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由上海師大非遺研究中心、上海通俗文藝研究會、上海浦江書院等單位主辦的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在江蘇茅山召開。滬蘇兩地漢字研究學者、書法家出席會議並聽取上海非遺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該書法展總體設計、策劃、創作者高金平先生關於漢字演變書法展的主要內容及表達方式的介紹。
據介紹,漢字演變書法展大致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殷商甲骨文、兩周金文、石鼓文、戰國簡帛、秦小篆、漢隸書、章草、魏晉行書、唐楷,上下幾千年漢字字形字體代表性作品仿作,全面展示從殷商以來至今九種主流字體字形的基本特徵。
第二部分為:展示字體字形演變的主要方式,如:正體與俗體並存,俗體加速漢字演變。隸變是俗體代替正體地位的結果;漢字的繁簡併行,通過刪繁就簡實行漢字簡化是一種趨勢;如何簡化,書展中將用書法的形式表達出「一符多用,化繁為簡、同音替代、由繁變簡;草書楷化、由繁轉簡的幾種途徑。又如,漢字演變由於各種情況的出現,致使漢字訛變、異化,從而使漢字原有結構中某些部件脫離了本義和本形。概括起來可以這麼說:省筆而訛、修飾而訛、形近而訛、錯解錯傳而訛。
書展的第三部分則從社會原因,如戰爭、宗教、科舉制度、欣賞習慣改變以及書寫工具的變化等,反映漢字演變的外部條件。
出席討論的各位專家、學者對以上內容做了充分肯定,並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相關建議。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秘書長李志偉、江蘇鳳凰出版集團少兒出版社總編謝紅髮言。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李志偉說,近年來習總書記對傳承中華文化非常重視,多次在不同場合講到傳承重要性。漢字演變書法展是一個弘揚傳統文化的具體實踐,是一種創新嘗試。江蘇鳳凰出版集團少兒出版社總編謝紅在發言中認為,漢字演變書法展是漢字研究與書法研究的和諧結合,這樣既使漢字研究更有直觀效力,而又使書法藝術更具表現力,兩者相得益彰,一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在談到如何辦好書展時,上海練祁漢字研究中心主任周凱表示,應重點面向中小學,但也要兼顧成年人及老年人,他們也是十分關心這些內容的受眾。
漢字研究用書法形式展示,這在我國無論是漢字研究領域還是書法界都是一個創新、一個嘗試。正如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戰國文學研究首席科學家李守奎教授所說:「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字體,古文字研究為書法提供便利。古文字研究與書法相結合、互惠互利,這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會上大家認為:高金平先生所策劃並創作的漢字演變書法展是一個很好的嘗試,為全國漢字研究與書法研究的有機結合,找到一個新的思路,起了一個好的開頭,提供了一個新的借鑑。大家希望這個書展辦出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資料性。從而讓青少年學生、書法愛好者,漢字研究者獲得一個新的知識園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