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快訊(17): 第13屆世界計算力學大會及近場動力學分會簡介

2021-02-21 近場動力學PD討論班

世界計算力學大會每兩年舉辦一屆,每屆輪換在美洲、歐洲和亞洲的城市召開。大會旨在促進世界計算力學各相關領域專家和學者交換新思想和信息,推動計算力學及工程應用的相關研究、應用和教育發展。

第十三屆世界計算力學大會(WCCM XIII)暨第二屆泛美應用力學大會(PANACM II)於2018年7月22日至27日在美國紐約•曼哈頓•時代廣場•馬奎斯萬豪酒店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國際計算力學學會主辦,美國計算力學協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聯合承辦。到目前為止,第十三屆世界計算力學大會已經成為在美召開的最大型的計算力學領域學術盛會,大會收到了3500份摘要和將近3000人參會。

美國紐約•曼哈頓•時代廣場•馬奎斯萬豪酒店:

大會開幕式入場:

首日大會主報告邀請到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史丹福大學Michael Levitt教授作關於「複雜化學系統的多尺度模型發展」的報告,偌大的會場座無虛席。

再來說說近場動力學短期課程和各個分會的情況:

本次大會中近場動力學(Peridynamics, PD)短期課程和相關的三個分會吸引了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本次大會歷時五天,近場動力學相關的分會就持續召開了將近四天,再加上其他分會中包含的幾個相關近場動力學的報告,大會共有45場近場動力學的口頭報告,可見近場動力學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已經成為本次大會中較為活躍的主題之一。

近場動力學的短課程由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John Foster教授、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David Littlewood博士和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Pablo Seleson博士共同開設,講解近場動力學基礎知識和程序設計內容。

相關近場動力學理論三個主要分會包括:

MS315 Peridynamic Theory and Multiscale Methods for Complex Material Behavior(複雜材料行為的近場動力學理論和多尺度方法);

MS304 Peridynam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近場動力學及其應用);

MS808 Local-Nonlocal Coupling Methods for Nonlocal Models(相關非局部模型的局部-非局部耦合方法)

與會學者針對近場動力學理論、模型、方法及應用的相關問題展開了報告與討論,如:

近場動力學介質的波傳播問題;

近場動力學的局部邊界條件研究;

近場動力學與連續介質力學的耦合方法;

近場動力學的多尺度耦合框架;

延性或脆性材料斷裂的近場動力學模擬;

近場動力學與分子動力學的耦合建模;

近場動力學在混凝土結構等工程問題中的應用等

...

(細節見後面的報告題目列表)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作為一種全新的理論,近場動力學在理論、模型、方法、應用等各個方面還有大量相關問題需要深入研究,積極開展深入的專門研討和學術交流非常重要。本次大會對進一步加強近場動力學相關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近場動力學方法的發展、拓展近場動力學的影響,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會議照片:

近場動力學理論的提出者,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Stewart Silling博士在作報告,宣傳近場動力學理論的新雜誌《Journal of Peridynamics and Nonlocal Modeling》,歡迎各位專家和學者投稿。

中外近場動力學專家和學者們在作報告,由於分會場位置少,很多聽眾只能站著聽。

分會場座無虛席,時常有聽眾只能站著。報告後聽眾們積極舉手提問,學術討論熱烈。

會議茶歇照片:

大會的分會被分散在會議酒店從第四層至第七層的各個會場,茶歇時間每一層內人流湧動、摩肩接踵。

大會的宴會照片:

WCCM2018大會的晚宴場面也極其壯觀,還邀請到了註明歌手表演助興。

紐約風瞥一瞥:

時代廣場的傍晚,人流如潮。

遠望紐約曼哈頓地區高樓聳立。

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和川普大廈

著名的自由女神像

本次會議匯集了45個關於近場動力學(Peridynamics)的報告,內容涉及力學、數學、物理和材料等各個方面。由於內容多,無法詳細敘述,我們僅將參會摘要的題目、作者發布如下: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進一步把握近場動力學領域最近的發展狀況。

這麼多報告內容,一定能淘到你感興趣的!

