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漢字承傳的書法文化價值

2020-12-13 聞是藝術

試論漢字承傳的書法文化價值

解小青(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導)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不乏大膽驚人甚至帶有暴力色彩的嘗試,出現各種流派或風格,這是對現代藝術理解和探索的深入,也是藝術家面臨各種困惑的集中顯露。人類不僅見識到許多與前代不同的藝術形式,而且也發覺與前代不同的感受模式。特別在當下多種傳播媒介交融作用的「全媒體」時代,藝術觀念、創作表現、傳播方式、品鑑標準與發展趨勢等都發生了「質」的改變。

書法,從最初的實際應用到現在的精神角色,無論從創作者、觀賞者,還是批評者角度,都離不開理性思考。雖然理性不主導現實探索,卻能成全探索的無所畏懼,同時這些理性思考也將成為被未來考驗的對象。歷史上書法藝術一直作為文人的副產品存在,如今傳統文人時代已經過去,書法的本質追求及生態環境都已改變。對於當下全媒體時代的書法而言,創作者、批評者在以各種呈現方式吸引著觀賞者,對書法的思考也越來越多地轉向書寫之外,甚至專往想不到的地方去想,書寫或與書寫有關的行為也常演變為受到關注、討論的熱點事件。前衛的書法創新一直在試圖擺脫漢字乃至所有字形構成的努力中。

既想借重文字所由生發的審美價值,又要捨棄文字所由成立的形式構成,不正是與拋棄了語言規則卻想表達更多的意思,只要鋒利的刀刃卻不要寶刀本身一樣幼稚可笑嗎?一旦失去了文字的潛在支持作用和原始集體無意識作用,其結果,必將換來書法審美主體的無所寄託、無所事事。(盧輔聖《「現代」之前的徘徊》,《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當代對話篇》,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頁)

這是盧輔聖先生《「現代」之前的徘徊》文中的一段話。是傳統書法還是現代派或泛稱現代書法的一根命脈,即漢字結構與語義。事實上,中國書法、日本書道、韓國書藝三者同根,但是衍生出的不同民族性,歸根到底是對漢字的不同認知所致。日韓擺脫了漢字「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思維定勢,比我國更早開始現代書法意識轉換,促成當代國際書法多元發展。在這種多元發展中,更突顯出中國書法和日韓書法在歷史淵源、師法宗尚、創作理念、審美取向、表現形式等方面的種種不同。可以說,漢字與書法共同構成書法藝術及其文化價值。

書法的本體和生命離不開漢字。以藝術形式呈現漢字表意的形體感、抽象性和科學性,書法和漢字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表徵的重要特徵,涉及文化承傳的這種價值意義遠遠超越了書法「藝術化」功能。漢字在演進過程中象形痕跡雖然逐漸淡化,但「意」的蘊涵更加濃厚,或者說漢字的藝術素質變得更加寬廣深邃。從漢字之「形」入手,可以理清字體變化脈絡和書體多樣風格;從漢字之「意」入手,可以溯源其以形狀物、以物會意等特點;由「形」與「意」兩者之關係,可以推導書法表現與漢字構象之間對應的變化規律,所謂來有所自,去有所由。

圖 1234

就漢字與書法關係具體論,首先,明確字法淵源才能理解並展現書法文化內核。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字體在實用便捷的要求下不斷變遷,書體也日益豐富。宋代活版印刷的出現使漢字字形規範定格,以後字形基本沒有再發生變化。篆書、篆刻要講字法淵源,自不待言。隸書承篆書而來,字形中保留的篆書遺意常常顯露在細微處。譬如《禮器碑》中的「鹿」字(圖1),上面是鹿頭的演化,從《史晨碑》之「麟」字(圖2)看得更加清楚,這不是「廣」字頭,和「廣」字頭也沒有任何關係,所以在寫時橫和撇之間分開的那一道縫隙就格外重要。這不僅是字源顯現,也是書法蘊含的歷史痕跡和文化內涵。現在很多書法作品不能「讀」的原因也是如此,一讀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因不懂字形淵源而發生謬誤的情況屢見不鮮。

從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從小篆到分隸,從分隸到章草,以至於今草、行書、正楷;從魏晉之分到南北差異;從魏晉翰札到北朝石刻,經隋過渡再到唐楷高峰;從晉之風猷、唐之典則到宋之放意,再到元之復古;從明之行草到清之篆隸……每一次演進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好像一棵大樹,秦漢篆隸是其根,通過後代開枝散葉,又從清之篆隸返回根部,既是發源又反哺於古,完成古代書法史的大循環。在這個循環當中,書法從古到今、從質到文、從樸到妍,每一次超越連綴的歷史軌跡中都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文化。

