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

2020-12-11 澎湃新聞

7月3日,由上海師大非遺研究中心、上海通俗文藝研究會、上海浦江書院等單位主辦的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在江蘇茅山召開。滬蘇兩地漢字研究學者、書法家出席會議並聽取上海非遺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該書法展總體設計、策劃、創作者高金平先生關於漢字演變書法展的主要內容及表達方式的介紹。

據介紹,漢字演變書法展大致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殷商甲骨文、兩周金文、石鼓文、戰國簡帛、秦小篆、漢隸書、章草、魏晉行書、唐楷,上下幾千年漢字字形字體代表性作品仿作,全面展示從殷商以來至今九種主流字體字形的基本特徵。

第二部分為:展示字體字形演變的主要方式,如:正體與俗體並存,俗體加速漢字演變。隸變是俗體代替正體地位的結果;漢字的繁簡併行,通過刪繁就簡實行漢字簡化是一種趨勢;如何簡化,書展中將用書法的形式表達出「一符多用,化繁為簡、同音替代、由繁變簡;草書楷化、由繁轉簡的幾種途徑。又如,漢字演變由於各種情況的出現,致使漢字訛變、異化,從而使漢字原有結構中某些部件脫離了本義和本形。概括起來可以這麼說:省筆而訛、修飾而訛、形近而訛、錯解錯傳而訛。

書展的第三部分則從社會原因,如戰爭、宗教、科舉制度、欣賞習慣改變以及書寫工具的變化等,反映漢字演變的外部條件。

出席討論的各位專家、學者對以上內容做了充分肯定,並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相關建議。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秘書長李志偉、江蘇鳳凰出版集團少兒出版社總編謝紅髮言。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李志偉說,近年來習總書記對傳承中華文化非常重視,多次在不同場合講到傳承重要性。漢字演變書法展是一個弘揚傳統文化的具體實踐,是一種創新嘗試。江蘇鳳凰出版集團少兒出版社總編謝紅在發言中認為,漢字演變書法展是漢字研究與書法研究的和諧結合,這樣既使漢字研究更有直觀效力,而又使書法藝術更具表現力,兩者相得益彰,一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在談到如何辦好書展時,上海練祁漢字研究中心主任周凱表示,應重點面向中小學,但也要兼顧成年人及老年人,他們也是十分關心這些內容的受眾。