分會315:Peridynamic Theory and Multiscale Methods for Complex Material Behavior

1. 報告題目: Peridynamic Models for Complex Materials

    作者: Stewart Silling*

 

2. 報告題目: Upscaling Microstructural Effects by Combining Local/Nonlocal Models

    作者: John Mitchell*

 

3. 報告題目: Modelling and Numerical Algorithm for Contact Problems with Frictional Heat Generation and Wear in Peridynamics

    作者: Xin Lai* ,Lisheng Liu

 

4. 報告題目: Peridynamic Analysis of Impact Failure for Concrete Gravity Dam

     作者: Xin Gu*, Qing Zhang, Erdogan Madenci

 

5. 報告題目: Predicting Effective Properties of Peridynamic Composites Based on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作者: Xue Liang*, Linjuan Wang, Jianxiang Wang

 

6. 報告題目: A Hybrid Local/Nonlocal Continuum Model for Wave Propagation in Linear Elastic Solid

    作者: Fei Han*, Gilles Lubineau

 

7. 報告題目: A Coupled Peridynamics-Immersed Boundary-Lattice Boltzmann Scheme for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Problems

     作者: Yongxing Shen,Teng Zhao*

 

8. 報告題目: Experimental Study and State-based Peridynamic Simulation of Crack/Crack System Propagation and Coalescence in Pre-cracked Sandstone Disks under Compressive Loading

    作者: Shijun Zhao*, Qing Zhang

 

9. 報告題目: Strain Analysis Damage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Crane Girder Based on Peridynamics

     作者: Huichao Yang*, Feiyun Xu, Bowei Li

 

10. 報告題目: Peridynamic simulations of thermallyinduced fracture behaviors of brittle Solids

作者: Xiaoping Zhou*, Yunteng Wang, Ting Zhang

 

11. 報告題目: Peridynamic investigation of crack propagation and coalescence in rock or rock-like materials

作者: Xiaoping Zhou, Yunteng Wang*,Ting Zhang

 

12. 報告題目: Study on Pull-out Failureof Headed Inserts in Concrete Based on Peridynamic Theories

      作者: Jianan Bi, Xianhong Meng*, bo Jiang, Xiaofeng Wang

 

13. 報告題目: Damage and Failure Modeling of Heterogeneous Concrete Using Peridynamics

      作者: Feng Shen* , Qing Zhang, Xiaozhou Xia, DanHuang

 

14. 報告題目: Numerical Experiments onthe Convergence Properties of State-based Peridynamic Laws and Influence Functions in Two-Dimensional Problems

      作者: Alejandro Queiruga*, George Moridis

15. 報告題目: A Review of Experiments and Simulations on Peridynamics

(因為是臨時增加的報告,所以本題目是編者根據了解的內容自己總結的)

      作者: Patrick Diehl*

 

分會304:Peridynam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16. 報告題目: Subsurface Applications for Peridynamics

      作者: Michael Parks*

 

17. 報告題目: A Self-stabilized Peridynamic Correspondence Material Model

      作者: Hailong Chen* , Benjamin Spencer

 

18. 報告題目: Dynamic Fracture Modeling of Ductile Materials with Peridynamics

      作者: Masoud Behzadinasab*, John Foster

 

19. 報告題目: Peridynamics Applied to Deformation and Damage Sensing in Polymer Bonded Explosive Materials

      作者: Gary Seidel, Naveen Prakash*

 

20. 報告題目: Local Boundary Conditionsin Nonlocal Problems

      作者: Burak Aksoylu*, George Gazonas

 

21. 報告題目: Simulation of Micro-Scale Shear Bands Using Peridynamics with an Adaptive Dynamic Relaxation Method

      作者: Jiangyi Luo*, Veera Sundararaghavan

 

22. 報告題目: Concurrently Coupled Peridynamics/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Based on Nonlocal Matching Boundary Condition

      作者: Clint Nicely*, Dong Qian

 

23. 報告題目: Peridynamics Modelling of Weibull-Type Behaviour in Ceramic Nuclear Fuel Pellets

      作者: Lloyd Jones*, Glyn Rossiter, Mark Wenman

 

24. 報告題目: A Coupled Finite Element Method/Peridynamic for 2D Dynamic Fracture Analysis

      作者: Shuo Liu*, Bing Wang, Guodong Fang, Jun Liang

 