其次,字法淵源和書法格調直接相關。傅山(1607—1684)曾講:「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百病可醫,唯俗不可醫,因為其俗在骨也。如何脫俗?從字形字義溯其本源,才有可能薰染高古的意趣,找到行之有效的「解藥」。舉一字例說明,《張遷碑》中的「良」字(圖3),很多人認為起筆處是漢碑中的殘點,不可當成筆畫,另外,將豎提斷筆歸咎為刻工失誤,因此寫時常常根據己意改造字形。

但是,《張遷碑》中還有一個相同寫法的「良」字,可見殘點或刻工失誤不會那麼巧合。溯源「良」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圖4),自然明白其隸形所自。我們常講臨摹要求「像」,「像」不是不動腦筋地機械描摹,而是對「字形」要仔細「辨別」。形之「像」建立在字之「理」的基礎上。從《張遷碑》到鍾繇的《宣示表》(圖5)、趙孟的《妙嚴寺記》(圖6)所書「良」字,特別從第一筆「點」畫的折筆寫法看,演變痕跡一脈相承,而且和今天高峰墜石般的「點」畫寫法有著本質不同。《宣和書譜·正書敘論》講:「字法之變,至隸極矣,然猶有古焉,至楷法則無古矣。」古代書家,多通篆隸,故能結構淳古,格調厚重,由此也益發理解傅山所言「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筆頭功夫再好彌補不了字法的硬傷和格調的低俗。

再次,為拓展構型表現打開思路。諳熟異體構形似已成為學書者的專業技能,但是,大多時候只是憑藉記憶經驗書寫,至如其來源並不關心也不甚明了。有的書寫者為了突出自己筆下字形的與眾不同而把碑版中漏刻筆畫等明顯刻錯、訛誤等情形當做異形來寫,簡單放大古代刻工錯誤,嚴格講這不能列入異體範圍。

秦統一之前,各諸侯國文字異形紛呈,兼併天下後,「書同文」並沒有完全消除各國文字差異。魏晉南北朝時期,篆、隸、草、楷雜糅明顯,尤其北魏墓誌中出現了大量異體字形,隋唐時代特別是武周時期,隨著研究者對「六書」理解的變遷,異體字形也出現新變化。明末清初,黃道周(1585—1646)、王鐸(1592—1652)、傅山等書家更是集體張揚異寫字形,以應和當時「尚奇」之風。他們筆下很多異寫字形直接來自《說文解字》古文字形的隸定,通曉文字學就會發現有出處可本,這種異形書寫思路也拓展了今天字形選擇的多樣化。

漢字書寫之所以成為藝術創作,還和文意內容直接相關,很難想像不成文的線條拼擺或誇張變形能成就書法作品。將漢字外觀的美與內蘊的美結合起來,字與字之間連屬成文,文成字順,筆隨情馳,神採與光澤自字裡行間流出,傳達出書寫者的立事形象、風神姿態,這樣的書法作品才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感人作品。只有在漢字自身藝術素質基礎上更多琢磨,向更深的淵源討問消息,才能真正從根本上展示書法的藝術理想和文化內涵。

漢字與書法,若說漢字是「本」,則書法為「用」。書法的本體是漢字,是漢字藝術化的表達,這也決定了書法獨有的民族屬性和古典品格。作為科學和藝術的結晶,漢字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載體,熔鑄著中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特徵,書法藝術承載的文化內涵及文化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全媒體時代的藝術發展面臨著諸多轉型,也面臨著價值重構。適應新變,不離本體,敬畏傳統,守住內核,在多元藝術思潮中建構真正隸屬於書法藝術自身的生命力,突顯其獨立性、學術性和文化價值,這也是其承傳的歷史意義。(來源:《美術觀察》)