漢字研究用書法形式展示,這在我國無論是漢字研究領域還是書法界都是一個創新、一個嘗試。正如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戰國文學研究首席科學家李守奎教授所說:「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字體,古文字研究為書法提供便利。古文字研究與書法相結合、互惠互利,這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會上大家認為:高金平先生所策劃並創作的漢字演變書法展是一個很好的嘗試,為全國漢字研究與書法研究的有機結合,找到一個新的思路,起了一個好的開頭,提供了一個新的借鑑。大家希望這個書展辦出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資料性。從而讓青少年學生、書法愛好者,漢字研究者獲得一個新的知識園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走進古文字,帶你走進書法的童年時代
    自漢字隸變後,點畫形式與之前相比大為豐富,如分書的「蠶頭燕尾」以其短促和波磔對篆書進行解構,楷書基本點畫的成熟也標誌著書法筆法理論的成熟。線條化的漢字為書法寫意抒情性的發揮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可見漢字對於書法來說至關重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舍漢字無以談書法。下面就四個問題,談一談漢字,古文字與書法的關係。
  • 關於漢字形體的演變及書法知識
    漢字的演變是經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隸書、 草書、楷書、行書的過程;由小篆到隸書叫隸變,是漢字形體演變的分水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稱為古文字;隸書、楷書、行書為今文字。前者具象形性,後者具象徵性。
  • 為什麼說漢字的演變豐富了書法藝術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交往的複雜性和審美要求不斷提高,以及使用工具的改進,字體發生了自然演變,形成了多種字體,即現在所說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隸、楷、行、草。正是這些多樣字體才顯示了漢字的蓬勃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才能承載幾千年燦爛的中華文化。同時,也催化了中國書法藝術寶庫中豐富多彩、情趣盎然、搖弋多姿、魅力無窮的藝術特徵。
  • 《漢字書法》_古篆書法集字春聯
    古篆集字春聯漢字字體發展大致歷史:    甲骨文(殷商)——金文(周)——篆書(秦)                         ——隸書(漢)——楷書(魏晉)——草書、行書    甲骨文、金文、篆書,屬於「古文字」。隸書、楷書、行書,屬於「今文字」。
  • 《漢字形態論》:書法文字學研究的新突破
    在長期教學研究實踐的基礎上,他對書法文字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思考,博觀約取,厚積薄發,撰成《漢字形態論》一書,從書法文字學的立場出發,不僅對漢字形態作了分門別類的研究,也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漢字之所以呈現為目前這種樣態的原因和途徑,還從書法藝術的自覺探索入手,強調漢字書寫要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並對如何解決當前書法創作只談個性而忽視共性規律的問題進行了初步回答,堪稱書法文字學研究的新突破。
  • 學習書法,你先得知道漢字的起源,演變
    學習書法前你先應有的認知大家好,今天開始我們就要正式開始學習書法,學習怎麼快速寫出一手好字啦,那麼這之前,你有了解過漢字的起源,演變嗎?學習書法自然也需要了解漢字是什麼,漢字從哪裡來,以及經歷怎樣的演變才成為現在大家熟知的楷書。今天就先開始學習漢字的起源,演變吧。漢字的起源經過閱讀相關書法教材,簡單的概括,漢字起源的說法有五種,即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的發展史,及漢字書體的演變階段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和漢字書體的演變過程。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大致經歷了發展期、成熟期、繁榮期三個歷史階段。發展期一發展期的書法 包括先秦時期的書法、秦代書法、西漢書法;成熟期一成熟期的書法包括東漢書法、魏晉書法、南北朝書法;繁榮期一繁榮期的書法包括隋、唐、五代時期書法,宋、元時期書法,明、清時期書法和近現代書法。漢字書體在演變過程中出現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行書、楷書、草書等書體。書法藝術的發展和漢字書體的演變是交織在一起共同進行的。
  • 漢字、書法與建築的關係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使用何種語言文字是決定人們形成何種思維方式和習慣的重要因素,而思維方式和習慣必然會作用於人們所關注的各種藝術,包括建築藝術。漢字,無疑對中國的建築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從某種角度而言,書法的介入不僅從內容上深化了建築的意境,而且從形式上起到了美化建築意象的效果,對建築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書法在建築中的作用  中國的書法藝術在古代極其發達,取得了相當高的藝術成就。早期的書法比較具象,它重視文字的象形性。
  • 漢字的起源與書法發展