25.報告題目: A Peridynamic Model of Crevice Corrosion

      作者: Bufan Chu*, Qiwen Liu, LIsheng Liu

 

26. 報告題目: Variational Peridynamic Fracture: A Phase-field Inspired Framework for Peridynamic Damage Modeling

      作者: Michael Tupek*, David Littlewood

 

27. 報告題目: Free Damage Propagation with Memory

      作者: Prashant Jha*, Robert Lipton

 

28. 報告題目: Wave Propagations in Linear Elastic Peridynamic Media

      作者: Linjuan Wang*, Jifeng Xu, Jianxiang Wang

 

29. 報告題目: Peridynamic Modeling ofCorrosion Damage and Fracture

      作者: Florin Bobaru*, Siavash Jafarzadeh, Jiangming Zhao

 

30. 報告題目: Investigation of High-pressure Induced Densification of Silicate-based Glasses Using Atomistically-informed Peridynamic Model

      作者: Wentao Xu*, Jacob Fish, Yang Jiao

 

31. 報告題目: Adaptive Peridynamics-FEM Superposition

      作者: Wei Sun*, Jacob Fish

 

分會808: Local-Nonlocal Coupling Methods for Nonlocal Models

32. 報告題目: Direct Coupling of Peridynamics with Finite Elements Without a Transition Zone

      作者: Erdogan Madenci*, Mehmet Dorduncu, Atila Barut, Nam Phan

 

33. 報告題目: Quasi-static Crack Propagation Problems in PD-FEM Coupled Models

      作者: Ugo Galvanetto*, Mirco Zaccariotto, Tao Ni

 

34. 報告題目: Hybri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s and Peridynamics Using a Node-Based Force Scheme

      作者: Raymond Wildman*

 

35. 報告題目: Quasi-nonlocal Coupling of State-based Peridynamics Model with Classical Continuum Mechanics Model

      作者: Feng Jiang*, Yongxing Shen

 

36. 報告題目: Getting the Best of Damage Mechanics and Peridynamics: A Unified Approach for Objective Simulation of Material Degradation up to Complete Failure

      作者: Gilles Lubineau*, Fei Han, Yan Azdoud, Yongwei Wang

·

37. 報告題目: Consistent Coupling of Nonlocal Diffusion

      作者: Xingjie Li*, Qiang Du, Xiaochuan Tian, Jianfeng Lu

 

38. 報告題目: A Blended Force-Based Atomistic-to-continuum Coupling Method for Multilattice Materials

作者: Derek Olson, Xingjie Li

 

39. 報告題目: Consistent Traction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Nonlocal Models

      作者: Jianfeng Lu, Qiang Du, Xiaochuan Tian*, Xingjie Li

 

40. 報告題目: Mitigation of Boundary Effect in Nonordinary State-based Peridynamics by Addition of Mirroring Nodes

      作者: Seong Eun Oh*, Jung-Wuk Hong

 

其他分會(MS426, MS218, MS1209, MS603):

41. 報告題目: Coupling Methods in Peridynamics for Effective Failure and Damage Simulation

      作者: Pablo Seleson*

 

42. 報告題目: Reproducing Kernel Enhanced Peridynamics

      作者: Marco Pasetto*, J. S. Chen

 

43. 報告題目: A Non-ordinary State-basedGodunov-Peridynamics Formulation for Shocks in Solids

      作者: Guohua Zhou*, Michael Hillman

 

44. 報告題目: Modeling of Ice Fragmentations by Impact Based on Nonordinary Stated-Based Peridynamics

      作者: Shaofan Li, Zhuang Kang, Ying Song*, Aman Zhang, Shaofei Ren

 

45. 報告題目: Multiscale Modeling of Piezoresistivity and Damage Induced Sensing Of Nanocomposite Bonded Explosive Materials Under Dynamic Loading Using Electromechanical Peridynamics

      作者: Naveen Prakash, Krishna Talamadupula, Engin Sengezer, Gary Seidel*

(近場動力學相關報告數量多,由於整理時間緊,難免會有遺漏或者錯誤,敬請諒解)

 

相關報告的摘要內容您可以從如下會議網址查找:

https://submissions.wccm2018.org/#!/scheduling/searchable

或者「近場動力學-PD」QQ群群共享中下載PDF文件《2018WCCM-Peridynamics會議摘要集》。

最後,感謝重慶大學的張婷博士友情協助整理會議摘要文集!