相關焦點

  • 《漢字形態論》:書法文字學研究的新突破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漢字書法則是人類藝術之林中的奇葩。字是寫出來的,書法和文字猶如硬幣的正反兩面,互為表裡,不容分割。但不容否認的是,目前書法文字學的發展總體比較緩慢,因為要想在這方面取得突破,研究者必須具備文字學與書法學的雙重修養,這就對研究者本身素質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的發展史,及漢字書體的演變階段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和漢字書體的演變過程。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大致經歷了發展期、成熟期、繁榮期三個歷史階段。發展期一發展期的書法 包括先秦時期的書法、秦代書法、西漢書法;成熟期一成熟期的書法包括東漢書法、魏晉書法、南北朝書法;繁榮期一繁榮期的書法包括隋、唐、五代時期書法,宋、元時期書法,明、清時期書法和近現代書法。漢字書體在演變過程中出現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行書、楷書、草書等書體。書法藝術的發展和漢字書體的演變是交織在一起共同進行的。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文化,書法與西學的關係
    本文乃作者圓圓滾滾大寶貝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書法不以現代為目標。時效愈短,就愈快失去價值。漠視歷史經典,深人不進人,就宣稱經典已經過時。以為代表了書法的發展方向,殊不知原本就是死路條。 歷史有延續性。從米芾書法中能找到二王的基因,從王鐸作品中又能找到二王和米芾的基因,「 現代書法」和書法之間沒有血緣關係,表面上的聯繫是筆墨與漢字。書法具有筆墨和漢字因素,但有筆墨與漢字未必就是書法。
  • 校慶熱點第六屆海峽兩岸高校名家書法邀請展與書學論壇即將開幕
    — 從沈尹默到莊嚴的承傳  發言人2:朱友舟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散卓筆考辯發言人3:曹建  西南大學教授、中國書協理事     書法發展與國家文化戰略試論推進書法學科的升級發展的必要性發言人6:閉理書   廣西師範學院教授          略論楷書藝術創作的局限性與趨向發言人7:曾德宏   宜賓學院副教授
  • 為什麼說漢字的演變豐富了書法藝術
    正是這些多樣字體才顯示了漢字的蓬勃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才能承載幾千年燦爛的中華文化。同時,也催化了中國書法藝術寶庫中豐富多彩、情趣盎然、搖弋多姿、魅力無窮的藝術特徵。為什麼說,漢字的演變豐富了書法藝術?我們可從以下幾點來認識。
  • 試論漢字字料庫理論的提出背景及其價值
    收集一定數量的字料,並對其進行整理和研究,是創建包括漢字構形學在內的科學漢字學理論體系的基礎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字料庫,其最通俗的解釋是指存放文字材料的倉庫。[4]在這種趨勢推動下,僅在語言學領域,就出現了社會語言學、數理語言學、工程語言學、心理語言學、法律語言學、文化語言學、統計語言學、網絡語言學、哲學語義學等嶄新的學科,而且這些新學科都已經分別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與之相類似,漢字字料庫理論也是在這種多學科交叉理念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
  • 漢字的起源與書法發展
    先秦至秦代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時期,因為在這個時期開始不斷演近文字到書法的演變,這個書法地演變過程雖長,但卻讓書法藝術得到異彩粉呈,因為在這之間書法與地域的文化發生的很大改變。所以在我們生活中,書法與文化是密切分不開的,一、漢字的起源我們都知道關於漢字的起源,在戰國時代就有人開始不斷探索,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上關於漢字的起源傳說,大概可以分為創頡造字說、結繩說和起一成文說。
  • 《漢字書法》_古篆書法集字春聯
    有關春節的帖子:《漢語文化》_通用春聯大全《漢字書法》_米芾行書集字春聯《漢語文化》_春節傳統詩詞42句《漢語文化》_2018狗年春聯《漢語知識》_十二生肖(狗年)《漢語文化》_天幹地支(戊戌年)《漢語教學》_「狗」字組詞《漢語知識》_「犬」字組詞及其釋義《漢語文化》_春天月份的雅稱《漢語文化》_春天詩詞100首《漢字書法》_「福」字名家書法匯集
  • 書法教育與文化傳承
    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對於文化傳承具有深遠意義。青少年是繼承和發展書法藝術的重要力量,教育部門對書法教育的關注程度,關係著書法文化的傳承。  當前,書法教育存在兩極分化現象,一部分地區的教育部門能夠有效組織書法比賽、書法知識問答等活動,積極培養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另一部分地區雖然將開設書法課情況納入教育督導,但並未對其進行及時考查。
  • 阿拉伯文融合漢字書法 一氣呵成手法講究多