    先秦至秦代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時期,因為在這個時期開始不斷演近文字到書法的演變,這個書法地演變過程雖長,但卻讓書法藝術得到異彩粉呈,因為在這之間書法與地域的文化發生的很大改變。所以在我們生活中,書法與文化是密切分不開的,一、漢字的起源我們都知道關於漢字的起源,在戰國時代就有人開始不斷探索,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上關於漢字的起源傳說,大概可以分為創頡造字說、結繩說和起一成文說。
  • 篆書書法漢字教學象形字「西」字的古文字字形
    今天咱們一起學習篆書書法漢字教學,本次的課題是象形字「西」字的古文字字形。在這裡先說「西」字的現代用法,再探討「西」字的古文字字形,再從已有的文字材料中分析「西」這個文字發展的脈絡。「西」這個字在現代漢語當中用作「方位名詞」,表示「西方、或者西部」與「東方」相對。在古人的意識中:東方屬於青龍,於五行之中屬於「木」,其色為「青」。
  • 漢字的演變過程和書法的發展脈絡
    學習書法,不可能離開漢字,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漢字的演變過程以及一些相關的文字知識,今天我就不吝淺陋,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漢字的歷史和發展趨向,疏漏、不足乃至錯誤之處,歡迎各位老師留言交流。《後漢書祭祀志》提到了文字:三皇無文,結繩以治。這應該是對漢字最早起源的探索了吧!
  • 中國書法發展過程中的書體演變
    今天很多人都在講創意,從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來看,最具歷史價值的創意是漢字,以及在漢字基礎上升華出來的一門藝術——書法藝術。書法與其他藝術門類有著巨大的不同,其他藝術門類比較直觀,而書法非常抽象,原因就在於它是從漢字這樣一門已有符號體系的基礎文字形式中升華出來的,比其他藝術門類具有更強的文化依賴性。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將書法與其他藝術門類進行比較的時候,古人給予了書法一個崇高的定義——「字是九重天」,說明書法所代表的品格、品味遠高於其他藝術門類。學習書法、認識書法以及真正地理解書法,是一件需要極大耐心和努力的事情。
  • 義大利學者研究中國書法與藝術
    義大利學者研究中國書法與藝術 2021-01-04 13: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書法普及:什麼是中國書法
    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伴隨著筆墨紙硯的出現,它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書法是漢字的書寫形式,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中國的書法藝術不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影響深遠。打從漢字一產生,便出現了書法藝術的萌芽。
  • 為何書法不能再「創造」出新的楷書字體?
    答: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也是很多書法初學者感到不解的問題。而且很多書法初學者,在接觸書法不久,往往都會有這樣的「夢想」:我經過努力後,一定要「創造」出一種新的楷書字體來。能夠有這樣的想法,應該說是值得讚許的,但你接觸書法時間一長,就會知道,這種想法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問:為什麼呢?
  • 漢字及書法起源之研究時間最長的字體—金文
    殷商被周滅之後,甲骨文也深深埋入了廢墟中,只有金文保留並使用下來,這也側面說明,漢字是不停的簡化的,在簡化過程,書法也同步在進化中,因為漢字的簡化一方面是為了書寫方便 ,另一方面也追求更美觀。直到清末才被發現才開始研究。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 試論漢字承傳的書法文化價值
    書法,從最初的實際應用到現在的精神角色,無論從創作者、觀賞者,還是批評者角度,都離不開理性思考。雖然理性不主導現實探索,卻能成全探索的無所畏懼,同時這些理性思考也將成為被未來考驗的對象。歷史上書法藝術一直作為文人的副產品存在,如今傳統文人時代已經過去,書法的本質追求及生態環境都已改變。
  • 漢字書法的演變和發展
    漢字的形成經歷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七中書體,奠定了漢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博大精深的藝術精華。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與精神財富。所以,作為中國人,我們沒理由不去將它發揚光大,也更沒有理由不把它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 漢字的書體演變歷程,初學書法者進!
    漢字的書體演變歷程大致如下,初學書法者不妨看看:一、大篆演變為小篆和隸書大篆大篆產生於戰國晚期,通行於秦代至西漢前期,是秦統一文字之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古文字書體的總稱小篆小篆由大篆演變而來。秦統一六國後,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秦相李斯牽頭,針對晉系、齊系、楚系、秦系等主流古文字,展開了一場蔚為壯觀的漢字規範化、標準化工作,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形成統一文字書體,即小篆,也稱秦篆。大篆和小篆統稱為篆書。
  • 「名家書法」與「民間書法」的區別
    學書者通過臨摹名家書法,掌握了各種技巧法則之後,開始關注形式問題,注重風格追求,這時候,會感到名家書法的束縛,會把取法的眼光從名家書法擴展到風格形式極其豐富的民間書法。名家書法,供人們學成規矩;民間書法,給人們創作靈感。兩者結合,技進乎道。在書道的層次上,民間書法以自由傳奇的精神喚起了人們的創作熱情和靈感,名家書法以其完美性與典型性對民間書法加以提煉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