如果你覺得此文對你有幫助,請點讚,謝謝!

近場動力學(PD)理論是國際上新興的一整套非局部連續力學理論體系,該理論用空間積分方程代替偏微分方程用以描述物質的受力情況,從而避免了傳統連續力學中的微分計算在遇到不連續問題時的奇異性,所以特別適用於模擬材料自發地斷裂過程。然而,因為近場動力學的數學理論內容豐富且與傳統理論差別較大,目前的相關文獻又以英文表述為主,所以很多朋友在一開始學習時會遇到一些困難。因此,我於2016年9月建立了此微信公眾號(近場動力學討論班),希望通過自己的學習加上文獻翻譯和整理,降低新手學習近場動力學理論的入門門檻,分享國際上近場動力學的研究進展,從而聚集對近場動力學理論感興趣的華人朋友,為推動近場動力學理論的發展做一點兒貢獻!

如果你認同我的想法,請點擊右上角的三個點兒,將此文章(公眾號)發送給你的同學和老師,謝謝。

如果你想在朋友圈中展示你所關注的問題之「精深尖」,或者展示你生活品味之「高大尚」,我也鼓勵你分享到朋友圈,多謝多謝。

掃一掃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近場動力學PD討論班

相關焦點

  • 第十二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會議(SCCM-12) 會議紀要
    第十二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會議(SCCM-12)於2019年11月15-18日在武漢大學隆重召開。會議由南方計算力學聯絡委員會、江蘇省力學學會聯合主辦,武漢大學承辦,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單位協辦。中國力學學會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方計算力學聯絡委員會主任、河海大學章青教授和武漢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院長劉泉聲教授擔任大會主席。
  • 第13屆世界計算力學大會《災變破壞力學與數值模擬》專題討論會
    第13屆世界計算力學大會《災變破壞力學與數值模擬》專題討論會
  • 中國計算力學大會暨國際華人計算力學大會2018
    親愛的朋友和同事:中國計算力學大會是我國力學界每兩年一次的綜合性學術盛會,是廣大力學科技工作者們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
  • 2020實驗與計算斷裂力學研討會報告(二):近場動力學
    點擊上方藍字了解更多近場動力學與多尺度方法研究前沿本報告總結了2020年2月26日至28日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舉辦的實驗斷裂力學和計算斷裂力學研討會的目的
  • 會議通知 | 2019第十六屆全國化學動力學會議
    2019年10月11-14日,第十六屆全國化學動力學會議將在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在水一方大酒店盛大舉行!
  • 會議通知 | 第四屆CMHL船舶與海洋工程計算水動力學研討會
    第四屆船海計算水動力學研討會(The 4th CMHL Symposium),將於2021年1月14日通過線上視頻會議召開。會議由上海交通大學CMHL(Computational Marine Hydrodynamics Lab)研究中心、《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編委會、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聯合主辦。
  • 中國計算力學大會暨國際華人計算力學大會2018第一輪通知
    (CCCM – ISCM 2018)http://cccm-iscm2018.org/First Round Announcement中國計算力學大會暨國際華人計算力學大會親愛的朋友和同事:中國計算力學大會是我國力學界每兩年一次的綜合性學術盛會,是廣大力學科技工作者們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中國計算力學大會暨國際華人計算力學大會2018將於2018年8月19-23日在南京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力學學會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國際華人計算力學學會主辦,河海大學、江蘇省力學學會承辦。
  • 中國力學大會分會場「第八屆全國力學史與方法論學術研討會暨全國力學學術大會力學史與方法論分會場」 在北京大學成功舉辦
    、中國力學學會第三屆理事長鄭哲敏先生等30餘位院士在內的近3000參會代表,老中青三代力學科技工作者參加了會議。吳有生院士、鄭曉靜院士、鎖志剛院士、王成教授、何國威教授、馮西橋教授、廖世俊教授在會上做大會特邀報告,同時還有數百位專家學者在17個分會場做邀請報告,數千位專家學者在97個專題研討會做了報告交流。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係數十位師生受邀參加大會並進行報告交流。
  • 中國代表團參加第32屆國際水利學大會
    中國水科院網站訊 第32屆國際水利學大會(國際水利工程與研究協會IAHR年會)於2007年7月1日—6日在義大利威尼斯召開。
