧利器,她能用極少的字,描述極精確的狀況,表達極豐富的情感,為我們的漢字驕傲

相關焦點

  • 中國書法發展過程中的書體演變
    今天很多人都在講創意,從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來看,最具歷史價值的創意是漢字,以及在漢字基礎上升華出來的一門藝術——書法藝術。書法與其他藝術門類有著巨大的不同,其他藝術門類比較直觀,而書法非常抽象,原因就在於它是從漢字這樣一門已有符號體系的基礎文字形式中升華出來的,比其他藝術門類具有更強的文化依賴性。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將書法與其他藝術門類進行比較的時候,古人給予了書法一個崇高的定義——「字是九重天」,說明書法所代表的品格、品味遠高於其他藝術門類。學習書法、認識書法以及真正地理解書法,是一件需要極大耐心和努力的事情。
  • 2019年北京中考語文增加「漢字五種字體和大致演變過程」的內容
    2019年北京中考語文增加「漢字五種字體和大致演變過程」的內容書寫、書法教育是漢語文教師的任務。今年北京中考考試說明與去年相比總體穩定,但強調要突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強化對書法常識和書法欣賞的考查。2019年北京《考試說明》把「認識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了解五種字體大致演變過程」這一內容納入中考語文考試範圍。我們注意到,去年北京中考語文題中有考查漢字注音和漢字筆順的內容。
  • 漢字書法的演變和發展
    漢字的形成經歷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七中書體,奠定了漢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博大精深的藝術精華。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與精神財富。所以,作為中國人,我們沒理由不去將它發揚光大,也更沒有理由不把它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學習書法,你先得知道漢字的起源,演變
    學習書法前你先應有的認知大家好,今天開始我們就要正式開始學習書法,學習怎麼快速寫出一手好字啦,那麼這之前,你有了解過漢字的起源,演變嗎?不管是學生學習,還是上班族工作,對你所學的課文內容和工作要做的事情,你得先有一個整體的認知,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有清晰的思路,才能更好的掌握和學習到課本知識和工作技能。學習書法自然也需要了解漢字是什麼,漢字從哪裡來,以及經歷怎樣的演變才成為現在大家熟知的楷書。今天就先開始學習漢字的起源,演變吧。
  • 漢字的起源與書法發展
    先秦至秦代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時期,因為在這個時期開始不斷演近文字到書法的演變,這個書法地演變過程雖長,但卻讓書法藝術得到異彩粉呈,因為在這之間書法與地域的文化發生的很大改變。所以在我們生活中,書法與文化是密切分不開的,一、漢字的起源我們都知道關於漢字的起源,在戰國時代就有人開始不斷探索,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上關於漢字的起源傳說,大概可以分為創頡造字說、結繩說和起一成文說。
  • 為什麼說漢字的演變豐富了書法藝術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交往的複雜性和審美要求不斷提高,以及使用工具的改進,字體發生了自然演變,形成了多種字體,即現在所說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隸、楷、行、草。正是這些多樣字體才顯示了漢字的蓬勃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才能承載幾千年燦爛的中華文化。同時,也催化了中國書法藝術寶庫中豐富多彩、情趣盎然、搖弋多姿、魅力無窮的藝術特徵。
  • 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
    第二部分為:展示字體字形演變的主要方式,如:正體與俗體並存,俗體加速漢字演變。隸變是俗體代替正體地位的結果;漢字的繁簡併行,通過刪繁就簡實行漢字簡化是一種趨勢;如何簡化,書展中將用書法的形式表達出「一符多用,化繁為簡、同音替代、由繁變簡;草書楷化、由繁轉簡的幾種途徑。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的發展史,及漢字書體的演變階段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和漢字書體的演變過程。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大致經歷了發展期、成熟期、繁榮期三個歷史階段。發展期一發展期的書法 包括先秦時期的書法、秦代書法、西漢書法;成熟期一成熟期的書法包括東漢書法、魏晉書法、南北朝書法;繁榮期一繁榮期的書法包括隋、唐、五代時期書法,宋、元時期書法,明、清時期書法和近現代書法。漢字書體在演變過程中出現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行書、楷書、草書等書體。書法藝術的發展和漢字書體的演變是交織在一起共同進行的。
  • 漢字作為一種書寫符號 漢字的特點 經歷的演變過程
    而漢字和這些文字都不一樣,是一種平面性的方塊字,漢字和其他字母文字不同,是用線條排列的組合,不過筆畫多寡,都是在一個方塊裡局限住的,絕對不會像字母排列一樣,長短不一,所以漢字又有一種叫法「方塊字」。02 漢字相對穩定文字的功能必須穩定,要不然作為社會功能就必然失去。
  •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漢字在我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這樣說來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測出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應該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漢字的起源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
  •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小朋友,你知道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什麼嗎?目前來說,人們普遍認為是「甲骨文」。首先把烏龜的甲殼或扁平的獸骨洗乾淨,磨平、磨光,再把處理好的龜甲和獸骨交給佔卜的人保管。古人敬畏神靈,認為神靈有神秘的力量,所以做事情之前,要先由佔卜人把龜甲和獸骨燒裂,再根據裂紋判斷吉兇禍福,並把要卜問的事情和結果刻在甲骨上記錄下來,這就是甲骨文。
  • 關於漢字形體的演變及書法知識
    漢字的演變是經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隸書、 草書、楷書、行書的過程;由小篆到隸書叫隸變,是漢字形體演變的分水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稱為古文字;隸書、楷書、行書為今文字。前者具象形性,後者具象徵性。
  • 2019中考書法考點(一)——篆、隸、字體「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在我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漢字的起源自古以來就有「蒼頡造字」之說。
  • 《漢字演變》軟體用動畫展現漢字發展過程
    本報訊(記者李苑)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漢字構形演化數位化技術與系統」資助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天人同達軟體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漢字演變》軟體日前在京推出。這是國內首部旨在準確展現漢字演變過程的動畫軟體。
  • 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符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範,就成為了一種文字體系。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中國的文字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經過六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聲、形、象、數、理,而演變的過程為: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1.甲骨文(商)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
  • 漢字的書體演變歷程,初學書法者進!
    漢字的書體演變歷程大致如下,初學書法者不妨看看:一、大篆演變為小篆和隸書大篆大篆產生於戰國晚期,通行於秦代至西漢前期,是秦統一文字之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古文字書體的總稱小篆小篆由大篆演變而來。秦統一六國後,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秦相李斯牽頭,針對晉系、齊系、楚系、秦系等主流古文字,展開了一場蔚為壯觀的漢字規範化、標準化工作,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形成統一文字書體,即小篆,也稱秦篆。大篆和小篆統稱為篆書。
  • 象形文字的減省演變:漫談漢字符號化和書法法度的永恆存在性
    書法的生命內核:法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接觸到漢字,我們每個人也都會寫字,但不是所有人寫的字都可以稱之為書法的,或者說不是所有的書寫行為都可以歸入書法藝術的範疇的。那麼普通的書寫和具有藝術美感的具有法度的書法的書寫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呢?
  •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書畫的發展
    1.漢字的起源、演變過程  ①起源: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刻畫符號  ②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漢字、商周出現「金文」  ③統一: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後出現「隸書」  ④理論:東漢許慎總結出「六書」理論
  • 漢字的來歷: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漢字的來歷: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