    然而當阿拉伯文明傳播到中國的時候,中國的廣大書法愛好者就將阿拉伯文與漢字的書法進行了對接融合,從而產生了富有中國特色,又不是異域風情的阿文書法,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來自寧夏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會的理事——張艾布先生,阿文書法有何獨到之處,和中國傳統書法有何不同?讓我們聽聽張艾布先生對阿文書法的見解。
  • 連戰先生的12幅書法手跡展,筆墨高雅結字工整,勝過一些書法家
    連戰先生的書法是傳統書法的延續
  • 為何外國文化中沒有書法藝術,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特有產物?
    書法並不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全球的藝術表現形式,事實上,它只存在於中國和一些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周邊國家,在歐美等地都是沒有這種傳統的,他們雖然也講究寫字漂亮,但是並沒有將書法當成一種藝術形式。事實上,如今的國際市場上,書法的熱度雖然很高,但是它們的買家也往往都是中國人,曾鞏、蘇軾、宋徽宗,這些人的書法作品個個價值不菲,但是基本上也都是中國人在買賣。有很多人可能會感到奇怪,為什麼除了中國文化的地區,其它地區都不講究書法藝術呢?書法不是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圖的畫,無行的舞,無聲的樂」嗎?
  • 中國的漢字書法是傳世之寶 豐富了人類藝術
    原標題:中國的漢字書法是傳世之寶 漢字書法,是一門偉大的藝術,它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有豐厚的文化內涵。它歷經悠長歲月而依然生命勃發、枝繁葉茂。它正在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中國書法藝術以自身的價值和形式,豐富了人類藝術。
  • 傳統文化與書法教學
    傳統文化與書法教學相結合的呼籲由來已久,可是,美好的想法與現狀差距還是很大。古代社會是十分重視書法教學的,雖然有其如求仕、顯名等的實用目的,但是,人們更重視書法本身的文化內涵,把它當作修身養性的法寶。據《禮記》等典籍記載,西周即設有&34;,教育內容為&34;,所謂&34;,書列其中。
  • 書法的藝術價值,不僅是一種美觀審美,也是一種千年的文化傳承!
    書法是中國的文化遺產之一就像杜拜人堅持穿著長袍,他們說生活中可以有小變化,可是他們不會輕易脫下自己的長袍,因為那是他們的根,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老祖宗們留下來的文化遺產也是我們的根。,說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那總得保留著與這個稱呼相應的文化遺產,要不然憑什麼尊得起這個稱號呢。
  • 漢字演變書法展定稿會:從書法的角度研究古文字
    第二部分為:展示字體字形演變的主要方式,如:正體與俗體並存,俗體加速漢字演變。隸變是俗體代替正體地位的結果;漢字的繁簡併行,通過刪繁就簡實行漢字簡化是一種趨勢;如何簡化,書展中將用書法的形式表達出「一符多用,化繁為簡、同音替代、由繁變簡;草書楷化、由繁轉簡的幾種途徑。
  • 漢字、書法與建築的關係
    漢字,無疑對中國的建築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  該文作者認為,建築是一種「文化的建築」,而中國的建築「不應是以追求形式體量美為主,而應以文化的表述為基本結構,即是中國文化在建築領域裡的表現」。於是作者擬從中國傳統漢字及書法入手,探討其與建築之間的關係,試圖對中國建築藝術文化做出某種程度的認知。
  • 香港學者金耀基:漢字常存,中國獨特的書法就會常存
    中國書法是漢字的書寫美學,是以「線條」為藝術美學的表現形式,在世界藝術中獨一無二(日本因有漢字,故亦有書道)。文史兼美的國學大家錢穆說:「中國藝術中最獨特而重要的,厥為書法」(《中國文化史導論》)。錢先生書法剛健婀娜,自成一格,他在八十六歲目疾之前給我的第一封毛筆信,絕然是一件藝術珍品。錢先生一生著述都是為守護中國傳統文化。他之重視書法,是自然之事。
  • 書法是在寫漢字 但寫漢字不等於書法 傅如明
    寫字和書法是兩個概念書法培訓,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寫字與書法。教育部對中小學生書寫的要求是把字寫規範,「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而不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要成為書法家。因此培訓的第一要務是把字寫好,寫規範,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孩子毛筆書法的藝術審美、書寫技法,毛筆書寫技法學習務必以傳統經典為本,培訓基本功,而不能是書寫所謂的個性。
  • 練字就是弘揚傳統文化,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練好每個漢字,寫好每個漢字,在體會漢字書法的審美價值中提高我們的審美情趣,這也是學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書法愛好者鍾情於漢字文化,並立志將其發揚光大。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貝藝達胡光燦教授認為引導學生練好字,現在還不能著眼於書法藝術,而應立足於養成學生規範的寫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