  • 第17屆現代數學和力學學術會議暨石油工程力學高級研討會在青舉辦
    第17屆現代數學和力學學術會議暨石油工程力學高級研討會在青舉辦 2020-12-08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57屆世界傳統醫學大會菲律賓分會隆重召開
    由世界傳統醫學研究會和國際傳統交流醫科大學主辦的第57屆世界傳統醫學大會菲律賓分會於2019年7月5日在菲律賓馬尼拉隆重開幕,來自澳大利亞、印度、斯裡蘭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的近二百位專家學者參與大會,其中有100餘位是來自中國的中醫代表。
  • 北大湍流專家佘振蘇當選中國力學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0月17~20日,中國力學學會2010年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八、九屆理事會擴大會議在大連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包括10餘位院士在內的中國力學學會第八、九屆理事,中國力學學會部分榮譽理事及特邀理事,各分支機構負責人,各省市力學學會和香港地區力學學會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共計200餘位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
  • 2020實驗與計算斷裂力學研討會報告(一):總述
    一共分為五期:(一)總述;(二)近場動力學;(三)相場斷裂建模;(四)實驗斷裂力學;(五)機器學習與不確定量化。本期是第一期,介紹了會議的總體情況,總結了會議成果並附上會議的口頭報告和海報的標題、作者與單位信息。後續幾期內容將圍繞相關課題梳理出目前的研究挑戰,內容引人入勝,敬請關注!
  • 體會近場動力學之「動」
    顯然,分子動力學正是建立在牛頓運動定律上的,完全符合這個動力學的定義,但是近場動力學似乎有些牽強。至少到目前為止,我所做的近場動力學研究都還停留在擬靜態問題的模擬上,還沒有考慮過含加速度那一項,好像離牛頓運動定律也很遠。
  • 第八屆國際流體力學學術會議(ICFM8)在日本仙臺召開
    2018年9月25-28日,第八屆國際流體力學學術會議(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hanics, 簡稱ICFM8)在日本仙臺市召開。ICFM8由中國力學學會和日本東北大學主辦,由中國力學學會流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和日本東北大學承辦。
  • 第十九屆中國計算語言學大會(CCL 2020)
    第十九屆中國計算語言學大會(The Nineteenth China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CCL 2020) 將於2020年10月30日—11月1日線上召開。會議主辦單位為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組織單位為清華大學,承辦單位為海南大學。
  • 第17屆現代數學和力學學術會議暨石油工程力學高級研討會通知
    第17屆現代數學和力學學術會議暨石油工程力學高級研討會通知 2020-09-01 15: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武漢分會成立暨編輯學術交流大會在...
    會議現場2月16日,中科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武漢分會成立暨編輯學術交流大會在中科院武漢巖土所召開。中科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戴利華、湖北省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秘書長盧先蓉、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聯合編輯部總經理楊蕾、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學報》常務副主編周兆康、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圖書情報工作》期刊社社長兼主編初景利、武漢地區13個編輯部全體成員及科學出版社武漢分公司、中科興業印務有限公司的部分領導約50人參加會議。
  • 第十八屆固體激發態動力學國際會議在福州召開
    固體激發態動力學國際會議(以下簡稱DPC)是凝聚態物理、化學和材料領域頂級系列峰會,每隔三年在北美、歐洲和亞洲交替舉辦一次,近年來主要聚焦在物理、化學、生物和材料等交叉學科領域中凝聚態物質或分子材料的激發態動力學過程的理論和實驗最新進展。
  • 國際格點場論大會再次來中國!10年前在北大,這次在華師!
    6月25日,為期一周的第37屆「格點場論」國際會議(Lattice 2019)在華中師範大學成功舉辦。來自全球二十多個家國家和地區的350多名研究人員,以大會報告、專題分會報告及牆報等形式,主要圍繞格點量子色動力學方面的研究議題,交流探討近期格點場論領域中的重大成果和進展。